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浩,应为民间叫法,气象学中称为“蒸发雾”,是一种天气现象,通常发生在寒冷冬季的水面之上。因为迅速降温,导致海水的温度与气温相比还是相对较高,但是空气的绝对温度已经非常低了。
此时,海水中含有大量盐分,并不会立即冰冻结冰,但是从海水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会快速地凝结成雾状水滴或者小冰晶,随着气流的上升,成团出现,就形成了浓重的蒸气。
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与沸水中出现的白色水雾的原理类似。当水达到沸点时,水的温度将逐渐高于空气的温度,并会加速壶中水的蒸发,但是蒸发的水汽进入空气时,又因为空气的温度相对较低,所以水蒸气会立即凝结成成团的小水滴,变成水蒸气,因此水沸腾时,会和海浩奇景一样。
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海雾”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在春季和初夏季节,它的形成是由于温暖湿润的空气遇到了冷海面而发生的一种水汽凝结,是液态的。而“海浩”是指冷空气遇到了相对温暖的海面而发生的一种水汽凝结,它可能是液态的,也可能是固态或固、液态的混合。如果从“海雾”定义比较,这两种现象都属于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华),形成水滴或冰晶 (或二者皆有)的大量积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一种物理现象。因此,从这个属性可以认为“海浩”属于海雾的一种。
美国学者Saunders在1964年一篇文章中,对蒸发雾做了一些分析。他指出在气温低于零度时,蒸汽雾中的温度是超级低的,雾滴外表面会存在相当多的霜结构,在-20℃气温下,蒸发雾完全变为冰晶结构,而且产生这一全冰结构的最低气温会随着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加而升高。在寒潮来临前,1月4日起青岛就处于雾霾笼罩中,空气质量处于中度-重度污染状态,1月6日中午开始风力加大,西北风会将含有较多颗粒物的空气输入到海面上,为水汽结晶提供结晶核,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下,是有利于形成冰晶结构的。
青岛
#山东青岛打破历史低温纪录#话题占领了热搜 榜
↓ ↓ ↓
青岛打破历史低温纪录!
1月7日,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到-15.9℃的最低气温,打破了1961年以来该站测得的极值,此前最低气温出现在2016年1月24日为-15.1℃。除青岛站之外,黄岛国家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为-17.3℃,也打破了1961年以来该站的最低气温极值。
感觉努努力与北极肩并肩不是问题
当其他城市纷纷用“21世纪最冷的一天”描述这不可言说的寒冷时,青岛人的朋友圈被一个叫“海浩”的知识点和一张张无数如仙境一般的美图刷屏。
1月7日零下16℃左右的青岛,海上竟出现“海浩”奇观,朝阳之下,海面如同仙境
2021年01月07日,海滨城市青岛遭遇2021年第一场寒流,气温降到零下十五度,在小青岛、团岛附近海面出现了“海浩”现象,海面仿佛是飘着热气的温泉一般。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有专家认为这次“海浩”属于“平流蒸发雾”,是液态的水滴聚集形成的。由于没有对1月7日当时海面的“雾”进行取样测试,这里只能从观测到的“雾”的形态和当时的海洋、气象条件做一些分析。根据气象记录,1月7日凌晨至上午9时,青岛市区气温在-11℃至-14℃之间,当时水温在2-3℃左右,所以海-气温差达到了13℃以上,有利于水汽从海面蒸发。当时刮西北风,风力在5-6级,也就是35-40km/h,强风会增强湍流扩散,让蒸发出的水汽能深入到离海面更高的冷空气中,蒸发面上水汽压减小增快,饱和差增大,蒸发加快。而无风时,蒸发的水汽只能单靠分子扩散,水汽压减小得慢,饱和差小,因而蒸发缓慢。从这个物理过程来说,符合蒸发雾/蒸汽雾的形成机制,英文也被称为“steam fog”或 “sea smoke”。
海浩,属于物理现象的一种,属于冬季海面上的一种奇观。
“海浩”现象的出现需要具有温度差和凝结核两个条件。海水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海水蒸发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因此出现“海浩”奇观。
推荐关注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