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4-1 吴吉 陈超群
海底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载人潜水器如何工作?如果下潜到4000米深的海底将是什么体验?3月10日,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码头启航,开始执行2020年第一个为期20天的科考航次任务。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马辉教授、廖然副研究员搭乘“探索一号”船出海,参与科考。从两人第一时间传回的科考日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考专家们紧张而又充实的生活,更可一窥神秘丰富的海底世界。
精兵强将 呵护“深海勇士”
本航次由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组织,参与人员60余人。马辉教授、廖然副研究员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的支持,在船上利用自制的穆勒显微镜、偏振相机测量海底微小生物、悬浮颗粒的偏振特性,以及光学窗口应变偏振特性等。
启航之后,参与科考的专家们遇到了第一道难题——晕船。廖然老师在科考日记里写道:“船上的伙食为四菜一汤,量大味美。汤是我最喜欢的,有营养而不腻;其实在陆上我从不喝汤,现在都是晕船给害的。晕船是绕不过去的坎。有一上船就晕躺下的人。我和马老师分别带了两种药,我吃盐酸异丙嗪片可以扛住;马老师比较强悍,不吃药也能扛住。”
克服身体的不适后,科考人员很快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据廖然老师记录,“深海勇士”号的维护、布放和回收都是潜航员团队的工作。“深海勇士”的潜航员队伍非常精干、专业,每个人都独当一面,在机械、电子、软件、系统集成以及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无所不精。这次出海,一共有9名潜航员精心呵护着“深海勇士”号,每次1至2个人下潜。潜水器入水或浮出水面后,蛙人负责跳上潜水器,解绑吊装缆和拖曳缆,“风险挺大,要身轻手快才行。”
海底世界 让专家直呼“没想到”
维护、运行“深海勇士”是潜航员的职责,而“深海勇士”下潜后执行什么任务,则是科考队专家们需要精心规划的事情。
每次下潜的前一晚,科学家都要在潜水器前面的采样篮里摆满各种下潜设备。廖然老师表示,每次采样篮带回的战果都是科学家们“争相瓜分”的宝藏。有一次,采样篮带回一只海参,“李博士拿了就往实验室跑,他们为此误了饭点,只好煮泡面吃。后来得知,他们要第一时间把它解剖,分给各个需要的团队,他只留了肠道细菌样品。”手快有手慢无,廖然老师就经历过因为缺乏经验“没抢到”研究对象的遗憾。为了科研废寝忘食,这对科考团队来说也是家常便饭。
此次出海,科考队专家们每人都有一次随“深海勇士”下潜的机会,时长一般在9小时左右。3月17日,马辉教授迎来了第一次下潜。顺利返回之后,马辉教授感触颇多,连呼“没想到”——没想到海底世界那么热闹那么多门道,没想到潜水器操作那么复杂潜航员那么忙,没想到偏振相机的功能那么有限,没想到陆上设计的事在海底不那么容易做到……
而更让马老师没想到的是,在船上迎接他归来的,是兜头浇下的大桶水!原来,首次下潜顺利归来的人都必须接受一个特别仪式泼水礼,这算是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对他们的勇气表达肯定吧。
9小时深海之旅 意犹未尽
廖然老师也在3月22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深海深潜。他表示,为了保证9小时的“深海之旅”状态最佳,特意向船上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取经,总结了三条经验——“提前一天清淡饮食,不吃味重辛辣的东西;当天早饭要吃但少吃,少喝水;前一天晚上早点休息。”精心部署、小心准备,但下潜前一晚,他还是因为兴奋几乎一夜没睡。
当天早上8时整,廖然老师随着“深海勇士”准时下潜。“下潜过程简单、安静。潜水器灯全关,据说是为了避免大型动物的碰撞(按科学家要求也可以开)。周围慢慢变黑、变冷。窗外有发光的点或线状微小动物、水母从窗口向上划过,有些还会随着潜水器运动一段距离”……这奇特的体验,让廖老师终生难忘。经过紧张的工作,下午4时45分,潜水器准时露出水面。总结这难忘的“海底探险”,廖老师表示:“总的来说,第一次深潜时间紧张,体验丰富,既要照顾仪器正常工作,又想看尽海底风景,幸好两位潜航员鼎力相助。结束后盘点,收获3只海参、6管底泥、2瓶水,还有一批数据。另外,我亲眼见到了很多海底、海水的现象,对潜水器的光学组件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