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 叶植 摄
在地处浙江西南山区的丽水市,6月5日属于特殊节日。因为2005年的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得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时,作出了专门批示。两年前的202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该市青田县举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后,当地依法设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旨在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遗、保护农遗、传承农遗,形成“人人重视、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近,新一轮的庆祝活动紧锣密鼓,各路捷报接踵而至:“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优秀案例中,瓯江山水工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修复项目赫然入列;以该项农遗为灵感,采取童话手法娓娓道来的动画《青田小田鱼》,在韩国釜山国际影视节目展上揽获大奖……
时光荏苒,历经近20年的保护和发展,稻鱼共生这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青田从“一粒米”“一条鱼”,到兴起“一座城”,农遗品牌价值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
久久为功,树立全球保护典范
大地不会说话,却凝聚着先人智慧。青田县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方山乡作为全县三大盆地之一,有限的耕地显得尤为珍贵。只见四周崇山环抱,底部地势平缓,目之所及,梯田叠嶂。早在1300多年前,先人就懂得了如何与自然共处,奥妙就在山田里。
村民林国平世代居住在方山乡上庄村,掌握着代代相传的古法孵化田鱼苗秘籍,经他之手所孵鱼苗养成的田鱼肉质鲜嫩。青田田鱼非同寻常,是经过长期选育而来的地方特色品种,顾名思义,长在田间。
稻和鱼构成了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水稻为田鱼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还有部分饵料,可减少饲料投入和鱼病发生;鱼吃杂草和害虫,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农药几乎可谓“禁品”;鱼粪肥田,减少了化肥投入;田鱼来回游动,增加了水体氧气含量,疏松了泥土,更利于水稻生长。林国平很难用专业术语完整叙述其中乾坤,但放心,有专业博物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方山乡是遗产地的核心保护区,县里专门在该乡石前村建设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光看主体建筑的造型,融入鱼的灵动意向,与周围山水林田交相辉映。在这里,详细展示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民俗文化、特色产品,以及保护与发展所做的工作与成效。如今,这里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跻身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迈出的只是第一步,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价值挖掘、保护发展久久为功。从编制保护与发展的十年规划、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到深入研究稻鱼共生生态机制、确定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区域,以及探索动态保护的组织构架、政策机制、科技支撑,再到于保护中放大农遗价值、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发展,可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这类“活态”遗产保护始终是一个难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反倒抓住时机,重新迸发新活力,赋予新内涵,展现新价值。数据显示,2023年,当地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已达到6.54万亩,稻鱼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同比增长了8.57%,这还不包括所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正是得益于目标清晰、坚持不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实践获得大片赞誉。2016年6月5日,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实地考察后就曾高度评价:“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
活态传承,培育共富产业
丽水是一方神奇土地。除了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当地还有另外一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而作为后备梯队,两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和梯田系统”和“缙云茭鸭共生系统”,同样可圈可点。农遗高地,为秀山丽水注下浓墨重彩。
如何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多年来,作为主管部门的丽水市农业农村局极力倡导并探索实践的道路就是,从原态保护、活态利用、业态融合三方面入手,让农业文化遗产“火”起来。这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号召,也是一方百姓的所为,彼此形成“双向奔赴”。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种粮大户伍丽珍,在青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起了村里首家“鱼家乐”,换上了小汽车,还在城里买了房;昔日教师徐冠洪,精心钻研技术,不光自个鱼养得好,还把模式推广到十多个省份;归国华侨金岳品,投资创建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和田鱼原种保护场,一举揽得“世界模范农民”称号;同为华侨的杨小爱,回乡打造方山谷农遗研学基地,事业风生水起。
众人“唱戏”,政府则致力于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搭台”合奏共富曲。2016年,青田向全县推广“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此后又专门设立“农发公司”,统一负责稻鱼产业的开发利用,县里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原种保护、文化传承、保护区建设、科研合作等。
在大伙眼里,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组建十分关键,让稻鱼产业发展一下有了“龙头”引领:对内,由其负责开展品种、标准、规范,以及加工包装和品牌营销的“五统一”;对外,充分挖掘“稻鱼共生”文化,开发出婚庆喜米、养生禅米、宝贝粥米等不同场景的产品,多渠道推广,专营一家一户想干但干不了,或者干起来不经济的事情。
有了市场影响力、品牌知名度,尤其具备溢价空间后,再来倒推产业升级和提高组织化程度,自然变得水到渠成。过去,好米难卖高价,现在,青田稻鱼米锁定差异化竞争赛道,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政府出面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农户和主体“借船出海”,共同铸就富民产业。
“农遗+”,塑造多元价值
走进侨乡国际农产品加工储运园,总投资4200万元的青田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提升项目业已运转。按照设计产能,每年可产1.5万吨精品大米。此外,这里还有油茶的加工、杨梅的冷库,可为一众青田农特产品提供加工储存,只要产业有需求,就能补齐“断点”。
青田是著名“侨乡”,有38.1万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一方面,他们将红酒、火腿、百货等带回国;另一方面,县里力推农特产品走出去。未来几年,青田将再打造两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100个海外农产品专柜,实现农产品的“买全国、卖全球”。
这些产品中,“农遗良品”堪称点睛之笔,更是领跑者。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拓开的不仅是稻花鱼、稻鱼米的主打品牌,还有当地其他“土特产”以及其衍生产品的“朋友圈”。青田已连续两年举办“农遗良品”展销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
除了产品层面的价值挖掘,青田县还着眼于多元业态打造,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赋予农业多重价值。比如,发布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园,打造农遗主题田园综合体;比如,强化农遗科普教育,将农遗公园、研学基地、民宿等串点成线;又比如,融合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世遗农耕文化和美乡村示范带……一整套“组合拳”,目的都是拓宽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与文化产品的价值转化路径。
在方山乡,过去的稻鱼共生小系统,已逐渐演化为农遗传承、产业发展、文化创新、乡村休闲、生态体验等等之间的大系统,接下来,咖啡书屋、亲子工坊、主题餐厅、游乐场景,一切都将围绕农遗展开。很多人冲着农遗而来,也打开了青田侨乡的另一片天地。
当然,产业旺要靠人才兴。目前,青田已争取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三年支持,每年将有1.5亿元激励资金,用于农遗保护和产业发展。这其中,青田将重点培育加工营销、品牌营销等领域的大学生农创客,通过与人才培育的融合,形成农遗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建“中国田鱼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研究基地”,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技价值,更好助力农遗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眼下,关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第三个“十年规划”也在谋划中。“一粒米、一条鱼、一座城”,这“三个一”的农遗品牌价值转化文章,正成为照进山区共富的生动画面。
原标题:《“鱼米”何以兴城?——解析“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农遗品牌效应》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