发展湖北省旅游业,必须以“一江两山”为核心;发展“一江两山”旅游业,又必须以长江三峡旅游为龙头。10日至11日在宜昌召开的湖北三峡旅游发展现场办公会强调,要突出三峡旅游的“龙头”地位,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关于《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控制性规划》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的汇报。
会议期间,湖北省副省长李春明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考察三峡人家、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大坝截流纪念园等旅游景区。
2001年,湖北省省委、省政府战略性地提出加快实施“一江两山”区域旅游综合开发的重大决策。其中,长江三峡又独具优势和特色,最有条件打造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旅游产品和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因而成为重中之重。
会议指出,经过6年发展,长江三峡地区显示了较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综合带动效应。但总体看来,仍存在旅游开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整合不够、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企业规模不大、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会议提出,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地区旅游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也面临着新机遇,省委、省政府对三峡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旅游业作为三峡坝库区经济发展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要加快推进旅游交通网络化、城镇特色化、景区精品化、企业集团化、环境生态化和服务规范化,促进三峡旅游业尽快实现突破性发展。
罗清泉说,围绕把三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好《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控制性规划》,是大力发展三峡旅游的前提和基础。编制完成后,下一步关键是抓好实施。
他指出,在实施规划和三峡旅游开发中,要正确处理三峡旅游发展与区域协作推进的关系,坚决打破地区分割,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景区合作;正确处理发展三峡旅游与服务全省大局的关系,形成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
罗清泉强调,三峡地区具有生态敏感性和环境脆弱性双重特征,土地容量有限,环境恢复难度大,更要把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他要求,把生态保护准入作为三峡旅游开发的第一道和最重要的控制门槛,凡是环保评估没有通过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生态保护措施得不到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开工建设中造成环境破坏的项目,一律停工整改;建成后环保资金得不到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准开业。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三峡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政府推动和企业运作的关系。
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宜昌、恩施、神农架林区及省直10多个部门负责人和旅游骨干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记者谢慧敏)
从单一观光到复合型目的地三峡库坝区旅游酝酿“变脸”
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后,三峡旅游将结束靠工程外力推动的影响,步入“后三峡工程时代”,旅游开发定位也将从“依赖天赋资源的观光旅游”,向“整合资源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转型。
11日召开的三峡旅游现场办公会上,省政府委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编制的《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控制性规划》,描绘了三峡库坝区旅游的发展蓝图。
长江三峡旅游是我省入境游的“生命线”。这里每年直接接待海外游客50万人次,占全省半壁河山;同时拉动神农架、武当山、恩施的旅游,并带动全省入境游三分之二以上的客源。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石培华认为,三峡工程即将竣工,以三峡大坝为代表的新产品成型,三峡旅游正处于发展大拐点。库坝区各县市应抓住机遇,通过补齐旅游其他要素,让三峡库坝区成为复合型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旅游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陈梦炯告诉记者,每年有30万海外游客在此中转汽车,前往三峡大坝游览。如此大的游客市场,却因为当地缺少配套而白白流失。
根据规划,未来三峡库坝区将以“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为主题形象,建成以长江三峡、大坝、神农架为标志,以宜昌为交通集散中心,以内河游船观光为基础,以系列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为骨干,以国际旅游名镇为特色服务基地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同时,重点构建6大旅游品牌:以三峡、大坝为标志,以三峡人家、神农溪、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为骨干的长江三峡大坝国际观光度假区:创建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首个国家公园的神农架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宜昌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整合分散景点,申报长江三峡世界地质公园;创建我国首条国家风景道;从三峡大坝至神农架,创建国家自驾车精品旅游示范线路;整合九大漂流景区,打造中国最佳漂流旅游目的地。(记者谢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