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十四五”期间,上海地铁建设规模及强度将再创新高,18号线二期、19号线及北延伸等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准备建设,总里程约248公里,超过130座车站。
18号线二期位于宝山南部地区,位于主城区范围内,全长8公里,东起一期工程长江南路站,西至大康路站并预留向大场机场延伸条件。全线设车站6座,全部为地下车站,包含2座换乘站,为呼兰路站、江杨南路站,分别与1号线、19号线(规划)换乘。线路整体位于宝山区范围内,沿线经过淞南镇、吴淞创新城、张庙街道、庙行镇。
线路及站点规划图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北转型” 明确打造北上海枢纽门户,加快推动吴淞地区、南大地区发展。18号线二期联动宝山区中心城地区的吴淞创新城、大场留白区等重点地区。未来与五角场副中心、高校集聚区、龙阳路枢纽等地区联动发展,进一步助力宝山南部地区转型腾飞。
《上海市宝山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明确南片区以吴淞不锈钢地区为主要抓手,完善轨交支撑,提升空间品质。沿蕰藻浜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城区融合发展,打造以商务办公、文体休闲、科技研发为特色的蕰藻浜滨江发展带。18号线二期沿蕰藻浜走行,促进宝山南片区发展转型,塑造面向中心城的崭新门户。
依托吴淞楔形绿地、蕰藻浜滨水绿地等生态空间,形成区域生态绿带。结合18号线二期站点和既有产业用地转型升级,融合科创、艺术、生活体验功能,构建东西滨江智创走廊。
空间战略意象图
通南路站(暂定名)
通南路站位于宝山区长江南路与通南路交叉口。车站将虚影和拱券的形式进行结合,营造出具有趣味的空间体验和建筑造型。场地周围拥有多家科技公司,作为后工业时代科技的象征之一,提取电路折线与斜线作为主要元素,以金属和红砖等材料回应工业的元素。车站造型设计提取周边工业厂房拱形元素,重复组合后形成建筑形体的主要元素。配合通透的大玻璃面,让视野更为广阔。檐下空间设置不同形式的休憩设施,多种功能交替布置,方便不同需求的功能。
通南路站总平面图
长江西路站(暂定名)
长江西路站位于宝山区郁江巷路与长江西路交叉口。车站提取周边工业厂房拱形元素,重复组合后形成建筑形体的主要元素。配合通透的大玻璃面,让视野更为广阔。
点击观看视频
4号口和3号口为永久站口,位于长江西路与规划路口。其中4号口南临条状景观绿地,可以联系打造整体景观,配合规划道路上的口袋公园与景观绿地,共同形成丰富的公共空间。口袋公园的小范围划分,也能为后续增加功能盒子等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
长江西路站总平面图
江杨南路站(暂定名)
江杨南路站位于宝山区沿规划呼兰路与江杨南路交叉口。车站以“破茧成蝶”作为设计概念,打造宝钢工业风貌区的最美站点。将工业建筑中常用的充满厚重感的钢材,通过造型塑造转化成一种轻柔、灵巧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寓意着传统工业区的破茧重生,犹如蝴蝶振翅一般,从生锈的“锈带”变身为锦绣的“绣带”。
点击观看视频
从远处看,造型充满未来感和神秘感的外形体量,与上大美院新校区庞大的工业遗存巨构相映成趣。
点击观看视频
爱辉路站(暂定名)
爱辉路站位于宝山区呼兰路与爱辉路交叉口,车站周边以居住社区为主,设计考虑结合出入口设置绿地景观,提高空间舒适度,打造一个亲切宜人、自然朴素的生态街角。设计造型通过像织物一般条带状的构图,以柔性屋面的形态处理方式将高大突兀的设备风井与地铁站出入口进行结合。化解了大小体量之间的生硬交接,同时这个设计也隐喻了旧的工业记忆与现代城市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生动场景。
点击观看视频
呼兰路站(暂定名)
呼兰路站位于宝山区呼兰西路与共和新路交叉口。车站周边以商业用地、公共绿地为主。车站建筑群的设计采用了由纤细钢柱支撑的连续悬链线形态的屋顶,并选择了轻盈的白色进一步削弱重量感,其灵动、优雅的形态好似要腾空而起,不仅为这座地铁站增添了令人瞩目的视觉特色,同时也最大化地将地铁站周边空间纳入到了公共活动的场域。
点击观看视频
进出站的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呼兰路沿途开阔的户外景色,同时避免日晒雨淋的影响。
点击观看视频
大康路站(暂定名)
大康路站位于宝山区南蕰藻路与大康路交叉口,紧邻大场机场规划区域,以场地原有钢铁工业为传承,以展望未来发展为腾飞,打造飞鸟般具有张力及结构美学的拱形屋面。材料上通过哑光金属屋面及参数化砖砌防汛墙呼应18号线钢铁文化的特色,绿化景观及与建筑结合的城市家具实现了多元的社区功能,大出挑的拱形屋顶创造出充足的灰空间,作为公共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提高了立面方向上的空间辨识度。
点击观看视频
原标题:《地铁18号线二期车站设计效果图抢先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