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交响八闽春》
董希源在古田采风写生。(受访者供图)走进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新校区,贵宾厅正中一幅宽近5米、高逾2.5米的巨幅山水画作品《山海交响八闽春》,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学员震撼。
作品采用传统山水画全景式的表现手法,以大视野俯瞰的视角,细致描绘了从我省最北端的武夷山脉、“八闽第一峰”金铙山白石顶、耕海牧鱼的宁德霞浦滩涂,到烟波浩渺、酷似瑞兽麒麟的平潭国际旅游岛,山海相依,纵横千里。
它的作者,是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艺心向党”书画委员会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他说,这是自己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庆祝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新校区落成而创作的。
“我想通过这幅作品,赞美、讴歌既古老又崭新的八闽大地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以及对福建未来美好的深情期望。”董希源告诉记者,这幅作品的纸上创作历时2个多月,但动笔之前的构思与创作素材的搜集整理,则付出了数年的时间与精力。
2015年10月,董希源启动历时3年、行程5万多公里的“红色写生之旅”。“我响应中国美协向全国美术工作者发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倡议,踏遍大半个中国,完成了60多幅红色主题大幅国画写生作品。”董希源说,在这次大型红色写生过程中,他多次深入龙岩、宁德、南平、漳州等地的红色历史遗址和历史文化名城采风,现场写生创作。
“这几年时间于我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成长经历。在这期间,我先后完成了《海上仙都太姥山》《耕海牧鱼谱新篇》《鸥鹭声传两岸情》《临江楼外沧波渺》《汀州城下画忠魂》《古田会议放光芒》等一批反映福建红色历史文化和新时代新面貌的丈二匹以上大尺寸作品,这为我创作《山海交响八闽春》积淀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创作素材。”
董希源告诉记者,在实地采风写生过程中,闽山闽水壮丽秀美、生机勃发的宏大场面深深刻画在了胸中,“我要通过手中的笔墨,展现生态筑底、文化赋魂、山海交响的新时代新福建的新风貌”。
正是凭借多年来积累的户外写生素材,以及对家乡八闽大地山山水水的熟悉,经过缜密构思与反复推敲,董希源在对原有写生稿重新梳理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化繁为简,将福建山水的主要元素与地理地貌特征进行全新的组合布局,并以工笔山水的形式完整地呈现于《山海交响八闽春》。
创作尺寸如此之大的巨幅作品,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首先是画面的经营与布局。作品最终能否展现出大场面、大气势,一大批写生素材如何梳理提炼、如何驾驭,这对画家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由于董希源长期从事大型山水画创作,曾创作过《神铸黄山》《万里海疆图》《锦绣河山美如画》等巨幅长卷,这些创作经验使他对大场面的驾驭有不凡的认知和感受,也逐步形成了既要有磅礴庄严的正大气象,又要符合当下社会审美需求的山水布局理念。
创作巨幅画作,场地空间局限必然带来许多具体的困难。“由于作品尺幅过大,宣纸无法全面铺展开,我只能在地板上画初稿,采取画一部分再往上卷一部分的办法;初稿完成上墙后也是同样办法,一点点地继续深入整理和细化,再上色渲染。这特别考验画家的耐心与体力,对画家在哪一个位置画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连贯衔接起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画作中的每个场景、位置都必须了然于胸、记忆明确清楚。”
站在凝聚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巨作前,董希源说,自己只是一名很普通的画家,“我出生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漳州市诏安县,是家乡人民长期无私的哺育,才使我逐步成长为一名职业画家。若说有点小成绩,一切都感恩于家乡,感恩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下一阶段,董希源将主攻他酝酿多年的反映红军长征中湘江战役的作品。“补上这件作品后,我重走长征路大型红色写生作品系列也可以说比较完整了。希望用自己的笔墨和色彩来描绘那场彪炳千秋的战役,也以此讴歌闽西子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董希源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