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两国在地理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这既可以是一个推动两国密切交往的因素,也可能让两国面临摩擦和冲突,是友好交往还是冲突摩擦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提到中缅两国的军事磨擦,还要从
上世纪50年代
说起。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了云南,
国民党将领李弥率领残部逃往缅甸
,随后借边境军事控制比较薄弱之势,盘踞在缅甸北部,企图把缅甸北部当做自己前进的跳板,伺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反攻。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指示
“宜将剩勇追穷寇”
,
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1941年线”,对国民党军进行追缴。
敌军面对我军的追缴,积极利用缅甸北部的复杂地形和边界因素,对我国解放军的围剿行动产生了不小的阻碍,导致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得不守在“1941年线”以南,等待机会对敌军发起突击。
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扎在“1941年线”以南不久,一场军事摩擦在中缅两国爆发了,这场军事摩擦也被人们称为
“黄果园事件”
。
事情是这样的,
1955年11月20日清晨,我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在巡逻到黄果园附近时刚好跟缅甸的巡逻部队相遇
,由于当时雾气很大,视野一片模糊,双方只能隐隐约约看见对方好像是军人装束,
都以为碰上了国民党军队
,于是同时开火,战斗瞬间打响,幸而雾气很快就散去,中缅军士这才发现双方闹了个大乌龙。
所幸双方的军事磨擦时间短,规模小,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这次的“误会”也让两国领导人明白中印边境问题也到了正式商议解决的时候了。
事实上,中缅两国的边境问题确实遗留已久,急需解决。
数千年来,中缅两国积极发展友好交往但
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两国的边界
,长期以来,中缅两国百姓只是习惯性地按传统分界线进行劳作,世世代代都和和气气,并没有产生什么冲突。
直到英国的侵略彻底改变了这一和谐局面,给中缅两国原本平静的边境地区带来了诸多挑战。这是为什么呢?
简而言之,中缅两国在边境问题上面临的挑战和英国的搅局有很大关系,
英国在侵略的过程中,严重搅乱了中缅两国的传统分界。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缅甸无力招架,不幸沦为了
英国的殖民地。
但野心勃勃的英国殖民当局在顺利征服缅甸后显然并不满足,继续将侵略之手伸向了我国云南地区,疯狂占领云南领土,企图把云南当做跳板打开大清帝国的市场,继而控制土地,奴役中国人民。
为了达到这一险恶目的,1894年,英国殖民当局未经清政府同意就在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强行修建了一条
从八莫通往南坎的公路
,随后通过和清政府签订相关的边界条约,获得了对勐卯三角地区的管辖权。
事实证明,英国的侵略行径并不会轻易停止,
1911年,英国又出兵占领了我国片马地区
,这种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引起了我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对英国发出强烈谴责。迫于舆论压力,英国政府只得正式承认片马、岗房、古浪等地属于中国,但依然以各种借口赖着不走。
1941年,英国趁着我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再次卷土重来,要挟国民党当局与其划定了一条对英国殖民当局片面有利的一条边界线,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
“1941年线”。
总而言之,英国将缅甸纳入殖民统治后的入侵行为不仅使我国云南的许多地区被殖民当局占领,并且给中缅两国日后的边境划分制造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周总理高瞻远瞩,亲自出马
1948年1月4日,缅甸终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这也意味着中缅两国关于边境问题的商议已近在眼前。
时任缅甸首任总理的吴努面对迅速发展的新中国,不禁产生了一些担忧。
1950年6月8日,中缅两国正式建交,4年后,
周总理一行人赴缅甸进行了访问
,吴努曾担忧地说
“中国疆土那么广阔,对比起来,缅甸就像一只小绵羊”
,同年在回访中国时,看到新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吴努再次表达了内心的忧虑:
“中国就像大象一样强大,缅甸就像羔羊一样弱小,作为羔羊要时刻担心大象发怒,这不禁令它提心吊胆”
。
那么到底缅甸为什么会对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产生这样的忧虑和不安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回到当时的那个历史情境中去。
一方面,当时国民党李弥残部还在缅甸东北部盘踞,
时任缅甸总理吴努担心新中国政府借口追剿蒋军而顺势入侵。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缅甸国内,缅甸共产党正在领导武装斗争,
吴努担心中国共产党会向缅甸输出革命,帮助缅甸共产党推翻政府。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
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入侵行为给中缅两国制造了许多边境的遗留问题
,时任缅甸总理吴努担心中缅两国因此而发生冲突。
出于这样的担忧,缅甸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向我国提出边界问题,但我国一直忙于解决国内问题,一时之间也顾及不上。直到这次
“黄果园事件”
,我国也切身感受到了解决中缅边境问题的迫切性,
周总理更是决定亲自来解决两国边境问题,决心要从根源上杜绝中缅的边境纠纷。
那么周总理为何如此重视中缅边境问题呢?这来源于周总理的高瞻远瞩。
在周总理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中缅边境问题如果不解决好,新中国的发展很有可能受到不小的影响。一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和苏联在很多事情上出现了分歧,
在中苏边境摩擦不断,苏联也愤而撤走了在我国的专家和技术援助。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采取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制裁
,
想把襁褓中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此美国拉拢了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国还碰巧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减,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中缅的边境问题,缅甸从原来的亲华立场变为反华立场,我国将被进一步封锁在包围圈里,政权将面邻极大威胁。
因而高瞻远瞩的周总理决定亲自出马,认真解决好两国的边境问题,稳住新中国,为此周总理付出了许多努力。
1956年起,为了调查中缅边境究竟该如何划分,周总理认真查阅了汉朝以来的相关历史记载,并认真请教王季范等相关专家,一点点地弄清了我国历代政府对边境的具体管辖情况。
除此之外,周总理还对中缅边界的纠纷情况和居民分布等细节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至此,通过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周总理对中缅边境的来龙去脉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
既然基础已经打好,也应该正式处理两国的边境问题了。
一纸条约圆满解决边境问题,中缅再续胞波情
在中缅边境问题的谈判中,周总理提出中缅双方要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提出“互谅互让原则”
。正是得益于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中缅双方的军队各自撤出了争议地区并签订了条约,约定彼此友好和平互不侵犯。
随后周总理和缅方代表针对多个争议地区进行了友好协商,
我国顺利将片马、岗房、古浪以及班洪、班老两个部落在“1941年线”以西地区收回。
值得一提的是,在谈判过程中,针对
勐卯三角地区
的归属问题,周总理考虑到这一地区是
缅甸北部的交通枢纽
,如果将其收回中国,缅甸北部的交通将会遭遇许多难题,
因而中国方面最终选择把这个地区移交给缅甸
。
就这样,中缅两国的边境谈判在周总理的努力下友好解决,圆满落下了帷幕。
1961年10月,时任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和周总理在《中缅边界议定书》上签上了各自的名字,随着议定书的签订,历史遗留的中缅边境问题被彻底解决,中缅两国重新巩固了友谊与和平。
签订完边境协议的时任缅甸总理吴努此时终于明白,自己对于新中国的担心和忧虑完全是误解,周总理的真诚和友善已经深深地打动了他,也打动了整个缅甸,
从此缅甸成为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位坚定支持者。
古语说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彰显了领土主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但在新中国和缅甸的边境谈判中,我国最终只收回了
约122平方公里
的领土,可以说做出的让步并不小。但这是我们建立在和平友好交往基础上实行的特殊战略,很好地维系了缅甸这个友好邻邦,这对于我国的发展和两国人民的交往,都是无比珍贵的。
周总理做出的这种让步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不久面临的险峻外部形势,也是对缅甸重要战略意义的仔细思考,高瞻远瞩。
正是得益于周总理这种高瞻远瞩,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就有效地化解了被孤立和封锁的危险,中缅边境问题的妥善解决也为我国继续突破封锁和获取油气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在中缅边境问题上的合理让步和以诚待人的态度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珍贵的战略利益,也赢得了缅甸人民对新中国的好感,有利于两国人民长期进行友好交往。
在那个新中国情况特殊的困难时期,缅甸坚定不移地支持我们,甚至直到今天,缅甸依然是我们非常可信的盟友,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周总理的高瞻远瞩和广阔胸襟,正是周总理用真诚的态度和认真的努力才促成了中缅两国的坚固友谊
,让中缅两国继续着动人的“胞波情”。
如今周总理离开我们已长达45年,但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路线,并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国家也越来越富强,
正如那句话所说,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中缅两国持续、友好和稳定的友谊倾注了双方领导人的努力和汗水,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中缅两国的深刻友谊才得以延续,两国人民才能享受到长久的和平与美好。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