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奔腾向前,回首风华百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日报社、丹东发布启动“重访丹东红色印记”全媒体报道活动。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我们将追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镌刻在丹东大地的红色印迹,宣传好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的不朽功绩,创新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从今天起,丹东发布将推出《重访丹东红色印记》栏目,敬请关注。
河口断桥,原名青城桥,是连接中朝两国的公路桥,中国一侧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在抗美援朝时期,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支前和物资运输的主要线路。1951年11月中旬,该桥部分被美国飞机炸毁。
70年后的今天,这里碧波荡漾、桃花飘香,断桥连同周边的自然风光和红色遗迹,已形成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本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月初,正值桃花盛开,丹东日报社“重访丹东红色印记”报道组一行走进宽甸河口村,亲身感受此处的红色文化。
一座断桥的今昔
每年的4月底5月初,是宽甸河口旅游的旺季。在观赏桃花美景和游览边境风光的同时,红色遗迹也为游客所青睐。这之中,最著名的便是河口断桥。
▲河口断桥
原名为青城桥的河口断桥,是连接中朝两国的第一座公路桥。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指令伪满洲国等当局建造该桥,并于1942年建成,桥长709.12米、宽6米、高25米,载重60吨。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从此过江。战争开始后,这里成为支前和作战物资运输的重地。
基于战略上的重要位置,1951年11月中旬,美国派飞机对该桥进行了轰炸,最终将其炸断约200米,于是形成了后来的“河口断桥”。
▲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
在河口,另一座桥也在抗美援朝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便是原名为春函桥的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据曾参与铁路志编撰工作的张百智介绍,该桥由“满铁”修建,于1938年9月动工,1940年4月建成,全长672米。
这原是一条日本侵略者为修建水丰电站工程运料的专线桥,后因朝鲜境内平北铁路提前建成,解决了建筑材料运输问题,因此建成后并未使用。1950年10月,灌水至上河口间铁路通车后,该桥随之开通,成为抗美援朝的另一条重要运输补给线。
▲抗美援朝期间,铁路工人正在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铁路桥
战争期间,该桥也成为美机轰炸重点,桥身和桥墩多处被炸裂,不得不采取临时措施维持行车,停战后再未开通使用。
正是因为这两座桥的重要作用,河口村成为了国内作战物资运往前线的中转地,而位于鸭绿江边的上河口车站便成了这一历史的见证。
▲上河口火车站
上河口站为凤上线终点站,始建于1950年11月,是铁路部门在抢修凤上线灌水至上河口间75.6千米铁路后建成的一个小站,使之与朝鲜平北线接轨。虽然当年该站建成时只有30平方米,却按正规车站布局设计,设有行车室、候车室、军代表室。
后来,上河口站虽经过重修,建成了满足现代铁路运行的新站舍,但这座30平方米的小站站舍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了河口景区重要的红色遗迹。
▲上河口火车站旧址
70年前,上河口站通过河口鸭绿江铁路桥与朝鲜清水站相接,是当时鸭绿江上的第二个口岸站。此外,车站还设有铁路援朝机务分段和志愿军后方医院。
“上河口车站作为秘密通道,将志愿军和援朝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再将战场上的伤病员从这里转运回国。”据张百智介绍,1951年4月7日,鸭绿江铁路大桥(今天的鸭绿江断桥)被炸坏,中断行车,上河口站承担了战争运输重担,每昼夜从这里运往朝鲜的军列有20多列。
▲凤上线七十四千米隧道口的志愿军雕塑
三年战争期间,上河口站共运输军列达到23000多列,为胜利作出了贡献。
如今,仍屹立在鸭绿江上的河口断桥,以及周边的铁路桥和车站遗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硝烟战火,抑或在告诉着人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2013年,河口断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村庄的发展
如果说,河口因其战略位置为历史所铭记,那么今天,它却因“桃”而闻名。
河口村现有住户878户,共3101人。近些年随着燕红桃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河口有了“桃花之乡”的美誉。每年4月底5月初,是河口桃花最佳观赏期,也是一年中的旅游旺季。据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郎显坤介绍,近些年,河口景区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每年游客接待量在20多万人次。
“五一假期可能是这一年中最忙的几天了。”5月7日上午,记者见到杜长波时,他刚将最后一拨客人送到丹东站。
作为河口村160多户农家乐的一员,杜长波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意经”。今年五一假期,杜长波的“梦境桃园”就接待了来自江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客人,其中多为摄影爱好者。
“我家桃园所在位置非常适合进行摄影创作。”杜长波说,近些年通过与各地摄影家协会以及摄影爱好者组织建立联系,使得全国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而另一方面,杜长波为广大影友提供的优质服务,也赢得了口碑,不仅“回头客”越来越多,还为他的燕红桃打开了销路。
就在杜长波为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时,河口村另一位村民李宏,这几天正在忙着选址,准备筹建燕红桃加工厂。10年前,李宏依托自家的燕红桃园,开启了电商创业之路。两三年后,他的“宏麟果业”便成了丹东地区生鲜电商中的佼佼者。
近些年,在李宏的带动下,河口村不少村民加入了电商大军,并成立了燕红桃协会,借此推动了燕红桃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而为了使燕红桃的价值实现最大化,深加工成了必然趋势,这也是李宏下一个10年的奋斗目标。
“全村燕红桃种植面积15000多亩。”郎显坤告诉记者,以燕红桃种植为引导,近年来河口村积极发展休闲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以边境风光、红色旅游、生态农业园、旅游度假、特色鸭绿江鱼为主打品牌。其中,农业标准化种植园和产业化示范区“万亩桃园”、“杏福山庄”、“玫瑰葡萄园”等一批特色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年产值超1.5亿元。三文鱼、鲟鱼、鲑鱼等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0.7万亩,年产值0.7亿元。
2013年,河口村被授予“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4年,荣获CCTV “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村”。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还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五一假期的繁忙刚过,郎显坤便开始抓紧筹划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的相关事宜。在他看来,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正是河口旅游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所小学的文化
在河口村,映入记者眼帘的,除了一江碧水和漫山遍野的燕红桃树,便是无处不在的关于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雕塑及相关内容的介绍,这或许就是郎显坤所说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的一部分。而此次河口之行的最后一站——毛岸英学校,则把这种传承推向更深的层面。
▲位于毛岸英学校门前的毛岸英塑像
河口是毛岸英烈士在祖国留下最后足迹的地方。为缅怀英烈,教育后人,宽甸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协同毛岸英妻子刘思齐,于2003年在河口村创办了毛岸英学校。这是一所半寄宿制小学,有6个教学班级和一个幼儿班,教职员工20名,学生185人。
校门东侧,“毛岸英学校”五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岸英生前战友赵南起将军为学校题写。校门西侧,是刘思齐的题词:“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伟业,做英雄传人。”
2005年,刘思齐无偿向毛岸英学校提供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信件、照片,学校又多方筹措资金数十万元,收集整理毛岸英生平图片200余幅,建成了毛岸英纪念馆。此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又陆续建成志愿军风采馆、抗美援朝主题馆、毛家六位烈士展览厅,并将教学楼门厅和两层走廊,设计成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长廊。
“在校生每年都要到纪念馆参观学习一次。”该校校长于清龙介绍说,在每年的志愿军渡江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毛岸英牺牲纪念日、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学校都要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相关纪念活动。而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到毛岸英纪念馆聆听革命先烈的事迹。
▲毛岸英纪念馆内,小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解
为传承好红色文化,自2015年,毛岸英纪念馆讲解员就开始由在校学生担任。他们采取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普遍培养、重点选拔”的方式,每批精选10名讲解员。“由学生担任讲解员,既锻炼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于清龙说。
“刚成为讲解员时,很紧张,生怕自己讲不好。”今年上六年级的盛煜婷同学,从三年级开始便成为讲解员团队的一员,现在已是“资深”讲解员。她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到纪念馆参观,她就萌发了当一名讲解员的想法,而现在,她也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把毛岸英的事迹讲给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并因此而自豪。
于清龙说,毛岸英学校建校以来,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学校先后被确定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丹东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和“丹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获得了县级“目标管理先进校”、“教学质量先进校”、“德育工作先进校”等称号。
来源 丹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