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长江航运历史性跨越
60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充分发挥,成就举世瞩目。如今的长江干线货运量相当于17条京广铁路,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2倍、欧洲莱茵河的3倍。长江航运每年对GDP的直接贡献超过700亿元,间接贡献达1万多亿元,为社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达千万人。新中国60年,长江水路运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江航运百废待兴。1949年,长江干线客运量仅155.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5亿人公里,货运量仅191万吨,货运周转量14.69亿吨公里。60年间,长江水路运输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天的长江干线货运量突破12亿吨,是1949年的630倍。长江水系完成的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流域全社会运量的16.4%和67.8%,沿江所需85%的铁矿石、83%的电煤和85%的外贸货物依托长江水运。新中国60年,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江航道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川江暗礁林立,险滩密布。全线仅有1078座航标,大多是点油灯,电、气灯标仅占发光标志总数的15%。建国初期实施了大规模的川江航道整治工程,改善了上游的通航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九五"以来,长江干线航道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拉开了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整治的序幕。目前,云南水富-上海长江口全长2838公里的航道实现了全线夜航,水富至宜宾可通航500吨级船舶,宜宾至重庆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重庆至宜昌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宜昌至武汉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及船队,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吨级海船,南京以下常年通航3万吨级海船,可乘潮通航5万吨级海船。全线航标实现了电气化,航标制式实现了标准化。航路改革在三峡库区和江苏段、安徽段成功实施,南京至浏河口段数字航道与智能航运建设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新中国60年,长江干线港口吞吐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长江干线仅有肩挑背扛的简陋码头100多个,吞吐量440万吨,主要集中在南京、武汉和重庆。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出要解决港口问题,掀起了长江港口建设的高潮。2008年,长江干线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15亿吨,是1949年的230倍。长江干线已拥有南京、苏州、南通三个亿吨大港,张家港、重庆两个保税港区,15个一类水运口岸,万吨级泊位275座,5个港口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吨,12个港口年吞吐量在1000万吨以上。港口现代化进程加快,以枢纽港口为核心的长江航运物流体系初步形成。新中国60年,长江船舶运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长江干线客、货轮仅813艘,16.5万载重吨,且大多是小木船,运力匮乏,技术落后。2008年,长江水系14省(市)拥有内河运输船舶15万艘,5000万载重吨,干线省际航运企业达到2335家,省际运输船舶运力达3400万吨,是1949年的207倍,平均吨位超过800吨。长江干线货运船舶日趋大型化、专业化,客船日趋旅游化、舒适化,集装箱、汽车滚装、散装、液货危险品等专业化运输船舶增长迅猛,船舶技术性能稳步提升,长江船舶跨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新中国60年,长江航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前,在长江上遇险的船舶,只有听天由命,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长江航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在重点水域建设了VTS、CCTV、AIS等现代化水上安全监管系统,水上交通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和规范化,全线建成了数字传输系统、水上110、12395报警服务联动系统、水上安全联播信息台。长江航运的安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初步建成了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的安全监管和快速应急救援体系。
回顾60年,长江航运发展历程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长江航运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逐步恢复、发展直至腾飞。1949年至1957年:长江航运恢复发展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实施,长江航运逐渐恢复,干线全面复航,客货运量逐年上升,有力的支援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物资运输,保障了"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沿江人民生活的运输需求。始于1953年的川江航道整治,大大改善了长江上游航道条件,并于1954年实现夜航,改变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特别是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在公路冲毁和铁路阻断的情况下,通过长江从各地调集大批船舶为夺取抗洪救灾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阶段长江航运为新中国政权稳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至1978年:长江航运曲折发展时期。1958年后国民经济在探索中前进,长江航运也经历了干支流航运体制改革和试办"托拉斯"的过程,由于受到多种政治运动的影响,长江航运历经曲折、时起时伏,但是经过全线干部职工的努力奋斗,干线运输进一步调整,生产秩序得到整顿,港口吞吐量也有所增长,港口设备能力、水运工业和航道事业及通讯设备等也有很大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江航运实行军事管制,运输生产未曾中断。这一时期长江水路运输有力保障了沿江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1978年至2000年:长江航运较快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产力进一步解放,长江航运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改革伊始,交通部实行了"有水大家行船"的政策,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长江航运生产力,促进了长江航运、特别是船舶运力的发展和繁荣。198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航运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实行政企分开、港航分管,港口逐步下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参与长江航运建设的积极性,港口建设进程加快。此后相继实施了海事统一管理,航道疏养分离和公安离企归政。1995年全国内河建设会议后长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国家对航道整治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交通部、水利部会同湖北、湖南两省联合实施的界牌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拉开了干线航道系统治理的序幕。这一时期长江水上客运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逐步回落,货运生产增速加快,外贸、集装箱运输从无到有,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沿江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2000年之后:长江航运科学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国家和沿江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长江航运,加大了对长江黄金水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这一时期货运发展势头强劲,滚装运输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客运旅游化趋势明显。2005年11月28日,交通部和沿江省市共同召开了"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沿江经济发展"高层座谈会,成立了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形成了共同促进长江航运发展的强大合力,长江航运开始走上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之路。与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千万年生命相比,60年不过匆匆一瞬,长江航运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有过失误,受过挫折,发展水平还亟待提高。但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作为我国第一大河的航运业,它已经走在了世界内河航运的前列,长江航运的建设成就,代表了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是长江航运和我们长航人的骄傲。
沧桑60年,长江航运发展经验宝贵
长江航运发展的60年是孜孜求索、奋斗不息的60年;是快马加鞭、扬帆奋进的60年;是锐意创新、争创一流的60年。60年的变化沧海桑田,60年的成绩举世瞩目。长江航运60年的奋斗历程为我们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满足沿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长江航运始终把满足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创新,把握机遇,不断破解行业发展难题,发挥长江航运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现代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推进长江航运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不断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长江航运生产力。改革开放是长江航运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积极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长江航运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长江航运生产力。同时,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开阔长江航运的国际视野,拓展长江航运的发展空间。三是坚持合力建设,充分发挥各方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的积极性。60年来,长江航运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2005年"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高层座谈会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沿江省市政府坚定支持,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长江航运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实践证明,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把长江航运事业推向前进。四是坚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接南连北,与沿江经济社会、各省市城镇、水利、渔业、环保等以及相关产业关系密切,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互依存。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必须坚持站在统筹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高度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综合运输体系效能充分发挥的高度,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五是坚持加大投入,不断提高长江航运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通过实施"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战略思路,推进长江航道有计划、大规模系统治理,进一步提高航道通过能力,2007年,温家宝总理强调"长江航道建设要加强",更为长江航道建设增添了强大的动力。积极支持沿江港口建设,促进港口繁荣。大力推进船型标准化,促使运输船舶朝着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加快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完善安全通信、巡航搜救一体化体系和联合执法等措施,进一步整合安全保障和行政执法资源,提高支持保障能力,极大地增强长江航运为沿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长江航运安全发展。长江航运坚持安全发展,始终围绕安全稳定,强化监管,立足长效,标本兼治,不断提高安全监管、人命救助和应急反应能力。统筹兼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监管设施,提升安全监管设备技术水平,切实提高监管救助能力,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探索专项整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安全监管模式,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提高长江航运发展的保障水平。七是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长江航运核心竞争力。长江航运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应用先进实用的成套技术和设备,使科技成果转化为运输生产力,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同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大提高了长江航运核心竞争力,对于推动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是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6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长航局坚决贯彻交通运输部的决策部署,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政府职能、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转变,增强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着力提高服务沿江经济发展、服务长江航运发展、服务流域百姓出行便捷安全的能力,得到了沿江省市的大力支持和港航企业、流域百姓的积极拥护。
打造"四个长江",长江航运前程似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对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江航运成本低、运能大、污染轻、占地少、能耗小,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对于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加快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现代长江航运,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举措,是长江航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长江航运正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我们提出到2020年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的目标,形成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内河航运基础设施、装备和服务体系,适应沿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适度超前,充分体现长江黄金水道的比较优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作用突出,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布局合理的智能化内河航运体系,长江航运安全、通畅、便捷、经济、文明、健康、清洁,极大推动沿江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运输保障。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四个长江、三步构建":"四个长江"--平安长江、数字长江、阳光长江、和谐长江。平安长江,就是长江航运要安全,畅通,有序。数字长江,就是要实现长江航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阳光长江,就是长江航运要公正透明,文明规范,廉洁高效。和谐长江,就是长江航运要以人为本、便捷高效、安全可靠、法治有序、公平共享、文明生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应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让流域广大百姓满意。"三步构建"--第一步:到2010年,长江航运能力明显提高,奠定长江航运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和谐长江的局面初步形成。第二步:到2015年,长江航运能力显著提高,总体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四个长江"成效初显。第三步:到2020年,形成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经济的长江航运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适度超前,"平安长江"、"数字长江"、"阳光长江"、"和谐长江"全面建成,长江航运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圆满实现。万里江涛,流淌着六十年的峥嵘岁月;百舸争流,激荡起新世纪的美好乐章。我们将遵照温家宝总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带动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精神,在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和沿江省市的支持下,全力实施"四个长江三步构建"的发展战略,向着长江航运现代化目标高歌猛进。我们坚信,长江航运的未来定会更加绚丽多彩,长江航运的明天定会更加璀璨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