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本书内容主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廷与英、法、美、俄等国交涉的史料,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前后中外交涉及列强在华经商、传教活动等方面的文件。来源/故宫博物院
彼时的意大利,刚刚通过战争完成统一,尽管在人口和领土方面与中国不是一个量级,但在欧洲,却也是大国。1876年,清政府和英国签署了《烟台条约》,开放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地为通商口岸。由此,温州开始与西方发生了联系。
不过,最早在西方扬名的“温州人”,却是一座在今天属于丽水的小县城——青田。
青田,地处浙江南部,和温州接壤,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建县。尽管县名中有一个“田”字,却山多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在历史上,这里农业发展举步维艰,素有“无平田衍土以耕,无柔桑良葛以织,无鱼盐商贾之利,无畜牧贩卖之饶”之称,土壤也是“东南之硗壤也”。当地人终年劳碌,却“终岁勤苦而不得一饱”。
因此,青田当地便有了这样一句谚语:“青田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番薯干吃到老”,极言青田当地的贫苦。
不过,土地贫瘠的青田却盛产一种被称为“青田石”的叶腊石。因其色彩斑斓,质地软硬适中,是上乘的雕刻原料,从唐宋时期开始,青田石雕就开始走向全国,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让众多文人雅士成为它的拥趸。借着穿县而过的瓯江,青田人走出大山,先到达温州,继而走到了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一路经商,不少人因此而发家致富。
青田石“陈介褀印”,清,翁大年篆刻。来源/故宫博物院
随着打开的国门,青田人把生意做到了海外。
1853年,青田石雕在南美路易斯的国际赛会上首次参加国际展出并获奖,之后,大量青田石雕作品被选送参加各类国际展会,如此后的欧洲万国博览会、巴黎博览会、世界万物博览会、太平洋万物博览会等,并获得银奖等奖项。在各大赛会中的展出,让青田石雕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青田石雕也顺着大海的洋流漂到了欧洲的意大利。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发祥地,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对雕刻艺术情有独钟。当热爱雕塑艺术的意大利遇见代表着东方美学的青田石雕,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1894年,石刻商人裘国定在参加了意大利都灵的赛会后,见意大利人对来自东方的青田石雕爱不释手,甚至不惜高价买下,于是就留了下来。从此,青田石雕在意大利开始扎根,一批青田人也因此而致富。由此造就的致富故事,也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