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一代人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在姑苏,这样的一条街
似乎就是TA
↓↓↓
//
七里山塘
//
说起这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山塘街
不得不提的就是
在山塘河上散落的大大小小的古桥
从东到西,山塘河上现有15座古桥
故有“横七竖八”之说
今天,就让小小苏带你们
一路由东往西看过去——
- 渡僧桥 -
范广宪作诗:“万商云集市繁荣,舟游难堪野衲情。手折杨枝登彼岸,题桥应唤渡僧名。”渡僧桥位于山塘街东端,过此桥即进入山塘街。相传此处本无桥,仅有渡船。一日有僧呼渡,船工未应,僧怒而募捐化缘建造此桥,故名渡僧桥。宋咸淳十年(1274年)重建。明崇祯九年(1636年),僧人如净募资又重建。拱形石级桥,上下72级。1925年重修为平板桥,解放后多次维修,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 山塘桥 -
范广宪作诗:“塔影岚光入望遥,骋怀未许负芳韶。骑驴游客如相问,此是山塘又一桥”。山塘桥横跨山塘河,始建于唐代。宋、明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1963年改为单孔水泥桥。
- 通贵桥 -
明弘治初建造,拱形环洞石级桥。相传曾有五彩祥云在桥上显现,一度名为瑞云桥。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现仍保持重建后的古桥风貌。有诗:“倚楼人悄小帘垂,通贵桥头暂泊时。酿出山塘好风景,满堤稚柳细如丝。”
- 新民桥 -
新民桥横跨山塘街和山塘河。1927年建造,1966年重修。三孔水泥桥,桥面为广济桥。桥下中孔跨度8米,山塘河穿过。两侧旱孔跨度各为3.5米,山塘街和下塘分别从旱孔通行。这是我市最早的立交桥之一。
- 星桥 -
又名新桥。诗赞:“官河流处架飞虹,东舫西船迤逦通。灯火楼台喧市出,一齐倒影镜波中。”唐代白居易筑白堤时建造。明成化二十年(1418年)重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为单孔拱形石级桥,现仍保持古桥风貌。
- 白姆桥 -
原名泰定桥,又名白马桥。有诗“宛委山塘日未晡,闲情好觅酒家垆。游人笑问桥头叟,可有当年白姆无?”唐白居易筑白堤时建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为单孔石板桥。
- 桐桥 -
本系拱形单孔桥,1963年被拆除。评弹唱词《玉蜻蜓》中多次提到此桥,如“桐桥得子”等等。山塘街上的桐星在老苏州中留下了最美的印象:“偶步桐桥侧,湖波照眼明。深帘留燕小,短艇载花多 。”
- 彩云桥 -
又名半塘桥。宋政和元年(1111年)重建,改为石板桥。1975年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
- 普济桥 -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桥南建普济堂而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重修,1990年又重修。此桥现仍保持原来的面貌,三孔石级拱形大桥,桥长38.69米,气势恢宏,是山塘街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青山桥 -
又名白云桥。建于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桥长3.5米。诗人陈基《青山桥即事》诗云:“两情如水水如环,柳外春桡数往还。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
- 绿水桥 -
又名普福桥。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和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1985年又重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系青山桥之姐妹桥,统称青山绿水桥,极富诗情画意。诗人任兆麟《过绿水桥》诗云:“花事晴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春风不管离水恨,依旧青青到柳条。”
- 斟酌桥 -
原为木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建为石梁石板平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改为水泥铁栏杆桥,解放后多次维修和重修。清代诗人张大纯这样赞美:“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
- 望山桥 -
又名便山桥。位于虎丘正门前,相传唐白居易站在此桥观望虎丘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1977年改为钢筋水泥桥,花岗石栏杆。诗曰:“才寻花市趁花朝,路柳犹怜鬓影娇。犊饮河干凫唼水,十分春色望山桥。”
- 万点桥 -
俗称饭店桥。古桥之美诗人赞道:“吴娃联臂荡轻桡,四岸清波万点桥。底事秋来眠不稳,听歌偏听雨潇潇。”石桥位于山塘街席场弄口。原为木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建为石梁石板桥。解放后改为花岗石板桥,单孔跨度3米。
- 西山庙桥 -
位于席场弄西侧,横跨山塘河,旁有西山庙,故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建造,初称元庆桥,为拱形石级桥。
这些桥你都留意过吗?
也许你会想看
▼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