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库区决战“135”
2、奉节选新城三易其址
3、大昌古镇原样搬迁
4、夔门题刻今何在
5、让千里平湖留下干净库底
6、给地下的父亲搬新“家”
7、天下地名齐聚库区
8、导流明渠截流闯过最难关
9、挑战截流“技术极限”
10、“缩微”截流同步进行
11、测量仪价值逾百万
(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小龙口即将形成)
(三峡大坝导流底孔运行正常)
11月2日,三峡导流明渠截流现场一片繁忙。截至当日下午3时,三峡导流明渠截流上游龙口已束至36米,宽度达18米的小龙口即将形成。(以上为新华社图片)
举世瞩目的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攻坚战,昨天已经闯过最难关,只待11月6日“腰斩”长江的最后一刻。那么,为了这一刻,为了“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梦想,许多人走进三峡,奉献三峡,亲手书写了一页历史。让我们将镜头闪回……
库区决战“135”
135米水位线,是三峡工程横亘在库区群众面前的一道“战略防线”:明年6月,坝前水位达到135米,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并网发电。
135米水位线,因此将注定成为三峡工程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三峡库区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同时也是破解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过程中的转折点。
从二期水位涉及的重庆市涪陵区顺长江而下,千里库区到处都是决战决胜135米“防线”的场景:大搬迁、大安置、大清库工作如火如荼,一座座旧城镇被一砖一瓦地拆除,一栋栋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一条条“难于上青天”的蜿蜒小道被宽阔平坦的马路代替……打造一新的三峡库区呼之欲出。
顺江而下,重庆市的涪陵区、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湖北省的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宜昌市等二期水位涉及的12个区县市,尽管工作进度不完全一致,但移民迁建和库底清理都逐步走向尾声。统计显示,到今年7月底,三峡库区累计复建各类房屋3000多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移民64.6万人,其中出县安置的外迁移民接近14万人。万州、涪陵两座城市的新区已形成相当规模,10座县城中的秭归、云阳已完成整体搬迁,其他8座县城在年底前将全部整体搬入新县城。按目前的工作进度,135米水位线下剩余的绝大部分任务,在今年年底前能够完成,少量的可在明年一季度完成。
为了决战决胜“135”,不知累坏了多少库区干部。1997年记者首次到重庆库区采访时,那些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县长、移民局长,一个个雄姿英发。仅仅5年时间,他们多数人的脸上已爬满了细密的皱纹,鬓角新添了许多白发!
奉节选新城三易其址
千里三峡库区,前前后后需要搬迁的县城11座,但没有一座像奉节这样费事“难产”。它前后三易其址,仅选址就耗掉了13年宝贵的时间。
峭拔险峻的连座新城址都找不到的古夔州,是片名副其实的诗歌沃土。无数的诗坛巨星从这里升起,无数的华章绝句在这里诞生。但这些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用地理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却是复杂的地形和破碎的地质。唐代诗人陈子昂说这里“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李白形容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旅居奉节两年多时间的杜甫,则用“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来描述奉节地势的险要。苏轼、陆游、范成大等人,都用诗描绘了“地无三尺平,峰有万丈高”的古夔州形象。
奉节县长陈孝来说,长江流经奉节县43公里,两岸除了蜿蜒8公里的瞿塘峡外,惟有老旧城是块冲积形成的平坝。其它地方则是七沟八梁一面坡,地形沟壑纵横、地质支离破碎,海拔500米以下没有一块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的平台。在这些带状的沟壑间,不要说找个建城的坝子,就是连块平整的石头都难找到。
有2300多年建县史的奉节城,是三峡库区全淹全迁县城。1983年,建设部城乡规划设计院在长江支流的草堂河畔,为奉节新城确定了第一个选址,但因为当时三峡工程论证尚未结束,这个并没有实施的方案就此束之高阁;1992年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以老县城后面的宝塔坪为中心,为奉节新城选了第二个“家”,开工3年后因修建造成高边坡,引发地质灾害而停工作罢;1995年底,建设部、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四川省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会聚奉节,经过3天论证后,将距老县城8公里处的三马山确定为奉节新城的第三个地址。
新县城以三马山为中心,东起宝塔坪、西到头道河沟,绵延24公里,加上长江南岸的工业区,整个新城呈“糖葫芦”状结构。陈孝来说,1996年四川省批准了新方案,1997年3月奉节新城破土动工,比库区其他区县整整晚了3年。
鲜为人知的是,新县城能够直接建房的一二类用地不足两成,剩余的都是三四类用地,只有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在这里建楼,花在地下桩基上的时间和金钱,要比花在地面楼房上的多得多 这里一栋楼的桩基要钻到30至40米,才能钻到硬石层上,相当于十几层楼那么高。
走在奉节新县城,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又一面高十米、数十米不等的钢筋混凝土岩壁。陈孝来说,这些都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挡墙、护坡,国内所有治理高边坡的手段都能在这里看到,包括建挡土墙、修防护网等,因此奉节新城就有了“高边坡博物馆”的封号。镜头拉回到奉节老城。11月4日上午10时50分,它将实施“中国第一爆”。据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专家介绍,此次爆破涉及目标有30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这将是我国有爆破拆除史以来对建筑物进行集中爆破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个爆破需要的1.6吨炸药,将在起爆前最安全的时段内装进3万多个孔中。由于采用三峡控制爆破、分段爆破、逐段延期点火等多种先进技术,爆破对三峡夔门等重要目标不会造成不良影响,100米警戒处的噪音将控制在70分贝以下。
大昌古镇原样搬迁
巫山县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袖珍古镇”大昌镇,是三峡库区上百处珍贵居民建筑的代表作。在库区200多处需要保护的地面文物中,它与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等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起,被文物界列为三峡库区地面文物的“四大件”。
大昌古镇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和洋溪河的交汇处,是“四大件”中惟一一个不在长江边上的文物,也是小三峡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县志记载,这个三面环水、占地仅1万多平方米的小镇,从西晋太康初年到清康熙九年的1300年间,都是郡、县治地,整座古镇南北长450米,东西宽约200米。沿街的建筑多为四合院,临街的铺面大多分2层,居民建筑中的许多木雕花窗,都是清代或更早的旧物。
三峡成库后,长江水将通过大宁河倒灌进来,淹没整个古镇。当地政府为了配合文物部门做好古镇的搬迁复建工作,已经投入20多万元,在大宁河下游的邓家岭征地45亩,用于整体原样搬迁古镇。征地离大昌古镇有5公里距离,地形、地势与原址相差无几。
巫山县文体局副局长葛列军介绍说,搬迁过程中,他们将用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丁字街口5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旧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对35处需要搬迁的古建筑,他们将进行分类编号,同时对整个拆迁过程进行拍照、录像,确保复建时能准确地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虽然这项工程所牵涉到的移民大多属三期水位,古镇迁建还有较宽裕的时间,但文物部门不敢懈怠。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搬迁方案设计,拟将在今年年底公开招投标,明年春节后正式动工。
夔门题刻今何在
把鬼斧神工的千仞绝壁当绢纸,将雄奇壮美的十里瞿塘峡作画廊。近千年来,聪明智慧的三峡人用这样的气魄和手笔,在猿猱愁度的千丈夔门绝壁上,留下了12幅集艺术、历史和思想价值于一体的石壁题刻,这就是被后人誉为三峡文物珍品的奉节夔门摩崖题刻。
夔门绝壁上的题刻,一挂就是几千年。金秋十月,当记者再次来到夔门口时,发现从今年元月份开始的夔门题刻搬迁工程已经全部结束,那些刻在千丈绝壁上的题刻或搬迁、或“克隆”、或“封存”。曾因题刻搬迁而喧闹一时、脚手架林立的瞿塘峡,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一任长江汹涌翻滚。
从奉节县城顺江东下,10多分钟后就到了雄冠天下的夔门口。长江从这里咆哮而过,沿途造就了雄伟壮美的瞿塘峡、灵秀飘逸的巫峡和险峻巍峨的西陵峡。作为三峡门户的夔门,长江在这里骤然变窄,峡口处江面宽不到百米,最窄处仅50米。两岸山峰壁立如削,宛如天造地设的大门,不负自古即有的“夔门天下雄”的美誉。夔门的南岸是座绝壁千仞的白盐山。在白盐山的绝壁上,距江面50米左右处,延伸着一块数十米长、10多米高的平整崖面,就像平贴在万丈绝壁的一方绢纸。古往今来的三峡人就是在这块“绢纸”上“写”就了著名的夔门摩崖题刻。
夔门摩崖题刻以凹进去的阴刻法,刻有自宋代至民国初年的13幅石刻,总面积为519平方米,大体在海拔115 119米之间。明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后,夔门水位将达到135米,因此夔门题刻必须在明年蓄水前搬迁。今年1月20日起,西安古建筑工程公司对夔门摩崖题刻实施搬迁保护工程,前后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以原地保护、翻模复制、切割搬迁等3种办法,对所有题刻进行了处理,目前已全面完工。题刻中有3块切割后“安装”到下游600米处黄金洞下的绝壁上;文物价值最高的《中兴圣德颂》题刻,由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所书,这幅长7.2米、宽4.2米的题刻,被切割分成8块后,已运到重庆市三峡博物馆收藏。
让千里平湖留下干净库底
在奉节,听说有一个从明代沿用至今的垃圾堆,号称三峡库区“第一堆”。但奉节环保局副局长王传贵却纠正了这一误传,他说:“从明代就开始堆垃圾的地点叫锅底池,1980年就停用了,三峡库区‘第一堆’是指较场坝垃圾堆。”
王局长说,奉节人在锅底池倒垃圾倒了几百年,主要原因是这里的洪水像一个清洁工,可以把垃圾“扫”进长江。1980年,奉节的这种传统做法受到了游客和媒体的批评,奉节县于是将垃圾场搬到较场坝。较场坝是长江与梅溪河交汇处的一块平地,从地名就可得知,这是古代军队操练的地方。今年10月2日,我们来到清理现场,一辆辆10吨大卡车忙得正欢。王局长介绍,当初选择较场坝,是因为这里水流平缓,垃圾不至于被冲进长江。20年的堆积,这里已存积了41万吨垃圾,约占整个库区垃圾堆存量的三分之一。
重庆大学的专家对三峡库区特别是奉节的沿江垃圾作过一次研究,结论是蓄水后大江被拦腰截断,水流变缓,自净能力差。4万吨以上的垃圾堆如不处理,会形成近岸污染带。按照要求,较场坝垃圾场有25万吨垃圾需要彻底清运。要将25万吨的垃圾运到水位线以上,5吨的货车需要拉5万余车。照目前的进度,清运大约需要一百天左右,可赶在年底前完成任务。为了处置清运的垃圾,奉节县在离城10公里外的老沟修建了一个新的垃圾处置场,筑了一个坝,把垃圾拦在沟里,最后用泥土压实封场,并可防渗、防洪,避免二次污染。
另据重庆市移民部门介绍,重庆市目前已在三峡库区清理一般性污染源7万多处,传染性污染源近千处,各类坟墓16000多处。二次截流是三峡水库蓄水的前奏。按照规划,三峡水库将在明年6月开始蓄水,届时在重庆市和湖北省的辖区内,将形成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河道型水库,三峡电站也将正式开始发电。三峡成库后,长江三峡段的流速将大大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随之减弱。因此,在蓄水之前,淹没区必须在移民搬迁后进行库底清理,包括卫生防疫清理、固体废物清理、建筑物拆除和清理、林木清理和特殊清理。库底清理的对象主要是医院、厕所、坟墓、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建筑物、林木、秸秆、码头等。
三峡成库后有八成以上的面积在重庆市境内。目前,重庆市已在三峡库区清运各类固体废物30多万吨,清理的污染源已占总数的82%,清理的坟墓已占总数的85%。按照目前的进度,重庆市将在三峡水库蓄水发电前顺利完成库区的污染物清理工作。湖北省三峡库区最大一次集中统一灭鼠行动昨天进入第二阶段―――检查收集老鼠尸体,此次收集行动将持续5天。
记者从湖北省卫生防疫站获悉,此次库区大规模灭鼠共计投放毒饵32吨,涉及宜昌市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投放区域包括居民区525万余平方米,集贸市场近2.3万平方米,屠宰场7480多平方米,耕作区近4.4万平方米。
此次集中灭鼠采取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方法。毒饵投放时间为10月26日,11月2日至11月5日开始收集老鼠尸体,清点数量、鉴别鼠种,之后在海拔175米线以上选址焚烧或深埋,并进行鼠密度检测。毒饵全部由湖北省卫生防疫站提供,采用千分之五的慢性、高效、低毒的溴敌隆浸泡大米制成。记者在已全部拆除的秭归、巴东老城看到,每隔5米左右就投放有一小堆粉红色的毒饵,但还没有发现有老鼠尸体。
给地下的父亲搬新“家”
2002年10月18日,一夜睡不着的谭成栋,天没亮就起床了。天幕上的几颗残星,不忍离去似的眨巴着眼睛。按照三峡清库要求,今天是谭成栋给父亲迁坟的日子。
1988年3月,长江边上的重庆市巫山县培石镇碚石村,在病床上躺了2个多月的村民谭观信,终于走完了他最后的路程。一辈子在长江上摇橹撒网的他,临终前拉着儿子谭成栋的手说,我属水性,死后要葬在长江边上。听着江水声,我才能睡得踏实啊。父亲的坟在江边的陡坡上,离江面不到50米。今年春节刚过,镇上的干部告诉谭成栋,他父亲的坟要迁,因为那个位置很快要被水淹没。
宁刨阳宅十座,不挖祖坟一个。这是当地的规矩。但干部说,水位线下15年内的坟都要迁到高处,棺材要烧掉,墓穴要消毒。说那样涨起来的水才干净,不然人喝了要闹病。这万里长江往下游还有好几个省,喝江水的人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如果都不迁的话,那谁还敢喝长江水?这个道理谭成栋明白。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来帮助迁坟的卫生干部说,从墓穴里挖出来的土,用生石灰消毒后,还一定要曝晒10天以上,才能保证回填后的卫生安全。谭成栋像树桩一样,静静地伫立在父亲的坟旁。锄头轻举轻落间,暗褐色的棺材慢慢地露了出来。
谭成栋给父亲选的新坟址,仍在江边的这面坡上,只是位置要高得多。跪在父亲的新坟前,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夹杂着鞭炮的火药味扑鼻而来。看着满坡的青草绿树,听着长江的澎湃汹涌,谭成栋紧锁的眉头开始舒展了。
天下地名齐聚库区
巫山新县城建在一个山坡上,城里最宽的大道叫广东路。巫山人为什么把城市主干道用了一个遥远省份的名字命名?县委书记王爱祖说,这是为了感谢在移民搬迁中给予巫山大力支援的广东省。从涪陵到宜昌,我们一路看到,以库区以外的省市地名命名的街道远不止巫山的广东路,万州有上海大道,奉节有辽宁大道,秭归有武汉大道……以地名命名的学校、广场、公益性大楼则比比皆是,从北到南,包括了十几个省、市。库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全国人民、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为库区提供了无私的援助。
1992年,全国人大刚刚通过修建三峡工程的议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出通知,要求广东、辽宁、江苏、四川、山东、河北、河南、浙江、福建、天津、上海、湖南、湖北、北京等省市以及国务院40个部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
10年来,全国各地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资金已达到103亿元,接近同期移民投入资金的一半。在三峡库区,以支援地命名的学校最多。广东无偿援助库区新建希望小学18所,迁建中小学22所,资助搬迁3个教育机构,扶助3400名失学儿童重返学校。上海在三峡对口地区先后援建了希望小学28所。云阳县有100所学校受淹,江苏等对口支援的省市援助资金1000万元。到目前为止,全库区受援建希望学校有553所次。
1997年5月,中国洗涤剂“四大家族”之一的上海白猫集团,在上海、四川两地政府的协调下,与当时的万县地区“五一”日化厂合作成立了白猫(重庆)有限公司。就在白猫进入前后,一批又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进入库区。在库区的企业名录上,又多了娃哈哈、维维、森达、格力、常柴、汇源等多家著名企业,三峡库区一时成为名牌汇集之地。
导流明渠截流闯过最难关
在一场提前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决战中,三峡建设者赢得意料之中的胜利。11月2日晚午夜时分,长江导流明渠上游围堰被成功压缩至19.9米宽,这大致相当于一个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弹跳距离。当晚9时20分,在这个小龙口最终形成时,三峡截流现场总指挥刘金焕面对俯首而过的滔滔江水轻松一笑:这意味着,在战天斗地的三峡建设者面前,11月6日大江截流将如同练兵一般,绝无任何悬念。
据介绍,从1日晚间开始的连续20个小时的高强度向江心进占,是一场提前进行的决战。而其决胜的结果表明,三峡截流最困难、最惊心动魄的历程已经成为三峡建设者最值得珍藏怀念的记忆。记者2日中午在现场看到,大型施工机械往返穿梭不息,不停地装上石料、运到戗堤、轰然下卸、最后被推入龙口。施工强度比前几天加大。现场共有200台施工机械在决战阶段作业,出动工人2000余名。龙口处巨流奔腾,急速下冲,一般的石料抛投下去即被冲走。此时,在大江截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20吨重混凝土四面体再次上阵,发挥“龙头压阵”的作用。它们被抛投于龙口,在江底站稳后,就可避免其他石块再被冲走。至14时,闯过了龙口进占攻坚难关的最顶点。
小龙口最终形成前,记者在夜幕中看到,特大块石与四面体由庞大的机车倾泄而下时,相互碰撞着闪出点点夺目火星,汇入咆哮的江水,击起朵朵浪花,场面尤为壮观。现场总指挥刘金焕说,到2日中午12时,左右两岸水中坡脚已经“合龙”,为截流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据介绍,下游戗堤已于2日中午12时形成29.1米的小龙口。随着上下两个小龙口的形成,此后两天将暂停向江心进占,目前将要进行的是加高加宽戗堤,只待11月6日“腰斩”长江。
挑战截流“技术极限”
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负责主持导流明渠截流方案设计工作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
在坝区,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心情显得十分轻松,他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目前三峡坝址的有关水文条件均在设计标准以内,截流合龙成功没有问题。”30多年的治水生涯中,郑守仁参加了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两次截流分案的设计。
1981年,葛洲坝矗起万里长江“第一坝”,大江截流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国内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为了研究设计一套成熟的截流方案,当时国家专门成立了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经过反复分析比较,技术委员会决定实施从长江两岸向江中抛投块体的立堵截流。但立堵截流时,水头落差高达3米多,水流流速大,抛投块体难以稳定。如何解决抛投块体的稳定性成了一道技术难题。当时,在葛洲坝工地担任导流组组长的郑守仁苦苦寻思,从自己参加过的陆水水利枢纽工程和乌江渡电站截流中受到启发,提出用“钢筋石笼”为截流龙口护底,以增强抛投块体的稳定性。这一方案在众多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受到技术委员会肯定,在截流实战中效果显著。
谈起此次三峡工程导流明渠的截流,他说,这次明渠截流水流更急,落差更大,截流时水头总能量远远大于前两次,其难度为世界截流史上所罕见。几番殚精竭虑,郑守仁充分发挥科研先导作用,集中群体智慧,首创“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保证了大江截流的顺利实施和施工安全。在制订此次导流明渠截流方案的初步设计阶段,他又花了两年时间,组织技术人员将多种方案通过水工模型反复试验和比较研究,提出了双戗截流、分担高水头落差的“良方”。
“缩微”截流同步进行
在三峡导流明渠上下围堰紧张施工的同时,另一处“围堰”也正在向合龙挺进,这便是长江委长江科学院宜昌实验基地按1:80的比例建造的模型。该模型同步进行截流,并且以实验结果指导前方实战,其截流预报水平世界领先。基地副总工程师郭洪民告诉记者,导流明渠截流“一切尽在掌控中”。
2日下午3时,记者在远离三峡工地38公里外的峡口模型试验场看到,三峡导流明渠按1:80缩小后,还没有一个篮球场大,20多名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一样,都忙碌紧张起来。他们用仪器控制水流,使其与前方传回的实际水流流量和流速保持一致。下午3时,截流现场上截流戗堤为29.3米,上龙口流速每秒3.72米,落差0.91米,下截流戗堤为25.6米,流速每秒4.29米,落差0.91米。在明渠现场,当大卡车轰隆隆地投石的时候,基地副总工程师郭洪民也在基地同时监控“截流”,工作人员将严格按1:80比例做好的各种缩微石料,用秤精确称重,然后用箩筐铲子投入水中。各种仪器随时记录水流的变化和石料被冲刷的情况,并将复演试验所得的有关资料通过电脑网络及时传到前方施工指挥部,以便指挥部研究现场施工指挥方案。
由于试验用水清澈见底,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实验明渠的底部投下的200多个钢架石笼。这是为了减少投料流失所投的石坎,工程上叫做“加糙”,截流的水下情况一目了然。据郭洪民介绍,试验场主要做两方面的实验,首先是验证前方截流的即时情况,按实际抛投比例做试验,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水情和变化,实验基地与现场指挥部通过电脑网络可随时互相调用对方的最新数据。另外,他们还要比实际抛投前进一步,根据来水和进度设计不同的方案。就在当天上午,他们在同步抛投中发现下游会出现崩塌现象,这一实验结果与前方现场完全一致,他们及时指导前方武警水电部队调整抛投量,控制了险情。
测量仪价值逾百万
一分钟就能完成龙口数据测量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日前亮相于导流明渠截流现场,这种价值25万美元的测量仪器在国内首次使用便服务于三峡工程,快速、精确、可远距离测量的特点,将使其在截流最后的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11月1日下午在现场看到,测量人员正在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龙口数据。据实施测量的郑小宁告诉记者,截流进入攻坚阶段后,堤头的推进速度更需随时掌握。只有实时快速地测量出来,才能帮助指挥部调整抛投计划,决定抛投四方体、巨型石块还是石料“网兜”。这种三维激光扫描仪不仅测量快速准确,而且可以在距现场800米至1000米的地方使用,避免了测量人员在龙口处作业可能导致的危险。
据悉,目前工地上普遍使用的测量仪是全站仪,需要三四个人近距离现场作业,15分钟出一次数据。令伟家刘刚陈敏代群杨希伟皮曙初高友清钱忠军三峡水库淹没范围有多大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至175米时,三峡大坝前会形成一个长度为663公里,平均宽度为1.6公里,水面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的狭长河道型水库,水库的末端位于江津市的花红堡。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淹没区―――三峡库区。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到湖北省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及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石柱县、忠县、开县、丰都区、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重庆市主城区和江津市,库区共20个区县市。三峡水库淹没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其中秭归、兴山、巴东、巫山、奉节等9座县城和55个集镇全部淹没或基本淹没,都要易地重建;其余城镇为部分或大部分受淹,可以就近后靠,进行迁建。 令伟家 刘刚 陈敏 代群 杨希伟 皮曙初 高友清 钱忠军
新闻背景
三峡水库淹没范围有多大
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居住的总人口约为85万人,其中,湖北库区约13万人,重庆库区约72万人。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到大坝完工时最终迁移的人口将达到110万人。这些需要搬迁安置的人口中,农村人口约占41%,而城镇人口占一大半,这也是三峡水库淹没的一个重要特点。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共有各类房屋3473万平方米,耕地面积25.3万亩。此外,还将淹没许多文物古迹、山水和人文景观等。七十五载梦成真
七十五载梦成真
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开发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改善川江航运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从50年代初开始,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研究三峡工程建设问题。198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当时国内的经济情况,提出了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家计委组织350余名专家审查后,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了这个可行性研究报告。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过反复、审慎的论证,到1988年11月,14个专家组得出总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建议早作决策。论证推荐的三峡工程建设方案为“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即大坝坝顶高程185米,一次建成,最终正常蓄水位175米,移民不间断地进行。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对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表决,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4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的结果通过。决议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