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风去看看红色历史,周游名山大川,探索古镇乡村,那些无数次在语文课本里见到的、在古人诗词里读到的地方,都藏在江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追风者》成为今年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剧集。
昨天,万众瞩目的《追风者》迎来央视收官。在古偶剧扎堆的3月份,这部民国谍战剧《追风者》却“高开疯走”,央视实时收视率峰值突破2.6%,短短16天成为2024年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剧,累计有效播放量超12.04亿。
这部电视剧的看点在哪,何以“网台双爆”?剧中为何如此多江西元素,给江西文旅“上大分”?这些江西元素呈现的背后有哪些幕后推手?
一
近日,《追风者》每集的爆梗、话题总是层出不穷,“金融奶鳄”王一博、“叔圈天菜”王阳、“民国拼夕夕”李晟达等引发热议。细细品味这部剧,爆火确有规律可循。
首先,小人物视角切入。
1929年至1934年,这是一段尽人皆知的红色历史,同时也是一场看不见硝烟但同样精彩的金融战争。该剧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作为国民党央行底层职员魏若来如何逐步成长为我党金融战线独当一面的红色金融家的故事。
当时正处于我党革命战争时期金融事业艰难起步的岁月。一个初入社会的普通人魏若来,领着观众跟着他的脚步去体会、去感受风云激荡下小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追风者》剧照。
他为考上中央银行端坐火场的镇定自若、看清国民党的腐朽和堕落后寻找光明的满腔赤忱、为保护师傅沈图南去秀场偷袭夺枪的勇敢莽撞,是不是有一刻让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又何尝不是我们年轻时候的模样?
其次,年轻化的表达方式。
一位好编剧,善于“钩”住观众,让你看完一集后欲罢不能。一边是紧张的股市商战,一边是激烈的谍战斗争,全剧双线并行,互相交织,又快又狠的情节设置让观众肾上腺素持续飙升。
例如,将1928年11月1日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和1932年2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联系起来,让主角参与两个“央行”的建设,其功能和目的不同之处一目了然。同时将场景从上海转至江西瑞金,魏若来和师傅沈图南的高能金融战就此打响。
甚至有不少观众表示,自己学的历史知识,在这里完成了闭环,“上学时没搞懂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这部剧里搞懂了”。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把这本厚重到令人生畏的故事书变成了轻松易读的“小人书”,让观众更愿意读下去、读进去,甚至开始为人物命运而担心。
再者,豪华阵容的配置。
导演姚晓峰资历丰富,前有《大丈夫》《虎妈猫爸》等白玉兰奖、华鼎奖大作傍身,后有《假日暖洋洋》贺岁轻喜剧的转型之作。现在的《追风者》,则是他沉淀6年精心打磨的年代剧发力之作。编剧翁良平凭借近20年的沉淀,向市场交出了《大决战》《问苍茫》等不少佳作,颇有厚积薄发之势。
剪辑师曹伟杰是电影班底出身,《邪不压正》《人世间》等作品中可见其对剪辑细节的把握。还有王一博、李沁、王阳等青年演员,演技更是得到观众认可。
不浮夸的剧情,不矫饰、不脱离生活的生活场景,让观众仿佛也穿越到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猛一回神,才发现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已浓缩成了历史书上短短的一行话、几个字。一时间激起大家的求知欲,狂补资本论、了解宋家三姐妹、去江西走走看看,引发独特的“追风效应”。
《追风者》剧照。
二
连绵不断的山脉和碧毯铺陈的茶园,满屏的绿色拉开了《追风者》江西时段的序幕,也就有了剧中魏若来和沈近真的一段对话:“这江西就是山多,庐山、三清山还有龙虎山。”“井冈山,我这辈子最想去的地方!”
这段对话被网友戏称“江西软广植入”,且不说是否有意为之,但剧中的江西元素着实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嵌在剧里的江西元素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板”,更是这部红色金融谍战剧绕不开的历史内核。
江西吉安作为我们党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和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于当时的国民党央行金融家们而言可谓是“如临大敌”。
剧中魏若来凭着一股韧劲和闯劲继续在上海金融圈打拼,逐步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知识和人脉资源。但当他亲眼见识到国民党金融领域的腐败与黑暗,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信仰和立场,毅然回到江西瑞金。
这一场从出发到到达好像兜了一个圈,但起点终点始终是江西,是当时江西山区的闭塞和贫困给了魏若来离开的理由,也是当时中共苏区建设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给了他回来的坚定。
魏若来等人回到江西。
追着风去看看红色历史,周游名山大川,探索古镇乡村,那些无数次在语文课本里见到的、在古人诗词里读到的地方,都藏在江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剧中藏有吉安“红”。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篇章,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剧中,男主角魏若来深受观众们的喜爱,这位质朴、聪颖的青年就来自江西吉安,他代表着广大的苏区革命者。
剧中藏有瑞金“银”。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低矮的2层小楼看起来简陋,但团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