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旅游版图中,安徽旅游一枝独秀。但是,细细扒开这层华丽的面纱,会发现安徽旅游发展格局极不均衡,皖南旅游闻名遐迩,皖北旅游深藏闺中。
安徽,从古至今不断演绎着各种版本的故事,慷慨悲情、儿女情长、壮烈奋勇、精致温婉……到头来却被人们冠以温柔似水的标签。其实相较于皖南一山一水的灵秀,皖北也有一坡一台的殷实,但在目前安徽的旅游发展格局来看,皖北显然成了“短板”。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何取长补短,是安徽旅游业变革的重点。
黄山“长板”效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这句诗踏上了黄山之路。越来越多的游客认为“人一生总要爬一次黄山”,每年蜂拥而至的游人影响着整个皖南地区乃至安徽省的旅游发展,是安徽省旅游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
回顾黄山的发展史,可谓是一路绿灯、顺风顺水。
1979年,邓小平在著名的“黄山谈话”中说道,“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安徽超前于全国,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发黄山旅游,分享旅游红利。随着周边西递、宏村、屯溪老街等配套景点相继开发,市场不断扩大到境外。直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旅游在国际旅游竞争格局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国家战略层面规划正式落地,欲将安徽皖南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地,黄山市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发挥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而正是这样的战略部署,将进一步拉大皖南、皖北旅游发展的差距,让安徽旅游发展的整体格局愈加表现出区域失衡的状态。
皖北“硬汉”文化内涵皖北地处淮河以北,黄泛区以南,是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形成的,拥有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炭资源,煤炭业一直是该区域长久依赖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受煤炭行业下滑及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皖北经济也下滑明显。为了寻求出路,皖北也在积极地寻求“黑转绿”转型之路,向旅游产业寻出路,要效益。
但皖北属于平原地区,和皖南的山地地形相比,旅游资源结构单一,再加上景点分散、没有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一说到皖北玩,竟头脑空白——皖北旅游缺少像皖南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等这样的核心吸引物。
其实,身处南方的皖北特色更鲜明,历史上不同政治力量在这一地区的冲突很多,战争给淮北平原留下了斑斑伤痕,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迹,滋养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塑造着这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和豪爽、乐天、侠义的民风。
想要实现旅游业的“皖北突破”,首先要对皖北旅游有一个准确、区别于南部婉约派的形象定位——挖掘其文化内涵中气势磅礴的“硬汉”特质。
皖北历史名人中,最为出众的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皖南,古徽州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张小泉,纵横明清300年的徽商文化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如果把皖北比作武将,皖南就是文人。
就像地理决定人的肤色和基因一样,地理环境也一样决定人的性格和习惯。皖北身为中原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阜阳人民路治安街的北头曾有一个马公祠,阜阳保卫战的指挥所曾临时设在那里,1944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驻守阜阳的军队英勇抵抗,终究没有让这座皖北重镇落入敌军之手。这里还曾是淮海战役的中心地带。
任时光荏苒,战乱、硝烟虽早已成为过去,但那些曾为这片土地奉献出生命的战士们始终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他们那种硬汉精神也流淌在后辈们的血液中。
对于皖北人的性格,还有一种颇有意思的说法,“皖北和山东曾是同一祖先”。在淮河南岸的安徽寿县、淮南等地,许多老人都认为他们的祖上是明初由山东甚至具体到由山东老鸹巷迁来的。而众所周知,山东人的硬汉精神早已被《水浒传》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