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普洁作品选》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5月,油画作品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
11月,油画作品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
《太平湾的早晨》(水粉)入选“第四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
“于普洁大海油画展”在上海展出。
油画作品《涛声》参加上海朵云轩“98春季艺术拍卖会”。
1999年《海唱》(水粉)获“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2003年“于普洁画展”在青岛出版艺术馆展出。
2009年“于普洁大海油画展”在潍坊开幕。
2011年,大海油画在法国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展出。
前言
把自然大地转换成美妙的艺术作品,用以美化世界,净化心灵,是绘画艺术家在人类生活中的崇高神圣使命。
于普洁是我的老朋友,他生于青岛,自幼喜欢画画,后来从军,在军队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和很多国人一样,于普洁的艺术道路是伴随着一次次的社会动荡、变革,坎坎坷坷走过来的。
《退潮》
早年出道时,于普洁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画家一样,以小人书、连环画及俄罗斯印刷美术作品为范本,或者以国内高水平画家作为学习对象,临摹他们的印刷品来充实自己。在军队里,于普洁创作过巨幅的宣传画,后来退伍回到地方,他在京剧团画过舞台布景,后来在《青岛日报》社做美术编辑。所以于普洁的早期作品从类型到内容涉猎都十分广泛,包括速写、油画、国画和水粉画等不同画种,题材更是涉及人物肖像、风景和静物等各方面,于普洁参加全国美展获奖的作品中就有中国画和水粉画作品,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油画。
《雨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于普洁也在众多的题材中找到了自己真正钟情的主题,那就是大海。从最初接触大海题材到现在,于普洁画海已经有30年了。30年的辛勤探索中,于普洁不停地用他的画笔来表达他心目中浩瀚无穷、千变万化的大海。在他的画作中,有从海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朝阳,也有迎着逆光水纹徐徐落下的夕阳;有冬季里愤怒咆哮的浪峰,也有春季灰色雾气中温婉平静的海湾,更有夏日里热烈奔放的海浪:有在浪尖涌底间展翅飞翔的海鸥,也有伴着大海沉浮为生的朴素渔民,透着千变万化、似无穷尽的浪花和光影组合,有时是充满浪漫的诗篇,有时又是澎湃的交响乐。
《蓝色的梦》
对一个经历过风雨,道路曲折的画家来说,于普洁笔下的大海不仅仅是风景,更饱含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于普洁的大海是有生命的,他早已把情感有机地投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在他笔下,无论大海如何咆哮,如何变幻无穷,都带给人真实而直接的厚重美感,正面冲击着观者的视觉感官和艺术神经:在他笔下,大海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静谧舒缓,但从不扭曲,从不遮掩,从不怪诞,透着一股浩瀚海洋应有的坦荡劲儿,一如于普洁本人。
继俄罗斯画家艾瓦涅佐夫斯基,我国杰出海画家高泉……之后,我仿佛看到,不!我已经看到于普洁又走来了,走入这个队伍中。
杨克山于青岛石老人景区
2008年12月23日
《静静旳沙滩》
大海的回音
青岛著名画家于普洁先生的海景油画,向为大陆观众所赞誉和津津乐道。现在有机会在美丽的台湾展示,将其艺术介绍给台湾的朋友们,相信定会受到大家的欣赏与欢迎。
于普洁创作的一列海景油画,展现了一个浩瀚而绚丽多彩的大海世界,饱览之余,令人耳目一新。大海的那种跌宕起伏变化莫测的丰韵,那种磅礴的蕴蓄力感与隽永的飘逸魅力,那种动以天嘶地裂,静如寂夜箫声的神奇,凡有居海经验的人,都很容易在他的画作中唤起共鸣。
《九月晨》
他的画海艺术,初读似觉平凡,再读则有回味,回味之余则生亲情,犹如与人促膝倾谈,朴实无华,画亦很美,很朴素清新,没有遮遮掩掩的窘态。他似乎只是以一颗真诚的心,面对生活,面对艺术,去追随自然的造化与丰厚的乡土人情,须臾不能脱离母土的馈赐与恩惠。于是,读他的画,便很容易投入,容易沟通,获得很高的美的享受。
可以说,他的艺术是在与大自然的生生相息同流合畅中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质的。
《海歌》
他的画很地域,倘会遍游中国海岸线的人,定能一眼看出他画的均是膠东沿海,膠东风情。礁石赤澄,海水碧绿,海舟村人,很明白的纪录着他的亲见亲历,他在青岛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目光之下便是大海,吐呐之中都是海的气息,他无法抗拒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与乡情的引惑,因而,他的画作便有了原朴的真切,有了自然的和乡土的美感。
他的画很体验。他重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敏锐直觉,无心将艺术故弄玄虚,做的风流潇洒或怪诞诡秘,他只是以自己的刻苦与真情去编织自己的艺术之梦,去长期发奋于艺术实践,去观察、体验、研究,他曾有过一年中,不间断的每天用水粉记录大海色调变化的经历。一块礁石,一挂彩虹,一片孤帆,都潜心入里,至精至诚,渗透着对生活与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金沙滩沙》
他的画很清明,虽然,他的创作并不比别的艺术家少些惨淡经营和刻画的艰辛,但他做得含而不露,文而不火,素材似信手拈来,构图似天然浑成,画面通透,松弛、清新,很少雕琢的留痕。近种渐入佳境的格调情态,这种朴素酣淳的审美意念,何尝不是为现代人心灵的返朴为真提供了理想的境地。
他的画很高远,与单纯地描摹自然物象不同,虽然他格守写实手法,但在真实常感中,却努力于情调与意境的营造开拓。以神写形,以心造境,让自然生态的魅力与匠心独具的创造相模相当。寻求“神遇而迹化”的可能,争取“造化在手,莽荡乾坤”的更大空间。于是,我们在他的画作中变常有那种神思万里,心鹜八极,遨游于自由境界的牵引萌动,于是,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常态的超越。
《蓝色的爱》
于普洁是位功力深厚,很有潜质的画家,三十余年来,一直埋头于艺事耕耘。早年他主要潜心水墨画,水彩画的探索,其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和被国家收藏。他的油画则造型杰实,技法娴熟,并融入某些水墨水彩的手法而别具意韵,其用笔果敢通畅,精确而有表现力,其用色明快透明,淋漓而不媚不燥,布局取势有张有弛,虚实相彰。近年来,他专事海景油画的创作,他自己的学识,修养,匠心与大海,苍穹,礁石渔人,与自然、生命,时光、空间相融相汇,艺心越加虔诚,技术越加成熟,画作越加开朗清纯,已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格局与风貌。
大海的蔚蓝色里,蕴藏着人类永不枯竭的憧憬与动力,相信于普洁的海景油画,能带给大家永久的享受,亦希望画家会有更出色的作品不断奉献给热爱艺术,热爱大海的人们。
蔡景楷 作者系国家高级美术师
中国美协会员
1993年6月10日 北京
《浪》
熬至海水成盐
——于普洁绘画艺术简评
崔均鸣
我所面对的著名画家于普洁先生,眼下已经75岁了。这些年,在艺术界,特别是海画题材领域,他所赢得的声名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由此奠定的艺术市场地位,更是一种不可撼动的真实存在。无论从哪种角度观察他的艺术成长经历,我们都会发现:经过岁月的磨砺,他的坚持与专注为他的事业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是一种“熬至海水成盐”的蝶变过程。
也是经过时间打磨后,“包浆”了的生活结晶。
《涛》
据我所知,他打小就喜欢美术,中学时期即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18岁那年,他背着画夹子参军入伍。正是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接触到了何孔德、高泉等顶尖艺术家,得到很多指导和帮助,并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创作过巨幅宣传画。整整8年的军营生活,一方面让他有幸躲过了“文革”最混乱的时段;另一方面,也让他打下了深厚的美术基础。当他在1968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时候,已经奠定了深厚的美术基础,其绘画技巧日渐纯熟。速写、油画、国画和水粉,样样操练;肖像、风景、静物和花鸟统统涉猎。那个时候的于普洁有使不完的劲儿,画不完的题材。乐此不疲,亦乐此不彼,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绘画事业上去了。
《飞翔》
而立之年,他以国画《锻炼》入选1973年全国连环画·国画作品展,并被国家收藏。1978年,其油画作品《逐浪高》入选华东六省一市肖像作品展。1979年,其水粉组画《对虾历险记》入选全国科普美展,荣获二等奖。1980年,彩色水粉连环画《邱少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于普洁的水粉画作品频繁获奖,并光鲜亮相于国内外各大重要展览现场。成绩斐然,令人侧目,他当时的创作题材与创作手法呈现出缤纷的艺术指向。但是,这个时候的于普洁仍然是“业余画家”,他的“职业”是青岛日报社的一名美术编辑。其实,这份“职业”并不需要承担多么繁重的的工作任务。但是,每天却要严格恪守“坐班”制度。他无法像许多职业画家那样外出写生,采风,更不可能全身专注于绘画专业。每个工作日,他必须无所事事地面对窗外那片蓝色的海。
也许,这正是上天给予画家本人的一种恩赐。
《五月》
潮涨潮落,波起涛涌。
那奔涌而来的海流,虽然受到礁石的阻挡,却依然澎湃成盛开的浪花。这更像是生活给予画家的一种人生暗喻:诗意在远方,其实也在脚下。只要坚持既定的前进方向,生活总会给出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在貌似平淡的日常的生活里,于普洁猛然发现:眼前的大海是一种美妙的存在。他在《情寄大海》一文中曾经写道:“满眼蔚蓝与浩瀚在风雨晴晦中变幻莫测,而那充塞于天水间的潮声更让人陶醉与痴迷。有时如鼓声震响,有时像惊雷滚滚……我的生活和心灵被海摇撼着,海成为我作画的主题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那时起,他最终选定了自己的创作主题,那就是大海。从那时起到现在,于普洁专心致志于大海绘画近四十年,并以此奠定了其在海画艺术领域的领军地位。有学者指出,于普洁是继俄罗斯画家艾瓦涅佐夫斯基、中国画家高泉之后,我国海画题材众望所归的又一艺术高峰。
《浪潮》
著名画家杨克山指出:“于普洁画笔下的大海是有生命的,他早已把情感有机地投入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在他的笔下,无论大海如何咆哮,如何变幻,都带给人真实而直接的厚重美感,正面冲击着观者的视觉感官和艺术神经。”
《中秋絮语》
我们知道,任何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应该具有“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执着,也要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专注。在经历了严格的临摹、速写等绘画专业训练之后,及时、准确找到艺术“突破点”才是画家更上层楼的关键所在。纵观于普洁的艺术成长经历,他深度涉足海画领域更像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天意”: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也被艺术市场所推动。他像一位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冲浪者,在波峰浪谷间,获得了施展身手的机会,也找到了展扬才华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讲,于普洁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艺术领域的一个典型或缩影,具有生动的标本意义。这期间包含着诸多让人感慨万千的细节与情节。比如:媒体的嬗变过程,艺术的演进路径,市场的成长肌理,等等。这里有太多的个人与集体,艺术与性格,市场与生活等诸多因素的纠缠与妥协。要想厘清,实在是一件繁琐的事情。但是,我们却要勇敢面对,别无选择。这恰恰是过去四十年来,中国的现实与现实的中国。
《望海》
于普洁所面对的海,是中国海。
于普洁画笔下的海,也是中国海。
其实,我们都是中国海里的一掬水,一粒盐。我们也许是渺小的或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恰恰是那股澎湃大潮里不可缺的一份子!因为,我们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
观赏于普洁的大海画,更像是回望我们所经历的一段生活往事。在画里,有我们或隐或现的影子,也有我们或明或暗的梦想。
所有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已经被大海收藏。
而我们,就来收藏于普洁笔下的大海吧。
(崔均鸣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研究室主任。“诗书画印”跨界学人。著名美术评论家。)
水粉连环画《邱少云》三十八幅
油画《微笑》
油画《逐浪高》写生吕思清8岁练琴
国画《瑞雪》
写生《华罗庚》1977年
锻炼 1973年全国美展作品
华罗庚在青岛讲解优选法
饲养员
速写《演出》1
速写《演出》2
速写《演出》3
速写《演出》4
速写《演出》5
速写《演出》7
在威海海边写生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