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 李翠仙 云南昆明
我是一名农民,也是一名花灯戏演员。生在乡野、长于舞台,在花灯戏的滋养中成长,也为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花灯戏是云南地方剧种。1975年,我出生在当时的昆明呈贡县洛羊镇大新册村的一个花灯世家,呈贡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外公和母亲都是唱灯人。从小我对花灯戏就有浓厚的兴趣和天赋,10岁时就和妹妹一起随母亲登台演出。很多次,小小的我跟母亲站在村里的露天舞台上,在表演精彩之处听着观众热烈的掌声。这是作为演员最自豪的时候,也让我有了更大的学习动力。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虽然老师评价我学得快,但想要唱好花灯戏,确得下苦功夫。为了吐字清晰,为了唱出一句曲词的情感和韵味,我曾苦练花灯唱段百遍千遍。怎样更好表现戏曲中的人物?怎样唱才有自己的特点?老腔老调怎样创新适应观众需求?我不断琢磨剧本、练习身段音韵,表演的作品逐渐得到认可,并在省市级的戏曲比赛中获奖。
李翠仙在表演中。受访者供图
1999年,我跟妹妹组建了大新册村“姐妹文艺队”,把村里喜欢花灯的人聚在一起。除了年节表演外,平日里其他村也经常请我们去演出。除了表演传统花灯剧目,我们也自编自导花灯歌舞、花灯小戏,台上的装扮、剧目的内容,许多都与乡村有关,讲的是村里事,说的是乡亲情。
我记得有一部《穿错鞋》的剧目很受欢迎,讲述的是一个尝试发展种花产业的村里,一对农村婆媳之间产生误会又解除的故事。20多年前,许多呈贡的村庄已经开始发展花卉产业。我饰演婆婆,身着呈贡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头顶蓝头帕、身穿“褂褂”,腰系花围腰。手工绣花鞋、家家户户使用的农具成了舞台道具,让舞台更贴近生活实际。唱到误会解除之处,观众意犹未尽:“看来家人之间还是要互相信任。”
一场场演出让我感受到,呈贡花灯之所以一直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因为它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演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