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府沿革表重庆府两汉巴郡秦置,两汉隶益州部。献帝初平元年,刘璋改曰永宁郡。建安六年复。蜀汉巴郡隶梁州。晋巴郡隶梁州。宋齐巴郡宋隶益州,齐隶巴州。梁巴郡太清中兼置楚州。魏周楚州、巴郡西魏大统中改曰巴州,周闵帝复。隋巴郡开皇初废郡,改曰渝州。大业初,罢州复郡。唐五代渝州、南平郡武德元年复置州,天宝初改南平郡,乾元初复置州,隶剑南东道。宋重庆府初曰渝州南平郡,属夔州路。崇甯元年改恭州,淳熙十六年升府。元重庆路至元六十年改路,兼置四川南道宣慰司。明重庆府属四川布政司。嘉靖中,隶川东道。
巴县 江津县 长寿县 永川县
两汉 江州县 江州县地 江州、枳县地 江州县地
巴郡治
蜀汉 江州县
晋 江州县
宋齐 江州县
齐末徙,更名曰垫江县
梁
魏周 巴县 —魏周 —周武成三年 江津县 —魏周 —西魏置江阳县,兼置七门郡。 江阳县
隋 郡治 江津县,开皇十八年改。 巴县地
巴县 江津县 长寿县 永川县
唐五代 州治南平县贞观四年置,并置南平州,改霸州。十三年废,县属渝州。 江津县万寿县,武德三年置万春县,五年更名,属渝州。 乐温县,武德二年置,属南潾州,九年属涪州。温山县,武德初置 永川县,大历十一年分璧山县置属昌州。
宋 府治,雍熙中省 江津县,乾德五年徙治马骏山,省万寿县 乐温县,属涪州,熙宁三年省为温山镇 永川县,属昌州
元 路治 江津县 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至正中,明玉珍移置今县,更名长寿。 至元中,入大足县
明 府治 江津县 长寿县,洪武六年置,改属重庆府 永川县,洪武初复置,属重庆府。
荣昌县 綦江县 南川县 合州
两汉 资中、江阳、垫江县地 江州县地,元鼎六年改置母敛县,隶牂牁郡。 枳县地 垫江县,属巴郡,建安六年属巴西郡。
蜀汉 母敛县 垫江县,建兴十五年还属巴郡。
晋 母敛县 垫江县
宋齐 母敛县 东宕渠郡,元嘉中置,垫江县,郡治。
梁 母敛县 东宕渠郡,垫江县。
魏周 母敛县 合州,垫江郡,西魏置州,更郡名。石镜县,恭帝三年更名,州郡治。
隋 隆阳县,隶牂牁郡 巴县地 涪陵郡,开皇初废郡改州,曰涪州。大业初改郡。石镜县,郡治。赤水县,开皇初置,属涪州。
唐(五代) 昌州,乾元初置。昌元县,乾元初昌州治,后周移置罗市镇。 南州南川郡,武德二年置,治隆阳县 南川县、唐(五代) —贞观中,置隆化县,属涪州。先天初改曰宾化。 合州,巴川郡武德中复州名,天宝初改巴川郡。石镜县,州治赤水县,属合州。
宋 昌州昌元郡,属潼川府路。天禧中又徙县今治。 南川县,初为羁縻州,皇祐中,废州为南川县;熙宁七年,省置南平军,旋复后废。 南川县、宋—初复旧名隆化,熙宁中,属南平军。嘉熙三年,移军来治。 合州,巴川郡,乾德三年,复州郡名,更县名石照。石照县,州治,淳祐初徙。赤水县,属合州。
荣昌县 綦江县 南川县 合州
元 废 南川县,属重庆路。南平綦江长官司,属播州宣抚司,后废。 南川县,至元二十二年军废,改置南川县,属重庆路。赤水县,至元二十年,并入石照。 合州至元二十年为散郡,二十二年复故治。石照县,州治。
明 荣昌县,洪武初置,属重庆府。 綦江县,洪武初改置,属重庆府。 南川县,属重庆府。 合州,属重庆府。洪武初省入合州。
涪州 铜梁县 安居乡 大足县
两汉 枳县,属巴郡 垫江县地 资中县地
蜀汉 涪陵郡,蜀汉置,治汉平。枳县汉平县,蜀汉置,属涪陵郡。
晋 涪陵郡,永和中移治汉复城。枳县,涪陵郡治。汉平县。
宋齐 涪陵郡枳县,郡治汉平县,宋省,齐复置。
梁 涪陵郡枳县汉平县
魏周 涪陵郡,周废枳县,仍移郡治汉平。汉平县 安居郡,柔刚县,郡治。
隋 开皇初郡废。涪陵郡,开皇中改置,属巴郡。(汉平县)徙废。 开皇初废。柔刚县,属普州。十三年改曰安居县。大业初,属资阳郡。
唐(五代) 涪州,涪陵郡,武德初置州,天宝初改郡。涪陵县,州治。武龙县,武德初置,属涪州。 铜梁县,长安四年置,属合州。巴川县,开元初置,属合州。 安居县,武德二年属普州,大历十年改隶遂州,寻复故。 大足县,乾元元年置,属昌州。光启初,移州来治。静南县,本元元年置,后为州治。
涪州 铜梁县 安居乡 大足县
宋 涪州涪陵郡,属夔州路。涪陵县武龙县,宣和初改枳县,绍兴初复故名,熙宁二年省。 铜梁县巴川县 安居县,属普州。 大足县州治。省入大足、永川、昌元三县。
元 涪州,属重庆路。至元二十年省入州。武龙县 铜梁县移治省。 废入铜梁县 州县俱废,入合州。
明 涪州,属重庆府。武隆县,洪武初更名,仍属涪州。 铜梁县,属合州。 安居县,成化十七年置,属合州。 大足县,洪武初复置,属重庆府。
璧山县 定远县 江北厅
两汉 江州县地 垫江县地 江州县地
蜀汉 江州县地
晋 江州县地
宋齐 江州县地
梁 垫江县地
魏周 巴县地
隋 汉初县,大业中置,属涪陵郡。 巴县地
唐(五代) 璧山县,至德二载置,属渝州。 武德中,并入合州。 巴县地
宋 璧山县,属渝州。 汉初县,元丰间置,属合州巴川郡。宝祐中兵乱废。 巴县地
元 省入巴县 至元二年省定远县,至元四年置武胜军,寻改定远州,又降为县,属合州。 巴县地
明 璧山县,成化十九年复置,属重庆府。 定远县,嘉靖三十年移治,属合州。 巴县地
建置沿革
重庆府禹贡梁州之域。《山海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昭,是为巴人。郭璞注为巴之始祖。周为巴子国。《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左传正义》:昭十三年,楚共王与巴姬
埋壁,则巴国姬姓也。战国时,秦灭蜀,置巴郡。《华阳国志》: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因执巴王以归,置巴郡焉。两汉仍之,属益州部。武帝元封五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初置刺史。益州刺史部领郡九:汉中、广汉、犍为、武都、越巂、益州、牂牁、巴、蜀。蜀汉,巴郡隶梁州。州治汉中,蜀汉重镇也。黄权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晋、宋、齐俱为巴郡。梁太清四年,萧纪据蜀,于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改曰巴州。后周闵帝元年曰楚州。隋开皇初,郡废改州,曰渝州。大业初,复罢州为巴郡。唐初曰渝州。天宝初改曰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属剑南东道。五代时,王建、孟知祥前后僭据渝州,属蜀。宋初亦曰渝州南平郡,属夔州路。崇甯元年,改曰恭州。淳熙十六年,升为重庆府。以光宗潜邸也。元至元十六年,置重庆路总管府,为四川南道宣慰司治。属四川行省。至元末,明玉珍据之,僭号曰夏。明初仍为重庆府,属四川布政使司。
国朝因之,属四川省,领州二、县十一、厅一。曰:
巴县本春秋巴国都。《寰宇记 ·三巴记》云: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厄如巴字,故谓之三巴,盖因水得名也。汉置江州县为巴郡治,后汉、晋、宋皆因之。齐末更名为垫江县。梁为楚州治。后周武成三年,改曰巴县。隋初为渝州治,后为巴郡治。唐复为渝州治。贞观四年,分巴县地置南平县,在县东
南二百三十里,并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县。八年改州曰霸州。十三年,州废,以清谷等
县俱省入南平,属渝州。宋雍熙中,县亦废。宋初为重庆府治,元属重庆路治。明复为重庆府治。
国朝乾隆二十四年,以县治辽阔,分江北之义、礼二里及仁里上六甲,隶理民同知管辖。又分缙云山西祥里、依来乡,隶璧山县管辖。
江津县本汉江州县地,西魏分置江阳县,在今县西,地名僰口。兼置七门郡。县西七十里,有大石横江,凡七,望之如门,郡因之名。隋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县曰江津,《寰宇记》:以斯地在江之津,故名。属渝州,唐宋仍之。唐武德三年,分置万春县。五年改曰万寿县,在府西南九十里。宋乾德五年,省移江津县,治马鬃山,现巴县固围山。元属重庆路,明属重庆府,今因之。
长寿县汉江州、枳二县地,周隋为巴县地。唐武德二年,析置乐温县,属南磷州。九年,改属涪州。乐温县在县西北五十里,武德二年又置永安县,在县西南,属涪州。开元二十二年省入乐温县,又置温山县,在县西,属南潾州,寻改属涪州。宋初因之,熙宁三年省为温山镇,属乐温县。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至正中,明玉珍改置长寿县,仍属涪州。明洪武六年,置长寿县,《郡志》:长寿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此山人多寿考,故名。改属重庆府,今因之。
永川县汉江州县地。唐大历十一年,分璧山县地置永川县,《寰宇记》:山川辽阔,因名永川。属昌州。宋仍之,元至元中省入大足县。明洪武初复置,属重庆府,今因之。
荣昌县本汉犍为郡资中、江阳,巴郡垫江三县地。唐初为泸、普、渝、合、资、荣六州之界。乾元元年,分置昌州,治昌元县。昌元废县在今县西北,今为昌元里狮子坝,社稷坛石刻尚存。大历六年,州废,县属资州。十年,复置州,治静南县。光启元年,徙州治大足县,昌元并属焉。周显德初,移县治罗市镇。宋仍隶昌州,昌元郡属潼川府路。天禧中,又徙今治。元州、县俱省。明玉珍置昌宁县,洪武七年省。明洪武四年,改置荣昌县,《名胜记》:以界于荣州也。今因之。
綦江县本汉江州县地。武帝元鼎六年开牂牁郡,改置母敛县,隶焉。后汉、晋、宋、齐、梁仍之。隋曰隆阳县。唐武德二年,兼置南州,治隆阳县。并置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四县。三年改曰僰州,四年复曰南州。贞观五年又置三溪县,七年又置当山、岚山、归德、汶溪四县,俱属南州。八年省。十一年又省扶化、隆巫、灵水三县。十六年并废丹溪置溱州、溱溪郡,治荣懿县,领扶欢、乐安。咸亨初,废三溪县。宋初始废。先天元年改隆阳曰南川县,天宝初改州曰南川郡,乾元初复曰南州,属江南道黔州今彭水县都督
府。宋初为羁縻州,庆历八年改属渝州。皇祐五年,废州为南川县。熙宁七年省县改置南平军,属夔州路。元丰初复置南川县。嘉熙三年军徙治,隆化县废。大观初,别置溱州,改荣懿县为溱溪,宣和初废。元置南川县,属重庆路。又置南平、綦江长官司,属播州宣抚司,后废。明洪武初改置綦江县,《名胜记》:綦江水发源夜郎,至县作苍帛色,故名綦。属重庆府,今因之。
南川县本汉枳县地,周、隋为巴县地。唐贞观十一年,分置隆化县,在今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属涪州。先天元年改曰宾化。宋初复曰隆化,熙宁七年,改属南平军。嘉熙三年,徙军来治。元至正二十二年军废,改置南川县,《名胜记》:按《通志》,县有南江,发源夷獠之界,众溪会合由三溪口至綦市,又至南江口流人大江,此名县之故也。属重庆路。明属重庆府,今因之。按南江即今綦江水,《名胜记》误。
合州古巴子故都。《志》云:州南五里有巴子故城。秦为巴郡地,汉置垫江,《说文》:垫,重衣也,从衣执声,巴郡有垫江县。孟康云:音重叠之叠,尽以渠江、嘉陵、涪江会于此,如衣之重叠。然知《汉书》本不作垫江县也。属巴郡。后汉因之,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蜀汉建兴十五年,还属巴郡,晋因之。宋元嘉中,置东宕渠郡。西魏恭帝三年,改郡曰垫江县,曰石镜,又于郡置合州。《元和志》:以涪江自梓遂州来,至州南与嘉陵江合流,故名。隋初郡废,开皇末,改州曰涪州。大业初,又改州曰涪陵郡。废赤水县,开皇中置,在州西北百三十里,属洛州,唐因之。宋熙宁四年,省入铜梁县,七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石照县。唐武德初,复曰合州,天宝初又改巴川郡。乾元初,复曰合州,属剑南道。废巴川县,开元二十三年析石镜、铜梁二县地置,属合州,宋因之,元省入铜梁县。宋乾德三年,改县曰石照,仍为合州巴川郡,属潼川府路。淳祐三年,徙州治钓鱼山,县并徙焉。废汉初县,南齐置,在州西北百九十里,属东宕渠郡。梁为新兴郡治,西魏改郡曰清居,隋废郡,县属合州。唐宋因之,皆属合州,宝祐中,兵乱县废。元至元二十年为散郡,二十二年合州石照县复,还故治,改属重庆路。明洪武初,以州治石照县,省入属重庆府,今因之。
涪州战国时楚枳地。汉置枳县,属巴郡,后汉仍之。蜀汉置涪陵郡,宋白曰:先主以地控涪江,于此立郡,领汉平、汉葭二县。《方舆纪》:汉平废县在涪州东百二十里,汉葭县在州东百里,后周时县废。晋永和中徙涪陵郡,治汉复城,在州南九十里。宋、齐因之。周废积县,移郡治汉平。隋开皇初,郡废。十三年,仍移汉平县于涪陵镇,改曰涪陵县,《名胜记》:按集韵,涪沤,水泡也,水出牂牁费州。属巴郡。唐武德元年,改州,省陵字,属江南西道。天宝初曰涪陵郡。乾元初,复曰涪州。武德二年,析涪陵、
枳二县地置武龙县,属涪州。宋宣和初,改枳县。绍兴元年,复故名。熙宁二年,省元复置。明初改龙为隆,属涪州。康熙
七年省。宋仍曰涪州涪陵郡,属夔州路。元至元二十年,以州治,涪陵县省入。二十一年,改属重庆路。明属重庆府,今因之。
铜粱县汉垫江县地。西魏为石镜县地。唐长安四年,始置铜梁县,《元和志》:取小铜梁山为名。属合州,宋因之。元移县治,刘昫曰:县初治奴仑山。开元三年,移治武金坑。王象之曰:旧治在县北列宿坝,后移治涪江南岸,又移于东溪坝,元时始移今治。明仍属合州。国朝康熙元年,省入合州。六十年复置,属重庆府。
安居乡《方舆纪》:在铜梁县西北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后周置柔刚县,并置安居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普州,十三年改曰安居县。《方舆纪》:县东有安居溪。大业初,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仍属普州。大历二年,改隶遂州,寻复故,宋仍之。元废,入铜梁县。明成化七年,析铜梁、遂宁二县地复置,属合州。国朝雍正六年,并入铜梁,仍存县名,属重庆府。乾隆四十一年,更名乡。
大足县本合州巴川县地。唐乾元元年,置大足县,《寰宇记》:以界内大足川为名。属昌州。大历六年,州废,十年移州治静南县。《元和志》:州为狂贼张朝等所焚,遂罢废。大历十年,本道使崔宁奏请复
置,以镇压獠夷。其城南凭赤水,北倚长岩,极为险固,又云静南县郭下。乾元元年,与州同治,按静南废县在大足县东南,
今为旧州坝。光启初,移州治大足县。宋仍为昌州治,静南省入大足三县。元时,州县俱废,入合州。明洪武四年,复置,属重庆府。国朝康熙元年,省入荣昌县,雍正六年复置。
璧山县本汉江州县地。唐至德二载析巴县及江津、万寿县地置璧山县,《元和志》:以中有一座孤山,西北险峻,东南稍平,土人号重璧山,因名。属渝州,宋仍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复置,属重庆府。国朝康熙元年,省入永川县,雍正六年复置。
定远县本汉垫江县地。隋为汉初县地。宋为石镜县地。开禧间尝置和溪县,寻废。元至元四年置武胜军,后改为定远县,《名胜记》:元改定远军,言永远安定也。二十四年降为县,属合州。明因之旧,治女菁平。涪江涨溢城垣,嘉靖三十年移治江岸南十里,地名庙坝,即今治也。国朝康熙八年并入合州,雍正六年复置,属重庆府。
江北厅本汉巴郡治。《华阳国志》: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宫,今北府城是也。后为江州县地。齐末,改江州为垫江,是为垫江县地。后周以后俱为巴县地。明为巴县之江北镇。国朝乾隆十九年,因镇所形势冲要,以重庆府同知移驻江北。二十四年,复以巴县义、礼二里及仁礼六甲隶之,属重庆府。
疆域
古巴子国,《华阳国志》谓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今重、保、顺、绥四府,忠、酉二州,夔以西,叙以北,皆其境也。此巴国地汉巴郡领十一县地:江州县今江北、巴县、江津、璧山、永川、綦江、南川之半皆是。临江县今忠州、垫江、石柱之北是。枳县今涪州、长寿、丰都都是。阆中县今保宁府、阆中、苍溪、顺庆府、仪陇是。垫江县今合州、铜梁、大足、定远其荣昌及顺庆府广安州皆三分之一焉。朐肕县今梁山、万县、云阳、开县是。安汉县今顺庆府南充、西充之半,蓬州、岳池、广安三分之一。宕渠县今绥定府达县、东乡、新甯、渠县、大竹、太平,保甯府巴州、通江、南江,顺庆府营山、邻水,广安州三分之一。鱼复县今夔州府奉节、巫山、大宁是。充国县今南充、西充之半,保宁府南部县是。涪陵县今酉阳州,秀山之半,黔江、彭水是。胡三省曰:汉之涪陵,今彭水县;今之涪陵,汉枳县也。后汉巴郡领十四城:江州宕渠朐肕阆中鱼复扡水有扡关临江枳、涪陵垫江安汉平都《巴记》曰:和帝分枳置。充国永元二年分阆中置。宣汉《巴汉记》曰:和帝分宕渠之东置。汉昌永元中置。《巴记》曰;分宕渠之北置。幅员广矣。《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馀里,属县十四,盐铁五官各有丞史。献帝初平元年,安汉赵颖议分巴为三郡,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治安汉故城在今顺庆府南三十五里,江州以下为永宁郡,朐肕以下为固陵郡。建安六年,鱼复蹇允争巴名,刘璋乃改永甯为巴郡,固陵为巴东郡,前巴郡为巴西郡,自安汉移治阆中,是为三巴。蜀汉又分巴郡置涪陵郡,治涪陵县领汉复等五县,宕渠郡治宕渠县,寻省入巴西郡。巴西郡领阆中等九县,巴东郡领鱼复等三县,而巴郡领江州等四县。魏晋以后,或因或革,阔狭不一,今之疆域自府治至京师驿程五千七百七十里。在省治东少南九百九十五里,广七百有五里,袤五百一十里。东至酉阳州彭水县界三百五十里,西至叙州府隆昌县界三百五十五里,北至顺庆府岳池县二百六十里,南至贵州遵义府桐梓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遵义府界三百里,西南至遵义府仁怀县界四百里,东北至忠州垫江县界三百有五里,西北至潼川府安岳县界四百三十里。
巴县附郭东至沙溪交长寿县界二百里,西至走马冈交璧山县界八十里,南至犁牛铺交綦江界一百五里,北过江北厅界通江面五里,陆路至风垭一百七十里交合州界。江津县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东至綦江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永川县界九十里,南至贵州遵义府仁怀县界二百里,北至巴县界六十里。
长寿县在府东少北二百三十里,东至涪州界三十里,西至江北厅界四十里,南至南川县界九十里,北至顺庆府邻水县界八十里。永川县在府西少南一百九十五里,东至璧山县界四十五里,西至大足县界五十里,南至泸州合江县界一百里,北至铜梁县界四十里。荣昌县在府西少南三百一十五里,东至永川县界四十五里,西至叙州府隆昌县界四十五里,南至泸州界三十五里,北至大足县界四十里。綦江县在府南少东二百里,东至南川县界九十里,西至江津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贵州遵义府桐梓县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江津县界三十里。南川县在府东南三百一十五里,东至涪州界七十里,西至綦江县界七十里,南至贵州遵义府正安州界一百里,北至涪州界一百里。合州在府北二百一十里,东至顺庆府岳池县界一百一十里,西至潼川府安岳县界二百四十里,南至璧山县界六十里,北至定远县界六十里。涪州在府东少南三百三十里,东至三华山交忠州丰都县界九十里,西至黄草山交长寿县界六十里,南至冷水关交南川县界一百里,北至沙河交忠州垫江县界一百里。铜梁县在府西少北二百四十里,东至合州界八十里,西至大足县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永川县界一百里,北至潼川府遂宁县界六十里。大足县在府西三百二十里,东至铜梁县界六十里,西至潼川府安岳县界六十里,南至永川县界九十里,北至潼川府遂宁县界五十里。璧山县在府西北一百里,东至巴县界七十五里,西至铜梁县界二十里,南至江津县界九十五里,北至合州界九十里。定远县在府北三百二十里,东至顺庆府岳池县界七十里,西至潼川府蓬溪县界九十里,南至合州界三十里,北至顺庆府南充县界五十里。江北厅在府北十里,东至长寿县界二百里,西至合州界一百里,南至大江面与巴县分界二里,北至顺庆府岳池县界三百里。
形势
《寰宇记》:巴城在岷江之北,汉水之南。
王尔鉴《巴县志》:全蜀形胜。瞿塘、滟滪,东捍荆襄;石门、崆峒,西御蕃猓。南通六诏,固以泸水、大峨;北走秦凤,矗以剑阁、铁山。四塞之险甲于天下。渝州虽东川腹壤,而石城削天,字水盘郭。山则九十九峰,飞拴攒锁于缙云、佛图间。内水则嘉陵、白水,会羌、涪、宕渠来自秦。外水则岷、沫衣带,会金沙来自滇,赤水来自黔,俱虹盘渝城下,遥牵吴楚、闽越、两粤之舟。昔人以地属必争置重镇,间为制抚军驻节,良有以也。说者谓:东川式廓,扼要不仅渝城。不知云安今夔州巨郡重岭复冈,陆行则细路缭云,水行则急峡矗霆,故往来舟楫莫可停泊。临江今忠州跨山枕水。涪关今涪州左卫酉阳、石城一带,控楚连黔,直蛮部之襟喉耳。惟渝城会三江、冲五路,鞭长四百三十馀里,俯瞰夔门,声息瞬应。而西玉垒,北剑阁,南邛崃、牂牁,左挟右带,控驭便捷,故渝州能守,可俾锦官风雨坐安和会矣。
按府据三巴之腹壤,会二江之洪流,水陆交冲,山川刚险,从来为战守必争之地。而巴县之浮图、二郎更据重关之阻,其前则璧山之重山复岭,永川之扼吭称雄,铜梁连绵乎巴岳,大足依倚乎长岩,皆所以保障西南。而荣昌为巴蜀分界之区,又陆路之冲要也。江津在府上游,前
峙鼎山,后临几水。长寿居府地轴,岷江前绕,菩提后依,是固水程之襟要也。下而涪州,则扼瞿唐之险阻,为黔蛮之要会,在唐宋时置镇设兵,不更重欤。至于綦江、南川为屏,于南莫不依山为城,据水为池。定远、合州拥护于北,尤为汉中要津,北道主人。盖不独江北之险,廓铜锣以为门,据铁关而为隘也,岂非东川一巨镇哉!然地阔则易以藏奸,民贫易于为患事,固有相因而至者,则剔弊锄强,保泰持盈,又在德不在险矣。
城池
古滩城,《旧志》:在府城东八十里。《舆地纪胜》:在县东七十里岷江岸,周一百步,阔五步。相传巴子于此置津立城。江州故城,《方舆纪》:在府治西,相传张仪所筑置江州县。《后汉书》注:江州故城在巴县西北。皆不详其地。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在江北厅。后徙南城在府城江之南十里,故南平城是。蜀汉昭烈初年,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建兴四年,丞相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自永安移屯江州,因筑大城,周回十六里,即今府城也。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修砌石城,高十丈,周十二里六分,计二千六百六十六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俗以为 “九宫八卦 ”之象,曰:朝天开、翠微闭、通远开、金汤闭、定远闭、南纪开、凤凰闭、金紫开、仁和闭、太平开、储奇开、大安闭、临江开、洪崖闭、千斯开、福兴闭、东水开。明末甲申六月,张献忠自通远门攻城,城圯。国朝康熙二年,总督李国英补筑。是时,总督自顺治十四年即驻节重庆。
巴县附郭江州故县,在僰溪口。《寰宇记》:南齐永平五年,江州县自郡城移治僰溪口。后周闵帝时改江州为江阳县,又移垫江,就江州旧治也。古霸州《旧通志》:在县东南二百六十里。唐贞观四年,分巴县南界置南平府,八年改曰霸州,十三年废。南平废县《旧志》:在县东南二百二十里。贞观四年分巴置南平县,属南平州,十三年州废,移南
平县于西北。永淳二年又东南移六十里。宋雍熙中,省入巴县。
古东阳郡丹阳县《方舆纪》志云:在府东百里。南齐置东阳郡,治丹阳县。后周废,今为东阳镇。《旧通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唐置误。
江津县旧系土城,岁久圯。明成化中,同知莫琚修筑,其北濒河,始甃以石。正德间,知县杨威筑石城,高一丈八尺,周五里六分,计一千零八丈,门九,各建城楼,东西南更置月城。国朝乾隆三十一年,知县曾受一重修,门仍九,后只开四门。嘉庆九年,城楼毁于雹,知县徐鼎补修。
七门故郡西魏置,在七门滩,距今县西七十里。
江阳故县在县西僰口,本江州县移治。南齐末,江州仍移旧治。周武成三年更名巴县,隋开皇十八年始改江阳为江津县。宋乾德五年移治马鬃山,今江巴交界之固围山也。鼎山故县《方舆纪》:鼎山在县南,三峰鼎峙。志云:宋置鼎
山县,今正史不载。
万寿故县在汉东驿,距县西一百六十里。唐武德三年置,宋乾德五年废。
长寿县土城。明天顺中,知县时顺修筑,外环以濠,濒于河,岁久圯。国朝嘉庆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教匪王三槐陷之。六年,知县余钰依凤山改建石城。八年工竣,高二支,险峻处两寻厚一丈,周五里有奇,计一千零六十丈,门四,更名凤城。
乐温废县在县西北五十里,唐武德二年置,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
永安废县在县西南,以县北永安山为名,开元中省。
乐城废县在县西,《华阳国志》:蜀延熙十七年省巴郡乐城县。旧志:今县西一百里有乐迹镇,即其故址。按乐迹镇
今分属江北,非长寿地。
永川县旧无城。明成化中,同知莫琚、知县刘凤始砌石城,高一丈五尺,周二里二分,计
三百九十六支,门六。国朝乾隆三十年,知县张宗文重修,合江知县蒋兆奎分董其役。五十六年,知县薛谐律补修,恢廓旧址,计八百丈有奇,嘉会、文明二门旧闭。张宗文以义正门有妨,圣庙废之,复开文明门。道光十九年,知县福昌阿重修。
荣昌县石城。明成化中,同知莫据、知县覃琳修砌,高一丈五尺,周五里五分,计九百九十丈,门四,外环以濠。国朝乾隆三十四年,知县郭成巍重修,于城东隅特开东水门一道,便于莲花洋取水,并原门五。
古昌州按《新唐书》、《寰宇记》皆云:州初治昌元县,独《元和志》以为州治静南。今以年代考之,盖乾元初治昌元,大历中治静南,光启初,又治大足也。
昌元废县《一统志》:在荣昌县西北。《元和志》:县东至昌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接濑波,西临耶水。《舆地纪胜》:周显德初,为寇所焚,移治罗市镇。天禧中,又移今治。《旧志》:故昌元县,今为昌元里。按《宋志》作:咸
平四年,移置罗市,与《纪胜》不同。
綦江县土城,前临綦水,后枕剑山。明成化中,知县徐荣、主簿宋璧始筑石城。正德七年,知县刘玉增其制,高一丈八尺。周二里七分,计五百七十丈,正门三,水门二,明末圯。国朝康熙八年,知县李秉直重修。乾隆二十六年,知县尹涟复修二门,各建城楼。三十年知县邓麦琴、四十年知县邓金榜、嘉庆十五年知县图敏前后补修。道光十年庚寅五月,河水泛滥城垣,南关俱圯。十二年壬辰,知县邓仁堃捐廉倡修,四月兴工,明年四月落成,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三尺,计六百一十丈,西仍无门,增筑炮台以备不虞,沿河筑堤以卫城址,名曰金墉堤。
古綦市即綦江镇,《舆地纪胜》:宋绍兴二十六年.移南川镇税务于大綦市。《明统志》:綦江镇即古綦市。洪武初改为县,在府城南二百里。
南川故县《县志》:唐武德二年,置南州南川县,即今綦治也。宋皇祐五年始废。南州南川县属渝州,熙宁八年,平木斗之乱,复于县之铜佛坝,置南平军,南川县又改隶焉。
废南平军《明统志》:在綦江南九十里。
三溪废县《元和志》:县西北至南川三十里,以县内有僰溪、东溪、葛溪三溪合流为名,其城甚高险。《寰宇记》:县城俗名石城,宋初废。
丹溪废县《寰宇记》:在南川县东南三十里,于丹溪水曲置,因名,贞观十七年废。
瀛山废县《旧志》:在县东南瀛山下,今曰瀛山坝。贞观四年置,十三年省。
废溱州《旧志》:在县南接贵州遵义府桐梓县界。《县志》:今扶欢场之司土坝即溱州,故城其小,河即古溱溪,青羊
市即荣懿县也。
南川县旧无城。明成化中,知县刘裴始筑土墙,环以濠。嘉靖九年,知县陈光道改修砖城,高一丈二尺,周三里五分,计六百三十丈,正门四,小北门一。国朝康熙二十四年,重修。雍正十二年夏六月,大雨倾圯,知县张喧补修。乾隆十年,知县陆玉琮续修塞,小北门、四门各建城楼。三十一年,知县文运隆重修。
隆化故城《旧志》按《元统志》云:嘉熙三年,徙军治于此。至元十二年,并县入南川,于此置理,自后遂为南川县治,是则今之南川,唐之宾化也。唐之南川,今之綦江也。《明统志》:不经详别,致山川古迹混杂不明,今据《元史》改正。
合州巴子故城。《括地志》云①:在合州、石镜县南,故垫江县也。宋淳祐三年,制置使馀玠徙城钓鱼山。元至元二十二年,复还故治。明成化中,知州唐珣沿瑞应山麓砌石城,高一丈七尺,周一十六里二分,计二千九百一十六丈,门十二。嘉靖十八年,同知黎一夔、知州唐宗
①此处应为顾野五所著《舆地志》,非唐李泰《括地志》。
元塞三门。万历三年,知州史修复塞观德门,今存八门。国朝乾隆三十一年,知州王尔鉴、冀宣明、段琪、黄叔显重修。五十三年知州周澄、嘉庆八年知州吴士淳先后补修,增高七尺。二十四年,知州纪大奎补修,又增二尺有奇。
巴子城《华阳国志》:巴子或治垫江,在巴郡西北,中水西百里。顾野王。《括地志》:巴子故都在石镜县南五里。《九域志》:旧传楚襄王灭巴子,封庶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即此。石镜废县即今州治。魏恭帝三年,改县为石镜,以涪水北有圆石似镜,因名。宋初,改曰石照。明初,省县入州。赤水废县《一统志》:在州西。隋开皇八年置,属涪陵郡。唐属合州。宋熙宁四年,省入铜梁;七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石照。《旧志》:按《九域志》,在合州西北一百三十里。盖宋时,又徙而北也。
宋王城州治即巴子城,《图经》误作宋王城。涪州明宣德中,知州邵贤始创土城。成化初,砌以石,高一丈八尺,周四里,计七百二十丈,门五。国朝康熙二十四年修葺。乾隆二十九年,知州陈于上重修。枳县故城《一统志》:在州西古巴邑,汉置枳县。晋永和中,为涪陵郡治。后周废入巴县。隋于此置涪陵县。唐宋
为涪州治。元省。《舆地纪胜》:故枳城在巴县东北一百十五里。汉平废县《寰宇记》:汉平县在今涪州东一百二十里,罗浮山北,岷江之南,白水入江处。开元三年,移入涪陵。武隆废县《元和志》:武隆县西北,至涪州二百五十里,本汉涪陵县地。武德元年分立。《旧志》康熙七年,归并涪
州,设巡司,有城,周二里有奇,在州南一百七十里。
温山废县《新唐志》:涪州有温山县,本属南潾州,亦武德初所置。《九域志》:熙宁三年省为镇,入涪陵。《旧志》: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旧作乐温县误。
铜梁县土城,建于明初。天顺中,始筑石城。成化中,同知莫琚重修,高一丈三尺,周六里六分,计一千一百八十八丈,门四。明末圯。国朝乾隆三十六年,知县楼星增修,高一丈三尺,周九里三分,长一千九百六十六丈九尺,门六。
铜梁故城在县北。《九域志》:在州西一百三十里。《明一统志》:在州西南九十里,元移今治。盖即并巴川县之后,遂南移于巴川旧县侧近也。巴川废县《九域志》:在合州西南一百十里。《舆地纪胜》:在州南七十五里。崇龛废县《元和志》:县西至州一百十里。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崇龛镇,大业十二年于镇置县。先天二年更名。《九域志》:乾德五年,省入安居。
安居乡明成化中,初筑石城,明季毁于兵。国朝康熙十年,吏民修茸,高一丈二尺,周三
里有奇,门八。嘉庆初,教匪滋扰,添修内城一座,旋废。安居废县今遂宁西南四十里,有安居铺,即安居故城,以县东有安居溪得名,废徙靡常。《通志》谓非今废安居,误。大足县唐宋时旧址靡存。明天顺中,知县赵恕砌石城。成化中,同知莫琚重修,高一丈
二尺,周四里八分,计八百六十七丈,门四。嘉靖中,知县袁衍又增修,东南带河为池,西北负山为濠,岁久倾圯。国朝嘉庆二年,知县徐景东建新城垣,高一丈二尺,周八百八十五丈,四门各建城楼。七年知县张聪思续修竣事。大足故县《舆地纪胜》:旧治在虎头大足坝。《县志》:故城或云在县米粮关,或云在崇胜里之妙高山,又云在龙水镇,镇有古昌州碑。
璧山县旧系土城。明成化中,知县张本砌石城,高一丈五尺,周三里八分,计六百八十四丈,门四。明末圯。国朝乾陵三十五年,知县蔡宗建补修,增高三尺。定远县旧城圯于水。嘉靖三十年,知县胡濂迁今治,筑石城,高一丈五尺,周三里七分,
计六百六十丈,门四。国朝雍正时,城多倾圯。乾隆二年,知县邱仰文、署知县胡观海修筑完
固。四十四年,知县袁文焕补修。
定远故城在江北十里。宋时名女菁坪,元创为武胜军。
江北厅分驻初无城。嘉庆三年,同知李在文筑土城,南面临江,西北东三面依山,周十五里,门四。十一年,署同知谭光祐补修,岁久圯。道光十三年七月,署同知高学濂倡士民捐修石城,旋卸篆去。本任福珠朗阿、董其成,历十九月而工竣。正南高三丈有奇,馀三面形势陡峻,高一丈四五尺,厚一丈,计五里三分,周一千零一十一丈,门八,各建城楼。复于河岸添砌护城堤二道,长一十六丈五尺,宽一丈,高一丈八尺。倚山置四炮台,以资守御,观阳门内又建渝关一座,洵巨镇也。
多功城《通志》在巴县西。宋淳祐中筑,今在厅西北,山石
,回岩为城,左高三丈馀,右丈馀,周二百余步,东、西二门,创建年月无考。惟西门石上镌 “端明殿大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朱
孙建此”,则宋淳祐间筑无疑,或谓与合州钓鱼城同造,即保辜城也。
公署
学院行署,在通远门内,铜鼓台左侧。旧为总督署,康熙五十四年移节驻成都府,始改建焉。巴子故宫《华阳国志》,今无考。生云石在行署大堂左阶旁
分巡川东道署,在东水门内,康熙八年设。
重庆府知府署,在太平门内宋嘉泰间建,元末明玉珍据作伪官。明洪武初,郡守袁维真改修。明末毁于兵。康熙八年,郡守吕新命重建,原系南向,右倚金碧山,为江州结脉处,左与白象街廛舍毗连,每虞火灾。乾隆二十四年,郡守书敏移署,倚山东南向,重建金碧山堂,前开新丰街巷,官民两便。又于署北建谯楼,颜曰 “新丰”,南与丰瑞楼相对。金碧台在府治后。《旧通志》:汉时分祠金马、碧鸡处也。宋淳祐中,制置使馀玠因旧址累为台,曰“金碧台”。王尔鉴云:按王褒所祠之金马、碧鸡在滇。褒,资中人,即望祭道,亦不经此,其讹无疑。明郡守张希召建堂山上,额曰 “金碧山堂”。丰瑞楼即府治古谯楼。康熙四十七年,郡守陈邦器记:渝郡古制,控辖三州十七邑,合岷、涪两江,为全川一大都会。自昔兵革以来,虽休养生息者二十馀年,而诸务缺略,即一府治颓敝荒凉,不禁有举目萧条之感。岁辛巳,馀奉命来守是邦,愧以菲材遭时多故,终日平反司谳,矻矻如不胜任,其于吏治、生民外,悉不暇计,遑敢及居处之微焉者乎?阅四年乙酉,嚣风渐息,政有馀闲,遍览城垣、学校多在荒烟蔓草中,慨然动修废举坠之思。念黉宫为首善重地,自宜先众务而兴,因与各学诸子约昌义鼎新,令教授曾君光祖,诸生周子典、杨子世泰、雷子生春董其事,历六月告成,殿堂门庑,规制称毕备焉。又念太平门外为商贾鳞集之区,列廛而居,动遭回禄,因议建楼二所,令经历涂君廷俊专督工,奉水、火二德星君以压其气。至于千斯、东水、临江各门,控带雄势,辐辏肩摩。城隍为一郡司命,岁时伏腊于焉,祈祷皆宜,辉煌生色,不得简陋者,节次捐修于丙戌、丁亥、戊子三岁内,先后告竣,又皆学博曾君及周子骧、杨子憬、李子长华、雷子生春分任其劳焉。凡此有裨地方之事,不敢或后所可因任苟安者,惟馀一身之奉,荒残衙舍,听其聊蔽风雨而已。然鼓楼实郡治观瞻司漏传,更非官居私署可比,生财、福德攸关,亦与学舍、城隍相等。爰寸铢积累,议一新之专责,经历涂君廷俊、周子典朝夕襄事,刻期成功,已蔚然改观,非余下车时故辙矣。落成之日,题曰 “丰瑞”,冀时和年丰,长为吾民祯瑞也。因延夙昔,诸子称觞,其上慰劳勤苦,咸请勒石以记,馀曰:补残起废,守土者之所宜也,原非邀誉百姓而夸示后人,何以记为?但诸君或废诗书、或忘寝食,数载经营,贤劳特甚,岂可久而失传,因鼓楼之举,并忆兴建始末,不文不次,约志其概。漏壶台在府治谯楼上。明洪武初建,万历中通判张启明记:我太祖混一寰宇,酌古定制,颁漏壶式于天下,所以立万古之规模,耸万民之视听,时正令善莫大于此。盖自洪武十四年,渝郡奉而创之,鼓楼设为四台,上为日天池,次为夜天池,又次为平水壶,其下为万分壶。池、壶水各下漏,以管相递,出入万分壶,上制木人像,手执时晷尺,尺上定十二时,共分为百刻。尺下为泡筒,尺入壶中,随水上升,以水之入壶有高低,而尺之出壶时刻因有次第,其法尽衍于浑天仪制,诚善矣。但岁久浸废,其昼晷听堪舆家所报,其夜筹凭鸡人所传。初正莫分,晨昏多爽,沿袭而不知讲者非朝夕故矣。予与介石、重庵二公来襄渝,治侍忠所传公堂侧,朝夕论政,或早肃朝仪,或宵趋迎送,而漏声晓箭传报舛错,深切慨惜。一日传公携予辈登楼往观之,有毅然重修之议,无何以入
期迫,未暇厘正,而介石公典篆之初,首重兹举,命阴阳生庞文表董匠修之,其钩引交错、关锁互持、蓄滴传送、上下应接,举如旧制。殆不繁推步,
而昼夜之分,时刻之数,井井画一,是有以开不夜之天,使人晓然,趣时不怠,而况又翕然修复古制者如此。工成,重庵公命
予纪之,以识岁月,予不敏而敬述其始末,如左传公,名良谏,临川人;介石,赵公,讳方立,周至人;重庵,赵公,名完珍,宗师人,一时寅好,更脍炙人口云。时万历癸未正月上元之吉。又王应熊有记碑,残蚀不可卒读。丹凤石在府署内,丰标珊然,昂如威凤,郡守陈邦器题。
同知署旧在白象街,故试院也。雍正十一年,分驻黔江,辖黔、彭二县。乾隆元年,裁酉阳土司改直隶酉阳州,分设秀山县,割黔、彭隶焉,同知仍移郡城署。十九年,始分驻江北镇。白象池《巴县志》:在宣化坊同知署后白象街,缘此
得名。
通判署旧在丰瑞楼内,南向。乾隆二十五年,通判陈金涵迁建府署右,东向。道光十三年,裁,今为行台。
经历署旧在府署右。乾隆二十四年,改司狱为江北厅,照磨以经历兼司狱事,移驻司狱署,嗣经历徐绍庸以监舍逼近民居,每苦火患,复迁署于通判新署右。墨池在经历署内。或曰即巴橘园故址,馀价别墅也。价自比橘中叟,名其园曰 “巴橘”。库在府署内。狱在府署右。
育婴堂原置千斯门内。乾隆十二年,护川东道宋谔、知府林兴泗、知县张松等率绅士公捐银一千四百两,买置洪崖坊贡生邓雯房一所,前后四层,左右厢房四向,厨房一向,为育婴堂,规制宏敞,详明各宪,经前抚纪山撰文勒石。馀银七百两,按月生息,每两月利一分二厘五毫。每乳妇领喂遗婴,月给口粮银一两六钱。设堂役一名,月给工食银五钱,在垣内菜地收租支发。遇遗弃婴儿报县,某月日某乳妇领养某婴儿注册,地方官不时验其嬴茁。豢养渐大,以出院之日截扣乳妇口粮,除按月支银造报外,馀银仍呈缴贮库。乾隆二十一年,川东道宋邦绥将育婴堂改东川书院,易渝州书院作育婴堂,其生息银于乾隆二十一年四月每两增改利银一分五厘。
府学教授署、训导署俱在临江门内学宫左侧。
苍圣阁在儒学明伦堂左,屹立岩畔。奎星阁在儒学前,夫子池左。七星坎《县志》:在临江坊,土人云:在府学前左岩。
重庆镇总兵署,在金紫门内,康熙八年建。中营游击署,在杨柳街。中军守备署,在旗纛庙街。
左营游击署系重庆卫改建、中军守备署俱在八仙土地街。
左营都司署,在凤凰门内。凤凰台在右营署前,相传有凤凰鸣其上,因名,今石址犹存。
巴县知县署,在府署右,康熙六年知县张枬建。乾隆二十三年知县王尔鉴重修。巴子国《通志》:在县治左,一名巴子岩。巴石在县署左厅阶畔,计蕊二十七,磊叠苍坚,天然秀拔。一名巴子石。巴署灵湫《县志》:在县署望江书屋之右,一脉清泠,灵泉也,知县王尔鉴名。清风阁、朝阳阁《县志》:并在县治前数十步,左右对峙,高二丈馀。康熙中,以形类火字废朝阳阁。雍正中,并毁清风阁。
县丞署,在县西六十里白市驿,雍正七年分驻。典史署,在县署左。库、狱在县署内、右。养济院一在佛图关下,一在通远门外。栖流所在白市驿
巡检署,在县东九十里木洞镇。
县学教谕训导署,在学宫中。巴字园在县学前,明倪思蕙别墅。
汛署,在教场演武厅左。专城一在佛图关中,道光二年分驻。
江津县署,在北固门内,康熙九年知县沈维垣重修。典史署,在县署右,康熙二十年典史朱茂谦捐修。心舟亭在厅署后。宋嘉祐中,知县冉木记:予过江皋,遇一石卧沙中,左右皆曰:此县碑也。予闻之欣然,即维舟取之,得焉。既乃建置,想涪亭下,立亭以覆之。因大书碑曰 “皇宋嘉定执徐江邑还浦之碑”。或曰亭亦壮观是不可不名,亦不可无记也。予于是取黄山谷 “心源清不系,虚舟尽日横 ”之句,命亭曰 “心舟”,以书其上。碑刻之曰:心以虚能容舟,以虚能载邑,素号难治,期会之纷、簿书之烦、舞文弄法之扰,政强梗不率之慢,令系人意者,日不知几作邑者,惟不能虚心以临之,其何能容大江滔滔。自蜀通吴,商贾之往来、货泉之流行,
溯而上下者,又不知几操舟者。倘不能虚厥舟以受之,其何能载?然则,舟不虚不能载物;心不虚不能容人,以舟喻心,以心名舟,命亭之意,其在是乎?敢问是舟将涉巨川而济斯人乎?抑尽日无人而横野水乎?将顺流去而朝宗于海乎?或击楫櫂而渡长江乎?抑飘然泛五湖而徜徉乎?曰承流
而行,遇坎则止,可止可行,任理而已,于舟何有哉。库,在县署内。狱,旧在仪门左,嘉庆八年知县徐鼎改
建仪门右。养济院在西门外,一在东门外,道光十一年知县郭彬图建。县学教谕署,在学宫左。训导署,在学宫右。驻房营地在四牌坊。长寿县知县署旧在铜鼓山下,嘉庆二年毁于教匪。六年,知县余钰移建新城西门内。典
史署在县署西。库、狱在县署内、西。养济院、恤孤堂在北门外。县学教谕署,旧在学宫内,嘉庆六年移建县署西。驻防署在西门内。永川县知县署,康熙六年,知县金汤建,吴逆之变被焚。十九年,知县项强重修。石鼓楼,
在县治前,明宣德时建。康熙三十三年,知县欧阳明万重建。典史署,在县署东,乾隆四年,典史倪辉岳详
修。库、狱在县署内、东。养济院,在东门外。县学教谕署,在学宫内。驻防署,在东门内。水塘汛署,在松溉镇。荣昌县知县署,在城正中,康熙元年知县王濂建。乾隆四十九年,知县朱瑴重修。听春楼
在县署左,乾隆甲辰知县朱瑴建,记曰:岁乙未,馀以需次入都,携小照自随贤士。夫各有题跋,太仆蒋螺川弁其首曰 “听春图”。殿撰张酉峰同年有 “他年花县里,添写一囊琴 ”之句。二公盖信馀情好之笃,而期望为甚殷也。戊戌捧檄来荣,距今七载,邑之大工役,以次举行。爰捐廉而有事于署,外而门楹堂宇,内而厅室轩廊,因地制宜,颇为惬目。又于东北隅建楼一所,屏障黉宫,以培一邑人文之盛。公退之暇,与二三友朋携琴酒登临其上,洞开窗户,目极千里。虽霜繁木脱,时而烟树迥还,禽声上下,不啻坐春风暖日中也。四明袁子问馀曰:“楼何名”?余未及答,袁子哑然笑曰:“东坡志喜雨而归美太守,晦翁建考亭而衍道来。兹古人命名均非无故,今良有司,寔心任事,正欲邑之士民共跻春台之上,日恬熙于乐土已耳。即以,听春,名之,胡不可”。馀恍然曰:“事固有前,后不相谋,而名义适相合者,图与楼二而一也。”微子言,孰为引伸其意耶?遂记其命名之意,援笔而书之于壁。时乙巳阳月小雪之后五日也。香霏亭在县署右,道光六年知县龙翔补修。典史署,在县署左。库、狱在县署内、右。养济院,在西门外。县学教谕署,在学宫左。明卧碑在明伦堂右,字残蚀不可卒读,惟“石榜谕众通知 ”六字存。驻防署,在县署后街。
綦江县知县署,在东关内,顺治十七年知县孟易吉建,嗣知县李秉直、虞兆清、方岳、杜兰、
尹涟、图敏历次修补。典史署,在县署右。库、狱在县署内、右。养济院,在县北。县学教谕署在学宫左。训导署,在学宫右。驻防署,在北门,一在石壕地界贵州仁怀县,道光十八年穆继贤以邪教煽乱,讨平之。二十年,奉文添汛弁兵
丁,以重边防。
南川县知县署,在城西南,康熙六年知县刘德健建。典史署,在县署东南。库、狱在县署内、左。养济院在青坪关。栖流所在西关外,署知县恒泰建,县学教谕署,在学宫东。训导署在学宫西。
驻防署,在南门。合州知州署,康熙七年知州于成龙建,三十六年知州常学易改建。瑞应山房《州志》:在州署
西廨。宋嘉祐间,周敦颐签书合州判官,后人立祠祀之。嘉定间,魏了翁使东川,移书少卿安癸仲,得官舍于川冈,匾“瑞应山房”,以祀先生。有记,失传。沉厚堂在旧州署西偏。《方舆记》:张柬之守合州,姚崇荐其沉厚具相才。宋嘉祐间,州守任逢记。映书轩《州志》:在旧署西北隅,宋守何骐读书处,有记。醉石《州志》:相传州治前有石,宋守何麒醉则休其上,因名,今废。朝宗阁《一统志》:在合州会判厅。吏目署,在州署旁。库、狱在知州、吏目署内。养济
院、漏泽园在南津街北门外。育婴堂州牧李宗沆建,有记。州学学正署、训导署俱在学宫内。培德堂在城内,刘光显倡募收掩浮尸。驻防署,在管驲门内。栖流所在城外。一吴宗泰捐,一萧王焕募。
涪州知州署,康熙七年知州朱麟正建。二十二年,知州萧星拱重修。州同署,在鹤游坪,嘉庆七年建。武隆巡检署,在州东一百八十里。吏目署,在州署左。库、狱在州署内。养济院在土门子。州学学正署、训导署俱在学宫内。放生池在天庆宫,州牧杨上容捐募置。驻防署在西门内。栖流所道光十四年,州牧杨上容捐募修置,男女各一所。
铜梁县知县署,在城中飞凤山东北,康熙六十一年知县诸清建。典史署,在县署右。库、
狱在县署内、右。养济院,在南门外。县学教谕署,在学宫内。驻防署,在县署左。安居乡分司署,在化龙山下,雍正十年知铜梁县莫陶、巡检张芳建。道光十三年缺裁。乡学训导署,在学宫内。驻防署,在城北江岸。大足县知县署,雍正八年知县陈九夏建。棠花亭《县志》:在署内,今废。典史署,在县署左。
库、狱在县署内。养济院、栖流所均在东门外。县学训导署,在学宫右。驻防署,在城北。璧山县知县署,雍正十年知县许绍熙建。建置碑《县志》:在署内,字磨灭,不可考。典史署,在县
署左,雍正十年典史缪文荣建。库、狱在县署内。养济院,在南门外。县学训导署,在学宫右。驻防署,在东门外。定远县知县署,雍正九年知县吴作霖建。退思阁古碑亭在县治,乾隆四年知县邱仰文重修。典史
署,在县署左,雍正九年典史张正伦建。库、狱在县署内。栖流所、养济院在署前南街。县学训导署,在学宫前。驻防署,在东门内。江北厅理民同知署,乾隆十九年分建。照磨署在厅署左。库、狱在厅署内。养济院在双
碑。悯恻堂在厅治右,王廷常等募建,惜字纸、瘗枯骸、施棺。厅学训导署,在学宫内。驻防署,一在厅署西,一在大庵。西躔王梦庚曰:《舆地志》考校详明,附见《古迹》,犹为去繁就简。
山川关、镇、津、梁、塘、堰、古迹、寺观附见
府治
巴山《巴县志》:郡城坐山,历无定考。《舆地纪胜》:以缙云山为巴山,方向既殊,义亦无取。惟《通考》载:巴子国,后周县有巴山、涂山。虽未指巴山在城,而涂山与城对峙,似连而及之之义,且水以三折而成 “巴”字,故江曰巴江,县曰巴县,
则山名巴山。于义正、于地更切,其最秀结穴处,则府治后金碧山也。金碧山《巴县志》:巴山之顶,名金碧山,即县学后山主峰也,右为金碧台,在府治左岩上。崇因寺在府治北,宋熙甯初建,康熙四年邑人刘如汉重修。治平寺在府治北,后有古佛岩,诗刻甚多。白龙池在崇因坊东岳庙前五福宫山在府治西南巴山入脉最高处,建有炮台。《名胜志》:俯瞰阛阓,坐带江流。藏经阁在治平坊,明嘉靖
初建。杨慎诸名人诗碑五,内有宝素亭。西湖池在治平坊,古名淡泉,明太师蹇义贮御赐大湖石故园也,池中有台四,通小艇。万历中,侍郎倪斯蕙即其地,开西湖大社,游泳极一时之盛。东华观在城南,元至元间建。《名胜志》:观后有东华十八洞,皆相通,邑人呼其处为 “神仙口”。爽心阁《通志》:在城北,今废。招贤馆《通志》:在城东,宋馀玠建其供帐,一如帅府所居,令曰:欲有谋以告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聘之。按馆址无存,或云在澄清楼侧。澄清楼在朝天门内,第三门洞古城上。
铜鼓台山在通远门内莲花坊,台址尚存,铜鼓无考。
园在通远门内,上下有二池,皆种莲花,名莲花池。又有亭榭台阁,先属马氏,继蹇氏,后王氏,凡三易主。蹇忠定赐第明宣宗赐公京城第,又赐第于巴,阶用纳陛,瓦用琉璃,赐厂在江北凤居沱,赐堂额曰:“一个臣”,赐门联曰 “祈天永命天官府,与国咸休国老家”,皆宣庙宸翰也。
息园在南纪门内九块桥,倪斯蕙别墅。七星池在通远门。内洗墨池在城内文昌庙。相传张三丰画帝君像洗墨处,又一在东水坊,一在巴橘园。大熄火池在储奇门内旧仓后,旧基周三十八丈,长十丈五尺,阔八丈。小熄火池在宣化坊城隍庙大街,前临官道,后抵周姓,左右抵王姓,东西阔七尺五寸,南北长一丈五尺,二池均经前巴县知县王尔鉴堪明界址,载入县志。紫云洞在巴子园遇仙桥西北。报恩寺在东水门内,唐岑参诗见《巴县志》。洪崖洞《巴县志》:在洪崖厢,即城壁有诗残缺,洞下有滴珠泉,石泉涌溜,夕阳反映,隐若虹流,即隐虹亭。新井《通志》:在县南。《图经》:唐
先天时,刺史皇甫珣凿井六丈得泉,号为 “新井”。孝妇石南纪门外孝妇宅,有岩石飞堕。
巴县
涂山在县东南,岷江南岸。《旧志》:夏禹涂后祠故址在焉,山因以得名。元贾元《涂山碑记》:《华阳志》云:渝郡涂山禹后家也,古庙废。元至正壬辰,郡守费著仍建庙。尝考娶于涂山之说,一谓在此,一谓在九江当涂。东汉《郡志》云:涂山在巴郡江州。杜预考曰:巴国也,有涂山禹庙。又古《巴郡志》云:山在县东五千二百步,岷江东折,高七里,周三十里。郦道元《水经注》云:江州涂山有夏禹庙涂后祠,九江当涂亦有之。杜预所谓巴国江州,乃今重庆巴县,江州非九江之江州也。《汉史 ·蜀志》:有稽至今,洞曰涂洞,村曰涂村,滩曰遮夫,石曰启母。复合《帝王世纪》《蜀本纪》《华阳国志》《元和志》等书参考之,禹乃汶山郡广柔人,其母有莘氏感星之异,生禹于石纽广柔。隋改广柔为汶川,石纽在茂州域,隶石泉军。所生之地方,百里夷人共营之,不敢居牧,灵异可畏。禹为蜀人,生于蜀,娶于蜀,古今人情不大相远。导江之役,往来必经,过门不顾,为可凭信。先是帝曾大殳曰:昌意为黄帝次子,娶蜀山氏,生帝颛顼。颛顼生鲧,鲧生帝,帝之娶于蜀。又有自来。又谓蜀涂山肇自人皇,为蜀君,掌涂山之国,亦一征也。至会诸侯于涂,当以九江郡者为是。东汉《郡志》云:山在当涂。杜预云:在寿春东北,今有禹会村。柳子有铭,苏子有诗,且于天下稍向中,会同于此宜矣。《通鉴外纪》亦云:禹娶涂山之女,生子启,南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如是则娶而生子,生子而后南巡,南巡而后会诸侯,娶则在此,会则在彼,次序昭然。会稽乃致君臣之地,或崩葬之所,故有禹穴,所谓涂山,一曰栋山,一曰防山,纷纷不一。太平乃晋成帝世,当涂之民徙居于此,故亦名其县曰 “当涂”。好事者援此以为说,而实非涂山。世次绵远,地名改易烦乱,傅会不足征。况会稽涂山在禹时未入中国,禹安得娶彼哉?今特辩而正之。庶祠庙之建得其本真,而后受享于诞生之地,尤不可阙尔。张澍《蜀典》:晋太康三年《地记》:古当涂国,夏禹所娶也,西南有禹邨,今九江当涂县有禹娶之地。皇甫谧曰: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世纪》云:涂山氏合昏于台桑之野,钟离西七十里,即当涂县。杜预云:涂山在寿春东北。《舆地记》谓:即禹所娶涂山氏国。《吕氏春秋》云: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说文》云:九江当涂,民以辛、壬、癸甲之日嫁娶。《水经注》亦云: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而《吴越春秋》、《越绝》等书又云:禹娶会稽涂山。应邵云:在永兴北。永兴今萧山也。按禹娶涂山,乃蜀巴县之涂山,非寿春会稽之涂山也。《水经注》云:江州县有涂山,禹所娶,山有禹王及涂后祠。陶宏景《水仙赋》云:涂山石帐,天后翠幕,指此。东汉《郡国志》云:涂山在巴郡江州。为重庆巴县,至今洞曰涂洞,邨曰涂邨,滩曰遮夫,石曰启母也。《寰宇记》:涂山在渝州巴县东南八里,岷江南岸。古《巴郡志》:山高七里,周围二十里,尾接石洞峡,峡东西约长二里许,刘先主置关于此山之上。郦善长、庾仲雍辈并以为禹娶于江州之涂山,夫禹之娶于蜀,岂独以生于蜀哉。盖其祖昌意为黄帝次子,娶蜀山氏昌仆,生帝颛顼干荒,亦娶蜀山氏淖子,禹不得远缔姻也,亦人情矣。当涂山氏远适鸣条,思恋本国,筑乃清台,远望蜀土,犹陕虢峙有娀之虚,章邱留姜原之迹矣。是会稽为禹计功之地,寿春为大会诸侯之所,均非赋雄狐九尾之处也。又禹本生于石纽,而《蜀王本纪》乃云:禹母含珠孕禹,坼疈而生于涂山,舛矣。颜师古《汉书注》引《淮南子》云:禹治洪水过轘辕山,谓涂山氏曰 “欲饷凿鼓声乃来”。禹化为熊,跳石误中鼓,涂山氏来见禹,惭
而去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 “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夫禹治水讵无官师役徒,何至使后持馌如田妇上畦,其谬不待辩。而嵩阳启母庙前有高二丈,中裂之石,益为无稽,且既为石矣,登封之墓又何为者考?卢元明《嵩高山记》:昔阳翟有妇人,孕身三十月乃生子从母背上出,五岁便入此山学道神明,为母立祠,因号曰:启母祠。是嵩高之祠,非高密之配,徒以同为启母因疑相混也。又《倦游录》云:三门禹庙,神仪侍卫极肃,后殿一毡裘像,侍卫皆胡人,云是禹妇翁。夏《涂山歌》:绥绥白狐,九尾厐厐。我家嘉夷,来实为王。成子室家,我都攸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唐寇泚诗:小年弄文墨,不识戎旅难。一朝事鞞鼓,策马度涂山。涂山横地轴,万里流荒服。悠悠征旆远,
骖一何速。流月挥金戈,惊风折寒木。行闻汉飞将,还向皋兰宿。□朱尔迈诗:昔我上三关,匹马向风发。草青嘶益骄,高下凌出没。顾见双石门,峨峨接天关。虎视一夫雄,万人岂能越?可怜战伐移,竟为豺狼窥。酒肉厌朱门,风雨闭白骨。亦有桃李花,开落春三月。千里无人烟,栖宿在林樾。今我泛舟还,风波走臲卼。一望去时路,岩霜披榾柮。哀猿啼不休,饥鸟啄空穴。天地终茫茫,人事多郁结。漫拭青萍刀,更拂珊瑚玦。乘时在壮年,俯仰惭时哲。
大禹庙涂后祠在涂山上。明曹汴记:今川东兵宪田公之驻节我郡也,开忠益之实亭,广谘诹之使务,于是于郡东涂山之麓得禹庙旧址,与元巨刘志道所题庙碑焉。顾碑漫缺不可读,又乃于《郡志》得元臣贾易岩所撰碑,引东汉《郡志》及《华阳国志》诸古籍,辩禹之娶于涂山,实兹山也,其会诸侯乃在会稽涂山,而世遂以为娶于彼,非也。其考既明备而核,足破近世肤闻之误,而文复《尔雅》可传。于是公读之,叹曰:昔人睹河洛而思禹功,矧梁岷之高山迅川,其利凿疏导之难,殆又倍于河洛,而今之享既艺之利而被安流之泽者,顾漫不思禹功也。纵令禹非蜀人,其娶非涂山,犹当郡为之祠庙,以报厥万世永赖之功。而旧籍之可考,班班若是,其旧址遗碑,今犹俨然焉。而顾坐视其鞠为瓦砾草莽之墟,此岂非观风守土者之责哉。遂毅然亟为重建之举,乃首以语我郡守朱君,君遂率郡二
与邑令尹躬视其址,以复于公,公乃随以督建之役,委之卫使陈嘉勋,且复亲为之指授曰:“是举也,基视旧址宜拓三之二,庶庙貌宏邃,足壮观瞻。栋宇宜抡楩楠之材,庶无速朽,足垂久逖。禹位宜遵洪武七年帝王庙例,塑衮冕坐像,庶谒者如见庙益藉以尊严。然兹山以涂后而传,礼宜合祀,顾像则弗典,仍宜前设木主二:一称夏大禹王神主,一称夏后涂山氏神主,庶禹不独血食,而山灵亦与荣矣。苐其役计费,吾帑赎之,馀若干而足以此构材,以此募役可无更,役夫里一人也”。指授既定,乃遂移上,抚台钟祥确庵曾公、按台徽州环一郭公既后先报可,而时为分守,少参汪公驻涪陵,公复以其事告之,亦欣然赞焉。于是嘉勋日在工督建唯亟,而城野之人顾晏然若不知其有兴作也。盖拓基于万历甲戌之冬十有二月,至乙亥之春三月,庙乃讫工。庙基凡为台三,台皆甃石为之,前为门凡四楹,蹑级而上为亭,亦四楹。亭后左右各为房,亦各四楹。又蹑级而上,始为庙四楹,而庙地胜栋,隆后依朝曦之辉,而挹郡基金碧之秀,龙门抱其下,涂洞峙其左,遮滩障其右,殆俨然古涂山国之故宫。而禹之像则考宋人所刻圣贤遗像为之,复蔼然锡圭告成之度如生也。公于是诹日瓣香爰率郡邑长贰,恭谒于庙而告成,事退乃顾汴城墟命载笔焉。既而朱君复以公意申命之,而汴遂无容辞也。汴惟贾碑涂山辩甚详,顾未暇及涂山氏之贤、之有功于禹也。按汉刘向《烈女传》称:禹之治水而南也,涂山氏盖赋倚南之歌,其后周之二南实取风焉。及生启,禹弗子,涂山氏独能教训,而使之化,至立庶子之官以翼之。故禹不惟获告成功,而卒至启能象贤继世,以有天下,善乎。迁、固之叙三代后妃之助,曰:夏之兴也以涂山,然则今日之配享兹庙也,固以其生兹山之故,然实祀德、祀功之典所,弗可遗也。汴故继叙之用,补前碑之缺,庶昭公之举也,殆不独使巴夔之间睹庙貌而思禹,抑将使闻涂山氏之风者,化不在周、召之南,而在川以东矣。其有裨风教,岂小哉。于是碑方拟登刻,而学宪沔阳陈公适校士至渝,郭公按部偕汪公至,闻庙成,咸后先登谒,于是一时涂林之旌,无不跃然快观也。然公之意以山在江之东岸,犹石纽在蜀之西陬,皆冠盖之所弗经,故其传不甚著也。又欲仿之神禹乡邦,树石南纪之衢,题以 “涂山旧国 ”以告观风者。而公去郡矣,至是柱史任公来代公出巡,于是朱公具以事白焉,任公乃遂诹日登谒,且面授嘉勋,亟成公之所未及备也,而朱君亦以是月上丁四日登修,尝祀以肇岁典。噫!山何幸于数千载之下,有兹旷遇哉。汪公名仲川,系黄冈;田公名子坚,系永宁;任公名惟一,系周至;朱公,名孟震,系新淦;其郡贰赵侯方立,倅卢侯晋、梁侯栋、朱侯昆推、王侯邦俊,
暨邑令郑侯宗学,或典经其始,或乐观厥成,而嘉勋则重庆卫指挥佥事,盖终役独效劳也,法固当备著于篇。龙门在禹庙前大江水中。《明统志》:山址有石中分,名曰 “龙门”。宋绍兴中,左石楷书,右石行书,各镌 “龙门 ”二大字,断处可容小艇出入,即俗所谓 “龙门浩 ”也。
真武山即涂山绝顶。《县志》:山势极高,云岩泉
,鸟道曲盘。山左有真武宫,为郡城第一屏障,“真武 ”俗称也。真武宫在山之凹。万历中张稽古、吴礼嘉有游涂山诗碑。澄鉴亭涂山北出一峰,卓立山表上,有亭曰 “澄鉴”。登临雄视,两江城如泛叶。亭侧有明万历二十三年铁柱,乾隆二十五年川东道张九镒更名曰 “览胜”。觉林寺《通志》:即涂山
寺,在山之麓。宋绍兴中建,乾隆二十三年增修莲池、亭、阁、石塔。唐白居易诗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惟是马蹄知”。宋馀玠诗:“木鱼敲罢起钟声,透出丛林万户惊。一百八声方始尽,六街三市有人行”。老君山在县东南,涂
山之左。涂洞山顶有石洞,即《华阳国志》所谓 “涂洞 ”也,俗讹为 “老君洞”。陈卓题名:由海棠溪曲折而上,至山顶有老君洞,即涂洞也。康熙庚子二月中旬,同忠州施使君春岩、巴县周骏声、会稽余宗建、僧谷泉携壶往游,三水环城,云烟闾井,皆在足下,荡胸豁目,可称壮观矣。然予观涂山,群峭摩天,城中动静,丝毫在眼,世苟有故此最为要地,不可不慎防者也。岂但供游人眺望而已乎?酒罢题名洞壁而去。
黄葛垭县东南十里。渡江自海棠溪而上,峭削入云,凭高下瞰,郡城虚实都收眼底,亦要隘也。石马山县东南七十里,石形如马,襟带双溪。铜鼓寺在石马山下,明宏治十六年建。九井山县东南二百四十里。《县志》:旧传山半石隙,泉流九渠,灌溉百亩。石英镇《旧志》:在县东南。按《县志》,宋四镇石英、峰玉、蓝溪、新兴也,今无考。龙冈山县东六十里,自盘沱山发脉,迤逦至广阳坝,突高二十余丈,周里许。兴隆寺在龙冈山,明万历八年建。蕉坪山县东六十里,高五里,长五十里,上接官庄垭,下踞盘沱。广福寺在蕉坪山,创建无考,明宏治时碑犹存。天井坪山县东九十里,高五里,长八十里,上中下三坪有田数百亩。清华庵、绍兴寺、荔枝寺、复心寺俱
在天井坪。白沙山县东一百六十里,高三里,叠亘五十里。山半有仙女洞,高一丈,阔二丈,长八十丈,滴翠飞香,宛然堂奥,上
有白沙寺。金华山县东一百九十里,上界南川县神童坝,山高二里,峭峰排叠,长四十馀里。金华庵邑人文甫卿施田有碑。双寨关县东二百二十里,两峰对峙,山顶宽平,老松千章,皆凌云合抱,斩木为城,可拒南川及贵州、正安州一带奸
匪。昔人于此建寨避兵。扶桑坝《通志》:在县东。宋建炎三年,元将不花等攻重庆,守将张玨与战于扶桑坝,即此。长延坪山县东北九十里,高五里,绵亘三十馀里,北接木洞慈光寺。龙冈山县东北一百四十里,高三里。白莲寺在龙冈山,原名嫦月宫。正德十三年建,王应熊更今名,赋诗镌壁。飞雪岩县北六十里,石涧断截,河水直泻数十丈,望若飞雪,右壁崩崖,削如城墉。相传太白、东坡皆题诗岩间,残蚀
无存。明邑人詹朝用、王应熊复凿古九曲池,建九层阁,今泯灭矣。清水关《通志》:在县北六十里。丰文山县西北七十里,高二里,三面陡绝,山左文昌宫,后有洗墨古池,方广数丈,深三四尺许。旧传丰文有八景,今
无考。雪峰山县西北九十里,上有龙井泉,瀑落岩畔,入流水溪。大霖山县西北一百七十里,高五里,长六十里,茂林箐密,有高滩岩,闻水响即沛甘霖,里人以此卜雨。石华寺在大霖山半,寺后有石笋,高十丈,周五丈。明学士江朝宗有《谕祭墓表碑》。佛图关县西十五里,即李严欲凿通泯、涪二江处,上有石佛像,故名。孙氏曰:重庆三面临江,春水泛漫,不可卒渡,
其处入必经要道,惟佛图关至二郎一路耳。奢酋据重庆时,识者谓但守佛图关,贼立可饿死,既而诸军齐进,夺其佛图关,重庆遂下。盖佛阁关者,重庆之襟要也。明刘
诗:“当年先业树蚕丛,奕叶何堪振父风。自信承家惭长子,敢云报国绍元戎。儿童旧颂平蛮绩,父老新传剿播功。武烈谬叨绵世泽,孤忠一脉贯长虹。东逐西驰岁又深,凯旋驻马漫开襟。三巴兵革龙泉迥,六月烽烟雁字沉。关塞自惟怜白发,庙廊谁为报丹心。良弓鸟尽应无用,缓整鱼竿钓海浔”。刘时俊诗:“军驻岩关扼上头,凭栏百里望皆周。群山翠点高低列,两水清涵上下流。地险我何妨进退,城孤彼自爱羁囚。一时纵目还生喜,釜底游鱼可待休”。又《读刘
将军佛图关石刻有感诗》:后事宜从前事求,奢酋未必胜杨酋。朝中命甫三推寄,阃外功旋一阵收。锦字石间空万古,鸿名纸上重千秋。迩来旧业堪追否,自笑将军亦姓刘”。
蛰龙岩《通志》:在县西二十里,有泉出石缝间,泻入岩下。旧传有二小蛇磅礡泉中,祷雨即应。歌乐山县西三十里,群峰北向,翠霭深浓。王尔鉴赋:乾隆癸酉八月晦日,熊耳山人于役于梁滩之坝憩息乎!歌乐之山,烟消万井,云净层峦,孤峰拔地,石磴盘天。攀藤附葛,乃陟其巅,东眺巴渝、夔、万,荆楚回环,西瞰青神、玉垒,峨眉蜿蜒,阆汉、涪、嘉龙盘于后,金、沪、岷、沫虹控于前。登是山也,胸可拓,尘可湔,摘星斗,傲偓佺,上下乎千古,横览乎八埏,爰顾名思义 “歌乐”。昔传非风非雅,无管无弦,即而听之,空山寂然。岂仙歌之有异,抑尘听之无缘,求其故而不得,携匡
以倦眠。尔乃夜梦山灵,莞尔而笑,笑予汨尘,未识至道,无形无声,含孕大造,形形声声,难名厥奥。出没于山水之间,隐约乎
高深之妙。河岳效灵,现乎龟龙,熊耳嵩高,巍峙天中。子乃去之,之乎山东,东有沧海,无风自震,日月含光,岛屿列映。子乃去之,弗游弗泳。梁父累累,泰山岩岩,层云淡宕,碧霞蹁跹。子虽登之,未叩其关。自东徂西,取道华阴,三峰云障,秀岭尘侵。子虽过之,未陟遥岑。南来驭栈,剑外是游,锦城三载,星驰云流。洎来巴渝,岁逾两周,云山雅恋,心血空呕,乾坤傀儡,川岳瘿瘤,亦乌识夫元音之缈缈,仙乐之悠悠乎。山人曰:凤凰之鸣,鸣以嶰竹,律吕之调,调以金玉。既备乃奏,神来宾肃,六代宫悬,四朝乐器,声有正变,器无不备,山灵之言,道存器废,将何以鸣万物之和,宣天地之气哉。山灵曰:器不可废,乐不可执。执器求乐,器存乐逸。因乐制器,器从乐出。乐无所在,无所不在,宣于寰中,超然象外。不见夫青峰插汉,丽日当空,樵吟牧唱,响答谷风。不见夫绝𪩘云合,雪飞雨泻,珠碎晶帘,玉敲鸳瓦。聿闻鸟雀,啸雨啼晴,聿闻虫蠕,草吟岩鸣,喓喓唧唧,哑哑嘤嘤。维篁有韵,戛然鸣谷。维瀑飞花,泠然削玉,淙淙琤琤,悠悠曲曲。若乃长江夜静,波撼云湍。老树风摇,声与盘旋。叩之杳杳,听之间间。若乃松涛泛月,碧落声送。云阵排空,清虚鼓动。于焉怡情,于焉悦性,是惟无形,形由心生,是惟无声,声发籁闻。上乃钧天,下乃奋地。维山之歌,畴识三昧,言求之而难名。神领之而可会。山人听之,憬然悟默,然退实获,我心喜而不寐。山灵载歌曰:“孕鸿钧兮气浑函,泄元音兮山水间,与子遇兮歌乐山”。熊耳山人赓歌曰: “山水薄兮有清音,绵地天兮无古今,山灵启予兮发长吟。”
云顶寺在歌乐山上,寺侧有龙泉,下有冷水、凤凰二溪。《县志》:俗传云顶寺祀川主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节
山上,乐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其说近诞。山接缙云之脉,登其巅,九门三江宛在眉睫,松杉翳日,遇风雨则万籁齐鸣,是即山灵清响,非可以形器求者。余曾登山作赋,盖深契歌乐之妙,而不以耳食为口谈云。高店县西四十里,高邻歌乐山,北俯嘉陵,南接龙洞,据险置守,水陆相为犄角。
二郎关县西四十五里少南,高五里,崖路曲折,万仞深壑,一门壁辟,又佛阁锁钥也。
龙洞关县西五十五里,高五里许,关踞山腰,石门尚存。自佛阁至此,三关叠障,守得其人,纵西方有警,渝州实未易窥也。
圣灯山县西五十五里,高三里,山下有石油泉,随水涌出,居民利之。
白市驿县西六十里,四山环绕,县丞分驻。
虎峰山县西七十里,自走马冈逶迤东向,岿峨峭立,上有川主庙。
长安洞县西八十里,洞深,窅入必秉烛,行里许,有石,若二龙,过此则积水泓衍,不可入矣。
缙云山西接璧山界。《寰宇记》:在县西一百三十七里,其山高耸,林木密茂,下有泉水,东西分流。《元统志》:山有
九峰:朝日、香炉、狮子、聚云、猿啸、莲花、宝塔、玉笺、石照,香炉、狮子峰最秀。左接鱼鹿峡入涪江,右人江津县界,华盖峰达于岷江,横亘二百馀里。泥封山在缙云山上二十里,一峰特起,山巅有泉方丈,色如墨,味甘冽。白云山在缙云山上二里,峭削不可攀,中有轩辕洞,旱久风出,如吼必雨,土人以此卜阴晴焉。相思岩在缙云山,娟秀奇丽,跻其巅者辄徘徊
不忍去,故名。岩产红豆树,高数丈,实如豆,色正赤,名相思子;又产相思竹,形如桃钗:又有相思鸟,羽毛绮丽,巢竹树间,
食宿飞鸣,雌雄相应,笼其一则一随之,岂山灵孕秀钟此情物欤。缙云寺《县志》:刘宋景平元年建。唐乾符元年赐额 “相思寺”。宋景德中敕赐 “崇教寺”。吴均《春秋》:渝州相思寺之北,石山有佛迹十三,皆长三尺许,阔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鱼文,在佛堂北十余步,按寺今隶璧山。陆氏读书岩在狮子峰。八角池在缙云山上,池中有神龙,土人遇旱,祷雨辄应。状元乡碑在缙云山下五里梁滩坝内,冯时行故里也。
待漏山县西南三十五里,高百丈,形似象笏。华严洞在待漏山,洞壑幽奇,有罗汉像诗碑。华严寺始创无考,破山和尚说法处。
白君山县西南五十里,高二里。《县志》:昔江津令白君于此学道,故名。《省志》载:入江津,误。白君寺在山上。白君冢碑在山下,碑目考字残缺。
仰山县西南七十里,高三里,上有天池,水深丈余,周二百五十馀丈。
寨山县西南九十里,高一里,周十里,有古寨。
多子山县西南一百里,高五里,长十里,自下蹑巅,峰翔岫回,幽旷与缙云等。慈云寺在多子山右。邑人李为栋记曰:明季僧智卓建庵堂,凡三十馀所,今仅存三甍,廊房二十馀楹。老树千章,为名山垂荫,勿翦勿伐,是所望于里中善士者也。
龙脑山县西南一百里铜罐驿东,江中有石曰:“鸡心”,山势直齿,江湍若戏珠状,群峰秀拥,双溪映带,一名飞龙山,
宛转巍峨。玉皇观在龙脑山上,观有天池,方广二十三丈,四时不涸,又有古井,周回一丈二尺,其深莫测,为一域胜地。烟墩山县西南一百里铜罐驲侧,昔曾设戍。南平关县南十里,即南平城古关也。三峰山县南十二里,三峰秀峙。玉皇观在三峰山,明正德间建。建禹山县南五十里,高四里,下有温泉,左有仙女洞。温泉寺在山下,明万历五年建,温塘二。沱江山《通志》:县南五十里,又南十里有冠山,又南十里有太华山。荔枝园《华阳国志》:江州有荔枝园,熟时二
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会树下食之。《县志》:园无考。按《通志》以为在太华山。固圉山县南八十五里,即马鬃嘴坐山,巴江交界处城址,即江津故治。马鬃寺在固圉山,有明隆庆六年碑。霖峰山县南百里,高七里,遇旱祷之即应,一名霖降山。云篆山县南八十里,绵亘入江津界,岩畔有磐石,高丈馀,长十余步,中空若门,全无凿痕,清泉长流,四时不竭,中有
游鱼,人行其上如置身云霄,侧有一石,形似海螺,牧人吹之,呜呜有声,下达鱼洞驲。分水岭县南一百四十里,高十馀丈,绵亘三十馀里,交綦江界。岭脊凌云鸟道一线,据隘而障之,可无桐梓、仁怀奸徒之患,亦要地也。崛江在府城东南,自江津县一百五十里至铜罐驲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古驲,今裁。流入巴县界经大茅峡《元统志》:有栖真洞,在巴县西八十里大茅峡内。相传茅君升仙于此,故名。峡曰 “大茅”,洞曰 “栖真”。朱锡谷
曰:按《列仙传》,大茅君名盈,字叔申,茅濛之孙,汉地节中得道于金陵句曲山,此当是傅会,俗呼 “猫儿峡”。王渔洋《蜀道驿程记》:过猫儿峡,连峰叠崿,亏云蔽日,一山突起,石棱刻露,其色青碧,曰“青石尾”。长年云:夏秋水涨,石尾没则舟不敢行。鱼洞驿,县西南六十里,今裁。九龙滩县西南八里玉坪山,岩高十馀丈,滩在岩下,江心有九石,昂首如龙。鹧鸪石在朝天门外。《县志》:江心巨石,一名鹧鸪堆,或曰本名遮夫堆,又名望夫石,涂后古迹也。唐武元石诗:佳名望夫处,苔藓封孤石。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雍熙碑《县志》:在朝天门外,内江水底,石
盘天成碑形,见则年丰,一名灵石。汉晋以来皆有石刻。水涸始见。康熙二十三年、四十八年碑两见,乾隆五年又见,字迹依稀可考,碑有二,邑人龙为霖录之。雍熙楼康熙甲子冬,雍熙碑见,乃建是楼,太守孙世泽有记。东北流至府城东,内江水北来注之。
内江在府城东北,自合州六十里至草街子,流入江北巴县界府西北一百四十里经温汤峡府西北一
百二十里,峡长五里许,两岩幽深秀削,古松虬蟠,每月朗风来,松韵与泉声互答,泠泠然直泛江波,里人鲜与尚有 “泉落松门咽峡风 ”句绝佳。温泉崇圣寺在峡西南,题咏石刻林立。宋周敦颐有《渝州彭推官温泉寺诗序碑》,又诗: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始觉空门客,不生浮世愁。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彻晓都忘寐,心疑在沃州。明刘汉儒诗:三月兴师疾如,好风吹我舟之轴。江声淅沥晓霞明,江水喷薄浑似辘。瞬息万状不可言,高者低者山之腹。巨如丈人美如姬,瘦者偏嫌肥者肉。绳绳小径鸟难过,樵子持柯寻猿宿。健儿报道昙花开,云间直上有天竺。摄齐仗剑叩如来,何事仓黎道荼戮。试问谁戴进贤冠,一身积諐千家哭。上帝降罚罚我躬,免使闾阎堆死髑。头陀披衲撒脚迎,羞杀宰官著戎服。溶溶有水暖如汤,激我热血溅飞瀑。可能偏
三巴间,借与流离洗疮瘯。温泉巴县温泉五,一在温汤峡,云根泉泻,分窦而出。昔人迎流砌池,方广四丈许,上翼以亭,严冬可浴,郡守陈邦器题碑:泉流绕方丈至佛殿前汇为大池,沸水中绿藻参差,赤鱼游泳,复转回廊至寺门外,悬岩作瀑布而下,为各温泉之冠。云:一在县南五十里观音寺;一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神龙山;一在县西北一百里宝峰山;一在桶井峡,今隶江北。文笔石在峡下五里,石笋一枝,耸秀标奇,形类不律。三分水洞在文笔石下,水自岩洞出分流为三,清冷阴森,人不可近。权石去文笔石五里,将出峡,有巨石,穿孔如权。观音峡府西北九十里,两岩石壁数仞,左有龙洞,高二丈许,深不可测,水涨洞口淹没,则舟不敢行。右岩多瀑布,溅玉飞雪,直注江湍,三峡之
中,此峡尤险。半壁蜀汉时凿有匾路,道光十六年,合州陈大猷等捐金开三峡大路,水涨则登岸,由坦道出峡矣。玉女峡府西北六十里,两岩各十馀丈,崭嶻如削,上有一石独立,雨髻风鬟,天然媚秀。相传有女子坐石而化,遂名玉女石。鱼鹿峡府西北二十里,即石门峡,两石耸峙江心,各高数丈,水三分而下,其状随水涨落变易,故有鱼鹿之名,夏秋水涨最险。
至府城东会岷江,《水经注》:庾仲雍所谓江州正对二水口,北则涪内水,南则蜀外水是也。《方
舆胜览》:水自渝上合州至绵州,谓之内江。自渝上戎沪至蜀,谓之外江。明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攻合州,石柱宣抚女官秦良玉进营城下,遣兵袭两江,烧其船,阻贼泛舟东下,即此。岩阴石在临江门外。明天启中奢酋陷重庆,合州董尽伦帅乡兵战殁,倪天和刻石:董公死难处。
岷江又东北流经江北厅城南,历石洞峡府东北二里。阳关《水经注》:江水东迳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后汉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寰宇记》:州东北二里有石洞峡,即刘先主置关之所。《旧志》:今亦名石洞关。铜锣峡府东北四十里。铜锣关《县志》:峡长五里许,两岩峭壁摩天,峡口石壁间
凿有栏江铁锁孔眼,乃渝州水路最要之门户也。明洪武初讨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升出降。昔人又于此设官榷税,
江心石上旧镌 “水榷 ”二字,大水最险。明月峡府东五十里,李膺《益州记》:广阳州东七里,水南有遮要三塠石,石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有孔形如满月,因名。《江北厅志》:峡南为明月沱,北岸山形如半月,约高四十丈。春夏之交红日西斜,晶光直射南岸沱水之中,反映北岸石壁上,圆光闪烁,璀璨夺目,月光照映亦然。峡号 “明月”,殆以此欤。木洞镇巴县东九十里大江中坝,明设水驿,今裁,巡检分驻。大臂峡江北厅东一百三十里,东岸岩悬数仞,上土有石,长十馀丈,直插峡口,若巨灵伸一臂然,西对金鸡背三滩,大水绝险。玉峡口巴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两山交错,一水中穿,曲折而下,陆路马难并蹄,竟日行乃得出峡。鹿度关峡口如磬,关在峡口,亦要隘也。东北流入长寿界。
丹溪口源出綦江涅婆山,水色如丹。《旧志》:东北流五十里入江,曰丹溪口。海棠溪在太平门大江对岸,源出南平山坞,沿壑带涧曲折入溪,溪边昔多海棠,骚人每觞咏其间。虎乳溪距涂山半里,溪横立一石如屏,下有泉,深三丈。相传禹生启,虎为之乳,故名。万历时镌 “虎乳泉 ”三字于石。石油溪在县东南,有井出油,可供灯火。巴子鱼池《元和志》:在南平县西北十里。《舆地记胜》:在巴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流合岷江。粉水龙门浩之上,瀑布如练,数折入江右,即
粉水。《水经注》:县下又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皓耀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世谓 “江州堕林粉”,亦谓之 “粒水”。
府城桥梁八:遇仙桥治东东水门内响水桥治南凤凰门内香水桥治北洪崖门内蹇家桥治北临江门内会仙桥治西华光坊九块桥治西金汤门内天生桥治西金汤门内观音桥治西南南纪门内
关厢桥梁七:太平桥治南仁和厢望江桥治西南南纪厢太平桥治西定远厢石洞桥治西南望江厢承恩桥治西洪崖厢板桥治北千斯厢二闸鼓桥治北西水厢
岷江津渡六:黄葛渡南纪门对岸海棠渡储奇门对岸龙门浩太平门对岸元坛庙岷江南岸弹子石岷江南岸东山坪朝天门对岸
内江津渡六:上关江北岸鄢家渡江北岸莺花渡江北岸。王尔鉴诗:春江明似练,春日渡莺花。莺语随
波转,花香逐浪奢。诗敲山寺裹,酒醉野人家。薄暮归来晚,风吹一笠斜。江会照诗:花发媚游客,莺啼欢酒家。春城环二水,野渡艳三巴。香雨流金碧,清风渡落珈。会当携斗酒,买櫂问莺花。罗伽渡江北岸宝盖渡江北岸鲁班渡江北岸
巴县扶桑桥、永定桥、行祠桥、永兴桥皆在治东。万寿桥、永济桥、万年桥、回龙桥、白杨桥、龙潭桥皆在治南。桑溪桥、翦桐桥、大定桥皆在治西。龙凤桥、虎溪桥、永顺桥、高滩桥、巨虹桥、梁滩桥皆在治北。万节桥、永恒桥在治东南。儒林桥、登荣桥在治西北。万顺桥在廉里,邑人文万顺捐修。三元桥在智里,邑孀妇彭王氏建。
岷江上游黄磏溪县西一百四十里瓮坝溪县西一百二十里太平渡县西百一十里铜罐驿县西百里白沙沱县西九十里五里渡县西七十里伏牛渡县西六十五里鱼洞溪县西南六十里大渡口县西四十里阁老溪县西三十里河高崖县西十五里三道口县西九里
内江上游炭坝溪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澄江口县西北百一十里下溪口县西北一百五里彭家渡县西北八十里鸡关渡县西北七十五里井口镇县西北七十里白崖镇县西北三十里
岷江下游木洞镇县东九十里,通南川、涪州。岷江救生船上至江津,下至长寿,大小险滩七十七处。乾隆三年知县王裕疆择最险者十一滩,详设五板船五只,通融救济。
灶子中水设船一只。小水、大水无滩,移青岩子。猪肠子小水设船一只。中水移牛头溪,大水移乌龟石。观音梁大水;设船一只。中水移峨
堆。巨梁滩大水设船一只,中水移黑石堆。鲊鱼坑大水设船一只,中水移马岭滩。每船水手六名,每名每月给工食六钱,闰月同。
内江救生船上至合川界,大小险滩著名四处,知县王裕疆详设平底快船二只,通融救济。石门滩大水设船一只,中水移铧头嘴。北碚梁中水设船一只,大水移大洞口。每船水手四名,每名月支工食六钱,均于盐羡请领造报。乾隆十五年载。
海棠溪义渡道光十四年,廖春瀛捐田业银一万四千两,置渡船二十只。二十年吴泽厚子光裕又捐田业银八百三十两入海棠渡。李家沱义渡道光十七年,牟张氏子戒三捐田业银一千四百一十两,置渡船二只、救生船一只。鱼洞溪义渡乾隆六十年,邑人穆逊庵捐置二产:一大正沟,一锅底氹,载粮九分,造船一只,永作义渡。
塘堰忠里九,孝里十一,廉里十,节里十一,仁里七甲、八甲、九甲、十甲共七,智里七,慈里十一,祥里九,正里七,直里十一。《县志》:巴之堰指不胜屈,择其古且巨者一百八十二著于册,至于旧塘,为数五百八十七,新塘一千七百一十九。按今分去义、礼二里及仁里上六甲归江北,祥里依来乡隶璧山,旧堰实九十三。
江津县
鼎山县南一里,三峰鼎峙。御书阁在县治南二百步,明学士江渊建,藏御赐书籍。荔枝园在县治西,《旧志》:开元时所植也。黄山谷《心舟亭次韵李任道食荔枝有感三绝》:一钱不植陈卫尉,万事称好司马公。白发永无怀橘日,六年
惆怅荔枝红。今年荔子熟南风,莫愁留滞太史公。五月临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舞女荔枝熟虽晚,临江照影自恼公。天与蹙罗装宝髻,更挼猩血染衣红。五桂楼在县东,今废。水心亭在县东,明杨彝有记,杨元吉有诗。聚宝山即石子山,在南安门外,脉自播来,迤逦千里,风气葱郁。白龙井石子山演武厅侧,明时主簿宋秀清凿。
风门关县南五里。屯营县南二十五里,四围险绝,中如砥平。明正德庚午,都宪林俊破贼曹甫屯兵于此。金凤山县南五十里,形如飞凤。圣灯寺县南五十里石灯盏县南六十里,石穴如盏,水溢如油,今尚存。紫金山县南八十里。大垭县南一百二十里,高峰连峙,中仅一路。明正德中副使李越破贼方四于此。合小坪在县南,亦官军破方四
处。双峰寺县南一百二十里,明时建。牛心山县南一百五十里。南山经堂在牛心山,宋张纮读书处。棋盘山县南三百里岩门关县南三百里,接贵州遵义府界。元末明玉珍筑,一名雁门关,关南属遵义,关北属县界,出入要路。山坪《通志》:在县西南。明正德中,贼曹甫据江津,抚臣林俊攻败之于山坪伏子岸诸处,尽歼其众。汉东镇在县西南。凌锦山《通志》:在县西南。《元和志》:在万寿县西八十五里,花木如锦,故名。石板井县西南四十里,明林俊破
贼曹甫处。茅香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石门驲西十里。高寨在思善乡,平地突起一峰,悬岩仅通一线。昔人避兵于此,有丛林寺。宝屏山县西南一百五十里,高极百仞,石壁五色,左有螺髻,右有石兽。五峰书院县西十里。昔有兄弟五人凿五
石室读书于此,有“公生明、思无邪、性天德、存天理 ”石刻,旁题温国文正公宋知县冯忠始立五峰书院。鹤山县西二十里,上有仙鹤池。石佛洞在鹤山坪内君井山《通志》:在县西隔江四十三里,上有井泉,深浅不常,若邑宰贤,则水清溢,否则浊涸。圣威山《通志》:县西五十里,祷雨辄应,故名。
周望山县西六十里。邑人龚懋熙记:古肇十二州必表十二山,以为之镇焉。蜀在《禹贡》为梁州之域,表于梁者,则岷山是也。然古今称蜀者辄云:峨眉天半,而故不列于《禹贡》,何欤?盖禹服梁州之制,峨眉僻在南隅,周以梁为雍阻,固更合梁为雍,而峨眉之南隅又甚矣。至后代分梁为犍为郡,为建南道,而峨眉在焉,遂为其郡山水冠冕。然则十二山之封,固必宅中以临,远迩周望者,而后当之乎。《泰山记》: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望者望见齐,以是为东方之岳,称又昭然已。准斯以言,一郡一县亦必有名山水为之表焉,其建树均也。津,幅员相距,古诸侯大国也,其间高山嵸嶐摩穹障日者,不可胜数。然而千里奔腾,一突雄丽,俯瞰大江,远带城郭,四至望之,罔不钦其伟秀者,则惟周望山焉。因其名绎其义,以之表津治,亦犹泰山之表鲁乎?山有招提,恢宏璀璨,昔罕其丽,有僧某者,年八十馀,披榛住锡,捐已鸩众,圯者作之,存者饰之,为之不哗,而成之甚驶。既讫工,来征予言为记,噫!是所表于津治者,功讵不伟耶,遂应老僧之请,而为之记。
隆兴寺在周望山,宋时建。金注子在周望山下。《名胜志》:昔有僧憩于此,或告以家贫无养亲者,僧思所以济之,踌躇间,忽有乌鸦衔僧衣袖牵而上,见石缝中有一金注子,手不能及,乃折石畔苦檀枝挑出,至今踪迹俨然。金钗影在周望山
下。《名胜志》:昔有孝妇周氏,姑以渴病思泉,旱甚水涸。妇方徘徊山下求之,忽遇异人谓之曰:“与吾钗,吾与若泉”。妇拔钗授之,乃以钗投地,而清泉迸出,妇得以归,姑饮之愈,今石迹中有浅水一泓,周围五六尺,金钗一双,隐隐可见。大圣寺县西七十里。长池县西七十里,石生一池,四时清洌。
楼台山县西八十里,邑人陈渭潜修处,额曰:楼风书院,遂以自号。范镇村在楼台山麓,范蜀公移居处。同心山县西九十里,两山各有泉流合为一,知县杨元吉刻 “石室烟霞 ”四字。张公山县西一百里。相传张公曾据险避贼,上有古城、古井。碧云庄县西一百里,石壁数仞,上镌此三字。宝鼎山县西一百二十里,上有三石如鼎。明正德中邓刚率众筑寨,贼不敢犯。石笋山县西。《通志》:隔江一百二十里,南去永川县五十里,孤峰如笋,上有石泉。营盘山县西一百三十里。正德辛未贼方四屯兵于此。游心山县西一百三十里,上刻 “游心山 ”三字,铭曰:既富而寿,培养万物,于汝观仁,喜乐时足。邻母洞游心山左
二里,宋刘干有记。华盖山县西北二十五里,与鼎山对峙。老龙池在华盖山上,履之地动如陂泽状。皮袋古井在山下,废。女仙山县西北一百五十里,相传罗氏女遇仙于此,故名。石佛山《通志》:在县北,与马骁山相接,一名钟秀山,宋张商英居此。藏秀亭在石佛山,宋冉木有记。石佛寺
在石佛山上。巨蟹泉在石佛寺后,岁旱祷雨于此,石隙中水微出,有蟹随之,黑者即雨,黄者无雨。又一泉在禅居寺前,砌石九十九级,石壁十馀丈,铭曰: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薄收。圣泉寺县北十里。聚仙亭圣泉寺后,有石高数丈,顶宽平,可容百人。明嘉靖时,知县杨元吉建亭其上。栖清书院在寺侧,邑人江渊读书处。鱼池在县北,《图经》:常有神龙游此,或云即巴子鱼池。马骁山县东隔江,宋骁骑将军马邈葬此,故名。永福寺在县东,元至元间建。广寿寺在县东,明初建。莲池
县东二里许,广三十馀亩。元时凿渠引水入泮池。明嘉靖中,知县杨元吉葺旧亭,颜曰 “君子池”,亭曰 “水心”,即其地也。
归云洞县东二十里,深广可容数百人,中有泉不竭,邑人杨彝别业。九盘山县东四十里,路九折而上,即龙门之尾,珞黄峡之后山。龙门山县东六十里,两峰如门,故名。二贤山县东七十里,母雅、石公恕先后居此,故名。虎头山县东七十里,宋杜莘老题 “虎岩 ”二字。云篆山县东七十里,山势险绝,跨江南岸,曲折蜿蜒,状若篆纹,与巴县接壤。官山县东八十里,上有大冢,名官子墓。仙马石县东八十里张村溪,石壁上有马蹄迹二百馀处。龙登山县东一百里。《县志》:宋太祖龙潜时常登此,故名。西去綦江县七十里,上有虎跳岭,双峰并峙,绝顶有井
泉。又有龙塘石蟹泉,四围石壁高耸,有一路可升。明正德壬申岁盗起,屯义兵于此,为一方保障。石寨在龙登山后,四
围石壁百丈,深涧百尺。关口县东一百里,两山对峙,中通一线,要地也。
西山县东一百二十里,石壁上刻有 “终古碍新月,半边无夕阳 ”二句。笔架山县东一百二十里,道光壬寅岁,里人杨为翰于山建卓观楼,藏古今书籍,墨刻数万卷,以备考核。升平寨县东百二十里,道光戊戌岁,杨为暄倡建。
玉屏山县东一百三十里,与龙登山屹然对峙。石笋县东二百里,平地突起一石,高二十馀丈,旁有石磴可升绝顶,方平可容数十人。
固城山县东南二十里,长一里,四面岩堑,固若城郭。《巴县志》误,入巴东南八十里,云:古烟墩基址尚存,时代无考。《江津县志》又误以马鬃嘴在县西十里,旧有屯镇,不知固城山即马鬃嘴,与巴县固围山相接,上有马鬃寺。又以马骁山
为马鬃山,亦误。
间乐堂在固城山,宋冯寿故居,黄庭坚为作《间乐记》。
香草楼县东南三十里。《益州记》:江州县西南有仙池,昔有仙人于池侧置楼而居,多植香草于楼下,一夕忽纵火焚
其楼,天降紫云,飘然而去,后人指其地为香草搂。明邹佑诗:香草无踪迹,神仙竟渺茫。独留天上月,夜夜下寒塘。
双山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二峰特起,青翠可人。邑人邹鲁结书屋其上,因以自号。
李市、白沙、福市、清溪、保甯、南川皆古镇,无考。
岷江自泸州合江县四十里流入县界,经大小糯米堆滩极险,宋淳熙乙巳,广汉阳公凿之,东南流至县二百四十里。黄石龙在糯米堆下,一石直起江中,长数十丈,小水反险在沙迹。汉东废驲东流至县一百六十里。石门废驲即龙门峡,峡门置石门驿,东北流至县一百二十里。七门滩大石横江如门凡七,东流至县七十里。石羊废驲有石如羊,东流至县六十里。龙门滩石梁如门,蜀王命工凿之,东流至县二十四里。流杯池县西二里,江边石盘,引水九曲,碑刻残缺。绕县治如几字,即几江也治北二里。莲花石俗名跳蹬石,在几江北水中不见,见则人占丰年。又东北流经珞黄峡县东七十里,峡上一石如猫,又名猫儿峡,青石尾即峡之右,春水涨峡口,极险。响石峡县东八十里,在五岔之下。金刚峡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石龙峡县东一百三十里。至铜罐驿县东一百五十里,流入巴县界。
梅溪江北二里入江。梅溪书院明江渊建。油溪县西北四十里,自璧山县斗牛石流十里,经华盖山下二十五里入江。宋公桥在油溪,明主簿宋秀清倡建。乐城溪源出马鞍山,东流二十里出明德桥,至县西三十里入江。砦溪源出鼎山北,流半里入城,环带学宫,又半里至大通桥,出城北入江。僰溪县东南三十里,自綦江西北流入县界,东入大江,即南江口。笋溪源出棋盘山,北流十里至续昌桥,又一百五十里至牛渡,又一百五十里至南江口合流,小舟可通至牛渡。石门县南三十里,在笋溪河岸。清溪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有古井废镇。
大通桥在城内治西三十步,俗名板桥。太平桥在城内治西北七十步大中桥在城内治西一百五十步,俗名杨嗣桥。文明桥在县治西南二百步,旧名小石桥。续昌桥县南三十里惠远桥县南七十里八龙桥、吼驴桥俱县南一百里广济桥县东四十里马鬃桥县西八里永济桥县西十里嘉惠桥县西三十里德明桥县西七十里万古桥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济美桥在杜里,邑人戴登霄倡建。奉亲桥在杜里,邑人梁耀彩奉母陈氏命建。敦古桥在德感坝,邑人鄢三重建。巴江桥、宏农桥俱邑人杨为翰、为城,率弟侄捐修。花萼桥、杨子桥俱杨为龙率
弟侄捐修
汉东渡县西一百五十里皮鱼渡县西一百四十里石门渡县西九十里白沙渡县西八十里石羊渡县西六十里游溪渡县西三十里上渡县北二里中渡县北一里僰溪渡南江河口县南三十里仁沱渡县南四十里五里渡县南八十里牛渡县东一百五十里白渡县东一百七十里
游溪义渡雍正十三年,邑庠生熊屏藩等倡捐募,置义田共二处。燕坝义渡邑人王心一等倡捐募,置义田四处。真武渡一真武场、一杨满嘴、一白漩子,三处均系赴綦通黔省要路,邑人戴登霄率弟侄捐赀,置买义田。仁沱渡巴綦要路,邑民妇袁杨氏倡捐,募众置田。德感渡省垣要路,乾隆三十五年,邑人张圣兆等捐募置田。松溉镇上中下三溪义渡,田在江南岸。下渡口在松溉对岸,蹇应元等募设,于渡头坝义渡田内支给。青草背渡王庆衍、徐常臣等募置义
田。青草背渡梅子口渡邑人郑飏捐银一千两于二处各置田产船只。五福场上下渡口县东百二十里,川黔通衢,邑人杨为城置买义田二处。
救生船,康熙五十年,奉文于黄石龙、蜂窝子在珞黄峡二处险滩设船二只。乾隆三年,奉文黄石龙、大矶脑在松溉下共船一只。灭虎脊在五台山下。观音背在铜罐驿中,共船一只。石牛栏在县治后、蜂窝子共船一只,共水手十八名,每月给工食银六钱。
塘堰无官设。
长寿县
凤山县治西南一里。韩村在凤山下,宋开禧中,邑人韩由之见山陂有绿袍人端坐,指挥仆人入村沽酒,白骡龁草其傍,即化书所谓牧骡化也。丹岩在凤山左,岩高二十馀丈,县景所谓西岩瀑布也,下有清阴洞,洞中留题皆剥蚀,许鲁斋亦尝憩此。风月台《一统志》: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在乐温县北白虎山下,有石龛名 “风月台”。《旧志》《图经》云:白虎山石龛篆 “风月之台 ”四字,甚古,其上石岩,桃花水出焉。有洞古邃幽深,银鸭石笋,杳然人境,即桃花洞也。史子读书处《名胜志》:在凤山,一名白虎山,石刻 “读书处 ”三大字,旁识:端平二年,鹤山赴召,过乐温为史子书。按眉人史大用读书乐温白虎山,即此。吉祥石在凤山东南山隅,石面镌布袋和尚一座,笑容可掬,即县景所谓 “吉祥飞石 ”是也。紫云岩
县西南一里,有宋绍兴碑,字漫漶不可识。
乐温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地温燠,稻谷早熟,民乐之,因名,下有乐温滩。《寰宇记》:山在乐温县南四十八里。
牛心山县西十里,形类牛心。
三峰山县西十里,三峰高峙。三友岩县西二十里,石壁镌此三字,无考。
西山县西三十里,为县治主山。北真观县西北隅山巅,宋时建,高敞幽邃,为邑中名胜第一。炼丹台在北真观右,相传徐仙翁炼丹处,每于天清月朗,其台烟霞直起干霄,故县景以 “北观烟霞 ”为最。烟霞台在北真观内,乾隆己酉,邑人馀光等复于蔓草中锄出之。香泉书院在北真观下,明天启中李氏建,今毁,基尚存。雪香阁在香泉书院前,亦李氏建,今改建社稷坛。
菩提山县北十里,山顶中凹若盂,四围峰峦环拥,苍翠郁然。明僧大智铸铁柱五丈有奇,高插峰顶,然灯其上,百里
皆见之。
华盖山县西北二十五里。
金盘山县西北七十里老龙洞在金盘山下,洞口方广各数丈,深数十步,稍折而东有泉一泓,深不可测,龙窟也。
明戴锦记:吾邑西北七十里有山曰金盘,盘之下有洞焉。龙潜其中,洞口谺然,状如吐吸。入数步有石结若云,悬若钟,二石
立若危柱,似经乎斧削者。水由地行左折,而东有石堂焉,深三丈馀,阔视深者减数尺,堂之上有隙焉。天光下烛,仰视溜石
之象,若绘若塑若镌刻。然或伏或起,或欹或正,或伸缩飞潜,而海岛诸物萃焉。堂之左水出成溪,获溉者无旱,居民神其地
而祠之,前覆以厦,岁不雨,众咸戾兹焉以祷,先是颇秽亵,顷复琢石,肖以神形,被以衮冕,饰以金紫,而称曰 “龙王 ”焉,有祷
即应,民亦归心,故又上为甃龛,下列几案,中列炉,左右列棹凳,皆凿石为之俾祷焉,香烛致侑辞,而以拜以跪者,有瞻依。
或曰:“头角爪介,龙之形也,肖以人而僭称王焉,可乎?”馀曰:“噫,龙,神物也,变态百出,况敷大泽以活民,而功岂在侯牧之
下哉。人而王之也,固宜惜乎,发灵久矣。元至正始有碑而褒扬缺典,有良牧至,吾将述之以告,而因之以闻于天子焉,姑记
之以俟。”
子山县西北七十里,玉溪之南。
渊故宅在山下,山以渊名也。《县志》:山下为谯定
渊故宅。
巾子山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在乐温县北一百里。
集仙山在治北,相传徐神翁飞升处。
白龙山在治北山下有松柏滩。靖难时,雪庵和尚遁迹于此,与隐士杜景贤往来,滩水清驶,篁萝交映,雪庵结庐其
间,每夜梵诵琅然,人或窥之,乃读《易》乾卦也。时棹小舟中流携《楚辞》诵之,诵一页辄投一页于水,投已辄哭,人莫能测也,事见《明纪》。
漏明山县北四十里,四面积石千仞,岩穴透漏日光,故名。
天台山县北四十里天台寺在山上天台寨山势陡峭,明末乡人建寨其上。云台山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安乐山。云台观在山上木叶符相传云台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家符篆。罗纹山县东北四十里。长寿山县东北七十里,嘉庆时教匪滋扰,乡人建寨其上。明月寺、朝阳寺《通志》:俱在县东北八十里。归山在县东,《舆地纪胜》:在乐温县东八十里。崇真观县东五里,元时建。皛山寺县东十里神山在县东。《通志》:在乐温县东北。白岩县东四十里白岩寺四壁险绝,天然寨堡。东山寺县东四十里铜鼓山县东南一里定慧寺县东南五里,宋绍兴中建。青烟洞在县东南十里,一名清渊洞,上有龙王庙,祷雨
最应,雪庵和尚曾飞锡于此。龙寨山县南八里蓬莱洞在山下千佛寺县南二十五里,接涪州界。怀清台《一统志》:怀清台在县南。《史记 ·货殖传》:有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之利,用以自卫,始皇以为贞妇,为筑女怀清台。《括地志》:清台山,俗名贞女
峡,在永安县东北七十里。《舆地纪胜》:贞女山在涪州,溯江四十里江北岸。按《旧志》载:在南川境内,皆无所考。又按蜀有清氏,古妇人多以姓系,清乃寡妇姓也,司马祯以清为名,误。古书山去县四十里,有大历初石刻,云:昔人砌山,始见石穴,中有蝌蚪书数轴,故名。岷江自江北厅石门溪,东流入县境经石佛峡在县西,《舆地纪胜》:在乐温县西四十里,有石佛像。龙门滩《舆地纪胜》:在废乐温县龙安镇之下,其滩三级,去县南半里。三江滩《通志》:在县西六里。龙舌滩《通志》:在县南六里,水落石出,状如龙舌。白头滩《县志》:在县东五里。不语滩《县志》:在县东八里,相传张桓侯溯流略刘璋地,驻县之詹家沱,后人因立庙以祀名滩,曰“桓侯不语滩”,寺傍有井,号桓侯井,水味清冽。黄草峡
县东十五里。《水经注》:江水又东经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益州记》:涪州黄葛峡,今名黄草峡,山草多黄,故名。《唐
书》:大历四年,泸州刺史杨子琳叛,沿江东下,涪州守捉使王守先伏兵黄草峡为子琳所擒。杜甫诗: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
山下行人稀。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相思岩在黄草峡,岩产相思竹,连理若桃钗之形。赤甲戍《旧志》:在黄草峡。《寰宇记》:汉末为赤甲兵屯聚处。又东南流八里入涪州界。
玉溪县西北七十里,《通志》:即邻水,自邻水县流入名玉溪,一名梅溪,西南流七十里至江北厅界,名“交龙溪”,溪侧古木盘曲,状如交龙,因名。又南流七十里入大江,即宋儒谯定、
渊二先生讲学处,上有
子祠。桃花溪在县东二里,旧《府志》:溪源出老龙洞,南流三十里至桃花洞,又五里过新桥入江。海棠溪源出云台山,东南流七十里合桃花溪。溶溪《通志》:在县东,自垫江县流入,又西南入江,一名龙溪,古名溶溪。
迎春桥县东半里,跨桃花溪。悦来桥县东南五里,明知县陈英重修。冉师桥县东北十里,邑冉姓建。三通桥县东北百里,邑人陈柱廷建。新桥县西北三十里杜舟桥县北十五里,邑人古照然建。葛兰桥县北五十里海棠桥县北八十里兴贤桥县西三里攀桂桥在县北,知县卫赓扬建。龙滩渡在旧治前,龙舌滩通南川要路,上接巴江,下达涪州。扇沱渡县西南三十里龙溪渡县东南十五里,设有塘汛。
塘堰无。
永川县
真武山在县治后,上有元天上帝殿。铁岭县东二十里,《明统志》所谓石色如铁,盖指此山也。《通志》: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寰宇记》:其山出铁。
《旧志》:宋有铁山镇,明为铁山铺,别是一山。同心山县东二十里,《县志》:与石笋、二郎相连,故名。鸡子山《通志》:县东四十里,自顶至足,分为数峰。英井山县东南三十里。
二郎山县东南四十里,孤峰耸秀。凌锦山县东南八十里,已见江津。龙泉山县南二里元天观普照寺、紫薇观俱在县南云南石佛岩在县南云峰山县南十里,上有云峰寺。仙人迹《旧志》,在县南三十里,巨石上有双足迹,其大如箕。石笋山县南五十里,孤峰如笋,上有丹炉古迹,又见江津县。苍宝山县南六十里,古新屯上有仙峰寺。圣水寺县南六十里,寺后石上二孔,水从中出,称为双清云。伏龙山县南六十里,接江津县界。伏龙寺、广兴寺俱在伏龙山。
四明山县南八十里,上有李克用祠,明初建。八角井县西南十里。太平山县西南四十里,前有箕岭,后有英山,左有玉冈,右有泸龙。如龙山县西南四十里,上有金轮寺。来苏镇县西南六十里,《九域志》:县有牛尾、来苏、永兴、侯溪、龙溪、罗市、欢乐、铁山、咸昌、永祥、永昌共十一镇。松石坪《舆地纪胜》:在县来苏镇,相传有松化石,石质而松理,或二三尺许,大可合抱,然不过相望数山有之,俗称
“雷烧松”。杜诗所谓万年松化石,即此。红岩寺县西南六十里东登寺县西南六十里,即今桂山禅院。玉屏山治西文明门外。英山在县西,《元和志》:县南,接延陵英山。《舆地纪胜》:在县西北十里,下有龙洞,又英山洞在县西三十里,相传山
间有石洞,穷绝处有一潭,或漂出旧篷破板,疑与江河相通。石洞山县西二十里,洞在山前,明凌仲曾留题有诗。五华山县西三十里,洞壑幽邃。大通寺在五峰山上绫波山《通志》:县西三十里。箕山县西北十里。宝峰寺县西北三十里。溪山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去县一百里,接沙溪源,因名。望华山县北二十里,峭壁处有观音庵,即今碧桃寺也。又有大通寺。桂子山县北三十里,山多产桂。侯溪在县南。《元和志》:县东西北三面并枕溪。《寰宇记》:在县西南一百八十步。《旧志》:有文曲水绕城四流,达
松子溉,即此。凤溪在县北三河在县西南,一水自东,一水自西,一水自中,会之。漏孔河县南十五里,河岸有大士庙,其左有甘泉,病者饮之辄痊。卧龙潭县东南三里许,潭水幽深,祷雨辄应。相传有神龙宅焉,上有龟鱼寺。单石溪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源出大足县玉口山,流三十里至乌龙潭,入县界经双石桥,又五十里入铜梁县界。松子溉县南百里,源出龙洞山下,别流东入大江。罗洪载《大矶赋》:大矶,九矶之首,矶在松溉东南,远见巨石横江,然未尝一至也。每夏江水泛滥,声震百里,艘
上下断绝,盖绝险矣。时夏,予系艇而观焉,因为之赋:予观大矶之奇也,发乎箕山之支,镇乎江岷之口。其来也或耸而为峰,或委而为坡,或深而为阜,及其底于江也。巨石崭崭截江横亘,而孤峙若虎之伏,形若龙之骧首。当秋至而水落,江过其下,静若镜花,厥波不扬,两涯曾不里许,若寻丈之可量。及夫春气融、夏日烈,雪山颓水壑决,注雨连书,百川奔溢,江于是乎潏潏漰漰,排天浴日,旁溢弥漫,陡起千尺,冯夷喜而叹洋,天吴骇而丧魄,于千里而下趋,忽此矶之见厄鼓万顷之漰涛,战数仞之巨脊,若劲兵之遇强敌,势不相下,气不相伏,而力足相抗也。于斯时也,江欲决石而东注,石欲回江以西折,勇心不回,斗气愈杰。其怒也,摇地轴而欲动,其号也,震天枢而若裂,日月为之薄晦,风云为之惨恻,目
化而渤澥迁立,飓母猛而风沙四塞,驭万雷于九霄,鼓三军而一决,轰百里而聋聩,压千峰而仆跌,盖江之最险而观之奇绝也。予昔下巫峡,越汉塞,北历秦晋,南游江浙,尽尝刿目于胥潮,悸心于砥柱,而掉胆于瞿塘,三者天下之至险也,曾不知此矶之险,殆有甚焉,不但争衡而颉颃。予于是又不知天下之事所谓奇特者,必有激于不得己。夫然后舍其庸常,抗为雄伟,插八翼而无飞惊一鸣于众耳,功足以尽当世名,足以垂千祀。莫不奋发于困厄,振掉于险阻,拂其志而后通达,穷其身而能兴起。彼区区之流,俗玩易故。常莫不神沮而气折,颜汗而心死,殆有似夫此矶,激奇于此水,不然何渺渺茫茫、悠悠洋洋,千里就
下而同尘和光,忽然破天地而震响,吒风霆而飞扬,观物理之同,然而信予说之,非荒唐也。迎恩桥县东五里相公桥在县东北惠民桥县东南一里永济桥县西关外殷家桥县西二里跃龙桥县西三里双石桥县西北二十五里塘堰无。
荣昌县
百长坪在县城内西北,相传葛仙翁炼丹处。奎星阁原在学宫左,道光辛卯,教谕寇宗相度形势改建,学宫右,百长坪之左,负郭特立,文笔照耀。普泽庙在县东北隅,祀唐赵延之,今废。忠贤祠在东街,祀郝仲连、赵昂发、王铎、喻茂坚,今废。喻月梧故宅在县城内东街左侧灌坝子。尔雅书院县城东门外,明喻思慥建,院有九曲水,今废。烂柯坪在东关外三十步,古碑尚存,喻氏祠。长安石在烂柯坪,明喻思恂友石也,自陕西移回,光怪莹白,题曰:群石长。
朝阳关县东一里,今废,俗名关口。贤侯李光谦去思碑县东七里许,板桥之前。道光二十三年,民怀旧德建,有记。太平寺在县东十里,兵马滩岸上。葛仙山《舆地纪胜》:《图经》云:山去昌元百馀里,下临中江,上干霄汉,以葛仙翁名,有炼丹岩、洗药池、甘露茶、打子石。按山在今峰高铺后二里,去县东三十里,一名桃香岭,岭有桃树,根从石出,实无寸土,相传仙翁遗核于此而生。旧
《通志》:峰脑山岩畔有巨石,缝中突出桃一株,高丈余,叶干与凡桃异,花实不常。明宣德中,桃实各围尺许,每遇结实,邑必有登第者,邑令张秉义名之曰 “桃香仙岭”。《明统志》:在县东十五里误。又按《晋书》:葛洪从祖元号仙公,即仙翁也。旧传以为葛洪仙迹误,洪未尝入蜀也,不必讬其遗迹。太平寨在葛仙岭东,嘉庆五年建,中有祐圣寺。
桃香仙岭碑在峰高铺西二里。青松山县东三十里。玉皇殿去峰高铺十里,明万历时建。乾隆初,岁旱,里人祈雨,迎县城隍神其中,神遂栖止焉。庆云山县东南六十里。宝盖镇县南一里。《九域志》:昌元县有宝盖镇,盖以山名也,今名白象山。卧佛寺在宝盖山,山顶有文昌阁,百
尺高楼,俯瞰县治,纎悉无遗。文笔小山也,在宝盖山左。罗孝子故里碑在南坛左侧红岩坪县南二里,石色赤而质靡。碧云寺在红岩坪上,宋元丰时建。红岩井在坪之隅,张姓宅后,味甘而美,知县李光谦有汲水符。杨马踏县南
六里,在红岩坪大道中,马迹不甚深,而终古不磨,相传杨泗将军马迹所踏。七宝岩县南十里,下临思济河,石壁有大小诸佛像。真常寺县南十五里,古柏参天,苍老奇古。县水口关锁也。马鞍山县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禄寄白云溪县南二十五里天常寺前,溪石上镌此五字,无姓氏,盖宋元隐者也。罗汉寺县南三十里,寺踞山脊,左右二洞,右洞罗汉五百余尊,今沦没无几。文殊坡县南四十里,接泸州界。桃源洞在文殊坡山麓,洞曲折,缒而入,高下不一,数十武有一长河,不可入矣。文殊寺在山半,又有清水溪从山谷中流出,虽盛夏暴涨,澄清不浊。三层岩县南六十里,山高峻,层叠三级,最易藏奸。石柜在岩半悬出一石,长丈馀,宽五尺,中空,宛如方柜。井九山在县南。《寰宇记》: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侧有盐井,土人呼井九山。《舆地纪胜》:在昌元县西百馀里。
宝城寺在西门外。海棠香国碑在西关外一里。灵溪观县西十五里。
古石岩县西二十里,距桙梓场里许,长冈绵亘,上有巨石高丈馀,长数丈,断续峥嵘,形如笔架,俗称笔架石。龙兴
寺在古石岩后,即四宝山。倪于义故宅县西二十五里,陈家岩前,岩穴中空,即于义读书处,堂室、园亭旧址尚存。瓮窑山县西三十里。石燕子县西四十五里,路旁一古石,约高三尺,长五尺,宛如飞燕,塘铺因以名焉。濑婆山县西四十五里。《寰宇记》:在昌元县南七十里,四面悬绝,唐大历四年,于山置行州。按县《旧志》,有绫波
罗山在县西北。考《舆地纪胜》:绫波罗山在昌元县南七十里,岩谷高峻,疑即濑婆一山也。仙人碁石在濑婆山顶,相传
李戡于此遇仙人奕碁,拜受学焉,遂为第一国手。濑川镇即唐置行州。太阳寺县西七十里,佛殿上生菌,大如釜,百馀年不腐,乃塑观音大士像坐其上。普朝古寺县西八十里,又名五
龙山。龙王洞县西九十里,岩高十数仞,一洞宏敞,可容数百人,中有龙王像,泉水自石隙中,四时不涸,祷雨辄应。瑞莲古寺县西九十里,宋进士姚柬之读书其中,额曰:瑞莲精舍。山高十数仞,凿石为池,水泉不竭,中产石莲,从石缝中茁芽,
花开时左红、右白,红兆科第,白兆丰年,然花不常开,不结实,明喻茂坚题曰:天池鲲化。寺前石坊尚存,并非大足地,《大足志》殊未考。玉泉井县西百二十里,昌元里有石井如境,深二尺余,冬温夏凉,沿村数十家汲之不竭,明王宾礼刊 “玉泉并 ”三字。李家坪山县西北二十里,山麓有洞如仰釜形,四周沟渠之水俱从此洞放出。洞高丈馀,宽数尺,中有清泉,每风起
云兴即有霞气自洞蒸蒸而上,旱年祈祷,顷刻如注,洞水不见出处,或云通小滩桥,或云在思济桥侧。洞前有白马将军庙,士女报赛恒聚于此焉。老鸦山《舆地纪胜》:在昌元县南三十里,按在今县西北七十里,接隆昌县。野鸦池在老鸦山下,去县八十里,池广二亩,四围平水环绕汇池,而池水反高,今其地折入隆昌。三拱桥即池中桥也,旁有古井深不可测,味甘而冬温,虽大旱未尝涸。宋谯南薰故里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南薰,昌元人,居鸭子池,登皇祐五年进士第,后以秘书丞知阆州,文彦博赠以诗云。李戡故宅《名胜志》:在县南三十里老鸦山。《舆地纪胜》:李戡、李戣兄弟善棋,会虏索棋战,诏求天下善弈者,蜀帅
以戡应诏,虏望风知谓不敢措手。宋文彦博诗:昌元建邑几经春,百里封疆秀色新。鸭子池边登第客,老鸦山下著棋人。按据潞公诗,李戡固宋进士也,今俗犹相传鸭子池坝为谯李两进士故里,而《选举》皆逸之,《通志》列人《艺术》,知古人之湮没者多矣。
九龙洞《舆地纪胜》:在昌元县北一里,按在今县西北八十里,即九龙寺也。泥仓在九龙寺侧,泥色莹白。嘉庆十
年大饥,江津流民来此掘而食之,后遇
岁皆饱泥仓云。海棠堰《县志》:在废昌元县,当蜀四道之交,乃井星中所产海棠,花色微黄独有香,故以名堰,今无存。或云在吴家铺县北百二十里,堰有香霏阁,阁下有香靠桥,皆古名胜地。《方舆》考曰:昔有调昌州守者,求易便地,彭渊材闻而止之曰:昌州佳郡也。守问其故曰:海棠无香,独产昌州者香,故号海棠香国,非佳郡乎?或疑堰在大足,不知昌州徙置不常,海棠之香原非必定在一县,今俱犁为平田,求所谓堰与阁渺不可得,而海棠都无香矣。古塔在狮子坝大道旁,高三丈余,巍然尚存,惜字磨灭不可辨。古钟在狮子坝上主庙,明万历时,铸重千馀斤,其声清越,异于凡响。滴水岩在县西北九十里,岩高数丈,水卷若帘,下有石洞,周二丈馀,积水一泓与小溪通,产异鱼,中有石棺一,不类
雕凿,而溪水泛溢不能淹没。演教院碑《县志》:在昌州旧基院有断碑,唐咸通中,县令唐九中建。净土院碑《旧志》:在昌元县东四十里,唐太和五年建。曾异撰故里县《旧志》:在北关外。
观音阁县北二里,下临观音滩。乐观山县北十五里,寺后有玉皇洞。玉屏山县北十里。倪于义故宅县北三十里天台寺侧,相传有海墁层基,亦于义故宅也,宅右为倪先莹。大荣寨县北三十里,即路孔河场。东北踞山,西南临水。嘉庆五年建,荣大要冲。倪公井县北四十里,地名空洞
岩,下有小溪,溪旁有石泉,清澈甘美,倪于义书 “瑞泽灵湫 ”镌石上。
峰门寺县北四十里,大足接界。
三奇寺县北五十里,日本僧建山门,有古柏三株,直上参天,对面一巨石如船形,上有古碑。
白塔寺县北六十里。
观音寺县北八十里,去寺半里有睡佛洞。
永昌寨旧《通志》,在县北,唐乾宁二年,昌州刺史韦君靖、静南县令胡密撰文云:永昌寨者,君靖韦公所建也,顷乾符之际,天下骚然,旱蝗相仍,兵戈四起,公目睹遐僻民不聊生,遂合置义兵安户口,抑强扶弱,务织劝农,足食足兵,以杀去杀。自黄巢侵陷京阙,銮舆出幸成都,四海波滕,三川鼎沸,韩秀升悖乱黔峡,侵轶巴渝。公乃统帅义军讨除逆党,值秀升尽挽舟楫围逼郡城,公乃详度机宜,上下拦截,依山排阵,背水布兵,两面夹攻,从中翦扑,贼势大败,我武维扬。渝牧田公备录闻奏,除拜普州刺史。值川师叛逆,帅臣专征,公乃收复合州,绝其枝蔓,加右散骑常侍,拜合州刺史。洎郑雄失律广汉山行章攻围当州,故太尉顾公屡降命旨,频招延应公统领精锐二万馀人虔告蓍龟,申令士卒并破二十七砦,杀戮五万馀。上闻伟绩,特进刑部尚书右仆射,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使,公以临郡岁久,乃思退居,上表陈情宸衷。未久,敕旨量留,加金紫光禄大夫、简校左仆射、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屡衔凤诏,爰剖鱼符,政懋颍川,化隆河内,邑有箱仓之咏,俗多襦袴之谣,求瘼之念弥坚,去害之心益切。其于驾驭英杰,取舍毫厘,重仁义如邛山,轻金帛如泥滓,怜孤恤老,济弱扶危,行旅如归。远迈郑庄之驿,游人若市,悉登汉相之门,其拯绥四方,乃如此也。每遇良辰美景,月夕花朝,张管弦以追欢,启华筵而召侣,周旋有礼,揖让无哗,樽俎不空,座客常满,王衍之水壶转润,嵇康之玉轴宁顽,其礼让又有如此也。至若立功立事为国为民,或身提黑槊,或坐运元机,身先士卒,首挫凶徒,谋必十全,举无遗算,其刚毅果敢又如此也。当夫赏功讨罪,激浊扬清,甄奖公勤,黜弃私党,三异感德,万众归心,其恩威刑赏有如此也。公以海涛未息,云阵犹横,常愿驱胁,安置左绵,载实仓庾,奔冲遂府,使牒呼逼,边檄征行。然士马虽精,其如栅未固,何思大易。习坎之义,征王公设险之辞,乃于景福元年岁春月,卜筑当镇西北,维沿冈建寨。兹山也,上掩霄霭,下抗元平,矗似长云,崒如断岸,岩𪩘重叠,磴道崎岖,一夫荷戈,万人失据,由是芟剃草莱,相度地形,人力子来,畚锸云至,连甍比屋,万户千门,高亢濬流,烟笼粉堞,雾捧朱楼。龙吟笳角之声,雷动鼓鼙之响,而乃良工削墨,心匠设规,筑城堡二千馀间,建敌楼百十馀所。遥瞻天际,非龟城之可伦,高倚云间,岂蜃楼之能拟其上则飞泉迸出,绿水奔流,峥嵘一十二峰,周回二十八里,尽造化之凝结,岂金汤之比伦。况粮储十年,兵屯万数,遐迩征休,军民胥庆,耕织无妨,徭役不缺,可谓一劳永逸,有备无患者矣。其军中节级将校,多贤杰,达机略,博识古今,有如同志弟兄,异姓骨肉,一心报国,戮力从军,咸奉渥恩,皆沾爵赏。或崇带剑,或位专城,或荣授金貂,或职兼霜宪。雅荷际会,允属休明,请列署石衔,庶不坠勋业云尔。乾宁二年乙卯十二月朔日癸未十九日辛丑记。
铜鼓山县北一百二十里。《舆地纪胜》:在昌元县东四十里,接安岳县界,上有铜鼓庙,祀土主,宋将军杨明阵亡于此。
思济河在县西,源出安岳县岳阳溪,经大足县东郭长桥下为长桥河,又六十里至荣昌县界为路孔河,又二十八里至观音滩,又西南流二里至县西思济桥为思济河,又三十五里至清江滩入泸州界,又四十里至福集场绕玉蟾山下为思晏江,合九曲溪人资江。《通志》:据《图经》谓,此水至荣昌西南而止,不入他水,又疑即濑婆溪,并误。小舟自三溪河可通至玉蟾山
下,逾中山会资水至泸州城,北则入岷江也。《方舆纪》以此水为雒江,亦谓之中江,自内江县流入,误甚。观音阁在思济桥下东岸,邑令光时亨题额,镌石。宛在洲思济河下,流县南五十里,在河之中,原有田载粮二百馀亩,河周围曲包合流处有一小涧可以通舟。《旧志》:洲有石梁,水涸可渡。昔人绕洲种桃,春月水绿涟漪,桃红锦烂,人拟桃花源。
坛坡滩溪县东十里,汇诸小溪,流经东水门,达县南三桥,西折入思济河。莲花洋在东水门外,水中无藕,种间出莲花,亦幻境也。兵马滩溪县东北十里,源出县之沙坝子,曲折经峰高铺后至此,名兵马滩,滩上因建太平寺,逶迤绕县,城北经弥陀桥入思济河。
白云溪《旧志》:县南二十里。濑婆溪即濑婆山小溪也,溪中有石横亘,水涨可渡,俗谓之仙人桥。又一石长三丈馀,逼真船形,俗谓之仙人船。溪口一石高五尺,中空如剑穿过,俗谓仙人穿剑石。《寰宇记》所谓多有石碛,不通舟行,是。
《元和志》谓在昌元县南五十步,误。印石溪县北三十里,源出三奇寺后,溪流曲折,两岸林木荫翳,一石方莹如印。明隆庆四年,渔樵山人题镌 “印石溪 ”字。赵文节公故里在印石溪,原名赵市镇。今名赵市河,其下为西禅寺。明喻茂《坚碑记》:寺前后代出伟人,若郝、赵二公为宋室忠臣,是郝仲连故里去文节甚近,惜无他考证,而昂发旧址,父老皆能指其地,此固确有可据。若文节殉难后,池
州人葬公夫妇于齐山,山在池州南三里,世乱固不能归葬也。《大足县志》载,文节墓在永川县,又据潘绂《谒墓诗序》,谓在
大足,并误。
大荣桥县北三十里观音桥县北二里小滩桥县西二里思济桥县西南二里,即广思济桥,嘉庆中,里人罗运礼建。高桥县西南二十里均跨思济河。偕乐桥东水门外,邑令光时亨题。三洞桥县南门外至西门,接建三桥。板桥县东八里永济桥县东十六里清平桥县东二十里平津桥在县东南永利桥县东南五十里靖乐桥县南二十里仁智桥县北三十里,侧有仁智洞。飞虹桥县北六十里,邑人唐天伦、天化同建。万古桥县北一
百二十里,原名万仞桥,邑人敖万仞建。嘉庆中,廖一鳌等募资另修,规模阔大矣。
塘堰无。
綦江县
崇山在城内学宫后,县治主山也。旌善亭在石佛冈,道光十九年知县毛辉凤建。瀛山县东南二十里,周一百馀里,壁立峭削,四时苍翠。《广舆记》载宋人刘望之诗有:“山盘四十八面险,云暗三百
六旬秋。”之句,以其高峻象海中蓬瀛,故名。王尔鉴《巴县志》:瀛山在綦江东南,与贵州桐梓、仁怀毗连。明正德中,綦人李元、阳凤有记:《通志》载入巴县,巴人又以涂山为瀛山,并误。相公岭在瀛山之巅,昔人掘得夫子石像,苍古无痕,建殿覆之,因名夫子殿,其顶为相公岭。白云观在瀛山东南,明嘉靖壬子,洪都羽客杨常符创建,掘基得石砚一,上刻 “白云 ”二字,因以名观。玉井在观前,常符创基时乏水,插剑祷之,甘泉迸出。香碑在观之西,一岩突出如龙舌,其下万丈绝壁,游人以新巾拭之,其香经旬不散,名曰香碑。天目庵在白云观右。观音堂在天目庵前。银佛庵在瀛山小河坮上。乐隐寺在瀛山东。莲花洞在瀛山,宋綦祥乙避兵处,石室古记 “宋宝祐四年丙辰岁仲冬月”。胜水关在瀛山西,石壁
留题。
盈山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在废丹溪东七十六里。横山县东三十里,上多平田。得胜山县东六十里,一名定军山。凤冠石得胜山右,明知县刘宪题字。西禅院凤冠石下,又前有大兴寺。仙女洞县东七十里,即悟真洞,内有石柱塞,门下有暗河,深不可测,两旁有石床、石凳。伏鱼洞去仙女洞五里,上
下有二洞。乾隆间知县邓梦琴题曰:伏龙古洞。青山县东九十里,与桐梓、南川、巴县毗连,延长数百里,即最高山。圣灯山县东北六十里,巴县接壤,山半石峡中出油,燃之风雨不息。天台山县东北六十里,与瀛山对峙,上有天台寺,石洞涓涓出泉,祷雨甚验。牛冈山县北二十里。分水岭《县志》:守险者北则分水,南则石壕赶水,东则通坎,黄河坎、梁山坡数处皆要地也。赶拥峰县北一百二十里,江津接壤,山半有天灵寺。嘉庆时,土人筑寨避贼,名天灵寨。紫金山县西北一百里,抵江津界,上有紫金寺。南山县西南。《舆地纪胜》:与瀛山对峙,其上平广,有石笋数峰,崭然秀拔,下名石笋峡。古剑山县西南三十里,脉由黔来,三面悬崖,高不可仰,凿径而升。上有巨石如鸡翘立,俗名鸡公嘴,东岳庙在其上,
相传掘基时得古剑一、古镜一,剑为知县杜兰取去,镜尚存。官禄山在县南。《舆地纪胜》:在军西北,倅厅所枕也。观音岩在南关外,绝顶上有阁三重,宋节度使王坚题诗刻石。观音阁在南关外望鱼坎右,石壁有大士像,相传为吴道子画。圣果寺在南关外,元刱建时掘地得石果一盘,形肖
桃李,因名。元天观县南一里,明万历二十八年总兵刘
平播凯旋,驻节于此。广惠钱监《一统志》:在綦江县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西南一里许,渡溪而上,于归正坝、松岭
等处取铁,岁铸
钱四万贯。自元丰二年,吴洪申请复增铸至六万贯,名广惠监。绍兴末,郡守张鼎以取炭远,鼓铸不充,遂废。塞乐园《一统志》:在县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西郊,去城一里。初太守封固,以边方宁静,营治为游晏之地。
细石屈曲,鳞砌锦纹,作小径。嘉木名卉,最为可人。有二亭,曰风月,曰赏心,轩曰绿漪,士大夫留咏甚多。绍兴末,溪水泛浸稍坏,今为荒圃,独荔枝一株在耳。万山亭《一统志》:在县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治西南,其峰最高,过溪而上约五里,乃至其顶,旧有亭曰万翠,后改今名。桂花亭在南沱后山下,宋时有桂花两树,香盈半亩,因构亭其间,今石柱基址犹存。菊坡亭在沙湾,来隐士
李钓鳌种菊处,基址犹存。朝爽堂《舆地纪胜》:在南平军倅厅。孝妇泉在县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一里,俗称有孝妇,感出此泉,极甘而冷。插旗山县南四十里,刘
征播,插旗于此,故名。吹角坝县南四十里。古磨崖《碑目考》:吹角坝有古磨崖,风雨朘剥,苔藓侵蚀,惟识 “建安 ”二字,他不可辨,在溱
州堡。姜维碑《碑目考》:在吹角坝内,相传为姜维碑,今已磨灭。南州石像颂《碑目考》:南州镇下三里崖上,有石像,
近岁有碑出于下,《云南州城门前石岸、石像颂并序》,司法参军员外郎置,同正靳豫撰,乃开元十八年十二月丙戌中大夫使持节南州诸军事、守南州刺史上柱国普昌唐虞景所造庐舍那石像也。西心墈隶书《碑目考》:西心墈上有隶书云 “太初二年三月十六日”,共二十馀字,多残缺不可读,在溱溪寨。祝融山县南五十里,上有祝融峰。兴文山县南六十里,旧名寨子山,播酋杨应龙破县,屯兵于此,荡平后杨继宸更名兴文。白崖寺县南六十里。扶欢山县南八十里,唐以名县,播逆破綦结寨其上。莘野崖县南八十里,《旧传》:宋罗敏、罗窥明、罗文蔚读书处。崇恩寺在县八十里扶欢坝,宋淳祐间敕赐青莲院也。白锦堡县南八十里。《宋志》:端平三年,以白锦堡置播州。《舆地纪胜》:南平军有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系纳土
官杨光荣子孙世袭守之。曲崖隘县西南九十里,界白锦夷五里。石笋崖县南一百里。《舆地纪胜》:在南平军北一百里,有石如笋,高者数丈,低者丈馀,凡数十焉。三舍溪关县南一百里,近古县。九盘子堡县南一百三十里,明刘
攻杨应龙处。赶水关县南一百五十里,元于东溪置巡司,明嘉靖十一年移置,今裁。吼洞县南二百里,风吼则晴,否则雨,土人于此洞占天时。安稳寨县南二百四十里。《九域志》:南川县有荣懿、开边、通安、安稳、归正五寨。黑崖山《舆地纪胜》:在南平军北七十里,石崖峭拔,夷贼李光吉败入此山,官军劲弩逐之,遂平。
崖《舆地纪
胜》:在南平军西,有獠居之。柜崖《舆地纪胜》:在南平军东南一百里,峭崖壁立,有洞不可攀援,其门有一柜,故名。
正春垭《舆地纪胜》:在南平军西南八十里,原系巡检驻扎,名吼滩崖,以其似无宁息之意,取近地正春垭名之。
綦河《元和志》:僰溪在三溪县西,亦名夜郎溪,此郎綦河也。大抵在赶水一带为夜郎溪,自綦江城下江津为僰溪,至入江口为南江也。《府旧志》:自赶水镇三派合流,名三岔河,顺流一百十里入县界为綦江,又顺流四十里至县城东,又西北流三十里至白渡口入江津县界,又一百二十里至南江口入大江。三溪在县东南,自贵州桐梓县松坎河,来者为僰溪,自桐
梓县坡头河,来者为东溪,自南川县水淙溪折入蒲渡河,来者为葛溪,至县南三溪镇合流,古三溪县也。又四十里至县城东,其赶水镇之三岔河非綦江三溪也。丹溪在县东南,源出涅婆山,流经巴县丹溪口入江。骨溪《通志》:在县东,源出瀛山,流五十里至县东下入綦江。清溪按《舆图》:县西清溪河有二源,东曰三岔沟,西曰鱼子溪,自贵州仁怀县界东北流百
馀里合为清溪河,顺河下出溪口在县北三十里入綦河。
登瀛桥县北关外,一名望仙,旧传张三丰过綦寄宿其下,故名。德感桥县北十里,明万历时,邑庠生李凤募修后屡圯屡修,更名官升,今存。隆远桥县北十五里,明李凤募建,屡经补修。万寿桥县北百二十里,道光乙酉年建。永济桥县东北十五里,明李凤募建。广滩桥县东北三十里,明李凤募建。二郎桥县东十里,明万历时建。大桥县东二十里,道光元年重建。广济桥即广惠桥,县东三十里,明乡宦罗天秀建,乾隆三十九年建。文明桥南门堤岸上,道光十三年,知县邓仁堃倡修。仙寿桥即鱼梁河桥,县南二十里。飞凤桥县南二十五里,在飞鹅石下。孝感桥县南六十里,相传宋绍兴甲戌,妇随姑渡溪,姑堕水,妇赴救之,若有人掖出,俱得无恙。太平桥县南七十里,张象《翀记》:綦市,古之
南平军也。宋刘望之诗有 “山盘四十八面险,云暗三百六旬秋 ”之句。然则此地崇山峻岭,源汇溪深,行者褰裳可知。而桥在綦之南七十里,坠岩三仞,惊涛乱激,任舟楫不能施。旧有砥柱遗迹,倾圯。每遇水涨,行者尤为病之,适军中有府郎来者,上其状于大司马少保李公,捐俸命随征游击田文广董其事。于是金川文武士庶佩公之德,咸欲观成焉,而乐输之文,广构材度石,历岁桥成,属馀为记。少保公自莅蜀以来,芟初平荒以定之,养民致贤以安之,沥血呕心几二十载而后成,此开天宏业,实渡世之津梁,岂云济川之舟楫已哉。昔韦南康节度西川,士人图形顶礼,至今称说。矧公之积岁累功,更有什伯于韦者,则将与锦水、岷山并埀天壤矣,区区一桥不过良有司事耳;鸟足以为公记,馀不敏不知瓮渡所由得名,意者如淮阴破魏,以木罂济抑,或仙之以杖释之以杯,而又若石钟山之以钟名也,桥成作记,瓮渡之意姑阙焉。时康熙五年丙午岁也。名远桥县南一百二十里,夜郎溪上,今圯。接龙桥在附里,邑民吴光现之妻李氏年九十命子吕举建。永安桥在遵里,原系塘路。清溪桥在附里,明乡宦杨为栋、杜长春重修,后圯,张以坚又修。报恩桥在附里,邑池腾龙独建。三元桥在
渡带溪,邑王仕凤独建。
龙角渡在东关外明月渡在南关外白渡县北二十里三角塘义渡里人彭维福等倡捐置产观音磴渡里人杨琢玉买舟作义渡马桑溪渡邑人倪正龙等倡捐置产板桥滩渡邑人张玉先等倡捐置产中峰渡邑人胡成等倡捐置产,以上旨附里。雀子口渡邑人陈焕捐置渡田百福渡邑人陈能许等倡捐置产佛安渡邑人陶秀华捐施山七永安渡邑人罗先现施田万绿渡邑人赵太元等倡捐置产,以上皆安里。石角上渡邑人张子阡等倡捐置产石角下渡邑人曾美珍捐施,二渡皆遵里。
塘堰无。
南川县
九盘山《通志》:县东十二里,峰峦高远,九折而上。《县志》:蜿蜒五里。西阳关县东二十五里。东华容山县东三十里,高十五里。报恩寺在东华容山下,经楼曰慈云楼。马嘴山通志,县东五十里,高三十里,有小路通正安州。九递山《通志》:在治东。《舆地纪胜》:在废隆化县东六十里,高广不知几里,绝壁如银,人视其昏明以候晴雨,上有
水潴为洞,深广百尺,左右石台有雨泉,温冷靡常,池上各蟠石龙,初非镌刻,洞以龙名。
骆家关县东七十五里,明设,今废。
白崖关圆村坝东。
七渡水寨《通志》:在县东。李氏园《通志》:在县东。《名胜志》:李氏园侧有秋泉,宋李绍隆倅是县居之。
金佛山县东百里,众山环拱高,广百馀里。清凉顶金佛山绝顶也,下有凤皇寺,寺有九曲河、天生桥。柜岩县东百里,峭壁中有木柜,常闻斤斧声,或有飞屑掷下,疑洞中有神物也。石牛洞金佛山北最高处狮子石在石牛洞西,有巨石,中空,每晴雨既久则云出,如练发,声闻数里。水花崖在金佛山东北,瀑布飞泻,风卷散若烟云。莲花寺金佛山东,明季建,今废,有椒树数十株,大者合抱。铁瓦寺金佛山西,明季建。龙崖城县东百里,即马脑山、金佛山之东角也。古磨崖碑二,皆宋宝祐间刻,一字大四寸,中一字大一尺,刻云:宋宝祐四年,上有旨,筑南郡四城,南平守臣史切举奉
,令城马脑山,四月丁卯而裁,六月戊寅而毕。又记云:宋宝祐乙卯,上有旨,城南平,越三年,守臣淮东都梁茆世雄戍罗播城,龙崖毕事,奉
命领郡寄始至,鞑已及境。正月,贼酋重兵攻城。二月再寇,斩虏使焚伪书,诸将争击贼,败而退。献俘,授馘,功不一书。先是城池草创,浚之崇之,遂为南方第一屏障。
台以全城却敌,闻之公朝,上恩叠颁,宰揆枢宣,钧翰踵至,咸谓兴筑以来所创见也。共事者钤路赵全、茆士龙、王用、寇青、常喜、樊文贵、郭德、何展、朱珍、刘储、烋江司总管雷震、钤路张福、孟世英、韦喜、汪与、汪世雄,兴国王富前、太守李奕承、郡丞石大异、僚属刘应炳、张震珪、张善祥、姚鼎、张熙载、程师望、杨钧勾印,文已传。张德、何友贤、唐化龙、冯
炎之、赵孟僾、韦翔凤、张起南、侯应申、王韩,开庆改元七月既望拜,手谨书。龙尾城县东百四十里,四壁峻绝,与龙崖城相似。柏枝坝山县东南,去金佛山十里,山南麓属桐梓县。黄蜂洞在山东麓,深远无际,中有伏流,柏枝溪源出此。三界山县东南,一名顶箐,孤峰突兀,与桐梓、正安接界。熊井山县南三里,高三里。马颈关《通志》:在县南。雀子冈关在县南,接贵州正安州界。萝绿山《元和志》:南川县南二十里。《九域志》:在隆化县。白雾坪县南三十里,东西华容之间,香炉峰之中枝也。山高气蒸时有雾合。灵龟山县南四十里,山下有泉,每产灵龟。香炉峰县南六十里,高二十里。天生桥在峰西十馀里,两山断处巨石如粱,高数丈,下悬石钟,水从钟腹泻出,行人有声则钟鸣,水亦击缩,良久,又
倾泻如故。方竹箐山县南九十里,达桐梓县。土地关在山上,今废。佛头台县南一百二十里,积石入云状,如击鼓,即金佛山西角。西华容山县西南四十里,高十五里。明暮鸦关县西南五十里,今废。东乡坝县西南七十里,杨应龙据为界。永隆山在县西。《元和志》:隆化县因此山得名。汉清平关县西二里,今废。来游山县西七里,《通志》误作七十里。唐来游关县西八里,今废。海棠园县西十馀里,树合抱,垂荫一亩。水淙山县西二十里,南江别源出此。奉恩山县西四十里。青山县西四十里,山跨綦江。狮子峰县西五十里。清平寺县西七十里,山层叠如画。
福禄关县西八十里。凤凰山《通志》《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七十二里,有峰屹立,二小山翼之如凤然,距狮子峰数里。九台山县西一百六十里,每将阴雨,辄有白云蒸蔚其上,土人以候阴雨。河图寺县西北七十里,小溪曲流如太极,故名。明洪武时建,前有甘泉,可以疗疾。回龙寺距河图寺二里,溪水环
之,溪侧一石穴中有巨鱼,长丈馀,鳞甲皆黄,数年一出,人偶见之。海螺洞在县西神童坝,洞盘折如螺。漱玉崖在县西,下有甘泉,知县蒋作梅题曰:漱玉。冠岌山县东北三十五里,高十八里。铁佛寺在山下,明正德三年建。治平山县东北六十里,高十五里,下即旧县治。水井山在县东北,高二十馀里,俯视黔蜀,诸山上有井,味甘而洌。龙泉寺在水井山,明崇祯元年建。普泽寺
在北关外,宋时建,寺有飞云阁。明月寺县北二十里三泉洞县北八十里,泉出石壁,凡三孔,触之辄
激,祷雨立应。冷水关县北九十里,接涪州界。明月关见《明史·马孔英传》,地无考。凤嘴江源出方竹箐山北老龙洞,西北流三十里会石钟溪,又三十馀里会半溪水,又十二里会龙崖江,又四十里会
龙川。石钟溪源出金佛山西麓,至西华容山入凤嘴江。半溪源出香炉峰下,西流二十里寻南关,西折入凤嘴江。龙崖江源出龙崖城西,西流二十里入两山间,行者凡经四十八渡乃出峡,谓之四十八渡水,第一渡石壁下有温泉,出
峡三里即西阳关,又二十里虹济桥,又五十里合凤嘴江。龙骨溪源出金佛山北莲花寺下,南流至四十八渡入龙崖江。冷水溪源出龙骨溪南十里,至温泉渡入龙崖江。龙川源出水潀坝小风垭,北流四十里张铁桥,又十八里龙川书院,又十五里河图坝,又二十里八仙桥,又十五里石牛河场合凤嘴江。孝妇泉在南城下,昔有民妇钱氏孝事孀姑,姑病笃思,泉水不得,妇抱瓮泣江岸,石裂泉出,姑病以是愈,至今不竭。三潮泉《通志》《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五里,晨夕两潮,晷刻不差,每潮泉下有声如雷,泉涌高三五尺,春秋二分必大潮,
高可数丈,声闻十馀里,故老相传其泉通海中。龙塘在县东百八十里,周百亩,四壁苍崖,水作鸭绿色,产嘉鱼,不见浅处。龙床滩在县北。《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五十五里,又有朱婆渡滩,面广百步,与龙床滩相近。古刻云:龙床如拭,
济舟必吉床,仿佛济舟必没其语,颇信。奉恩溪《通志》:在县西十馀里,溪中流有色如水银、形如白蛇者,二溯滩上下人以为宝剑之精。水淙溪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水淙山,西流十里即綦江县界,入南川。
铁索桥在龙崖江第二十八渡龙现桥治平山下,即鱼泉河与螃蟹塘溪合流处。团扇桥龙现桥下五里鱼泉桥在水井山下如虹桥在石梁河头渡桥即净石寺流入柏枝溪处三汇桥在三汇场起凤桥三汇桥下十里鸣玉桥在石牛场八仙桥在鸣玉桥上流虹济桥县东二十里,明末邑人张文仲重修。永安桥虹济桥下十八里,今废。孝泉桥县南关外福南桥县南十五里,即古镇江桥。平滩桥县南百二十里接龙桥县南百二十里孝子河口下流西成桥县西关外龙济桥县西五里,邑人冯鲁山建。张铁桥县西五十里观音桥县西六十里铜墈桥复新桥县西七十里太平桥县西太平场水洞桥县西九十里明心桥县西百四十里彩虹桥县西百八十里新桥县北二十里,即古水东桥。三元桥县北七十里鸿渐桥县北九十里
塘堰福里一甲堰二十九塘七龙泉十二甲堰四塘二泉一三甲堰十六塘十五四甲堰三十九塘二十七五甲堰九塘三龙泉四六甲堰七塘一丰里一甲堰十五二甲堰二十七三甲塘七四甲堰六五甲堰十上六甲堰四塘二十一下六甲堰六塘四七甲堰三塘四龙泉三
合州
瑞应山在城西北州署后。《舆地纪胜》:本名坐龙山,唐改瑞应。宋乾德中,有异木生文成 “天下太平 ”字,魏了翁有记。连珠洞在瑞应山左,中为太极洞。
忠宣楼在州治南,元成都总兵李忠宣公受王立降,不戮一人,民建楼志德,今废。会江门楼在州治前,唐时建。
招鹤亭在州治西。《名胜志》:西鹤鸣里有 “招鹤亭 ”三字,宋徽宗书。按宣和间许生举进士,爱其邻人朱受家群鹤,
起亭招之,鹤果来集,朱愤而愬诸朝上,命均之为书亭额焉。
黑龙池在城中。《州志》:宋濂溪周子判合时讲《易》,池上旁一老人窃听,须臾,大雷雨,老人化龙去。
文瑞轩在瑞应山西北,州牧陈仲良建。
白花山在城东,上有嘉福寺。
清华楼在州东,宋晁公武有记。紫清楼在州东土主庙前,今废。养心亭在州东张宗范所居,背山面水,构亭其
中,周濂溪爱之,题曰:养心亭。
甘泉洞渡江东四里,石崖欹
有洞,宛若堂奥,清泉从石罅中泻出,味甘而冽。
学士山渡江东五里,曲端尝憩之,故名。
东山州东五里,俯瞰大江,有唐张柬之、宋赵伯璋别墅,岩高四五丈,长松夹道,上建白塔。明李作舟《创建东山文笔塔碑》:原夫天波广彻,化人宣白玉之台;真宰下窥,太乙授青藜之照。毓人文于象纬,选佛地以金汤,涪濮之都,风气所萃,两江瓶注,汇为东山。上列梁域星躔,旧称唐贤精舍,背𪩘面水,置昙宫焉。尔其沟塍绮错,原隰纬经,城阙神州,既霞开乎百雉。河沙净土,又贝讽于三乘。沙碛流金,峡峰扫素。铜梁左负,望洞口以逶迤。鱼城右驱,指钓竿而睥睨。若其棹歌欸乃,水色涟漪,机织浪花,倒涵天影。之白镜开兰,桨分摇黛色。之青雨欲来,而云蒸林乍,烟而月起。远灯明灭,知悬贾客之帆。一带澄泓,渐逼沙溪之路,尽尘外之佳憩,亦息心之胜游。今天子开御极之元,值形家建文峰之议。山容异发,高占尺五之天。地脉鼎开,广迓魁三之象。大夫国人曰:可宰官长者,用旃有怀。公为郡开士属之部署群力,
极雕锼。由是檀施之伦,烟翔繈至。匠氏之力,轮运斤输。历三载而文笔峰成,涌出如初,凌空直上,僧复以馀力修藏经、慈恩、天王诸殿,腋以舍,缭以垣,金碧之光仰阚霄汉,嶙峋之势下勒奔流。属我辈之登临,睹香城之胜迹,尔时风传宫征,日起光芒,宝铎响于封中,奔潮来自天上。连山吹浪,动摇鳌极之雄。射斗千霄,咫尺帝阙之近。轶慈恩于北望,步珠网于西伽,包阴阳之神灵,含元气而震荡。夫道德所至,山川即为宝林。江汉为钟,英哲由之踔历。当必业树三立,藻焕八
。岂徒丹彩津梁眩工师之手,
卿云黼黻拾才子之牙慧者哉。怀公乃力征馀言,用垂本末,饰歌钟于
石,犹奢侈览观,笃亥步于蟠舆,莫穷涯涘。馀愧乏凌云之笔,谬纪成象之文,辄染兔毫,用陈爵跃。嗣北海之谱牒敢讬后尘,掞西蜀之元黄聊占初地云尔。是役也,纲纪有光,禅律不坠沙门,怀公有焉。经始于无锡,吴侯聿成于高陵。王侯创议,则乡搢绅陈公元初、程公嵩华、何公绍鹤、王公约吾、黄公凤冈、王公衷赤、王公劬慕、李公石镜、王公凡生,同庠中华南见、吾云麓、兆行、洪蓼、两虞诸公等若,而人檀施载厥,碑成其记,而勒之山灵者,则不佞舟也。
钓鱼山州东十里,宋淳祐三年馀玠兼知重庆府,徙州治钓鱼山,县亦随徙。明无名氏《钓鱼城记》:城在州治之东北,渡江十里至其下。其山高千仞,峰峦岌岌,耸然可观。其东南北三面据江,皆峭壁悬崖,陡然阻绝。修城之后,凿山通道,路曲之次,方可登临。其西南稍低,于此筑城,高十一仞,城之门有八,曰护国、青华、正西、东新、出奇、奇胜、小东、始关。其山脚周回四十馀里。峰顶有寺,曰护国,堂殿廊庑,百有馀间,宋绍兴间思南宣慰田少卿所建,至元戊戌,为兵火焚熄灭烬。寺门之外,突然一台,曰钓鱼台,其上平正,可坐十馀人。上有巨人足迹,年代虽久远,风雨不能磨灭。岸边插竿之目尤存焉。宋高宗南渡之后,北兵益炽。彭大雅奉命入蜀,令郡县图险保民。太尉甘闰至州,观此山形势可以据守,故城之。郡牧王坚发郡所属石照、铜梁、巴川、汉初、赤水五县之民,计户口八万丁一十七万,以完其城。西门之外,因沟为池,周回一百步,名曰天池,泉水汪洋,旱亦不涸,池中鱼鳖,可掉舟举网。又开小池十有三所,井九十二眼,泉水春夏秋冬足备不干。城中之民,春则出屯四野,以耕以耘;秋则收粮运薪,以战以守。厥后,秦、巩、利、沔之民皆避兵至此,人物愈繁,兵精食足,兼获池地之利,官民协心,是以能坚守力战而效忠节。东有沟曰天涧,沟东北有山曰天涧岭。龟山与鱼山对峙,城上呼语相闻,元宪宗蒙哥于此驻跸。王坚去任之后,继任乃安抚张玨也,有谋略应敌,出奇制胜,尤有过人。其时北兵大营驻汉中、利、沔,初冬严寒则来攻围,春夏暄热则复退去。己未岁,值大旱,自春至秋,半年无雨,北兵围逼其城,意城中无水,急攻之。一旦,至西门外筑台建桥楼,楼上接桅,欲观城内之水有无。城内知其计,置炮于其所。次日,宪宗亲率其兵于下,玨命城中取鱼二尾,重三十斤者,蒸面饼百数,俟缘桅者至其竿木,方欲举首,发炮击之,果将上桅人远掷,身殒百步之外,即遗鲜活之鱼及
饼以赠。谕以书曰:“尔北兵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时北兵遂退。宪宗为炮风所震,因成疾,班师。至愁军山,病甚,遗诏曰:“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次过金剑山温汤峡而崩。期年之间,世祖皇帝即位,北兵大集,总元帅蒙古军等于本州云门、虎头、渠口、鱼邨、富峪、石子山等处,连营对垒,攻围甚急。而城中设奇制胜,或击却之,或掩袭之,斩获累捷。嗣后不敢久留城下,春去秋来,出没不常者,十有馀年。安抚张玨以功生渝州制置使,继以王立为安抚。立至任,益严守备,兵民相为腹心。声息稍缓,即调兵讨捕邻邑之降北者,取果州之青居城,复潼川、遂州境土,攻铁炉城堡,承命旌赏,擢授迁秩矣。至元丁丑,北兵攻围甚急,加以两秋被旱,人民易子而食,王命不通三年矣。戊寅春,正月,渝城为守门者献之北兵矣,制置使张玨被俘,而钓鱼城孤而无援矣。北军毕至攻城,且曰:“宋已归我国久矣,尔既无主,为谁守乎?”城中之民惶惶岌岌,危于累卵釜鱼,知其祸在顷刻,然皆协力而无异谋。王立命众曰:“某等荷国恩厚,当以死报,然其如数十万生灵何?今渝城已陷,制置亦擒,将如之何?”愁蹙无计,归家不食。其家之义妹者,乃北营所掠北平渠帅之妻,名熊耳夫人。初至,王立问之,答曰:“妾姓王氏”,立乃喜曰:“作吾之妹,侍吾之母,待获尔夫,俾其完聚”。待之若同乳之妹已数年矣。至是,熊耳夫人忧城危祸及,素知有兄在北营而不敢言,因见王立之忧而告之曰:“妹本姓李,今成都总兵李德辉是吾亲兄。若知安抚待我恩礼,必尽心上闻,亲来救此一城人民。”立乃大喜,即令致书。熊耳夫人尝为兄作鞋有式,兄甚爱之,仍作一鞋以奉兄,见手泽为信。遂遣儒生杨獬等潜赴成都纳款。李相得其降书,知妹在鱼城,喜不自胜,乃遣使星驰赴阙奏闻,仍领兵亲至城下,先遣獬归,语王立,夤夜树降旗于城上。次日,北兵见说纳款降,欲登城而门闭,壁坚而不能入。又次日,乘舟至城下,民皆欢呼,焚香望拜,李相公麾退围兵。汪总帅蒙古军曰:“我等攻守此城数十馀年,战而死者以万计,宪宗皇帝亦因此致疾而崩,临崩遗诏,来降必因攻困致毙,赭城剖赤,当上为先帝雪耻,下为亡卒报仇。”李相谕慰未决。又数日,朝使适至,奉诏旨:“鱼城既降,可赦其罪,诸军毋得擅便杀掠,宜与秋毫无犯。”李相仍推其功于汪总帅,赉立降书,大军随退。李相令城中之民悉力修城筑门,旬日仍徙其民复旧治所。士、农、工、商各复其业,黔黎老稚咸感李相再生之恩。安抚王立随李相至京,奏贺对品,蒙授怀远将军、合州军民安抚使。合民遂于城之西南隅建楼立祠,以奉李忠宣公,岁时祭祀,以报其恩云。邹智跋《钓鱼城志》:后予尝观天下之大势矣,立国于北者,恃黄河之险;立国于南者,恃长江之险。而蜀,实江之上游也。敌人有蜀,则舟师可自蜀浮江而下,而长江之险,敌人与我共之矣。由此言之,则守江尤在于守蜀也。元南侵而必自蜀始,岂非有见于此欤?冉氏弟兄,受知馀玠,而首画城钓鱼之策,王立、张玨且战且守,至死不渝,岂非有见于此欤?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鸣呼!当此城之成也,宋无西顾之忧,元无东下之路。使贾似道能用汪立信之策,陈宜中能用文天祥之策,上游与下游齐奋,内郡与外郡并力,天下事未可知也。天时不齐,人事好乖,令人有千古不平之愤。冯衡诗:宋祚奄奄一线长,鱼山高处壮城隍。三江送
水开巴堑,千嶂飞云拱蜀疆。馀玠有谋资琎璞,蒙哥无计屈王张。英雄事业昭青史,庙食何人为表章。护国寺见前。钓鱼台见前。天池在钓鱼山上,周五百余步,大旱不涸。飞鸟楼在钓鱼山,宋乾道中邑令杜定建。石庵在钓鱼山,宋石头和尚凿石二十四片,合成一庵,为修道之所。补骨脂园在钓鱼山下,方广二亩。
书台山州东七里,汉末薛融读书处,俗名东台山。
梳耳岩州东百二十里,与华蓥山接壤。
斜岩山州东北八十里,高十馀里,有石横亘,岩腹迤长四五里,崖以此名,下有龙洞,水由此出,旱祷辄应。
马鬃山州东北一百五十里,宋咸淳九年,叛将刘整计筑马鬃、虎头二山,扼三江口以图合。合将张玨闻之,乃张疑兵于嘉渠口,潜师渡平阳滩,火其资粮器械,越砦七十里,焚其船场,由是马鬃城筑不就。既而,玨言于朝,请城马玨、虎头二山,或先城其一,以据险要,不果。
云门镇在州东北渠江口。《九域志》:石照县有云门、龙会、安坝、来滩、来苏、扶山、铜期、董市、茆域九镇。曲水镇在州东北独柏镇在州西北大安镇在州西
纯阳山州北一里,相传唐女冠范志元得道处。
黑岩州北五里,俗名黑头岩。
思洛亭在州北岩,宋建,今废。
九炼山州北七里,上有丹井、丹龟,石床。《九域志》:唐道士任处华居此。
云门山州北三十里,嘉陵、渠河二江汇处。相传汉隐士苏汝砺所居。云门寺
豸山州北四十里,形如蹲豸。洪武时,龙泉涌出。辛酉岁,丛竹挺生,一本万斡。豸山寺
冠山州北四十里,明郡人龚进士钟故里。芗林书岩州北五十里,石壁多古篆。龙多山州西北一百里。仙台、放生池、东岩、灵阴泉、驾鹤轩俱在龙多山。《舆地纪胜》:在赤水县北五
里。晋时,广汉人冯尽罗炼丹于龙多山之仙台。永嘉三年,举家十七人仙去。山东有大池及武后时放生池,有东岩,广五十丈,多唐人刻字。泉自岩出,
为方池,大旱不竭,有驾鹤轩石刻,云其山高明窈深,变态万状,下视涪水,如带烟云出没,山之伟观也。唐孙樵录:梓潼南郡,越五百里,其中有山,崛起中天,即山之趾。得迳委延,举武三千,北出其巅,气象鲜妍,孕成阴烟,屹石巉巉,别为东岩,槎牙重复,争先角逐,若绝若裂,若缺若穴,突者虎怒,企者猿踞,横者木仆,挺者碑植。又有似乎飞檐连轩,
栌交攒,攲撑兀柱,悬栋危础,殊壮诡类,愕不得视。下有亩平,砥若户庭,摅乳侧脉,膏停泓石,俯对绝壑,杪临兰薄,仙台标异,藂石负起,屹与山别,猿鸟迹绝,腹窦而空,路由其中,龂腭相望,攀缘上下,闯然而出,曜见白日。始时永嘉飞真,盖罗元踪,斯存石刻。传闻丹成而倦,驾鹤腾天,一去辽廓,千载寂寞。澄泉传灵,别壑绝明,风间境清,寂寞无声。嘉木美竹,冈峦交植,冈来怒黑,雷动崖谷。山禽岩兽,捷翔牙骛,晓吟喧啼,听之
。回环下瞩,万类在目,因山带川,青萦碧联。莽苍际天,杳杳不分,月居于东,日薄于泉。魄朗轮昏,出入目前,其或宿雾朝云,糊空缚山,漠漠漫漫,莫知其端。阳曜始浴,彻天昏红,轮高而赤,洪流散射,浓透薄释,绵裂绮折,千状万态。倏然收霁,樵起来而游,泊车而休,登降信宿,闻见
习熟,始曰山乎。曾未始有得乎无处,夸世钓名者污此岩扃乎,且欲闻于颕阳之徒乎。鹫台泉在龙多山,见冯时行《鹫台院记》。仙柏在龙多山,围丈有二尺,中空而柯叶敷腴。唐令长新戒《碑目考》:在赤水县,开元二十四年立,明皇尝择县令百六十三人赐以丁宁之戒,其后为县者,皆以戒
刻石,《集古禄》取焉。景祐中,令重刻之。雁塔题名《碑目考》:在赤水县廨。宣和间,柳瑊始刻,置长安慈恩寺。濮岩州西北五里,上有荔枝园。濮岩铭《碑目考》:元祐五年郡守刘象公磨崖。西岩在濮岩西,上有西岩寺。李氏洞州西北六里,明李万户凿有曲水。牟山州西十里,唐康元朗有读书台,俗名西台山。方溪寺州西十里,张兑和诗:方溪无十里,一路入烟霞。树老依禅窟,花香近酒家。古原烧后草,春雨社前茶。簿暮
钟声起,回头山月斜。龙游山州西十五里,跨涪江之上。龙游寺即华严寺。万寿寺州西二十里,元初毁,明永乐时重建。砦山《舆地纪胜》:在州西二十馀里,峻峭如削,昔人避兵于此。青石山州西二百四十里,接蓬溪县界。李膺《益州
记》:昔巴蜀争界,久而不决。蜀汉时,一朝密雾石为之裂,自上及下,破处直若引绳焉,于是州界始判。山上有古神祠,甚灵,《华阳国志》:以为青石神是也,水旱祈请,颇灵验。虎头寨在州西南。明玉珍据蜀,州人董孝友以兵抗之,守
石坪虎头寨,保全一境,后归。明太祖封万户侯,卒命建岁寒亭,祀之。岁寒亭道光己亥,州牧陈仲良重建,有记。寻乐亭《州志》:在州南津街。明嘉靖中,御史邱道隆建,取周子寻孔颜乐处语以名亭,明季毁于兵。康熙丙戌,吏目蔡之芳重建。乾隆十三年,知州宋锦、吏目丰作璲重修。白鹿山州南渡江四里,上有梓潼观。铜梁山州南五里,山有石梁,横亘如铜色,因名,崖镌 “铜梁山 ”三大字。《寰宇记》:在石镜县南九里,东西连亘一十
里,山顶之上平整,远望诸山,此山独秀。《蜀都赋》:外负铜渠,岩渠是也,山出铜及桃枝竹。宿云崖、松风阁、读书堂《图经》:山有宿云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古斋诸胜,赵伯宣之别业也。铜梁洞山中有石洞,深丈余,二石床,可坐十馀人。唐闾邱道人居此五十馀年乃去,碁
,丹井犹存。洞灵观在山后仁胜山州南七里,旧名火盆山,与州治对峙,州常有火患。明万历七年,郡守刘芳声凿池山顶,
水以压之,更名曰:
仁胜。九峰山州南四十里。朝霞山《通志》:在州西。《元和志》:在赤水县南八十里。
天神山《舆地纪胜》:在赤水县西十里。浮图山《舆地纪胜》:在赤水县北一里,俱无考。渠江源出通江县大巴山之宕水,近山皆可引为渠,故谓之宕渠。水即《禹贡》潜水,潜,汉志皆作灊,从水
声,言其
水如在釜中喧沸有声也。会巴州南江诸水至渠县三汇镇,通川江合焉。西流经渠县城东二百九十里,经广安州城南又西南流一百九十里,经岳池县南界入合州界;又十里即渠河口,嘉陵江入焉;又三十里经合州城南涪江入焉;又东南流三百余里至重庆府城入岷江。
潜水源出渠县东四十里之龙湫洞。《汉志》:巴郡宕渠县有潜水,西南入灊水,水经潜水入江,混潜于灊矣。
涪江源出松潘卫东之雪栏山,经龙安府江油县、彰明县、绵州,潼川府射洪县、太和镇、遂宁县,会诸水至安居废县十里之阳寿铺入合州界,又一百四十里至州东南入嘉陵江。《汉志》:刚氏道涪水南至垫江入汉水。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讨公孙述自垫江进攻破平曲,收其米数十万石,既又命臧宫溯涪水上平曲拒延。岑于广汉平曲,盖在涪水滨,以坡平水曲为名。建安十六年,昭烈由垫江诣涪城,亦即此。
涪内水石镜题名《方舆胜览》:在州东,大江十里有石屹立,可三丈,形如月嵌,空圆彻朗,映江波水,涸极始见。《通志》:大唐大历十年三月三日此石出时,兵甲息,黎庶归,六气调,五种熟,刺史兼侍御史王铤记,又大历十三年立题名记
于石镜之址。康熙间,木筏触石镜坠,仅存其根。
活乐乡校在涪江西四十五里,宋度正立夫子庙,自为记士之,学者始有依归,今废。
嘉陵江源出陕西宝鸡县大散关之嘉陵谷,经略阳县西会源出秦州嶓冢山之犀牛江,即诸书所误称为西汉水也。又经广元朝天驲大寒水入焉,至昭化县东三里白水入焉,又经苍溪、阆中、南部、蓬州、顺庆府,自高石墈入定远县界,曲折流三百余里至南溪口入合州界,又一百九十里合渠江。旧《通志》:自合州以下本涪、汉、强、白、宕渠五水合流,其别名尤纷出不一。五水之中,汉名最古,故班因《汉志》,以为经流而涪以一水独当四流,且逼近会城。汉晋以来,用兵者多由之,故庾仲雍称内水而独系以涪,自后遂总称为涪江,而汉名亦隐。然据《汉志》《水经注》,终当以西汉为正流也。
白水源出甘肃洮州西南之西倾山,入龙安府青川,所历剑州境东流至昭化县东合嘉陵江,即桓水也。大寒水则源于宁羌州西北,曲折流三百馀里至朝天驲北五里,断窦水入之。出广元县北之木寨山,经筹笔驿至龙洞口穿石穴而入者三,出亦三,故曰断窦,即魏晋以来诸儒所误指为《禹贡》潜水也。此水浅不盈尺,何事于导,导矣亦安能浮世。又蒙因桓之文谓白水即潜水,亦误。白水初无潜名,贡道溯宕渠、潜水达南江,城南舍舟陆行八十里至米仓山,逾沔不过二百里,此正道也,自
汉以及宋元用兵无不由此。单公堤在州东北江岸,每夏秋水涨,嘉陵、宕渠尤为湍悍。宋治平三年,郡守单煦率五县之民筑斜堤以遏其怒,高广皆六丈,迤长七十丈,邦人赖之,名曰单公堤。嘉定五年,州守任逢复葺治之,凿峰垒石凡四十级,自为之记。惠济亭在单公堤
鑺梁滩距城二十里虬门滩鑺梁滩下二十里,道光丙申,署州牧强望泰凿,有记。新堤在单公堤左,刑部侍郎胡世赏倡修,高二丈,广倍之,长五十馀丈,又名司空堤。嘉庆二十四年,知州纪大奎重修单公堤,长七十五丈,高四丈一尺,广十四丈五尺,又增修护堤三十八丈,高一丈七尺,堤首接修子堤二十五丈,高一丈七尺,单公堤至司空堤接连补修平堤四十馀丈。道光元年工始竣,有碑跋,见《州志》。
通晓桥在城内文明街联济桥、狮滩桥、石鼓桥、碧枫桥、三汇桥、汇通桥、端桥皆在州东洛阳桥、李家桥、凤栖桥、方溪桥、万寿桥、保合桥皆在州西通济桥、瀼溪桥、张家桥、镇江桥皆在州南迎恩桥、长春桥、纯阳桥、张公桥、观音桥、大石桥、天星桥、兴隆桥、七间桥、接龙桥皆在州北
东渡嘉陵江城外南津渡涪江城外赵家渡涪江州西十里云门渡嘉陵江州北三十里龙门渡白沙场管家渡在金沱子白岩渡在回龙寺牛渡渭子溪上救生船八只,每船水手四名。乾隆元年详设培德堂刘光显募建收瘗浮尸
塘堰《州志》:明洪武时修筑塘堰,旧有一百五十处,今多开垦为田,无考。
师彦塘西距城六十里,阔三十馀丈,深十馀丈。嘉庆八年,岁旱,里人祈雨于此,用龙骨车四十馀架汲水,将尽,鱼满水面。夜半风雨大作,塘中吼声腾空,鱼悉飞去,众复努力汲尽,下有岩穴,极深邃,镌有大字。万历年间汲尽此塘,遂绩刻以志之。
磨盘寨西距城六十里,地形险阻,周约二十馀里。嘉庆初,汤化龙率众建寨,保全无算。龙井在州东,水不涸,冬温夏凉。响水洞在州东,洞中有河一道。黑田池州东五十里,自然生成,积聚成池。老龙洞自黑田池起至老龙洞止,地下空浮,各洞之水俱归老龙洞出。
康家洞州东百六十里,深远莫测,中有河,有石床、古剑、碁局,祷雨辄应。赤水县碑古赤水县,城垣久圯,惟一碑尚存。在龙多山麓,田中农人欲移高处,风雷交作,若有神护。
涪州
种松山州东二里。《舆地纪胜》:州产松屏石,出山间。相传尔朱先生种松于此,映山之石皆有松纹。白衣庵州东二里。碧云亭州东三里,宋州守范仲武建,每岁春率僚佐于此劝农。龙洞庵州东十里,汉时建。开池《元和志》:在州东三十里,出钢铁,土人以为文刀。山谷碑《碑目考》,在涪陵尉廨厅。狮子山州东六十里山麓,有狮子庙,庙前有古柏九枝,大数十围。铜矿山州东八十里,有开铸遗迹。鱼藏子岩州东八十里,岩壁有门,入门数百步积水,春夏多鱼。挂榜岩州东一百里,山石明如水晶,横数百丈,下
有一洞,广三四十里,可容万人。罗浮山州东百二十里,白水入江处。《名山记》:昔罗浮真人居此。崇山州东百三十里,绵亘四五十里,居民借此牧畜。雨坛山州东百五十里,山高多雾,祷雨立应。龟山在州东。旧《通志》:在州东北,一名三台山。宋咸淳中,移州治三台山,即此。石门《寰宇记》《周地图记》云:涪陵均堤东十三里有石门,门东有石鼓,清晨叩之声远。武龙山在州东南。《明统志》谓之龙桥山,在武龙县东五十里,山形逶迤如龙,下有空洞,深邃。武隆镇在州东南百五十里,旧武隆县。清溪关在州东,南唐开成三年,牂牁蛮寇涪州之清溪镇,即此地。清溪洞《舆地纪胜》:在高松乡崖穴中有石洞二处,其一自洞门入约里许,有湫水一泓。天剑石在武隆县西古渡头,有断石,其中白痕如剑。游兰山州东南七十里。《舆地纪胜》:在涪陵县高松乡,地名罗□,云兰真人修炼之处。龙宝潭州东南。《通志》:在武隆县东北七十里,古箐凄其,人鸟两绝,扶藤而入,幽径可十里许,忽平沙旷野,曲壑清
泉,别有幽境。七龛山在州东。《舆地纪胜》:在武隆县北十五里。旧《通志》:山有七窍,故名。笔架山在州东,武隆县南二里,山势排列如笔架。登春山在州东,武隆县西七十里。神凤山在州东,武隆县东十里。白岩山小江之南,王真人修炼处,上有二洞,人迹罕到。马援坝《州志》:州南五里一坝,平衍。昔马伏波入五溪住此,故名。又州西五十里有马武垭,亦云马武屯兵处。按
建武二十五年,马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险,水疾船不得上。会暑,士卒多疫,援亦中病,穿崖为室,以避暑气,旋卒。考武陵蛮在今湖南辰、沅间,下隽,今辰州府沅陵县,壶头山在府东百三十里,连武陵桃源界。《水经注》:山高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停车处,山径曲多险,其中纤折千滩,道不经涪。马武虽从援征五溪,亦无由屯兵,
州西所谓援坝、武垭,或音同而传会尔。许雄山州南七里。誓虎碑《碑目考》,在许雄山下,广汉县令神道俗传为誓虎碑,碑仆,遂有虎入城,设祭立碑,虎害遂止。望州关州南十里,明曾英御献贼于此。白马镇在州南。《舆地纪胜》:白马津在武隆县北三十五里,有盐官。《州志》:宋置白马砦,今曰白马镇。桂岩在
州南长滩里,岩下有古桂树,花不常开,其年有士登科则花,石上镌 “桂岩 ”二字。地藏庵州南三十里。白云关州南七十里。碑记关州南八十里,又名乐丰关。八卦岩州南一百里,明刘茝讲《易》于此,后在京廷杖之日,岩壁崩裂,有天然八卦图。冷水关州南百三十里,接南川县界。林家观州南一百三十里,明成化中建,林端仙得道处。子山州西南五十里。崇兴寺州西关外。崇孝寺明都御使曹愈参庐墓处。龟龙山州西十里,上有东岳庙。荔枝园州西十五里,昔杨妃嗜荔枝,当事以马递驰,载七日夜至京。五花山州西三十里,五山排列。李渡镇州西三十里,青莲流夜郎渡此,故名。观音寺州西三十里,明洪武时建。琴台寺州西四十里,明何以让庐墓处。蔺市州西六十里,宋开庆元年,元兵攻合州,其将耨
造浮桥于涪州蔺市,以杜援兵,即此。明置蔺市驿,今裁。夫子坪州西八十里,州人
亚夫肄业处。安居寨在州西。合掌山州西北五十里,两山对合如掌,下有毛家泉,一日三潮,祷雨辄应。诸葛山州北四里,相传忠武侯屯兵于此。北岩山大江之北,即伊川夫子注《易》处。宋陆游诗:舣船涪州岸,携儿北岩游。摇楫横大江,褰裳蹑高楼。雨昏山
半失,江涨地欲浮。老矣宁再来,为作竟日留。乌帽程丈人,闭户本好修。骇机一朝发,议罪至窜投。党禁久不解,胡尘暗神州。修怨以稔祸,哀哉谁始谋。小人无远略,所怀在私仇。后来其鉴兹,赋诗识岩幽。钩深堂《方舆考》:堂在北岩,即普净寺。程颐谪涪时,辟堂注《易》。黄庭坚扁曰钩深。《旧志》:在涪州北。嘉定丁丑,范仲武请为北岩书院。又有洞曰点
易洞,旧传伊川先生遗迹。致远亭《旧志》:在州北点易洞侧,宋守范仲武建。四贤楼在北岩西,四贤谓:程伊川、黄庭坚、尹焞、谯定也。铁柜山州北五里,形如铁柜,与涪陵旧县相对,一名吴君山,绵亘江北。相传武侯屯兵于此。石龙寺州北六十里。鹤游坪州北一百里,巡司分驻。十方堂在五龙镇,明向鼎有记。岷江自长寿县东南流二十三里入州界,经黄鱼岭滩州西一百里,即黄草峡出口处,大水最险。黎乡溪州西六十里,北流入岷江。麻堆滩州西三十里,小水最险。鸡鸣峡州西十五里,《水经注》:江水东至黎乡历鸡鸣峡,江之南岸有枳县治。龟龙滩州西十里龟龙山下。黄舣沱《州志》:在州西五里,宋黄山谷尝舣舟于此,因名。洗墨池《州志》:在州西五里,相传宋黄山谷涤砚处。龙王沱州西北一里,又名鉴湖,水涨三漩最险。江心石鱼《州志》:鉴湖上流有石刻双鱼,皆三十六鳞,一衔萱草、一衔莲花,有石秤、石斗在旁,现则年丰。白鹤滩州西一里。旧《通志》: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涪西滩前修炼,后乘白鹤仙去,因以名滩。横石滩在州西,俗名二石滩。《寰宇记》:在郡北,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章怀太子曰即横石滩。绕州城北,
涪陵江自南来注之。
涪陵太守阙《碑目考》:汉涪陵太守庞肱阙,庞士元之子,汉后帝时尝为涪陵太守。淳熙中,贤良任子宜舟过涪陵,于小民家见汉隶隐然,遂载以归。碑在左绵任贤良家,至今犹存。此事得之夔路,钤干冯田乃任之甥。齐涪陵王府州治在州西枳县故城,误,东昏并未至涪,何有王府也。又经歇神滩在州北,相传汉张桓侯被刺,其首流注至此,歇一宿
去,至今蝇蚋不生,后人塑像庙祀之。宋大观间,邑人于庙前得三印及佩钩、刁斗,上镌桓侯名。张士环诗:天下英雄只豫
州,阿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堂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石瓮碛在州东,相传在东渡高峰之上。群
滩州东北十里,水落群石如
水,涨喷漩最险。陡岩子滩州东北十五里,夏月大水最险。石
滩州东五十里,一名百牵滩,中水最险。边滩羊角碛二滩均系崩崖新成。南沱州东六十里。又东北流三十里入丰都县界。
涪江在州东。《水经注》:延江北至涪陵为涪陵水。昔司马错溯舟此水,取楚黔中地。自黔江县西南流经南溪河、龚滩、彭水县、江口镇,入废武隆县界,历白马镇、白马滩《州志》:在武隆司西三十里,滩石形如白马,故名。石床滩《州志》:在武隆司西五里。关滩《州志》:在武隆司东五里,两山排列,中多巨石,飞湍激怒,声震如
雷。宋范成大诗:黄沙翻浪攻排亭,
淖百尺呀成坑。坳洼眩转久乃平,一涡熨帖千涡生。篙师绝叫驱川灵,鸣桡飞度如奔霆。水从峨来如浊泾,夜傍黔江聊濯缨。玻璃激底镜面平,忽思短棹中流横,钓丝随风浮月明。铜柱滩《寰宇记》《周地图记》云: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铜柱,故名。滩最峻急,俗传马援始铸柱于此,误。北流屈曲,迳州城,东注于岷江。
大溪河源出南川县西北,流至武隆司南入涪陵江,即《寰宇记》所谓白水也。咸泉在州东南。《舆地纪胜》:在武
隆县白马津东三十馀里,江岸有咸泉,初康定间有程运使舟次鹘岸,闻江中有硫黄气袭人,谓此必有咸泉,召工开之,果得。咸脉迁忠州灶户,教以煮盐之法,至四百馀灶。信水在州东南。旧《通志》:在武隆县南二十里,峡口其泉如沸,日有三潮,每至高尺馀。
锦
洲在铜柱滩下,水落则出。《寰宇记》《周地图记》云:铜柱之东有锦
洲,巴士盛以此洲人能织锦罽,故名。
溪桥州东关外,宋太守吴光辅疏南城溪后,其孙信仲仍守是邦,遂临溪建堂名吴公堂。迨
亚夫居此,更名
溪。通仙桥昔有乘鹤者过此,因名。瑞麟桥西关外晋香桥、接脉桥、后溪桥、吴公桥俱南关外三洞桥北关外丰济桥州东五十五里,为黔彭通衢。卷洞桥州东六十里,里人何墨林、唐守清募建。太平桥州东百四十里,丰涪接壤。飞泉桥一名节妇桥,明刘司谏茝之女钱节妇捐建。文珂诗:殳忠女烈傲严霜,人迹平桥客路长。问是何年成砥柱,溪头流出柏舟香。二南桥州南四十里,明州庠赵世英建。致远桥州南六十里,明乡宦文作妻陈氏捐建。太极桥州南百三十里,路通南川。柏树桥州南百五十里,路通武隆。大石鹦哥板桥皆在蔺市坪下沙溪桥州西南百二十五里,驿递通衢。明张与公建。太平桥州西二十里,明里人张庆庵建。印心桥州西三十里,明张公鼎建。长乐桥州西三十五里,州人何进忠重建。黎双桥州西四十里,明州人黎葵建。龙公桥州西四十里,明太守龙公建。万寿桥州西百二十里,即古芭蕉溪桥。通济桥、清溪桥皆在武隆司。
岷江黄谷渡、李渡、火峰渡、兰市渡、高家渡州庠高田捐置石家沱渡、琛溪渡、南沱渡、北背渡、白湃渡、八角厅渡贡生舒翥捐置东关小河渡、黄家渡。
救生船、黄鱼岭滩、横梁马绊二处分大小水共船一双麻堆滩、龙王沱二处分大小水共船一人群猪、陡崖、白湃三处各设船一双拯济会本城、兰市各一,陈继唐倡捐。
塘堰。
内河出龙溪河合大江间,有灌田之处。小河出两河江合内河,有灌田之处。碧溪河下高滩有堰水,可溉田千
馀亩。
老龙洞上洞水出,即伏,下洞水出,可溉田数顷。枇杷洞洞水可溉田百余亩修鳞洞洞水可溉田百余亩余孔洞洞水可溉田数百亩
上地坡塘塘水绕山数里,可溉田千馀亩。观音阁州东五里,小江边傍岩为阁,游憩胜地。佛耳岩州东六十里,岩镌 “兄弟观澜 ”四大字。白龙洞州北五十里,三洞阔数十丈,水日三潮,旱祷立应。圣人岩州北六十里,有湘江子像。鹿鸣洞在州北鹤游坪,东顶有磐石刊碁局,崖畔镌河图、洛书图。安乐洞明
嘉靖间,隐士刘石冈高隐处。
石牌楼明刘秋佩胞弟奇山建,今废,坊尚存。高楼楼三层,高四丈许,刘奇山建,今尚存。印盒石刘秋佩司谏归田后,常与骚人觞咏其上,四迹皆在州南百三十里。曲水亭州西五十里,邑人何继先训课处。北岩十景州牧张师范增置四。程子点易洞在岩半。三畏斋在洞之东,和靖读书处也。洗墨池黄鲁直。致远亭、碧云亭均宋范仲武建。观澜亭、不受暑斋、藏壑舫、读书廊、江天独坐轩。
铜梁县
玉屏山在县治前。崌崃山在学署前。洗墨池在学坡后,宋米芾来邑时,凿石为之。桂花井在东郭外泉,味甘美,邑中咸取汲焉。罗睺山县东二里罗睺寺即东岩寺,宋乾道间建,明隆庆中重修。张佳九记云:罗睺天星也,化人之居何以称焉。
以县故巴川治,治子飞,凤午、巴岳两峰突,从东西起而相峙,形家遂以罗计当之,自宋迄今称名远矣。罗睺去城东二里许,
宋时邑大姓杨氏有其地。乾道间,名鸿渐者舍为寺,花木宫殿,尔时甚盛,语在宋人冯倓记中。
天生桥在玉皇阁前百佛崖在天生桥右捧云石在山巅,又有拜雨台,祷雨辄应。虎洞在百佛崖下,昔有高僧讲经,虎伏潜听后,与僧俱化去。白鹤山县东二十里。白云洞县东二十里,明理学梁云讲读书处。象王山县东四十里,上有金钟寺。宋治平间建,钟赤如金,扣之声闻百里,盖先代物也。明晏太仆春鸣故里在晏家岩,县东四十里。新开山县东六十里,界接巴县。铜梁山县东七十里,详见合州。白土坪县东南六十里,地多桅子,开时望如积雪,香闻十里。中峰县东南九十里,环二十里,上有寒泉,流为大池,名曰天池。宋周濂溪有《游天池》诗,界巴县。凤翔山县南十里,上有铁佛寺。胜泉寺县南十八里,寺有甘泉。巴岳山县南十五里,一名泸昆山,高六里,广十里。浓阴苍翠,鸟道曲盘,上有三十五峰,多产佳茗,绝顶石如狻猊
者,名香炉峰。山根一穴可侧身过,石平如掌,广二丈许。相传张三丰礼斗其上,陟此俯瞰,县治小于浮叶,东望龙游,西瞻
宝顶,南眺缙云,北顾波仑,飘飘然有羽化登仙之概。山半火石、昆仑、三丰诸洞,为三丰修真处,丹龟尚存,内多苍玉。唐长
庆时,樵者得仙茅,服之仙去。明张佳九《昆仑洞赋》:噫吁
,厥洞峻窔窎兮,肇鸿蒙而倚岒峤,尔其幽
隐穆,崆窕殷殷,层
窟叠宙,
窈蒸云。晨光敷霱兮赩红璧,湛封沉廖兮数千尺,硉礧
枒兮石乳涓,涓而珠泎,乃有闳炉万丈,嶪嶻矗崿,松柏倚
焉。窦流渊约,丹芜紫茎,耀锦称艧。远而望之,杳杳邃闭兮若帝阍之启户;近而察之,石室閴寂兮若虬龙潜沦而冷冷。下
则有无底之谷,披坤轴而划良脉。伊盘古氏之朕灵,已扬神而奠宅,是以二议判元黄剖,阳鸟飞,阴兔走,厥岳攸擘,洞乃呈泑。尔其井络山应岷峨下
,挂
昆之畔,极窱渺之阜,盘碻以为壁,截
以为梁,枝础以为榻,裂
以为堂,奚抡干于太古之罔,奚砻硌于玄圃之崝,不镂琢而制奇,不陶鍜而规京,乃有班输束手,离朱丧睛,匠石断斫,觜娵失精。若其势磅磄逆拆,峻若
健罗计排,其前黎山殿,其背左包巴字之水,右撼宕渠之
蘅,蓠靡蔓庞
磈礧。近而复远纡回霮
,其阴则积水,凝雪倏晦,歘明交让,黝
金碧,呈英其阳,游飙走雾,若断若续。东有蔽日之林,蒸云之谷。西则赭龛缛霰,层层曲曲,若尔椒檓、桂桧、杞榆、桐棕、沙棠、文杏、紫楸、丹枫、楩楠、巍霭于峻石,松柏蓊菁于崇峒灿,木干纷琪,枝扬葩簸,气宝藏蕃滋至,其俄顷而变触肤而起也,薆薆乎鼓霆兴电波,骇山靡不崇朝而滂沱,沛一瞬于千里。其上则鳺、鸜鹆、布谷、黄鹂、白鹭、元鹤、.鹳、鸧鸥、鹪鹩、鷣鹞、鸿鹄、凫鹡、鹈雁隼、百劳子、规鸢、乌鸡、鸨、斥鷃、鸬鹚,或巢林木,或宿江涯,浮沉上下,云集风批。下则虎豹蹲踞,狖玃捷呼,豪猪、麚麕,狼兔、麙狐,麝香、元麂,文狸、野驹,乃有牧子樵夫唱和云林,蹀躞岩峡,振响麓阴。于是乎发巨灵焕精,元降崧岳应配天笃,鸿儒配龙泉,峨冠冕
帝阍,修礼乐,登金门,揖让公卿之右兮,匹夔卨而扬华。眷山水之灵贶兮,奋智略于皇图。尔其著雍,当岁修病,权主勾芒,司驭义和,停午考躔于降
,唫梦于天姥,乃探奥猎秘,振策而来,茹芝拊松。
廅洞开。爰使庄生、子牟之徒,蜎蠉、聃翟之伦,齿次
厔轮坐苔茵,扣杖抵掌,剧谈骋论,穷巨极细,钩赜探神,上析刚柔,下陈宪章,出入邃初,捭扬虞唐,使轸仪箝口,髠秦括囊。若尔幽
之栖真兮,三三两两曵云霓。其旖旎兮,控白鹿于霄壤。于是僧击钵,歌曰:春草兮萋萋,思君子兮伤悲,采蕨薇兮山涧幽,望天路兮云悠悠。二童子歌曰:玉芝茁茁兮白云长,折赠君子兮寿无疆。馀乃报歌曰:山洞崛岉兮春景鲜,云冥窅兮泉水浅,浅怀幽人兮长夜半,望
岳兮心历乱,明河耿耿兮何时旦。
石仓在山半,前明避兵储积处。巴岳寺在山上,明宣德时建。玉版泉在寺后,昔人于泉中得一玉版,叩之清越有声。漱玉泉在寺右,泉声如漱鸣玉,中产木莲,出水则不植。崆峒山县南二十里,中空无际,上有崆峒观,元时建。紫云庵县南三十里,有老松一株,传为张三丰手植。五颗山县南五十里,界璧山县。南峰县南七十里,为峡山之首,两山复出对峙,中广十里。涂左有穴,谓之仙洞,深五里,窦水伏流其下,出为大涧,多
产嘉鱼。康龙洞在南峰山,洞中出泉,可溉千亩,旱年祷雨立应。圣水寺县南七十里。西山县南八十里,与东山对峙,多佳茗。玉口山西山缺处,两峰对立,峭壁千仞,其北一峰状如狻猊,名狮子岩。老箐顶县南百一十二里,高十六里,广三十里,上有双峰院,绝顶为永川界,最易藏奸。云顶山县南百二十里,上有大悲寺。东山县南百四十里,高八里,绵亘百里,永璧合三属错壤,沿山多产佳茗。万寿寺县南百四十里,永川接壤。玉峰山县西南一百里,高十里,亘三十里,东联巴岳,西控玉口,接大足县界。计都山县西五里,上有计都寺。宋熙甯时建,乾隆时知县温清更名福庆寺。悦池县西六里,水清如鉴,内多芙蓉,开时香闻十里,为巴人士游观之地。望仙楼《一统志》:在县西,赵延之仙去,后人为建此楼。古书岩《碑目考》:在巴川县,石闲隐隐如篆文,不可读。吴季子墓碑《碑目考》:在巴川县。相传为孔子书,张从申记云:旧石湮灭,明皇命殷仲容榻本,传之大历中再刻。六赢山县西二十里,高五里,横亘十里。唐巴川令赵延之集义兵于此,六战六克,因名。上有松风阁及文峰塔。龙透山县西三十里,山壁峭绝,有穴洞见前后,巴川河发源于此。钟山县西四十里,有泉不竭。相传民有发池见大钟,冉冉而没,遗迹成池,俗名钟窠。双山县西五十里,昔有渔人纲得二石,其一飞去,止留其一,里人因山筑室祀之,遇旱以水沃石即雨。皋陶山县西八十五里,旧有皋陶庙。龙门山县东北七十里,高一里。宋隐士苏汝砺别业在焉,筑有龙门书院,藏书三万馀卷。
西泉山县北关外,寿龙寺在焉。石罅出泉,味极甘冽。千佛岩县北关外,一名连云洞,列佛盈千。葛山县北二里。翠峦山县北五里。巴川河源出龙透山,南流二十里由城北入,环绕县治,前出城至平滩与淮远洞河合。明月池在县西城外,状如满月,水流三折。乌木滩在县南八里,下为深潭,有古木埋泥沙中,旱年车水见木,雷雨骤至,亦神物也。淮远洞河源出大足县玉口山石谷,至旧州坝入县界,至合滩河有合滩寺,去县三十五里入小安溪。小安溪河《元和志》:源出县南巴山中。旧《县志》:源出大足县玉口山,名单石溪。迳永川县西北,又五十里入县界
为跳石溪,至浅滩入临渡河,五里入涪江。临溪桥县治右新镇桥县治左顺济桥东沱街南镇桥四面坊前明月桥流月门上上南桥小南街右,皆在城内。大新桥县东南四十里,明都谏佘昌祚妻梅氏捐建。全德桥县南二十里,邑人全寅建。塘堰无。
安居乡
化龙山在城内,上有二井,名龙眼井。流杯池《旧志》:池有三,一在城东月宫山下仙石崖,明学巢山人周朝旦置;一在兵马沟小溪磐石上,明兵马司张云逵凿;一在龙门滩,水更曲折,不知始自何时。
飞凤山在城东隅,上有东岳庙。三仙洞在城西隅冠子山下。《旧传》有黄冠三人修炼于此,后皆仙去。火盆山在城东,相传峰崿透露,形似火星。昔人凿八角池于上,依方画卦中作七星镇之。波沦山城东二里,上有波沦寺,唐时建。三仙石在山下玉笋石在山顶萝月石在玉笋石左点头石在波沦寺中龙兴寺城南五里龙归寺城西南十里,三寺皆安居名胜之地。铁炉山城东五里,上有龙兴寺,明帅侍郎读书处。白羊山城东南二十里,上有土主祠。莲花山城东七十里,接合州界,上有永清寺。石灯山城南二十里,旧传佛座之石,每夜有光如灯。盘龙山城西十五里关箭溪北岸,上有老君殿。保安寨在山上,石壁万仞,嘉庆四年筑。如意寺城西五十里,明正统中建。石鱼在如意寺前,石形自成双鱼,长可二丈,宽约丈许,首尾悉具鳞甲,宛然如下水状,盖山之灵气所钟,不假雕凿,天
然有乘潮破浪之势,亦一奇也。
大宝山城西八十里,上有观音寺。白云山城西南七十里,上有千佛寺。得云山城西南九十里,大足接壤。圣灯山城西南一百一十里,安居、铜梁、大足界山。石羊城《舆地纪胜》:石羊镇在安居县,又有石羊山去县百三十里。鼓楼山城北五里,下有王中丞故宅。圣水寺城北五里。樊真人祠在圣水寺右。
龙龛山《元和志》:在崇龛县二里,因取为县名。按龙龛县,唐武德中置,先天元年更名崇龛。宋乾德五年省为镇,并入安居其地,皆隶普州,今安岳县也。《潼川府志》载,宋陈抟,安岳人,生于崇龛。据《宋史隐逸传》,搏毫州真源人。真源省入鹿邑县,今属河南归德府,非安岳人,且未尝至蜀铜梁。《县志》:有陈抟故宅。引《舆地纪胜》谓,去崇龛镇二里。安居乡又有希夷洞,云在铁炉山,即古灵山。观演易台在化龙山,相传希夷演《无极图》于此,皆附会之无据者。
柔刚山《元和志》:在安居县东二十里,周柔刚县以此名。
涪江在城北门外,自遂宁县流入废县界五十里合兜溪,又五里合大安溪,迳城北乌木溪注之,又三十里入合州界,又七十里小安溪会之。关箭河一名安居溪,一名大安溪,源出乐至县,流经安岳、遂宁二县界,又东入安居。铜鼓在关箭河南岸观音阁中。嘉庆八年,渔人于龙门滩得之,阔尺六寸,高尺二寸,四耳击之,其声镗然。兜溪在城北五里,源出合州龙多山,西流一百里入涪江。乌木溪源出城西二十五里,由安居城注于涪江。黑龙塘城西十五里,宽不盈亩,深邃莫测,山涧之水归之。夏不溢,冬亦不涸。相传塘有黑龙,祷雨辄应。会龙桥在城内乌木桥在城西新桥在城东宝善桥在城南,里人卢兆富建。关箭桥城西二十里,里人周志远建。白鹤桥城西南五里,里人李昌远建。绍先桥
城北二十里,里人陈赞鼎创修。塘堰无。
大足县
五桂山在县东。五桂楼宋乾道中,邑人陈伯雄、文章、罗翱、鲜仲文、赵希枢五人同榜,太守曹岍建楼旌之,今圯。海棠池地无考。孝泉井在县治西二百步,宋进士何光觉母病危渴,祷诸天地,泉遂涌出,因名孝感泉,好善者随凿为井,后为豪右掩
匿。明嘉靖己酉,知县李茂阳复浚之,董极有记。盂兰寺在东关,明天启时建。元妙观东关外,宋元祐初建。东禅寺东关外,宋时古刹,今改为龙神庙。《名胜志》:县之东禅寺,有宋徽宗手书碑。其西禅寺,晋永和间建。宝鼎
寺,唐柳本曾学吴道子笔意,环崖数里凿浮屠像,奇谲幽怪,古今所未有也。宋高宗御书手诏碑《县志 ·名胜志》:在
大足县东禅寺,今仅存五字。报恩寺县东一里,宋元祐中建。学堡山县东七里。觉照登记碑在县东二十里圆通寺。米粮关县东二十五里,即宋米粮镇。三华山县东三十里。《县志》:按《舆地纪胜》,有宝峰山在县东三十里,疑即三华。石门山县东四十五里,山有石门洞,石刻邓柽诗,碑诗残缺,其略云:壬寅之春,二月既望,予被台檄检视流殍,由米
粮趋石门洞,皆赈济所也。石门居东山最高处,盘数大石,凿为洞府,因石高下,周以屋室,盖黄冠栖息之所,像无定刻,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千百变见,混为一区。有二道士,仪状甚野,怪而诘之,噤不能答,亦无为发明者。晋王氏设圣教、老庄异同之问于阮瞻,瞻对以将无同三语,向之刻者抑将有取于此哉。赋诗三十韵纪行,并寄此意于其末。
牛斗山县东六十里。《寰宇记》:山长三百里,崖石巉岩,有双峰对峙,若牛斗状,因名。《宋史 ·卢斌传》:淳化二
年,贼任琇等寇昌、合州,斌率兵屯昌州南牛斗山,侦知贼在龙水镇,斌驰马四十里,骑从数十人,遂斩琇等百馀级,贼众悉平,即此山也。烟炉山、凤顶山、明心山俱在县东七十里。插旗山县东南五里。《旧传》:宋卢斌住兵于此。塔耳山县东南二十里。化龙潭县东南二十里乌云山下,镌“古迹龙潭所求灵感 ”八字。玉口山县东南八十里,山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人。鸡栖楼《舆地纪胜》:在县南,下有藏马崖。相传蜀王时,产龙马于此。
南禅寺在县南二里广华山,旧有大悲阁、拥翠楼、雨花堂、听经轩诸胜,今废。南岩书院雍正四年,南禅寺重建大
悲阁,荣昌县令程大樽记云:余于残编故纸中稔悉寺即南岩书院。《志》称南岩藏书古今悉备者,是创于唐贞观时,历代仍之。自阅惨屠,僧亡殿圯,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玉皇观县南三里,踞南山之巅,上有老君阁,下为三清洞,知县张澍于石壁得宋人石刻数种。
高山县南五里,上有龙洞,醮坛祷雨辄应。《县志》:知县张澍于石壁间搜奇,得宋淳熙时大足令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及唱和留题诸石刻。
艾山县南二十五里,山多艾,香闻故里。
宋古状元故里县南七十里状元疃,明万历十二年立。
邮亭旅馆碑在县南九十里,明知县张养性建,字剥落难读。
五脑山县西南五里,秀峦丛聚,中顶独高。
啄头山县西南四十里,下有李司马宅。
妙高山县西南五十里,上有妙高寺、宋郎官冯楫碑、明洪武四年重镌东坡罗汉颂、明雷孔文建玉皇阁记石刻。西禅寺城西一里,晋永和时建。
狮子山县西五里。
尖山县西七里。
官帽山县西三十里。
圣水岩县西三十里,俗名滴水岩。
石篆山县西五十里,山有佛会寺,宋元祐时建,明张璧有《重修佛会禅院碑记》。
龙冈山县西北十里,其山回环耸秀,冈脊折纹若龙鳞然。
北禅寺县北一里,张澍诗:破落三间殿,萧条一个僧。苔阶咽流水,铁檠闪孤镫。黠鼠衔经叶,奔牛触草绳。
馀耽冥靖,来此问南能。北塔寺县北二里,张澍于六级浮图内得《宋绍兴壬申岁泸南安抚使冯大学于昌州多宝塔内安舍利施钱造修石记》,知白塔即昔之多宝塔也。
北山县北五里,盘绕如长几,西连龙网,古迹丛聚。
吴季札墓碑《碑目考》:在昌州北山,相传为孔子书。开元中,殷仲容奉诏摹榻;大历中,萧定刊之润州,张从申题其后,今在北山,尚存数字,系篆书。《通志》列入荣昌,盖大足自康熙元年并入荣昌,至雍正六年始复设也。按《季札碑》:铜梁县亦有之,皆拓本也。汉高祖大风歌碑《碑目考》:在昌州北山,今存十一字,系隶书,馀驳落。《通志》亦误入荣昌。唐昌州刺史韦君靖碑《县志》:在北山。嘉庆己卯,知县张澍于岩左峭壁得石刻,其文自后而前不与他碑同,虽
有驳落,大率可读,盖以景福壬子岁于龙冈山建永昌寨也。按碑记韦君靖始末兵事甚悉,非专为永昌寨一节,且碑只云沿冈建寨,而改作龙冈山建永昌寨,是其巧于傅会处,不知碑在北山,著其功也,寨在西北,维别一地也,不必强合为一。张澍又云:碑以北山为龙冈,《志》以西山为龙冈,此更游移无据,故仍从《通志》,以永昌寨列入荣昌关隘。古文孝经碑《县志》:在北山。《碑目考》:《古文孝经》在昌州北山,凡二十二章,与今文十八章小异。宋赵懿简公瞻神道碑《县志》:在北山,撰文者为范祖禹,书并篆额者为蔡京也。观音洞《县志》:在北山内,刻观音像,洞前一泉为观音泉,洞内刻《宋赵懿简公神道碑》,洞内外两旁刻《古文孝经》二十二章,字径二寸许。文殊问维摩诘病书像碑《县志》:在北山。《旧志》:惠因寺在治南四十里,宋绍兴中立,壁书维摩圆寂像,后易石像。明末焚毁,今碑现存,亦不在惠因寺,并误。明蜀总制林公像并碑《县志》:在北山。“石屋忘年纪,霜松记十围。壮容惊变尽,迂叟是真归。扃小一庄足,名逃百念希。山盘开野水,新雨蕨芽肥。”“风雨睡曾著,幽堂重乃心。龙归先有洞,鹿触故成林。遗脱遭逢际,孤庐恍惚临。更阑销短烛,凉泪落衣襟。”右二诗乃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素见林公之作也。正德庚午,公被召起用,征剿剧贼,巡抚四川府。时为巴县教谕,幸从事幕下,受教最深。越明年,功成身退,蜀人为立生祠。嘉靖初,科道交荐,三聘复起,其清忠大节,天下共知,无容喙者。兹累疏乞老,荣归云庄,仰慕风采,不可得见。近偶蒙寄赐小像并云庄之怀,诚如久处密林忽见长天也。携以公行至大足,闻有奇岩,登摩 □刻,乃大宗太史公范祖禹撰《赵懿简公神道碑》,上有遗像犹存,遂捐廪命匠,凿一石洞,以镌公之像,
砻一石碑,以刻公之诗,用识蜀人之思,共传不朽云。嘉靖甲申秋八月吉,重庆府同知范府拜书,知大足县事临安唐鳌□。
化龙关县北三十里,界遂宁县。宝鼎山《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上有宝鼎寺,山崖凿佛以万计,精巧奇诡,俗呼为古佛湾。有足迹池、灵湫泉、圆觉洞、万岁楼、毗卢庵、孔雀明王洞诸胜。
长桥河在县西,上流即岳阳溪,自安岳县石羊场流入,八十五里至县东关长桥下,又六十里至路孔河入荣昌。赤水溪《旧通志》:一名马滩河,源出铜梁六嬴山,南流四十里至普安场,又十五里合沙河溪。沙河溪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源出玉口山石谷,流十五里合赤水溪,又五里至旧州坝。单石溪在县东南九十里,源出玉口山,即小安溪上源。
长桥东关外四里,长桥河以此名。清明桥县东五里跃龙桥县东十五里化龙桥县东二十五里流虹桥县东三十五里旌善桥县东九十里,跨单石溪,内江监生唐宗舜建。济民桥县南五里人文桥县南四十里,龙水镇。赵家桥县南四十里,达三溪镇。宝珠桥县南六十里,即三溪镇渡。观音桥县南七十里放生桥县南九十里德通桥西关外,即西门石桥。明心桥县西三十里,即三驱长桥。
塘堰无。
璧山县
五峰山在县治后,中一山建学宫,四山拱卫,故名。宋冯缙云故宅在学宫右五十步明赵应期宅故址在大东门内,有御史坊。冯状元碑在小东门内,字磨灭。蒲状元碑在大东门内,字磨灭。敌阵楼《县志》:在县临高门外。儒林井《县志》:在儒学前,教谕李时命工淘之,深六丈,底一窍如竿大,直下不知几许,泉从中涌出。白摩碑在治
南关帝庙内,今磨灭。
重璧山县南二十里,一名茅莱山。普泽庙在茅莱山,即土主庙,祀唐合州刺史赵延之。仙洞在庙后,明马临题石。大佛岩县南六十里观音岩县南七十里登云坪县南七十里,形如盘,长十里,横八里,上有毗卢寺。皇庙在登云坪,明建文帝隐此。映月池明建文帝修。凉伞石在毗卢寺前,下仅三四拱,上平圆,可坐百人。白石岩在凉伞石西,明静如白玉削成。香炉山县南九十里。华盖山县南百里,崖石中一井,水如猪脂,汲之最清,有寺曰凝脂。斗牛石县南百里,二石状若牛斗。龙洞山县南百里,有洞可容百馀家。明末,津、璧两邑民避此,全活者数十家。虎峰山县东南二十里,山半有川主庙、观音寺,寺后石壁上有马蹄迹四,皆深数寸。王来山县东南五十八里,宋王来镇在其下。拖木槽关县东南六十里,接江津界。金剑山县东十五里。玉兔山县东五十里,俗名擂鼓,三台高峻,三叠始上也。龙梭山县北三里,拥蔽县后。
五颗山县北二十五里,高五里,长三十里,岭有五阜连络,山侧有流水岩。青木关县北三十里,宝峰山口也。上接缙云,直抵嘉陵,下连虎峰,至于岷江,绵亘二百馀里,驲路达铜梁、合州,此
其要隘也。四面山县北三十五里,高半里,四围绝壁,惟山南通小径。上有观音寺,寺右有出水洞。种钱山县北四十里,高一里,绵亘二十里,山有雌雄二石,形如钱,故名。上有清池、天竺二寺,宋时建。祈雨山县北四十五里,绝顶有川主庙,旱年祷雨辄应。智灯山县北六十里,顶有一石,高二丈,横六尺,形如壁立,上嵌一石若灯,有光四照。智灯寺在山上南堂山县北七十里,绵亘二十里,上抵宝峰,下距缙云,山半有古南堂寺。宝峰山县北八十里,高四里,长六十里,山半有温泉,泉在温泉寺,寺侧有洞,深二丈。昔传有蟒为妖,大茅真人法驱
之,民获安居,今称大蟒峡,邑人江朝宗有记。峰凹县北九十里,接合州界,邑之要隘。温汤峡水隘口县北一百里澄江口县北一百里,嘉庆时,知县张人龙拒教匪于此。缙云山县北一百里,详见巴县。张公井县北百馀里,明时夏旱缺水,知县张本觅井,见此土润湿,掘三尺余,石掩一古井,深四丈,居民汲之不竭。永兴寺县北一百里,宋绍兴十年建。梅井山县西北四十里,山高大,出井油。龙洞槽县西北四十里黄茅岭县西北八十里。汉平山县西五里,山有东林寺,寺有宋理宗御书 “莲社 ”二字碑。太仙山县西八里。双溪镇在县西。《通志》:又有多昆、含谷、王来、依来,共五镇。金带水即龙溪,又名璧水,源出温汤峡口,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自城北流入县治前,四面环绕如带,下与梅江合流入
几水。梅江县西二十里,绕县北,曲折流一百二十里,合璧水入几水。油溪《九域志》:璧山县有油溪。《府旧志》:马坊桥溪在县西,源出汤峡口,南流出相公桥,又三十里出马坊桥,又六十里至斗牛石,入江津界,与来凤溪合。来凤桥溪在县东,源亦出汤峡口,东南流三十里出迎恩桥,又五十里出来凤桥,又四十里至斗牛石,合马坊桥溪入大江。
迎恩桥县东关外拱秀桥县南关外临高桥县西关外演武桥县北关外马坊桥县西南九十里,雍正八年修。来凤桥在来凤驲,县东南五十里,乾隆甲申年建,道光十二年圯,邑人周继盛捐修。接凤桥县东南五十里,嘉庆十七年,知县李大经监修。月恒桥在清河,道光十六年,邑人张镐捐修。
塘堰天池槽在牛心山,周百馀丈,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旁有伏窍,流十馀里,通青木关山峡,分灌巴、璧二邑田,可溉数万亩。福里堰十一、登里堰十二、依里堰十三均自山溪引水。
定远县
天印山城东江岸二里,顶有圆石,故名,又名东山。小鲁亭在东山,明御史张一鲲建,今废。九洞在天印山,张一鲲读书处。东山寺在天印山下立石县东三里,山不甚峻,上有立石,高四丈馀,不可攀跻。马龙岩县东十里,山形如马。书岩县东二十里,李元庚于岩壁横书此二字,阔四丈馀。仙人洞在书岩,洞阔丈馀,中有一井,深五尺,泉水四时不竭,李元庚篆书 “蒙泉 ”二字。老龙洞县东二十里,有泉
自石隙中涌出,岁旱祷雨立应。圆山县东六十里,两峰并峙,上有圆山寺、圆山观。夫子山在圆山后,文昌庙故址。木鱼山与圆山并列,山形
如鱼。文笔山县东六十里,山之西为明田大本故里。高洞县东七十里,危崖数仞,其下深潭有怪,为害居民,龚廉妻石氏刻佛像镇之,明隆庆时也。今为灵应寺。观音寺县东七十里,古凤凰山,明永乐时建。涌泉山在县南,山顶有泉涌出,寺名涌泉寺。龙王山县南十里,独立千仞,邑水口巨镇也。大通寺县南十里,右临大江,左绕溪水。白马镇宋置,即大通寺基址。新明古刹县南十五里,即今清明寺,危崖数十仞,刻“宋元祐河南杨子安来游”。倒马寺县南十五里,即古龙灵寺。朱衣阁在县南宰相山下。道光十二年,知县车申田重建。海中山县南二十里,即海中寺,明寺僧掘地得海中山残碑。青山县南二十里,上有青山寺。石人山县南百二十里,绝顶两石屹立,状如人形。石笋寺在石人山,寺左有石笋,大数围,高五丈馀。山顶左右有
石伞,高二丈,下小上阔,石马高丈馀,长二丈,又有石炉在石人前。石笋寨明末里人避兵于此。三峰寨在县西。接脉楼县西后山,乾隆十四年胡观海建。西山县西五里,明西山寨,又为五虎寨。嘉庆五年,贼渡嘉陵江,邑民避兵其上,全活者亿万计,今为南禅寨。坐虎石县西八里。天台山县西十里,群峰叠起。八爪山县西二十里,形如爪牙。红岩县西二十里,晚霞照耀,石色深赤。石印山县西三十里,前为郁马坪。仙女洞县西三十里兴福寺后,洞深数里,祷雨辄应。凤台山县西六十里。四角岩县西六十里,即罗围寺,四山相连,壁立数十仞。明季之乱,邑人避兵于此。天宫石室县西七十里,即毗卢寺,宋名天宫院,中有石室,刊佛像千馀,又有《天宫院碑》,宋鉴公和尚立。雨台山县西八十里,与毗卢、龙伞三山并峙。穿岩县西八十里,在龙透寺后,山中一石,横空若长虹,长二十余丈,高十馀丈,上下俱通行径。武胜山县北十里,元至元四年,总帅汪良臣请立砦于母章德山,以当钓鱼之冲,从之,即武胜军也。《旧志》载:元宪
宗攻合州屯兵于此,误。宪宗攻合州在己未岁宋理宗开庆元年。纱帽石在武胜军旧县,高数丈。黑岩在旧县治下放生池在武胜山北五里,潭中多红莲,明御史李纯朴有《红莲桥碑》。忠定书院在旧县封山,今名天生寨。碑载:定远封山有忠定公祠,明御史苏郡卢县人嗣改忠定书院。马军寨即武胜山
铜桩山县北十五里,上有铜桩寺,宋绍兴间建。相传建文遁世,尝住此寺,明李永宁记曰:山高峭拔乎云表,以有大石,状如击物之桩,故名铜桩山。下有洲当江心,周十馀里,草色青翠,虽岁寒不甚衰,所谓平洋草色是也。相传是洲为巨航,而铜桩系之,故定远民物富阜,实足赖焉。
白鹤观县北三十里,元至顺间,本为峰山镇,在嘉陵江岸,明洪武初始更今名。叶家山县北三十里沿口镇上七星拱月石在沿口镇后,石高数丈,周围七凸,中有圆影如月,故名。佛岩在沿口镇下,危崖数十丈,宋嘉祐时刊佛像千馀。仙人桥在沿口镇下,江中冬深水涸,浮水面长百馀丈。
焦石山县北四十里,山高耸,石色焦赤。太平驲县北四十里太平铺,明设驲丞,今废。龙鳌宝塔县北四十里,今为龙鳌寺,遗址尚存。独巍山县北六十里,四围峭壁,有独巍寺,寺前大石有小穴,常出米,可供一二人食,贪僧凿之,遂废。武家岩县北六十里,嘉庆五年,李继昌堵贼遇难处。和炼寺县北六十里,即卧龙山。大龙山县北七十里石盘沱上,高临霄汉。大岩在石盘沱下,岩口有石龟、石蛇。落洞岩县北七十里,四围绝壁,有洞阔数十丈,飞泉横射,怪石森立。飞龙寺县北七十里,寺前有宝泉,岁旱可供千家。宝台寺县北七十里,唐时白庙故址。圣灯禅院县北八十
里,碑载,唐代有圣灯,现因瑞谥名。宋敕赐圣灯禅寺,明改圣兴寺。
嘉陵江自南充县李渡场流入,至高石墈,距县一百四十里,为定远县界,曲折三百馀里,经县东门外至南溪口下铜鼓沱入合州界。盐滩溪在县东,源出岳池县,经武胜山合花石、苦石诸溪入江,通小舟。卜科楼在溪沙碛上,明迁县时建。花石溪源出黑耳场,至莲花嘴入盐滩溪。苦竹溪源出紫云台,入盐滩溪,两岸多苦竹,故名。
武胜桥县西北一十三里,明万历时建,水出蓬溪县,桥下三里入江。永济桥县南十五里,明天启时建。镇南桥县西百二十里,明嘉靖时建。任婆桥县西十里,明任氏建。
东门渡城外桐子浩渡县北十里
鱼浩渡县北十五里沿口渡县北三十里张家滩渡北四十里磨盘滩渡北五十里石盘滩渡北六十里金盘滩渡北七十里铁橹滩渡北八十里观音滩渡北九十里山刹滩渡北一百里临江滩渡北一百二十里白沙滩渡北一百三十里,均系官渡。观音阁渡县南三里,赵助朝置。清滩浩渡南十五里大通寺渡南二十里,赵助朝置。石梯墈渡北二十里,赵助朝置。龙女寺渡北三十
里,赵助朝置,均系义渡。塘堰《县志》:定邑无堰,春水稍迟,民皆用龙骨车引水,层叠逆上数十丈。石硐桥县北九十里,道光十二年,合州民吴宗泰捐二千金建。六合桥县北一百里,道光十二年,冉大任捐修。
福善桥县北八十里,道光十四年,陈科元捐修。永济桥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道光十五年,冉大任捐修,复力辞议叙。积善桥县北九十里,道光二十二年,冉大任捐修。
江北厅
一阳观山在厅署后,上有一阳观。甘橘宫《华阳国志》:旧城在巴水北,有甘橘宫,今宫址不可考。白龙池在阳门内,今填塞。卧龙寨山厅东百二十里,高四里,山顶有石垣,碑载,明闵中珠建寨。石马冈山厅东北五十里,冈侧有石佛、洛伽、连珠诸寺,前临大江,欹石嵌空,长约四十馀丈,即野猪岩。涂家坪山厅东北一百里,上皆沃壤,平田二百馀亩,下有朝阳洞,石佛像甚多,明时镌。净土寺在坪上,明时建。铁山厅东北一百里,高八里,绵亘五十馀里,直奔至铜锣峡,山下有老虎岩、崖峰洞、老龙洞、大木垭。铁山关踞山之脊。龙脑山厅东北一百里,相传明建文帝曾避难于此,有寺曰 “龙藏”。山后有天凉洞,清泉绝佳。大城寨山厅东北二百里,三面石壁,惟西面土岩,旧有四门,今仅馀残垒。白岩山厅东北二百四十里,长亘五里,四时云雾出没,樵牧不能蹑顶,下有仙女洞,刊“云青水碧 ”字。辜寨山厅东北百五十里,四壁陡崖,上有沃壤平田百亩,明崇祯时《辜姓孝义碑》犹存。圣卦山厅东北一百八十里,旧有圣卦庙,岁久圯,山半有穿洞及大峰岩。双峰山厅东北一百三十里,山半有龙泉寺,万历时建。野猫山厅东北一百四十里,山麓有华峰、清凉二寺。张关山厅东北一百八十里,上有天池、岩峰二洞,高深莫测。元末张坤氏建石寨二,右为杀人沟。明初翦平之,立新兴铺,乾隆中改为复兴铺。张关从关下十五里至沙溪铺接长寿界。
金鸡背山厅东北一百五十里,山足直趋大江,状如金鸡吸饮,有巡司署古址。妙峰山厅东北一百九十里,宋淳熙中建隆福刹,镌千叶莲台。长延坪山厅东北九十里,绵亘三十里,北抵木洞慈光寺。以上均仁里。紫金山厅东北九十里,上有法济寺。嘉靖壬午石碑尚存,载刘市坝状元刘洪章、解元刘泗相科第,年代无考。刘洪章故宅《厅志》:在金龟岩下,今仅存园林遗址。胡公积学隐居处《厅志》:在紫金山刘市里,碑存法
济院。聚莲山厅东北一百四十里,上有聚莲寺。青云山厅东北一百二十里,与云台山相接。分水山厅东北一百二十里,岭脊左分仁乡,右分义乡。山右一洞,约深半里,石壁上镌 “感应灵洞 ”四字,祷雨辄应。铁坪山厅东北五十里,抵大江铜锣峡,自昔产铁,上有梵音寺。铜锣峡关详见巴县。石城山厅东北三十五里,天生石城,又名石坪寨,上有玉皇观。石鼓厅东北七十里,高八尺,阔如之,厚五尺,左右二面平如鼓,去此百步许,岭上有方石,古镌 “石龙冈 ”三字。瑞峰山厅西北五里,上有宝盖寺。悟音洞在宝盖寺,即悟音贞女栖息处。方山厅西北四十里,相传尧时洪水不没,亦名浮山,又名凝脂山。石狮垭山厅西北九十里,分合州之境。皈峰山厅西北七里,形如浮龟,上有香国寺,云壑清奇,梵宇胜地。香国寺碑碑题 “第一名山”,碑阴镌学使宋
记。蜀广政十五碑《碑目考》:在东阳镇市,按东阳镇隶礼里三
甲,即古东阳郡丹阳县也,本巴县地。削剑山厅东北五十里。《图经》云:昔人于此削铁为剑,因名。昆仑山厅东北一百五十里。《明统志》谓之昆嵝山,又名塔坪山。塔坪寺宋绍兴间建,塔七层,高十丈有奇。大华蓥山厅北二百六十里,高十里,踞江北、合、岳、邻四处界,周二百馀里,为众山鼻祖。每秋得雪最早,山顶有光
明寺銕瓦殿。大庵亦名陈家塘,乾隆十七年,重庆右营守备移驻山右,为大庵营,扼要重地。小华蓥山厅北二百二十里,脉出大华蓥山四十里,为西山始脉,山半有昙花、紫云二寺。花耳山厅北一百三十里,有花耳岩,高数百丈,长二十馀里,岩下为合州、岳池二邑地。西山厅北一百六十里,高四里,长三十里,上有三潮水洞,深三十二丈,阔十丈,分上、中、下三洞,水石层叠,石门东向
平衍,久旱洞泉日潮一次,风雨连宵则日潮三次,第一奇境。东山厅北一百里,脉出大华蓥,映带殿子、月乌二山。礼元洞在山下,明万历时,巴县孝子余寿创,炉灶宛然,碑文残缺。中峰山厅北一百二十里,脉出大华蓥,中枝孤峰峻绝,有山羊、苦竹、天眼、走壁、干沥诸洞,玛瑙观下复出白云、凤翅、石冈诸山。
以上均礼里。
岷江详见巴县火井近江金沙厢,三月水泛则淹,九月水涸时,打桩下三四尺,去桩有气上升,以火引之即燃。大洪江按《图经》,江有二源:一出大竹县之庙坝场河,一出大竹宝石河,会邻水芭蕉河,至厅东北百六十里入境,会桶井温汤峡水,曲流至大臂峡上为大洪江,入岷江,明置巡司。岷江下游渡详见巴县
嘉陵江详见巴县嘉陵江上游渡详见巴县
永定桥在厅东,明宏治十五年建。肇源桥在厅北肇源溪,明嘉靖时建。观音桥在厅北磨子溪,明万历四年建。通顺桥在厅北石河溪,明嘉靖时建。永济桥在厅北麻柳溪,万历四十七年建。跻桥在厅北静观寺,万历四十八年补修。欧阳桥在厅北东河,崇祯六年建。续麟桥在厅北叶家溪,崇祯九年建。罗应桥在厅北郑家溪,崇祯十三年建。天成桥在厅北天心河,乾隆九年郡人龙为霖倡修。
石梁堰自小沱子泉引水,分灌铧尖堰及叶、孟、余、宋四姓堰。陈家堰自辜家泉引水,通东花沟及潘、陈九姓堰。刘家堰自猫儿山引水,通李姓二古堰。潘家堰自水口溪引水,又一堰自龙王泉引水,通邻姓二堰。段家坪泉堰自本泉引水,通邻水,称锤口。大柏树堰自东山引水,分灌徐、田、唐、黄、袁五姓堰。刘家堰自涉溪沟引水,通杨家古堰。沟堰自山东引水,分灌各堰。象鼻堰自山西引水,分注柿子堰、石桥堰、茅草堰。磁瓦沟堰自山西引水,至水沟悬枧分注。渠堰自山西中文漕引水,东流分渠十一道,第一、三、五、六、十北灌本里,第二、四、七、八、十一南灌本里,均古堰。三台堰自三台山下引水,共堰四道,上三道南灌尾堰,北灌俱古堰。柏杨堰自东山溪沟引水,分注锁口堰、风门
堰、偏崖堰、东霖堰、五路口堰、横垣山堰、中堰、高家堰、馀堰,详见《厅志》。
按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所以表封域也。渝郡十四属重山复水,择其特异者书之。唐宋以来,据山川之险,置之关镇,以守土也。至于津梁、塘堰所以利民,原属舆地。寺观丽乎山川者也,非灵鹫古刹不能悉登,而古迹各以类编次焉。
王梦庚曰:《山川志》搜罗既富,详简得宜,取裁之正,应无遗议。
氏族
姬姓司马贞云:《世本》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世子孙,误。《史记 ·五帝本纪》: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索隐》自注: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国语》:晋胥臣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二姬二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左传》:昭公十三年初,楚共王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国名记》亦载楚灵王妃巴姬。杜预注:巴之江州县。是巴固为姬姓也。
涂山氏《吕氏春秋》:禹娶涂山氏。《华阳国志》: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按《孔安国书传》:涂山,国名。《史记 ·夏本纪》又云: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此盖如烈山氏、蜀山氏之类,胙之土即命以氏,非有二也。
巴氏《世本》:巴氏,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宋衷注:其地巴郡江州县。屯、督氏《广韵》:蜀汉有法部尚书屯度,望出巴郡。《姓苑》:督氏,宋华督后,望出
巴郡。
阳、平氏《华阳国志》:阳誉、平直,巴郡人,俱仕本郡文学掾。
上官氏《急就篇》注:上官氏出芊姓,楚庄王少子为上官大夫,以为氏。后汉巴郡太守张讷《蜀典》作张纳碑阴有议曹椽江州上官延,又领校安汉长江州上官旦。
谒氏《氏族略》:后汉汝南太守谒琼,一名焕,见《独行 ·廖扶传》。《汝南记》:谒焕,江州人,见《方术传》,言焕先为诸生,从廖扶学也。应氏谓见《独行传》,误。又张讷功德碑阴有守属江州谒恭。
波、然氏《华阳国志》:江州冠族有波氏、然氏。又云有度辽将军、桂阳太守然温,江州人,见《巴耆旧传》。张讷功德碑阴有从掾位,江州然存,字元文,贼曹史江州然雄。
、、愠氏《华阳国志》:江州冠族有 、氏。《隶释》:巴郡太守张讷碑阴,文学史江
州迁、曹史江州愠益,皆奇姓也。
寋、蹇氏唐蹇道会从僖宗西幸,僖宗谓曰:“蹇”不利西北,可更曰 “寋”,是蜀之寋氏,本蹇姓所改也。按《水经注》:刘璋臣有蹇
。《杜弢传》:李特时有蹇硕。蜀之有蹇姓久矣。元末,巴县有蹇继祖,子均寿、孙源斌。至曾孙义,洪武乙丑进士,仕至吏部尚书,赠太师,谥忠定,生子四:英、芳、芸、荃,芳在洪熙时擢尚宝司丞,早卒。孙霖、震、沾、露、霆,霆成化乙未进士,由侍御出为佥宪。又有蹇贤,永乐戊子举人,官湖广布政;蹇惠,景泰庚子举人,官南安州知州;蹇来誉,嘉靖庚戌进士,官佥宪,生子达,嘉靖壬戌进士,官兵部尚书,总督蓟辽。达生宗伊,以文学名世,科第蝉联,盖先刘氏最著者也。
刘氏其先本湖广兴国州人,六世名瑉一者,元末迁蜀,卜居巴县,衣服不随时变,里人称为大袖刘氏。刘氏谱以瑉一为始祖,传三世曰升,为丹阳县丞,生克明,克明生刚,仕不显,为台州赤城驲丞。六传至规,成化乙丑进士,官侍御,生三子,仲曰春,季曰台,并冠贤书。春登成化丁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简。台登宏治丙辰进士,官云南左参政,皆以文行见推士林。长曰相,不仕,生鹤年,官兵部郎中;彭年,户部主事。鹤年生起元,郡廪生,起元生世曾,嘉靖壬戌进士,巡抚云南。世曾生𫟅,万历己酉解元,未仕,卒。自侍御而下,七传至道开,崇祯癸酉举人,笃于孝亲,在明季不仕,生如汉,顺治己亥进士,官太常寺卿,历副都御使、江西巡抚。彭年生起宗,嘉靖戊戌进士,湖广提学;起宗生世赏,隆庆戊辰进士,湖广布政,一门七叶,簪缨不替云。
宿、粟氏明时,巴县宿氏为望族。程启元宿公与配安人合葬,铭公讳进,字儒忠,别号一厓,自称蹈愚子,其先楚松滋人,本宿姓。元末避地入蜀,一在重庆,误姓粟,其名登者,甲子与馀同举省闱,实公族孙也。公高祖仁美占籍夹江,仍为宿氏,是巴县粟氏本宿姓也。
周氏其先世名天禄者,本江西清江人,以忠厚传家,再传启忠,入邑庠,启忠生如璋,岁贡生,康熙中游幕入蜀,遂家成都。生长铎,授登仕郎,长铭庠生。长铎移家重庆巴县,生四子,季曰桂馨,自少以孝友闻,善读书,不求仕进,家居敦厚和平,乐善不倦,著有《日知录》行世。属纩时,召子孙曰:不读书,非我子孙也,娶传氏,尤有贤行,每延名师课读,有子四人,曰:
照、昱照,皆不仕,暹照、晟照入太学,孙十九人,曾孙二十六人,元孙三人,一家百口,五世同堂,内外无少间言。道光戊戌,傅寿介期颐。
朝廷旌之曰:寰宇熙春,而志典、志道旋同登庚子贤书,志诰先与己亥乡荐,志信与丁酉选拔,志典为
照子,志道现任高县教谕,与志诰、志信同怀,皆昱照子,其馀春诵、夏弦、侍膳、问安,盖济济一堂也,人皆谓忠厚食报云。
程氏其先河南人。宋南渡后,家徽州,复迁楚之麻城孝感乡。徐寿辉兵起,辛二避乱入蜀,是为程氏之始祖。初寓巴县之双溪蛮洞口,后迁江津,世居五岔,代有显者,十传至方先,生大猷,由贡生历官山东滨州知州,生养士。养士生源,崇祯癸未进士,官兵部尚书,晋东阁大学士,明祚既终,悲愤,疽发背而卒。
江氏本黄冈人。在元时,万九生文友,文友生世禋,皆有隐德,不肯仕。迨其季世兵乱,世禋避地入蜀,居江津石桥里,读书励行,不事表暴。时明玉珍据重庆以礼聘之,辞不就。生仲子,英灵敏好学,洪武中举于乡,历官贵州布政司左参议,调浙右,又调云南,以疾归。子渊,宣德庚戌进士,官工部尚书加太子少师,别有传。渊从子孟纶,成化丙戌进士,仕至御史,巡按陕西。后有江鹗,弘治举人,任黄州府同知;江学,隆庆举人,任陕西郿县知县;江洪,万历举人,任什邡教谕。献图、尔一、尔文皆崇祯举人,献图任忠州学正,尔文任佥都御使,阀阅为最
久云。
杨氏江津杨氏有二派。一为江右人,元末,名芳者自豫章来牧汉州,其后德明遂籍江津,十馀传至珩,家寖昌,卜吉葬于挑灯之旁,置蒸尝田。乾隆四十九年,其裔孙钦智始建宗祠,益之田,率族人隆禋祀,迄今比族温饱,人文炳蔚,盖本其先世家法以孝、友、耕、读为先务也。一为楚人,明初有仕敏者始迁蜀,居江津杜市里,历代清白,数传至文庵,有关西夫子风,生子四,俱好义乐施,而年淇为最,生三子,曰德厚、德昌、德彝,年淇别有传。德厚兄弟三人悉称克家,每遇歉岁,即捐赀倡赈,施药饵棺木,习以为常。德厚生维翰,德彝生维城,其弟侄尤好义,念合族生齿日繁,更割产业千石,建承启堂一院,以为赡族之所,而杨氏比于椒聊矣。
李氏唐宋以来,谱失无考。元末庠生文质始由麻城徙长寿之兴贤坊,生志善,为邑庠生。志善子清,以贡生官陕西凤县教谕,生功棐,功棐生皙,皆为邑庠生。皙子秀春,嘉靖乙酉举人,官侍御,崇祀乡贤,生之一,嘉靖丙午举人,官云南浪穹县知县;之应,邑贡生。崇祀乡贤,生士震,万历己酉举人,历任麻阳、翁源两县。士震子开先,崇正己卯举人,不仕;曰长庚,为建昌令;曰芳会,官兵部郎中;曰芳联,由山西提学历陕西巩昌道;庚齐官户部员外郎;先植官南安州知州,皆由科第显,而瑞鹤登崇祯己卯贤书,竟不仕,皆开先兄弟也。本朝定鼎后,为观察者二,曰希贤,曰坦;官太守者二,曰世倓,曰蕃。部曹二人、知县十三人,入词馆者一,成进士者五,登贤书者十九云。
韩氏宋知江南徽州府,洪故丞相琦孙也,寄籍麻城。生子至高,中武魁。明永乐初迁孝感乡,七世孙月桂再迁长寿,三传至大坚,又徙贵州宁远府。明鼎革,仍归长寿,大坚子登后,孙嗣耀,俱邑诸生。曾孙芳,乾隆庚午举人,知碾伯县。元孙鼎晋,乙卯进士,由检讨历官工部侍郎,祀乡贤,今其族登科者曰云,曰藻,曰海,曰涵,曰寿,曰兰,曰世亿,曰谷怀,曰缵愈,曰懋建,惟兰,愈不仕。
余氏其先江右人,元延祐进士,官参政,名必达者,偕弟成可入籍湖广,再迁长寿。必达子天祐,至正甲辰进士,官溧阳太守。生秉彝,庠生。其子守新,又以武魁官指挥使。守新生尚周,庠生。尚周生崇吉,登贤书,知善化县,生子二:长云汉,隆庆丁卯举人;次维汉,隆庆庚午举人。云汉生仁选,仁选生应干、应祥,以孝友闻。成可后三传曰钟,为王府教授,祀乡贤。生云川,云川子二:长善继,嘉靖戊戌进士,官户部员外郎。次能继,嘉靖辛酉举人,官枝江县令,生子二:文炌,万历辛卯举人,临洮府知府;文
,万历乙未进士,官至总宪加太子少保,皆在前明之世。近今两支蕃衍曰载,官太平通判;曰戴,官印江知县;曰君辅,官贵州总镇;曰奎,官巡城兵马司。其馀若续武、祚远、志迥、光暹,皆名列贤书,或仕,或不仕,云。
华氏原籍江西,明初,南京国子监教谕彦仲始入蜀,卜居长寿县菩提山麓。五世邦兴,由副贡知云南楚雄府推官。生三子,长炜,贡生,祀乡贤;次耀,隆庆庚午举人,历官楚雄知府;季炤,庠生。耀生成实,廪生,佐定番州守,守城死之,事在国初时,其孙灏,康熙辛卯举人,官内阁中书。溯前明至今五百馀年,世世列胶庠,亦诗书世家也。
周氏本楚人,明初登知江津县事,始家长寿。子普贵,贡生。孙绍敬,刑部主事。曾孙天民,正统己未进士,历官河南副使,生子二:长蕃,成化己丑进士,历官左都御使;次华,鸿胪寺序班。蕃子乔,由贡生官通州知州。九传至振,以副贡知清平县。入本朝,若景濂,雍正癸卯举人;至善,乾隆壬申举人,江西安福县知县;本涛,丙午科举人,盐源教谕;新佘,嘉庆癸酉举人,浙江乌程县知县,其馀擢明经列胶庠,悉数难终焉。
罗氏其先江西吉水人。元末避兵入蜀,家永川之松溉镇,是为胜二,生友文,友文生志高,世有隐德。志高生琼,以孝义著。琼生鍪,洪治乙卯举人,仕陕西商州学正。生洪载,正德庚辰进士,官户部员外郎,生廷唯、廷名。廷唯,嘉靖癸丑进士,为枣强令,召拜御史,年三十三卒。廷名为诸生。廷唯生太易,隆庆辛未副解。一门文章气节,海内矜式,云。
喻氏其先江西丰城人,明宣德十年至善迁蜀之荣昌县。三传至茂坚,正德辛未进士,仕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生子五人:福、祐、祯、祜、祶,俱以科目为显官。孙应豸,选贡,仕至寻甸知府;应台,举人,官黎平府知府;应桐,岁贡生,陆凉州学正。六传思恂,万历丙辰进士,官兵部尚书;思慥,万历癸卯举人,官贵州巡抚;思炜,天启丁卯举人,云南布政,殉国难,阖室自焚。七传符庆,以选贡仕至云南洱海道。
庆,岁贡生,官贵州贵宁道。振庆,岁贡生,荣经县教谕。其后倩中,康熙癸酉举人,不仕。佩,戊子恩贡,任石泉教谕,今子孙蕃衍,衣冠世族。
刘氏本江右人,元末汉卿徙蜀,卜居富顺县之太阳井,生三子,长世昌,官布政,遂家云南;次世贤,官侍郎,后徙贵州;季世振,贡生,子孙蕃衍分处内江、仁寿诸县。八世为正礼,生时俊,万历戊戌进士,官太仆寺正卿,始家荣昌。生二子,潜,崇祯辛未进士,官上海县知县;泌,丙子省元,明末以勤王授兵部侍郎,改太仆寺卿,国变不食,卒于黔。生善复,贡生,仲复改名斌,康熙壬子举人;生临,贡生。其贡生嘉复,庠生元复,皆潜之子,由长宁县知县授行人司主事,懋和则潜之孙也,今螽斯济济,而诗礼尤不替云。
李、吴氏荣昌李氏,故世族,景泰辛未进士,名人仪者。天顺中,任御史疏劾总兵石亨,谪知襄阳县,以干济称见《湖北通志》,擢荆州府,卒于官。其后又文中,成化丙戌进士;汴中,丁酉举人。兄弟联芳在神宗朝三卯三捷,曰:尚恂,己卯举人;春先,癸卯举人;维翰,乙卯举人。维翰生奇彦,崇祯时贡生,生世杰,克绍书香,其子景著,好学能文,年二十四卒,娶吴氏,以节孝闻。吴之先世名建者,永乐丙戌进士,代有文人,浸淫诗礼,数传至鸿儒,积学不仕,为乡里楷模,即景著妻父也。两姓在前明,李氏以科第显,吴氏以德行称。
敖氏其先江西高安县人,继公著《仪礼集说》十六卷,陶生著《诗品》二卷行于世。其裔孙桂高,明初移家荣昌。八世至万仞,贡生,不肯仕,富甲一邑,代阖县输粮。十二年,生子二:文麟,庠生;仲麟,选贡,任保甯府教授。文麟子维铨、维镗,皆选贡,铨云南石屏州知州,镗任顺天大兴县丞。仲麟子维乔,万历辛卯举人,维
,己酉举人,甘肃秦州知州,丙转司业。维铨子四:
庆,蒲江训导;谦庆,南部教谕;诩庆,营山训导,皆以贡生仕;季曰:
庆,庠生,分田,族姓劝之学,而自耕其瘠者。盖自万仞以下九世,青衿科名勿替,知其积累者多矣。又有敖翔,弘治壬子举人,云南曲靖同知,庭无请谒,见《云南通志》。敖选,万历甲戌进士,历官广东巡按御史,皆其族也。
綦母、綦氏《左传》:晋有綦母,张齐神武时,有綦母怀文以道术事神武,官至信州即今忠州刺史。蜀之綦母氏,或其裔欤要盛于綦江县。宋宣和进士綦母贲,绍兴中进士綦母甯、綦母常、綦母卿,三人同榜,瀛山莲花洞又有宝祐四年解元綦祥一记。讫明世,皆为綦氏。张澍曰:綦氏,系綦母氏所改,去母字也。
傅氏本江西人,明初有傅文通者,官川东。其孙必胜,由监生中式,从宦来川,而以军功授爵,遂家于巴。景泰二年,始迁南川东乡坝,故傅氏以必胜为始祖。二世分三支,曰:魁,庠生;旭、鼎,皆贡生,旭官教谕。三世添琮,庠生;添瑾,以贡生任大邑训导;添琳,以贡生官湖广武陵知县;云汉,以贡生官江南寿州知州。四世拱章,任陕西褒城知县,拱琦、拱位、拱彦均授
教职。五世曰近川,官襄阳知县,皆以文学显者也。六世不仕。七世之良吏,八世之于枫,皆明末贡生,良吏,官大邑教谕,于枫,仕履失传。顺治初,良先为贡生,于悟又以武生署守璧山汛,有保城功;于位由教谕升任建始知县;于伟又由行伍官遵义都司,恩赏花翎。乃武、乃文皆有必胜遗风,今有九世以至十五世,入邑庠者二十七人,贡生二人,选拔一人,以武从征秀山,官千户者一人,曰之维,上寿二人,心衡年八十六,心润年九十四,均五世同堂,妇女苦节者七人。四百馀年以来,家传诗礼,世守农桑,可谓旧族矣。
呙、苑氏呙与和同《淮南子 ·说山训》呙氏之璧是也,《正字通》又音戈姓也。《合州志》:呙荣福妻苑氏守节,苑类篇音鸳,人姓。《左传》:齐大夫有苑何忌,则苑氏之由来远矣。
陈氏明时有至孝者以孝闻,子直,万历壬午举人,任江西广信府丞;盖,万历丙午举人,官福建盐运使。盖生计长,天启丁卯举人,有经济才,自云间解组,值献贼破蜀,避之黔州,生命世,顺治庚子举人,不仕,生峙、岱,同登康熙甲午贤书。又陈正,天启丁卯举人,官浙江金华府推官。陈计安,天启甲子举人,江西贵溪县知县。计明,天启壬午举人。今涪州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