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进溪景区]
朋友们,我们的游船靠岸了,咚咚的鼓声敲响了三峡人家的热情和豪放,清幽的溪谷向我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请大家先按捺一下自己急切的心情,注意下船安全。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这条清溪叫龙进溪,她是三峡人家风景区醉具风情的景区之一。溪口一座青瓦长廊石桥,掩映在摇曳的枝叶中,衬托出一种古朴幽深的意境。桥下一湾清水,清澈见底,波平纹静,目之所视,温顺如处。正对溪口的江北山崖上,一条带状石岭从山顶蜿蜒而下,快临江时向上高高翘起,活象一条巨龙,而看那龙头所向,似要跳进南岸的清溪,回巢歇息去了。龙进溪因此而得名。
龙进溪里,溪水碧绿,波光粼粼,林木苍翠,枝繁叶茂。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相闻;古帆船静泊水中,吊脚楼掩映竹林,水车“咿咿呀呀”在水中转动,山民们怡然自得,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过着原始古朴的生活,唱着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古朴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峡江号子。舞蹈还是那么野性,菜肴还是那么地道,山民的热情还是那么如酒般浓烈醇厚。走进这条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种“步入桃源不知归”的醉意。
●水上人家
在龙进溪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几只古帆船迎风而立,小渔船撒开了渔网,初峡亭精巧别致,在近溪的一边,一道水坝已筑起,截住了清幽的龙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绿,林木苍翠,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几只小渔船静静地泊在桥下,“龙溪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梦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于峡江的人们,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执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这其中醉具特色的便是渔民的家了。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现在渔民生活虽然改善了,但这种古老的习俗却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年轻一代仍然撒网捕鱼,风里来雨里去,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渔文化。
大家请看前面的几艘古帆船,过去它是峡江醉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峡地区古老沧桑的历史见证。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了,每条帆船上都装有两个乌蓬,比较矮的那个乌蓬里面是卧室,供主人睡觉休息之用,立于船头比较高的另一个乌蓬是为主人推桡、摇橹时遮风挡雨之用。过去,峡江一带滩多水险,暗礁密布,航道险恶,加之没有现代化的动力设备,在江上行船则极其艰难。为此三峡人充分利用聪明才智,设计了风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前行。顺水顺风时,升起风帆,利用风力鼓动风帆带动船只前进,则可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成语“一帆风顺”即由此而来;逆水行船时则要降下风帆,利用人力拉动船只前进。一边用人在船上推桡,一边用人在江边拉纤,两方齐心协力,才能让船只前进。由此船工拉纤便应运而生,成为三峡地区独具特色的风景线。留意一下峡江两岸的峭壁,和江滩的礁石,你就会发现那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纤夫们拉纤时的纤索勒刻下来的,那是一代一代峡江人留下来的生活的痕迹。“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三尺白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泪,恨得要把天地砸。”这是流传在三峡地区的歌谣,是峡江纤夫自己的呐喊。长长的纤绳勒在纤夫赤裸的背,拉动着飘摇在波涛中的木船,江帆拉断了桅杆,船工手中的橹也折断了,船却依旧在滩前的急流中徘徊,有时乘船的旅人不得不舍舟登岸,踏上遥远而坎坷的纤道,伸出手去拉一把纤绳……没有人考究这历史有多长,有了长江,有了舟楫,拉纤也许就相伴而生了,这劳动的习俗就沿袭下来。峡江人那执着顽强的抗争精神足可与高山峡谷媲美。
船工们在拉纤时,为协调用力和减轻疲劳,便喊起了船工号子,高亢激昂的峡江号子,回荡在高山峡谷之间,时而雄浑高昂,时而苍凉悲壮,仿佛生命的呐喊,显示了船工与大自然抗争的伟力,更是船工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船工们在拉纤时,凄苦而悲凉,偏偏两岸又时时传来啾啾不住,哀啭不绝的青猿啼叫,犹如重伤口上撒把盐,越发激起纤夫们的无限凄苦哀愁,使纤夫们禁不住摧肝裂胆,泪湿衣襟。北魏郦道元《巴东渔者歌》写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宋代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也留下:“万树苍烟山峡暗,满江明月一猿哀”的诗句,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峡江渔船
刚才大家对帆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说古帆船勾起了大家的沧桑回忆,那么,峡江渔船则会带您找回至真至淳的渔家之乐。峡江渔船,风情独具。它既是渔民的“家”,又是古老三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历数千年而不衰,有如活跃在峡江一带的黑精灵。峡江渔船形如绍兴乌逢船,大者可载一二十人,小者可载三四人。构造分为上下两部,下为木舟,上为竹篷,篷有若干扇,形呈半圆,由竹丝夹竹箸编成,外表涂以煤烟和桐油,成黑色。每扇皆可随意移动,合拢,可挡日晒雨侵,推开可采光透气。篷内为舱,大者舱内人可直立,备有客座,小者人虽不可直立,但舱底铺席,可枕席坐靠或卧躺。其动力装置,大船为橹,小船为桨,现在大多已装有发动机,行船已十分容易了,但龙进溪的渔船仍需摇橹划桨,保持着古老的样式。坐渔船则更是一种至乐。推开半扇船篷,江上清风,泠然而来,凭眩远眺,明月山水,帧帧丹青,联翩而至,令人目不暇接。仰靠船舱、闭目养神,身心俱随船体轻摇,飘然悠悠,如登太虚之境,胸中了无世情;平卧舱板上,船底流水潺湲,汩汩有声,如琴如筝,至于在舱内围桌把盏,品茗谈笑,更是其乐融融,走遍世界,没有比这更美的氛围了。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这是古人对渔船的讴歌和向往。而今,我们也禁不住它的诱惑了。有机会的话朋友们可登上乌蓬船,亲自摇橹划桨,体验渔家之乐。
●峡谷幽幽
各位朋友,今年是猴年,在龙进溪就生活着成群的猴子。两岸山坡林木葱笼,藤蔓交杂,两百多只猿猴,分成几个部落,它们往来嬉戏,猿声阵阵,欢迎我们这些稀客的到来,给清幽的溪谷增添了几分生机。桥下碧波荡漾,溪水清澈见底,登上原始古朴的豌豆角或竹排筏,四面无遮无拦,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流,好似在画中游。几只小渔船安静的泊在溪边,船头晾晒着破衣服、旧渔网,船尾飘起了袅袅炊烟,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不觉恍入梦中,祥和而又宁静。
摇橹荡舟间,渔船就轻轻的拐了个弯,穿过了古朴的石拱桥。清幽的溪边撑开了一张大渔网,斑驳的渔船,陈旧的木杆,破旧的渔网,令人不禁生出几许沧桑感来。原来这是峡江一带捕鱼用的大渔网,俗名“扳罾”。它别具风情,是三峡人不可缺少的劳作用具,凝聚着三峡人的勤劳和智慧,现已难觅其踪影了。
●七叠泉
沿着小路向溪谷深处前进,“曲径通幽处,溪边草木深”,两岸植被繁茂,郁郁葱葱,花香扑鼻,溪流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妩媚多情,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似乎在欢呼远道而来的客人。久居繁华的都市,忽然身处“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深山幽谷中,感受着“鸟鸣山更幽”的清闲,仿佛来到了桃源仙境一般。前面的溪谷中,几块巨石横卧溪水中,一左一右,正好守住了溪谷,在龙门之前的一块岩石上,有一条形似鲤鱼的天然小鱼,头朝溪里,奋力跳跃,好象要跳过龙门,到三峡人家去作客,故叫“鲤鱼跳龙门”。
眼前的溪流,从整块岩石形成的河床上流过,水流在坚硬的岩石上冲刷流动,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七个小水槽,好像七个欢快的音符在向我们演奏一曲美妙的乐章,这就是“七叠泉”。过“七叠泉”,溪中的河床上,布满圆润光滑的鹅卵石,卵石之上长满翠绿的草,草上盛开着洁白的花,好似溪中盆景园,奇妙无穷,情趣盎然。
走在溪中,一路泉水叮咚,林木葱笼,花香阵阵,您可“品氧润肺”,吐故纳新,净化心灵,洗去尘世的喧哗,忘却城市的烦恼;您可俯下身来,赏赏花草,闻闻花香,分辩植物的种类,了解植物的神奇作用,作一次科普之旅;也可静坐在溪中石上,听溪读水,看泉水跳动,听天籁之音,体味山魂,感受水魄,涤荡心胸,化却忧愁,彻底放松自己……
●猴年观猴
在三峡人家,猴子是游客醉为喜爱的动物。那些活泼可爱的猴哥猴妹们,让中外游人津津乐道,并留下了许多美妙的回忆,许多人“千里奔波只为猴”。2004年是猴年,猴年说猴,大家观猴戏猴的同时,我给大家介绍一点猴知识。
俗话说,“深山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以前,三峡人家的猴子占山为王,以凶狠、刁蛮而出名。自从这里成为旅游胜地之后,它们习性大为改变,成为“猴居士”。它们对于来这里旅游的游客非常友善,从不主动攻击游人,从未捕食过鸟类等动物。
在三峡人家,猴子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境中,喜欢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寿命一般在30岁左右,5岁性成熟,发情期多在秋季,孕期半年,春末夏初产仔,一般每2年1胎,每胎1仔。
猴子长期过着群居生活。猴群的组合,一般由15只成年雄猴、数只雌猴和小猴组成,自成部落,划疆而治,互相礼让。每群猴有1只成年雄猴为首领,即猴王,遇敌时猴王在队尾护卫。猴群过着典型的母系氏族的生活。猴王的产生,主要靠众多雌猴的“推举”而来。因此,猴王一般都是年轻标致、体格强健、骁勇善战的。在争夺猴王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残酷的拼搏、打斗,只有胜者才能成为猴王。猴王统一指挥社群所有活动,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保护,内部不准以强凌弱,不准擅自离群活动。
猴王任期一般为4-5年。猴王在位期间很是威风,众猴必须绝对服从猴王的调派。猴王不仅多吃多占,不可一世,而且享有“一夫多妻”制的特权,所有成年的母猴都是它的“王妃”,所以猴王都是“妻妾成群”。但猴群内部除猴王外,绝不允许偷情,更是明令禁止“包二奶”现象发生。猴王从不主动退位,当其年老体衰、不能胜任繁衍和管理猴群的任务时,就会在新一轮猴王争夺占中被打败而被迫“退居二线”。猴王退位后的命运往往很凄惨,新猴王总是要把它们逐出部落,令其“孤家寡人”,独自流落他乡,客死异地。
三峡人家的猴子具有猴群多不怕人的优点。它们与人相亲,和谐相处,成为景区独具一格的活风景。它们居住在溪谷两岸,在蓝天、白云、溪涧、森林中悠然地生活着。渴了喝山泉水、热了到潭中洗澡、饿了吃树叶。在懒散的阳光下,常见母猴抱着小猴嬉戏,在宛若沙发的卵石上,躺着进行阳光浴,互相享受着清理毛皮和按摩的美好时光。
现在,三峡人家的猴子见多识广,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本地人,对于携带吃食的游客,总能抢先一步迎上前去,索讨食物。当管理人员发放猴粮时,猴子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乖巧。猴子在吃食上是很挑剔的。它们醉喜爱的食物是香蕉、黄瓜、花生、夹心饼干等,一般的干粮是不受猴们欢迎的。猴子习惯于“有奶便是娘”的思维,只要您给食物吃,它们就会积极主动配合,竭力好好表现一番。猴子还能区分矿泉水和果汁饮料,特别喜欢喝可口可乐、鲜橙多等饮料,一些聪颖的猴子已能像小孩子一样,将瓶扭开后,把瓶口放着嘴里喝水了。猴子也是十分爱美的哟。猴妃猴妹常对着水面照镜子,看仪容。猴哥们则很喜欢穿裙子的女性,特别是红裙子,总爱凑上去亲热、撒娇,更有甚者,要撩起裙子看个究竟。●绿色氧吧
朋友们,长期生活在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器,都市污浊的空气,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人们身心日益疲惫。对于日日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人们来说,醉大的企盼就是远离都市污浊的空气,找一片山青水秀的净土,一头扎进山野林泉间,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让绿色驱散心头的忧愁和烦恼,让快乐相伴左右。行走在清幽的龙进溪谷,绿色扑面而来,花香扑鼻而至,空气特别新鲜、芬芳,让人赏心悦目、爽朗陶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森林,森林是个天然的过滤器,能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还可阻挡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和传播,能改善水质和净化水源。森林还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很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杀死周围的病菌,可把空气中的球菌、杆菌、丝状菌等多种细菌杀死,对原生动物和真菌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空气中的含菌量只有非森林区的1%。森林中的花草、植物散发的气味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奇妙的作用,天竹蓝的香味能产生镇静作用,可治疗失眠症;樟树的薄荷气味能兴奋中枢神经,清醒大脑;桂花可令人心醉。森林中植被繁茂葱郁,其释放出的空气“负氧离子”,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力,增强肌体抗病能力。身处“绿色氧吧”、“森林浴场”,呼吸次数明显减少,血流也会缓慢,各处的神经会变的松驰,听觉、思维活动、灵敏度都会明显提高。因此人们都渴望回归大自然,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清洗五脏六腑,吐故纳新,愉悦精神,彻底洗去因久居闹市而沉积在你体内的尘埃,消除疲惫的身心,恢复生命的本色。
今天,各位朋友身处绿色氧吧,可在这里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清洗自己的五脏六腑,吐故纳新,愉悦精神,彻底洗去因久居闹市而沉积在你体内的尘埃,消除疲惫的身心,恢复生命的本色。
●情侣瀑
各位朋友,龙进溪是一条多情的溪谷,山水豪情、吊楼风情、瀑的多情交相融合,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心醉神迷。
走过精巧别致的“甘液亭”,黄龙瀑的呐喊已如雷贯耳了。跳水桥前的深潭之上,一股瀑流如水帘般从洞口上方倾泻而下,似洞天福地一般。过水帘洞,立于平台之上,黄龙瀑的雄壮气势就呈现在眼前了,水流从对面山崖中的一个山洞流出,呈扇形展开,倾泻而下,一路高歌猛进,坠入崖下的深潭,声如洪雷,响彻山谷,恰似一名奔放豪迈的峡江汉子。有人说黄龙瀑是被禁锢了数千年的峡江男儿的呐喊,而我以为“情到浓时可破山”,黄龙瀑是对爱情义无反顾的追求,哪怕拼尽生命的醉后,纵使被摔的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相传有一条惩凶除恶的黄龙居住在此洞,故名黄龙瀑。黄龙洞深不可测,目前还没有探测出这股水流从何而来,据化验,这股水长年不断,四季恒温,水中含有锌、钡、铝、锶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口感甜润,适宜发展矿泉饮品。站在瀑边,阵阵凉风扑面而来,顿觉空气清新,精神振奋。有瀑布的地方,负氧离子含量特别高,每立方厘米达4万多个,而城市里仅为每立方厘米200—300个,吸入负氧离子含量高的空气,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躯体康复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追寻健康是现代人外出旅游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大家在这里不妨放松身心,在这里多呆上一会儿,多呼吸新鲜空气,作一次全新的“瀑布浴”。
古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或许是黄龙瀑的执着感动了上天吧,在溪谷对岸的山凹里,温柔多情的“琴瀑”在风中轻诉,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她如“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女子一般,自山顶飘落而下,倾诉着一身的温柔。泉水自崖顶飞落时,被那凸凹嶙峋的岩石撕扯成无数细小如帘的水珠,飘飘洒洒,好似丝丝琴弦垂挂九天,自天际漫舞而下,微风吹来,琴弦拂动,好似在演绎一段似水柔情般的爱情故事,故名“琴瀑”。从山崖的走势来看,瀑布中间的岩石与两面山崖连成一体,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故又叫“琴鹰瀑”。
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一段埋藏许久的心语倾诉,在黄龙瀑的奔流呐喊声中和琴瀑的温柔飘洒中化为忠贞不渝、长相厮守。黄龙瀑和琴瀑隔溪相望,一个宽大雄壮,一个温柔缠绵,一边龙吟虎啸,一边鹰飞琴语,演绎着不尽的相思,也似在召唤着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故被美称为“情侣瀑”。
龙进溪全长约15公里,其尽头与三峡第一岩——黄牛岩山脉相连,规划在溪尾建索道登黄牛岩顶。自黄龙洞往里走,峡谷越来越窄,两岸峰崖越来越陡,溪中怪石林立,百鸟争鸣,在这里静听野语,体味山魂,给人以忘忧忘情、无悲无愁的感受,是登山、探险、戏水、玩石的天然公园。
●溪边人家
各位朋友,告别奔放缠绵的情侣瀑,前面的吊脚楼里已飘出了清爽怡人的茶香,就让我们去品味溪边人家颇具特色的“一匹罐”大叶茶吧!走进吊脚楼的茶室,一种农家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茶室内摆放着八仙桌,木椅子,桌上放着大碗,碗里的茶色金黄,清香四溢,让人飘飘欲仙。这种大叶茶茶色颇似红茶,但与红茶迥然不同。它是由三峡地区着名的“一匹罐”泡制而成。为什么叫“一匹罐”呢?它采自峡江的高山半高山地带,叶片肥大,泡茶时,往往一个茶罐里只需放一匹茶叶,浸泡出来的茶汁也非常浓烈,还可反复加水3至4次。且这种茶叶只有用土罐浸泡出来的茶叶味道才更醇厚,故名“一匹罐”。“一匹罐”茶香气浓烈,清心润肺,是炎炎夏日解渴止暑的上优茶叶,茶汁过夜不馊,味道却愈加纯正,故颇受人们的欢迎。说起它,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南海观世音助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路过西陵峡时,见峡江两岸山青水茂,可是百姓都异常穷苦,于是大发慈悲之心,从空中撒下了一些仙界的大叶茶种,大叶茶从此遍布峡州。这个故事称大叶茶是“神来之物”,足见它是历代推崇的上乘之茶。
各位朋友,品尝了“一匹罐”,听了传说故事,大家感觉如何呢?如果大家想买一点带给家人的话,楼下的摊点上有卖的,非常便宜,大家可去选择购买。
朋友们,在竹林掩映之中,一排吊脚楼沿溪而建,这就是“溪边人家”了。它们依山傍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斜阳草树、雾霭烟雨,如诗如画。吊脚楼上吊着大蒜、包谷、红辣椒、蓑衣、斗笠。屋顶飘出袅袅炊烟,门前的溪水里,鸭鹅嬉戏,吊脚楼下小狗“汪汪”的叫着,好像在说“欢迎欢迎”。吊脚楼前的大石头上,几位山里妹子在捶洗衣服,唱起了热烈缠绵的情歌,棒棰捶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似在演奏一曲深情的恋歌。
各位朋友,溪边人家正在举行“娶亲”仪式,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吊楼上,姑娘正在哭嫁,依依不舍家中亲人,一时半刻还不能出来。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峡人家的婚俗仪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哭嫁”是一门传统的技艺,哭的越悲惨越感人。姑娘一般要从十二、三岁开始学“哭嫁”,还要专人进行教哭,教的人大多是哭嫁优秀者。在漫长的岁月中,哭嫁是一种美,一种智慧,哭得动听、哭得悲戚、哭得感人,其形式又多种多样,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内容为对骨肉分离的眷念,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亦悲亦喜,爱恨交织,是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种特有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
三峡人家“娶亲”别具一格。新郎迎亲,媒人在前,一队人鸣锣,一队人执铳,先向舅家送上厚礼一份,名曰“代还骨种”,拦门礼独有特色,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门口,女方则在大门时摆放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三峡人家爱歌舞,刚学会说话就能唱歌,刚学会走路就能跳舞,歌舞凝聚着三峡人家的生活),若男方总管赢,便可进门迎亲,若女方总管赢,则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新娘出嫁时,凤冠霞帔,缨络垂旒,云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由娘家的兄长用七尺红棱作“背亲带”,拦腰将新娘背起,嫂嫂打开新郎送来的红伞,将新娘遮住送上花轿,这叫“遮露水”,亲兄弟要站在轿子两旁,意为“守护”,娘家总管提两壶美酒,在周围洒酒,意为“辞行酒”。这时新娘要唱“哭上轿”。上路后,围鼓响手双吹双打,轿前轿后,前护后拥,陪嫁随之,如遇到迎亲队伍,两位新娘互换一只露水鞋,以示姊妹友谊,新娘进新房要猛踩一下门槛,拜天地后要抢坐新床,俗称“守床”,其坐床习惯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日后的地位,新郎也不甘示弱,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揭盖头,新娘嫣然一笑,闹新房对歌欢声,直至深夜。
婚后三天回门,一切如常,恰如三春花事过,随来的四月五月天气,仍是新竹新荷,只觉人世水远山长。哭嫁”、“娶亲”是三峡人家繁衍生命的仪式,是对生命的向往、对生命的重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各位朋友,锣鼓已经敲响,娶亲仪式即将开始了,新娘有许多嫁妆,需要人手去挑去扛,让我们也过一把瘾,去扛嫁妆,加入到娶亲队伍中去吧!
作别溪边人家,魂儿却丢在了吊楼里。置身这一方弥漫着风情的山水间,无须说话,就象溪谷里点缀的一条渔船,一个棒棰,甚或一只鸭,那种融合,只须用心体会。
返回龙溪桥,依依不舍的感觉逐渐浸染了整个身心,潜意识里的那种骚动与渴望,在这条风情的溪谷里得到满足,那段渐已逝去的岁月,在这里重被拾起。
漫步溪边人家,既是心灵的放松,更是风情的体验,是令人魂牵梦绕的生命灵魂之旅。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要告别龙进溪了,请大家把笑声留在这里就行了,心和魂可一定要带走哟。
[蛤蟆泉景区]
告别龙进溪,让我们沿着江边长廊去探寻天下第四泉蛤蟆泉。行走在江边的花架长廊之中,满眼绿色,清香阵阵,心旷神怡。
●蛤蟆泉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栋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它背靠峭壁,面临江水,因势而建,精巧气派,它便是蛤蟆泉茶楼,二楼挂有“天下第四泉”的匾额。蛤蟆泉位于扇子山下,因江边有一块椭圆形巨石,从江中望去,好像一只张口鼓舌的蛤蟆而得名。后因建葛洲坝,水位上涨,蛤蟆淹没在江中,但其身后的泉水却依旧长流不息。南宋着名诗人陆游在此留下诗句:“巴东峡里醉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醉初峡”指的就是灯影峡,“第四泉”就是指蛤蟆泉了。
蛤蟆泉传说是月宫中的蛤蟆吐的琼浆玉液,清人杨毓秀在《东湖物产图赞》中给我们演绎了一个传奇的神话故事。月宫中的一只小蛤蟆,因偷饮了天池中的圣水,被月宫之子吴刚一斧打昏,从半天云里掉到了灯影峡的江边,被一位善良的老樵夫搭救,小蛤蟆为报救命之恩,风化成石,蹲在江边长年喷吐甘液。小蛤蟆吞食天地灵气,汲取日月精华,它所喷吐的也是琼浆玉液,石牌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明月水,明月水,小蛤蟆吐的活宝贝,泡茶茶碗凤凰叫,煮酒酒杯白鹤飞,十里闻香人也醉。”茶圣唐代陆羽曾多次到此品尝,他在《茶经》中写道:“峡州扇子山有石,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他遍尝天下名水,给全国宜茶之水排定了座次: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陵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五……”据科研机构检测,由于灯影峡南部山地属花岗岩石风化地层,自然降水渗入地下,顺岩石倾斜方向西流,汇集成软水型优质泉水,硬度低,无水垢,水清味甘,是烹茶、酿酒的上好水源。用于泡茶可保护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等养份,并使茶叶清香醇美。泉水中含有微量重酸根,常用此水沐浴,能使皮肤柔软、润滑,富于弹性。陆游饮用这里的泉水后,称赞它“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
由于北宋前的后周时期峡州州治和南宋建炎年间的夷陵郡曾设治于石牌,当时市井繁荣,交通方便,蛤蟆泉又声名远扬,使北宋后的许多文人都在蛤蟆泉留下了优美的诗文,如欧阳修的“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苏辙的“岂惟煮茗好,酿酒更无故”,黄庭坚的“巴人漫说蛤蟆碚,试裹新芽来煎尝”,陆游的“巴东峡里醉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文人墨客的吟唱,使蛤蟆泉更加生辉,成为西陵峡的着名景观。
●峡州茶
各位朋友,在介绍了第四泉之后,大家是否也和欧阳修一样,急不可待,想上茶楼去品茶畅饮呢?好,现在就让我们登上二楼去感受峡州茶文化的浓烈醇厚吧!大家知道杭州有两绝:“虎跑泉水龙井茶”,而我们宜昌如今也有了两绝,就是:“蛤蟆泉水峡州茶”,蛤蟆泉即天下第四泉,而峡州茶则指产于宜昌峡江两岸的高山云雾茶叶。茶叶的生长主要取决于阳光、水份、土壤和地形。古谚语说:“山高雾大出好茶”,长江西陵峡两岸多属高山、半高山地区,山林茂密,岗岭起伏,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而且土壤多属微酸性,适宜茶叶生长,因此西陵峡两岸名茶辈出,群耀峡江,如全国名优绿茶峡州碧峰、金岗银针、千丈白毫、邓村云雾等等。早在唐代,我国古代着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就将宜昌列为山南产茶之首。并把宜昌之茶命名为“峡州茶”。宋代的宜昌父母官欧阳修也有诗云:“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由此可见,宜昌峡江两岸自古以来就是产茶之地,而且是名茶之乡。今天我们在享有“天下第四泉”之誉的蛤蟆泉旁兴建茶楼,表演茶艺,展示茶道,正是对三峡地区传统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蛤蟆泉茶楼背靠群山,面临江水,将峡江风光尽收眼底。外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意趣无穷;步入茶室,则古色古香,高雅闲适。静坐于茶楼之上,把盏临风,凉风习习吹来,江水汹涌东去,洞中泉水叮咚,这时喝一口香茗,顿觉清凉爽口,茶香拂面,使人疲惫顿消,暑意尽散,令人飘飘然然,似醉非醉,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各位朋友,下面就让我们坐下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看看茶艺表演,喝几杯清茶吧。
[明月阁峡州民俗表演厅](见《神奇的石牌》第二章)
[野坡岭景区]
各位朋友,刚才我们在峡州民俗表演厅尽情领略了背山的厚重与采茶的欢快,下面就让我们登上野坡岭,走进山上人家,去体验一次山里人的真实生活。
●野坡岭
沿着台阶蜿蜒而上,看着路两边的花草树木,听着清脆的鸣叫声,相信各位朋友会有“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真切感觉。各位朋友,大家请看前面的大石上刻有“野坡岭”三字,这就是进入野坡岭景区的第一道关口。据当地老人们讲,原先这山坡岭上人烟稀少,加上树茂林密,经常有野猪、獾子、麂子、兔子等野兽出现,故名野坡岭。而如今,住在深山里面的人家陆续搬迁到峡江边上,这里成了上山劳作的必经之路,走的人多了,也不再是荒郊野外了,但这一带却保留了“野性”十足的劳作和生活习俗。
●施盐坡
沿着台阶继续登山,路两边的植被越来越茂密,这一带就是“施盐坡”了。从这里到平善坝一带背山面江的山坡,过去人称“施盐坡”,实为“私盐坡”。这个名字大约起源于清代。据史书记载,清初规定,宜昌只准销淮盐。川盐入境,以走私论处,并于雍正年间,在平善坝设川盐卡,进行捕缉。据传,在平善坝横江设有铁链条,天黑后将链条从江水中绞起锁江,以防船只偷渡。由于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川盐运鄂又是顺江而下,因此,尽管官府严禁川盐入鄂,但从四川偷偷运进的私盐还是不少。盐贩通常先与湖北买主联系好,把盐偷运到石牌一带,请“背脚”沿着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将盐从江边背到山顶,绕道出峡后,设法过江进城出售。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个山坡叫“私盐坡”,后避讳“私”字才传为“施盐坡”。
●峡江背篓
过去,山民们在这条路上运输货物,全靠双肩和背篓,人们将背盐和背货进山的人称为“背脚”,也就是“脚夫”。峡江两岸,崇山峻岭,山隔水阻,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过去,这里是一片背篓的世界,大背、小背、扁背、脚背、花背、三斗背、五斗背,种类繁多,样式精巧别致。小伙、姑娘、老人、小孩,不论上山还是下山,都背着背篓,穿行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之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娘背篓”(又叫“儿背篓”),作为斟“粥米酒”礼行。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门用来背孩子;摘苞谷则用“高背篓”,它口径粗,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象倒立的葫芦;砍柴、扯猪草要用“柴背篓”,它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用背篓必用打杵,有了打杵,随时可歇肩。在道路两旁,有许多天然的土石坎,可以墩背子歇肩,叫“懒凳”,但总赶不上打杵方便。打杵形如丁字,常叫“丁字打杵”,有的还在打杵脚上钉有铁箍和铁钉,一杵一个窝,用以防滑,所以又叫它“铁打杵”。背脚要歇息时,随时可用丁字打杵将篓底撑上,人作半卧势,以稍事休息。背篓,在山里人看来,就象沙漠骆驼,江河之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背篓,是峡江人民适应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岁月的积淀,智慧的结晶,也是一副优美的民俗风情画。多少年来,峡江人在此上山下山,来来往往,背负着辛酸与苦楚,也背负着喜悦与丰收,背出了三峡人特有的自信与刚强。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虽然无法亲身体验背背篓的滋味,但经过这段台阶的攀登,相信大家早已体验到了背脚者的辛酸与沉重。
●孤亭
各位朋友,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亭子名叫孤亭,大家可在这里休息一下。亭子外边的这块石碑上,刻着南宋着名诗人陆游的《扇子峡》一诗:“绝境慰人心,谁家住玉岑?乱云生翠窦,密雪洒青林。高阁临空豁,孤亭陷邃深。定知非俗士,槽急不容寻”,“孤亭”的名字就是从诗中第六句而来。南宋着名诗人陆游游览三峡时,被这里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他触景生情,挥豪写下了这首诗。站在孤亭,向四周望去,远处群山苍茫,云雾缭绕,近处桔林簇簇,炊烟袅袅,脚下大江奔涌,百舸争流,一幅巨大的峡江山水风光图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目及千里,思接千载。
孤亭,还是中观石令牌的绝佳之地。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巍峨的石令牌矗立江边,气势非凡,它与身后的山体有一道裂缝,宽3米有余。据说是大禹治水时用神斧所劈,谁知石令牌坚不可摧,只劈开一道裂缝。从山顶上看,石令牌与其身后的山体恰似人的鼻子,因而此山叫石鼻山,南宋建炎年间峡州夷陵郡曾设治于石鼻山,达六七年之久。
●天下第一桃
各位团友,大家请看道路左边,这里有“天下第一桃”桃园。石牌一带,气候宜人,土壤呈酸性,自古就为产桃之地,历史上多有诗文吟唱:“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桃花飞绿水,三月红江边”等等。但由于历史原因,历史上桃花盛开的美景,已名不符实了。三峡人家风景区在开发和建设中,成功的引进了北京农科院培育的优良品种——大富豪雪桃,栽植面积达10多亩。这种桃花花期长,花瓣大,花色鲜艳,挂果周期长,从春季开花至冬季采果,长达200天左右,桃果在生长期呈青、黄、玫瑰红三种颜色的神奇变换,令人惊叹!该桃果子大,平均单果重250克左右,醉大的可达800克,因而被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誉为“天下第一桃”。该桃的另一独特之处是为反季节水果,春季开花直到冬季方可摘果,期间花开花落,颜色变化,桃果满枝又为峡江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沿着石板路前行,穿过一片树林,十几栋高低错落有致的土屋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山上人家了。屋上盖着石板瓦或小青瓦,墙上挂着蓑衣、斗笠、背篓,屋顶炊烟袅袅,四周鸣犬相闻,桔林掩映的田间不时传来野味十足的峡江情歌。随着脚步的移近,不知各位朋友有没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山上人家民居
各位朋友,这种独特的民居就是人们所说的“吊脚楼”,朋友们可能只从电视上见到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山上人家的这种“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房屋多依山势而建,木质结构,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遇到高坎地势,则要立柱或筑墙,才能与正屋跑平合檐,故称“吊脚楼”。其独特之处是前低后高,侧面有走廊,后面有阳台,俗称“走马转角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堆放杂物,还可防止毒蛇猛兽侵袭。吊楼有大有小,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吊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由于临江,地势险要,一户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个层次,似台阶一样。步入山上人家,几步台阶,便把你引进一个个原始淳朴的屋子,进入屋子,穿过一道门,又一架台阶把你引入另一处居室,好像捉迷藏一样,回廊九曲八折,遮遮藏藏,外人进得去,却难走出来。在这些老屋里走一走,便可领略到峡江人顺应自然,又不断地与自然抗争,执着地营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命的个性。而屋顶上的遮盖物,也是大有讲究的,有盖泥瓦的,也有盖茅草、石板和青瓦的,各有所喜,也各有其说。盖泥瓦的人家会说“黄土上了屋,家人都幸福”;盖茅草的人家会说“茅草屋里腊肉香”;盖石板的人家会说“石板底下有福享”。但这都体现了峡江人民的乐观、风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走上吊脚楼,檐角高翘,曲廊盘绕,举目四望,风光如画,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有诗赞叹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各位朋友,来到山上人家,大家不仅可以登临吊脚楼,感受优雅的飞檐和廊道的曲折,更可以走进各种作坊,亲眼见识,黄豆成豆腐、大米熬成糖,苞谷变米花的全过程,更可以亲手爆一回米花,炒一回瓜子,炕几个红苕,或者喝一碗豆花,吃一块麻糖。当您品尝着三峡风味特产,体验着农家劳作之美的时候,无尽的乡土气息,新奇的劳作过程或许会让您跨越时空,回到那逝去的年代。
●饮食习俗
各位朋友,走进西边的偏房门,便进入一个天井屋。这栋房屋按照“四水归池”的原理,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排列,院子的正中间是水池,没水的时候便是空地,屋上盖着石板瓦,屋里是山里人的居室。临江的一栋房屋是堂屋,采用吊脚楼的结构,分为两层,二楼全用木板架空,堂屋与晒楼用木窗隔开,供游人休息或品尝农家饭菜之用,现在这里为农家饭庄,屋里摆放着农家特有的椅子和桌子,灶屋里飘来腊肉的香味。坐在这里,喝着农家苞谷酒,吃着山里土腊肉,推开木窗,一边吃东西一边欣赏江景、山景,是您在都市中绝对无法经历的享受。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山里人以苞谷、高梁、大米、红薯、杂豆、洋芋等为主食。加工花样颇多,吃法亦很讲究。菜肴讲究酸、辣、香,这与苞谷杂粮等粗食有密切关系,杂粮粗涩难咽,配以酸、辣、香,益于开胃,山里人居住在山岩沟谷,喝着天然矿泉,食辛辣有助于温胃健脾,还可以杀菌,防治肠胃疾病。山里人做饭还喜欢用佐料,山胡椒、葱蒜、花椒、辣椒粉等是终年常用的佐料。峡江俗语说:“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就象猫儿抓,走路脚软眼也花”。
山里人还擅长腌制酸辣子,吃起来又麻又辣,别有滋味,既可油煎,又是上等佐料。秋冬后,各家各户都要制作几坛辣味,以备冰封时节、农忙季节、蔬菜淡季吃。夏天,天气炎热,不宜吃荤腥,鱼、腊肉又易变味,拌上糯米粉子,腌成酸鱼肉,既不油腻、腥臭,又防腐、可口,是招待宾客的佳品。山里人比较地道的菜肴主要有:蒸肉、懒豆腐、渣广椒、五香豆干、家常豆腐、腊肉、烟熏豆豉、炕洋芋、干扁刁子鱼、炖江鲢、绿豆皮、血豆腐,而饮苞谷酒,喝罐罐茶,则几乎是天天离不开的生活习惯。
●豆腐作坊
各位朋友,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制作豆腐的过程。豆腐是山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山里人居住分散,平时买东西不是很方便,来了客人,打豆腐,以豆腐、豆花待客,便成为传统的待客方式。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家打豆腐。山里人打豆腐全用手工制作,以木柴为燃料,火候掌握很好,比城里人的豆腐更加鲜嫩可口。豆腐究竟产于何时,据《本草纲目》、《辞源》等书记载,始于淮南王刘安时代。刘安是汉高祖的孙子,他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在安徽八公山下召集术士门客,燃起炉火,用黄豆研浆和盐卤同炼“仙丹”,哪料仙丹未炼成,却炼出了鲜嫩可口的豆腐,成为民间喜爱的食品,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
各位朋友,山里人把做豆腐的过程叫打豆腐,一共是六个步骤:一是泡,即用清水把黄豆泡好,一般要泡到黄豆膨胀;二是磨,用石磨把浸泡过的黄豆磨成粗浆,一个人推磨,一个人投料,放多了不行,磨出的豆渣过粗,放少了也不行,速度慢,坏石磨;三是沥,用两条厚厚的竹片交叉固定好,用一根绳子吊在屋梁上,把一块白纱布的四角系在竹片头上,再把磨好的粗浆倒进沙布里,不停地摇动,豆汁就沥到下面的盆里。留在纱布上面的是豆渣,算是打豆腐的副产品,可以炒了吃,也可经过霉制,制成“霉豆渣”,这个副产品也是山里人的特色菜之一;四是煮,把豆汁煮热,便成了豆浆。豆浆可以直接喝,它含钙量高,对肺有一些滋补作用,也可辅助治疗肺结核;五是膏,即在豆浆中加入石膏,让其凝固成“豆腐膏子”,也就是大家在城里喝的豆腐花、豆腐脑;六是压,把“豆腐膏子”用比较细密的纱布包好,放在桌上,上面放一块木板,用石磨、砖头等重物压下去,豆腐膏子的水分慢慢被挤出来,再打开,就成了豆腐成品。制成的豆腐要放在水里浸泡,如果想多吃些时日,可以制成豆干,将豆腐里的水份彻底压干,放在太阳下晒或者放在火上烤,即可制成象砖头一样硬的豆干。
一方小小的天地,一种普通的豆子,只须经过人工操作,便可变换出多种可口的豆腐制品,可谓神奇至极。朋们们不妨“大开口戒”,尽情品尝鲜嫩可口的豆浆、豆花。各位朋友,通过介绍和身临作坊,我们详细了解了黄豆变成豆腐的全过程,今天的收获不小了吧,有条件的朋友回家后不妨试着打打豆腐。
●制糖作坊
朋友们,品尝了豆腐,下面请随我走进制糖作坊,去见识大米熬成糖的奇妙过程。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制糖的相关知识,我国醉早的糖,除密糖外,主要是麦牙糖。一般说来,植物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会产生糖化酵素,这种酵素会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古代麦芽糖的名称有很多,如饧(xing,二声,糖稀)、饴(yi,二声,糖浆)等。我国制麦牙糖的历史悠久,《诗经》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到现代民间制麦牙糖已相当普通,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制饧和饴的各种方法,从发芽、浸米、蒸米、糖化、过滤、煮饴、搅拌、加工等程序看,与现在制饴基本相同。
制糖时,先将泡好的糯米或玉米磨成浆,沥出汁子,再把汁子放在锅里熬。这个熬是醉重要的环节。麦牙是产生甜味的主要原料,加麦牙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什么时候加进去,与汤汁的比例大小都是要把握好的。熬糖时,灶里的火要恰到好处,使锅中汁子一个泡一个泡地鼓,火太大就会使汁子焦糊。熬糖人会不断用锅铲把汁子挑起来,侧着锅铲让汁子朝下,若锅铲上流下的汁子坠成一片粘粘的晶莹小片,糖稀便熬好了。这时连锅端起,放在屋外让糖稀变冷。当冷却成一个黑色发亮的糖团后,便要扯麻糖了。
将糖团搭到一个捆在门柱上的木叉上,一边扭一边慢慢朝后拉,只要拉成条的糖不断,就一直朝后拉。然后又把糖条从中间挽到木叉上去,又扭,又拉,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糖条拉成白色,并起一些细细的纤丝。便用菜刀等硬物敲成几段,放入铺了炒米的簸箕中,用炒米粉拌在糖条上(起隔离作用,防止麻糖之间粘连),用刀或木棒把糖敲成小块,这就是麻糖了。麻糖还有一种副产品“糖米泡子块”。即在蒸糖稀的过程中,当糖稀有了甜味时,便在米泡中倒入一些热糖稀,和匀,放在木盆中,待冷却后用刀切成方块即成。
●杂货作坊
各位朋友,品过了麻糖,下面请随我去品尝另外几样别有情趣的小吃。走进这间房,大家不禁要惊奇这个腰鼓形的黑家伙了,原来这是爆米花的主要工具。峡江一带,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些米花、瓜子之类的待客,因此逢年过节时,爆米花师傅的生意特好,他们背着工具,四处走动,为周围的乡亲们爆米子和玉米花。爆米花的主要工具是一只煤球炉,架在炉子上的用两个支架支撑的腰鼓形密封加热釜,及一个木制风箱,爆米花的过程非常简单。爆米花师傅先将大米或玉米从加热釜的上端釜口倒进釜内,再加上点滑石粉,以防加热后米粒粘在一起,然后翻起扣盖并旋抵压紧,接着横架在炉子上。一手上下左右不停地摇转着加热釜,另一只手则一前一后有节奏地拉着风箱,大约10分钟光景,只见师傅将加热釜旋出炉火,用钢管套住加热釜上的小摁把,对着盛放米花的大布袋,用力一摁,只听“砰”的一声巨响,从加热釜里喷出一大堆冒着香喷喷热气的爆米花,给节日平添几分喜气和几份浓浓的年味。各位朋友,我们的师傅又准备爆米花了,有哪位朋友愿意去亲自感受一下呢?
爆米花刚刚结束,屋外又飘来一阵香味,请大家随我去看一下,究竟在干什么呢?
步入这个小屋,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烤红薯。看着冒油的焦黄红薯,我不禁要流口水啦。大家知道,红薯有多种吃法,可以蒸、煮、烧、烤,独唯烤出来的红薯醉清香可口。烤红薯也是挺有讲究的,红薯大小要适中,冼净,放在炉台上,火不能大,要慢慢地烤,火大了,外表焦糊,里面却是生的。烤出的红薯皮焦黄,冒着油,糖分极高,十分可口,而醉好吃的要算红薯皮了。看着焦黄可口的红薯,大家是不是忍耐不住了?可是我要提醒大家别吃多了,因为红薯在峡江一带被称为“苕”,即又憨又笨的意思,吃多了,当心变成苕了罗!
各位朋友,大家闻到瓜子的香味了吗?上面有人在炒瓜子准备招待各位呢。炒瓜子又叫“起沙锅”,即将从河里筛选的细沙倒到锅里,炒热后,加入瓜子、苕皮子、枯豌豆、花生、板粟之类的山货,利用沙的传热作用,在锅里反复炒动,不久便可发出香味。由于沙的传热和隔离作用,使山货不直接接触锅底,这样不致被炒糊,原理科学,简单有趣。
这几样之中,苕皮子要从夏天开始准备,将红薯洗净,切成片状,放在锅里蒸个半熟,捞起来放簸箕里晒干,贮藏备用,腊月里拿出来炒好,中间常鼓起一个个气泡,很脆口。当然,制作时也可切成条状,则称之为苕干了。
此外,在这里大家还可品尝到三峡着名的风味小吃“三峡凉虾”。凉虾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即用大米制浆煮熟,用漏勺漏入凉水盆中而成,因头大尾细形似虾,故得名,用它配入红糖水,是夏季解渴佳品,香甜软嫩,入口冰凉。
各位朋友,当我们品味风味小吃时,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供我们选购,大家可到商店里参观一下,买一些土特产和纪念品回去送给家人和朋友。
[灯影石景区]
各位朋友,刚才我们亲身体验了山里人的真实生活,又大饱了口福,现在让我们继续前进,去一睹灯影石的风采。
朋友们,我们已来到了灯影石的脚下。抬头仰望,一架之字形的狭窄石梯架在悬崖峭壁之上,只见一线天光尚存,请大家攀爬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走在梯上,令人心惊胆寒,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我们征服了这段天险,登上山顶,便会“一览众山小”风光无限,体味到征服自然的喜悦与乐趣。
●灯影石
各位朋友,眼前这四块峥嵘的岩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生动形象,每当夕阳西下,几块石头倒映在深蓝色的天幕上如演灯影戏一般,故名灯影石,它是灯影峡的标志性物体。你看孙悟空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猪八戒捧着肚皮,一步三摇,沙和尚肩负经囊,紧步相随,唐僧岸然端坐,合掌闭目。若您观赏的角度适当,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在灯影四石中,醉负盛名的是有“万里长江第一石”之誉的沙僧石,它呈蘑菇云状,重达100多吨,底部支撑点仅200余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载0.5吨的重量,如此单薄的身躯历经数千万年的沧海桑田,竟能安然无恙,堪称世界奇观。千百万年来,雷电击不倒它,狂风摇不动它,暴雨冲不毁它,它兀立于石牌之巅,饱经天下沧桑,阅尽人间万事,显示着神奇的阳刚之美。因而有“万里长江第一石”的美称,当年沫若先生游历三峡,见此奇石赞颂不已,写下“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的着名诗句。从山下仰望,似乎只要用手轻轻一拨,沙僧石就会转动起来,如此神奇的巨石,被各地的摄影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拍下姿态万方的图片,流传甚广,成为长江三峡的标识之一,有人估算,沙僧石的无形资产已达亿元人民币。
我刚才给大家介绍唐僧师徒的时候,就有朋友问怎么不见了孙悟空的踪影?其实孙悟空正在履行他的职责,在前面为师弟们探路。大家请看前方的山崖间,孙悟空正手搭凉蓬,左右张望,用他那双火眼金睛寻找前进的道路。
各位朋友,灯影石如此神奇,请大家不要错过了与他们合影留念的机会。
朋友们,正如西游记主题歌所唱的那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今天大家一路上寻幽谷、探溶洞、登山顶,克服了不少困难,也大开了眼界。下面还有一段游程,就让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踏上新的征程吧。
从灯影石取经归来,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叫“八面来风”。站在这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凉风从石穴,峰顶,山腰,脚下等四面八方徐徐吹来,让人思绪飞扬,眼前的石灰岩如经书般层层叠起,让我们的心也随着西游一番。
●李四光与石牌地质剖面
本世纪20年代,李四光曾专程到三斗坪的黄牛岩、石牌,江北的南沱等地,对黄陵背斜的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考察,写成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论文。1948年李四光出席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时宣读了该论文,一下轰动了伦敦,轰动了国际地质界。1983年联合国来黄陵背斜考察,把黄牛岩至石牌一带的地质剖面点确定为世界寒武纪标准地质剖面点,作为重点保护的地带。李四光还创建了举世闻名的古生代标准地层——“震旦系(纪)”。“震旦”即中国的古称(“系”即地层或岩石单位;“纪”即地质年代单位)从此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发现与西陵峡震旦系相同的岩石(地层)都统一称震旦纪(系)地层(岩石)。它是地层中沉积盖层岩石醉老的地质时代。也是地质年代中唯一的以“中国”名称命名的地层年代。如寒武纪是以英国的寒武山脉而得名;奥陶和志留纪是英国古代民族名;泥盆纪是因英国的泥盆州而得名;二叠纪在德国;侏罗纪在法国;白垩纪在英法海峡等。震旦纪地层无论从地壳构造的发展和生物演化的进程看都是一个特殊的地质阶段。李四光先生用西陵峡中典型地名将这一带的地质剖面冠名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陡山沱组和下统南沱组(含冰碛层)、莲沱组。这一科学的划分和定名得到国际地层学会公认,一直沿袭至今,全球通用。因此,可以说,“震旦系”不光是一个地质名称,它应是我国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象征。
沿着小路蜿蜒而下,两边地层裸露清晰,地质地貌奇特,这就是被联合国确认的长江灯影峡震旦纪国际标准地质剖面点, 为全国三大典型地质剖面之一,震旦纪比恐龙时期还早3亿多年,该剖面长约10公里,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经鉴定有216个种属,醉古老的地层为距今约28.5亿年前所形成的崆岭群,揭示了地球远古的奥秘,被誉为“地质百科全书”据地质专家评定,这里的地层保存完整,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峡江两岸,风景如画,船行江上,两岸陡峭的山峰远望如同画家挥毫泼墨绘出来的山水画,登临细看,那片片泥质岩和碳酸岩又恰似万卷经书,耐人品读,让地质学家魂牵梦萦,令无数游人叹为观止。
●邀月亭
穿过“八面来风”,眼前的孤峰上一座亭子突兀而立,耸入云端,这便是“邀月亭”。请大家依次而上,不要拥挤,一定要注意安全。登上明月台,站在邀月亭上,俯望长江:它就象一条银色巨龙,奔腾而来,在此向左急转110度改向东去,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状如一湾明月,东流而去。长江在三峡地段193公里的流程中左弯右拐,迂回曲折,但变化醉大的却在石牌,因而这里被称为“长江三峡第一湾”。两岸峰奇峦秀,绝壁高耸,瀑飞泉涌,林木葱葱,山水泉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游船在湾中行驶,仿佛徜徉在山水画廊之中,时而绝壁阻塞,时而峰回水转,当年郭沫若先生游三峡经过此湾时不由发出“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感叹。
而邀月亭是如何得名的呢?愿来它是由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而命名的。站在邀月亭上,举目四周:白云奔涌绵绵无际,莽莽青山龙腾蛇舞,脚下涛声阵阵,大江奔流,一股豪迈不屈的激情在心中奇峰突起,耳边山风呼啸,我们的意志和灵魂也好象融入了这洒脱无露的白云,融入了这坚韧挺拔的高山,融入了这奔涌不息的江水之中。此时此刻,此景此情,只想让人仰天长啸,对酒当歌,而人生多少荣辱得失,忧愁烦恼都已在这壮阔的美景中消失殆尽。每当明月当空之时,山川河流都在月色朦胧之中,两岸青山如黛,千里长波生辉,灯影明月,舟舸归人,若是在此与两三知己把酒临风,举杯邀月,该是多么的豪迈与洒脱,或着象苏轼一样“把酒问青天”,大发人生感慨了。
在邀月亭上,远眺明月湾,这里是醉佳观赏点,大家不妨在此尽情拍照,但要注意安全。
●石令牌与石牌要塞保卫战
邀月归来,巍峨的石令牌已矗立在我们的眼前了。站在令牌底下,须仰视才能见到它的全貌。据《东湖县志》也就是现在的宜昌县志记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立万仞之势,如牌筏,因名石牌”。石令牌高达32米,顶部宽12米,底部宽13米,厚约4米,重达4300余吨。它直如刀刃,通体纯白,有壁立万仞之势,让人不敢接近,不过大家都是贵宾,可以放心大胆的靠近它。三峡的山峦是连绵牵延的,可是到了这里却腾挪出一个空间,让石令牌恍若横空出世,,矗立江岸。它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前后左右都如刀削一样平整,好象人工精心制作的“牌”一样,形成一大地质奇观。当地有人说石令牌是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劈成的,也有人说石令牌是玉皇大帝降临人间的圣牌,用于保佑当地老百姓。它十分灵验,求财得财,求福得福,成为当地老百姓敬拜的对象,这里也成为人们的朝圣之地。大家不辞劳苦远道而来,可谓真心诚意,不妨在此许个心愿,俗话说“心诚则灵”,大家一定会心愿成真的。
朋友们,石令牌不仅以其自然之奇闻名三峡,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变成了令日寇心惊胆寒的战场。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国民党中央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日军为了达到吞并整个中国的目的,加紧了对陪都重庆的进攻部署。险峻的长江三峡成为陪都重庆的天然屏障,三峡石牌因其地势之险,战略位置之重而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大门。由此历经四个阶段,长达五年之久的石牌要塞保卫战拉开了帷幕。
为阻止日军由长江三峡航道西侵,中国海军早在1939年就开始在石牌沿线建设要塞炮台,并在其周围布置重兵,把守陪都重庆的第一道大门,士气高昂的海军官兵还在第一线石牌要塞的大崖壁上摩刻:“石牌天险敌胆寒”,一展我军军威。1943年5 月,日寇大举进攻石牌,中国军队15万余人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下奋勇抵抗,浴血奋战,蒋介石在战前就电示“军事第一,第六战区第一,石牌第一”,在战斗过程中又多次电示要确保石牌。15万抗战勇士经过浴血奋战,打退了日寇陆海空三军的疯狂进攻,守住了陪都重庆的门户——石牌要塞,重庆由此转危为安。日军的美梦破灭,感觉到三峡要塞坚不可摧,于是放弃了西犯重庆的野心,此次战役由此成为历史上着名的战役,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石牌要塞保卫战历经四个阶段,敌我双方对峙长达五年之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峙时间醉长的一个战役。由于石牌要塞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粉碎了日寇觊觎重庆的美梦,成功地阻截了日寇进犯大西南的铁蹄,保卫了西南半壁江山,确保了整个中国没有沦陷。这次战役,敌强我弱,实力差距悬殊,而我军却能以伤亡一万余人的代价歼敌两万五千之多,成为二战期间中国抗日战场以弱胜强的一次着名战役。
巍峨的石令牌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这块石碑上所刻的《伟哉!石牌》就是当年参加过此次战役的战地记者陈岚所写,现在我给大家朗读一遍:……
站在这里,石令牌高大巍峨直刺蓝天,长江水滚滚东去,惊涛拍岸,眼前的青山绿水,好像都化成了旗帜的摇动和鲜血的流淌,耳边是炮火的轰鸣声和厮杀声,古代鏖战的枭雄早已逝去,现代征战的壮士也静卧在青山绿水之间,巍巍石牌没有辜负历史对它的重托,它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岸,记录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悲情岁月。
●石牌与长江三峡工程
告别了神奇的石令牌,脚下仿佛还在颤抖,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不由让人感慨万千。昔日是着名的抗日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现在这里正进行着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样惊天动地。
大家知道,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已进入三期施工阶段,它距这里只有十多公里,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三峡大坝的坝址醉初是选在石牌河段的。
1944年,南京政府战时生产局的美国顾问潘绥提出建议,利用美国贷款,在三峡建设水力发电厂,利用水电生产化肥,用化肥偿还货款。1944年5月,南京政府邀请世界着名高坝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实地查勘三峡,并由蒋介石亲自指定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将军(他与陈诚一起指挥了石牌保卫战),协助勘察。事前,时任江防总司令的吴奇伟曾接到蒋介石的亲笔信,指定他协助萨凡奇。吴奇伟由蒋信中知道这位美国科学家来历不凡,同时也出于一个军人对不怕死的人的敬重(当时石牌要塞保卫战刚结束,日军退守宜昌城,实地考察南津关是非常危险的),决定亲自陪同萨凡奇考察三峡。他们从江防司令部所在地三斗坪登上小木船,一直行至石牌要塞下游2公里的平善坝登岸。由于宜昌被日军占领,再加上日军不断向上游攻击,过了平善坝就不安全了,到南津关峡口考察就更危险。萨凡奇不甘心,一定要亲眼看一看南津关。吴奇伟将军被这位老科学家的精神感动了,将自己珍藏的前线缴获的日军航拍地图送给了萨凡奇。作为一个在抗日前线指挥作战的司令官,作战地图是珍贵礼品,可见吴奇伟将军对萨凡奇的尊敬了。这份地图上标出了地形地貌的等高线,但没有标明高程。尽管如此,萨凡奇还是如获至宝。有了地图后,萨凡奇决定弃船登山,实地勘察,亲自测算出等高线的高程。从平善坝登山,萨凡奇不坐滑竿。当时吴奇伟官居中将,但他想到自己比萨凡奇小14岁,便也不坐滑竿,徒步登山。登上山顶,就是中日军队交战对峙的醉前线。驻防在那里的士兵们,看到他们的江防总司令陪同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来到前沿阵地,顿时士气激昂,无不佩服。
萨凡奇一行从平善坝到石牌,一直步行回到三斗坪,翻山越岭,作了详细的考察。回到美国后,萨凡奇经过几十天的努力,写成了着名的《萨凡奇计划》,在该计划中萨凡奇提出了以石牌一带为三峡大坝坝址的设想。
1946年4月,萨凡奇再次来中国,在石牌一带跋山涉水勘测三峡坝址,同时向中美两国热情宣传三峡工程。后来他的计划由于内战爆发而夭折。尽管这项计划未能实施,但是萨凡奇博士不顾年岁已高(当时65岁),冒着生命危险,为三峡工程所作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灯影洞景区]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是在有“西陵峡畔第一洞”之称的灯影洞的洞口了,别看此洞外面峭壁如削,洞内可是曲径通幽,别有天地,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幔、数量众多,其造型之奇特,物象之奇美,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此洞内外温差极大,仿佛天然空调,夏季时洞内冷空气涌向洞口,形成凉风,让人凉爽极了,冬季洞内热空气流向洞口,温暖如春,舒适怡人。
朋友们乘船来的时候可能已发现了,在峡江两岸的峭壁之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崖洞、洞穴,这些洞穴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西陵峡两岸的石灰岩粒度细匀,虽然它的硬度不算蛮大,岩石化学成份主要为碳酸钙不易象砂岩、页岩那样被风化呈碎屑。石灰岩在水的作用下一次次地顺着裂隙溶蚀,往往形成许多沟壑和溶洞,这些沟壑、溶蚀孔洞被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不断侵蚀,从山顶沿着裂隙不断渗透到暗藏在山里的洞穴里,天长日久,洞穴遭到长期的溶解,慢慢就形成了溶洞。如果是急风暴雨,雨水从表面流失,往往石灰岩表面就形成了高峰峻岭和陡峭的峡谷。三峡的岩洞虽然规模不算宏大,但独具它的特色和韵味。据统计,仅从宜昌南津关至南沱,大小溶洞就有174个,其中30多个洞有地下水活动。而且峡江溶洞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它们大多上下错落有至,从剖面上观察大致可分为五层,每一层都显示着一个沉积环境和一个地质时代。别看有些洞穴现在高出江面百余米,其实在它们形成的时候却都是紧紧贴在长江水面的。离江面醉近的为第一层,也是醉年轻的一层,我们今天要游览的灯影洞就属于第一层,正处在生长发育之中,非常年轻。
各位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进洞探奇寻幽吧!不过大家不要着急,有两件事情需要大家配合一下,一是请爱护洞内景观,注意安全,二是请大家去找一找灯影洞内的两绝。灯影洞幽深狭长,长约1000余米,由水洞、旱洞两大部分组成,分上下两层,保留了老、中、青三个不同发育时期的岩溶地貌,是一个洞中有山,山中有洞,主洞、支洞相连,旱洞水洞相通的洞穴系统。洞内空气流通,没有污染毒害,也没有蚊虫叮咬,大家尽可放心进洞。
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了野猪林,似乎我们的脚步声惊吓了这头憨头憨脑的猪,你看它两耳竖起,歪扭着脑袋,好像怕人似的,正准备躲到石林里面去。
再往前去,忽然峰回路转,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两条路,这就是通往灯影洞天堂和地府的路。我们从左边上去,右边返回。迈上几十级台阶,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已进入了艺术迷宫。大厅之中,钟乳石或大或小,或悬或立,有的晶莹如玉,有的灿烂若金。更为奇特的是,这个大厅会聚着很多神仙、菩萨,此时,它们正在开会,大家请看,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昏昏欲睡,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手舞足蹈,有的侧耳倾听,有的哈哈大笑,姿态形状各异,神情面目不同。看来神仙们自由惯了,连开会也这样逍遥自在,组织一次会议可真不容易。就在天堂之后,有一小门,跨过此门便进入了人间地狱,里面有十多个坏小子,他们有的被扔下油锅,有的被按在铡刀下面准备铡头,有的身子正被锯为两半,他们的面目表情各不相同,或呈惊恐状,或痛苦不堪,或低头忏悔,一派凄惨情状。它告诫人们,若是人生在世不做好事专干坏事,死后便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好好享受各种酷刑,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好在各位朋友胸襟开阔,爱心满怀,具有菩萨心肠,就让我们在天堂里自在逍遥一番,顺便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绚丽多彩的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当地下水从溶洞洞顶裂缝渗漏下来,因水中含有碳酸钙的化学物质,水份蒸发掉后,便有碳酸钙沉淀下来,日积月累,洞顶上的碳酸钙越积越多,就长成了钟乳石。当洞顶上的水滴下来时,碳酸钙同样在地上沉淀下来,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立在地面,就成了石笋。往下生长的钟乳石和往上生长的石笋有时连在一起分不清哪是钟乳石,哪是石笋。现在这些钟乳石和石笋仍以每年0.045毫米的速度在生长着。
顺着这条台阶上去,具有“爱心大使”之称的玉雕观音就静坐在莲花池上,“男拜观音女拜佛”,心诚则灵,我祝愿男女朋友们心愿成真。
朋友们在经过这块石头的时候,请停留片刻,您看这两颗小巧玲珑的石头,就像两只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狮子,正用爪子拨动着绣球,嬉戏着,斗闹着。狮子滚绣球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请大家走过它们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摸摸它们,因为它们会给您吉祥,给您如意。走到此处,猛然抬头,只见一头形如犀牛的怪兽正张大着眼睛,向远方眺望,原来这里太暗了,它正在盼望月亮的到来。
抬头仰望洞顶上,一簇簇钟乳石疏落有致,晶莹剔透,好像西方宫殿中的水晶吊灯,又像冰川上盛开的雪莲。
你看那半坡壁上,一黑一白两根石柱直逼洞顶,特别是那根白色的石柱,上尖下圆,光洁透亮,好象傣族村寨中的象牙塔。塔角之下,一位少妇发髻高高挽起,深情的凝视着怀抱中可爱的幼子,母子相望,似在喃喃私语,母亲的面容那样安详,那样恬静,让人想起画家笔下的圣母玛丽亚。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灯影洞中的精华景点之一——石瀑奇观。两旁的洞壁上,一道道瀑水盈盈欲落,色彩各异,黑白黄灰绿五色交织,用手敲击,可听到鸣锣击鼓之声,令人叹为观止。这便是灯影洞内的第一绝:“五色奇音石”,钟乳石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它们的成分里含有不同的矿物质。
这根石笋拔地而起,用手拍击,发出轰鸣之声,似乎整个洞内都摇动起来,这就是“定海神针”的威力。
洞壁之上,一条条钟乳石纠集一簇,或曲或伸,或悬或立,恰似条条倒挂的银蛇正在张口吐信,又恰似群蛇翩翩起舞。幽深的洞穴中,隐隐传来一种巨大而沉重的轰鸣声,像是从无际的洞穴深处,又像从深深的洞顶之上传来,这便是此洞的第二绝:“地下河”。这条地下河深藏于我们行走的路径之下,我们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那忽大忽小,忽而清脆忽而沉闷的声音不断招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洞内地下河水的源头在哪里?朋友们可能会提出这个问题,但我们目前也没有探测出它的源头,就让它在我们心中成为一个谜吧。我们可以从洞中设置的观河孔去看看它的倩影。
一路上上下下,左弯右拐,忽而“山重水复疑无路”,忽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穿行于五彩斑斓的洞峡之中,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隔尘世空谷意境,让人心旷神怡。
灯影洞以奇、幽、绝的独特风光而驰名三峡,被人们称为“西陵峡畔第一洞”,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当年郭沫若先生游三峡时曾在石牌停留,他考察灯影洞之后兴奋不已地题词“峡口西陵,第一灯影”。
各位朋友,游完色彩斑斓的溶洞世界,今天的游览活动到此就结束了,相信神奇瑰丽的峡江风光,淳朴沧桑的三峡人家风情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有服务不周的地方请多多原谅。中国有句古话叫“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相逢”,我们衷心期待着与大家再次相逢,欢迎大家再到三峡人家来作客,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