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再者,无锡的地名早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出现。据史料记载,无锡地名来源于楚国春申君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东汉班固、班昭所著《汉书·地理志》,正式载有“无锡县”地名,并将它列入西汉会稽郡所属的26个县中。历代无锡县志所记无锡建县年代,都依《汉书·地理志》为准,明确记载为西汉高祖五年置无锡县。
锡山之矿是否有依凭呢?顾一群所著《无锡山水》一书言,“20世纪60年代,为了验证锡山是否有过锡矿,曾开凿了长300多米、宽高约4米的山洞,(即今龙光洞。)其间将岩石标本与土壤送至安徽地质局物探队光谱室进行分析。……锡山岩石和土壤中含有11种元素。其中包括铅锡,但含量极微,与一般岩石都含有多种矿物一样,不能作为矿石进行开采。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对锡山南麓进行调查,亦没有发现采矿痕迹。
如此来讲,无锡锡山可能是没有锡矿开采史的。而无锡,大概也是与锡无关的。
无锡,一个美好的愿望
黄埠墩
锡是大名鼎鼎的“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远古时代,人们便发现并使用锡了。据考证,周朝时锡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了。锡对人类历史有直接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青铜。当铜与约百分之5的锡铸成合金,它就会产生青铜,不仅会使熔点变低,也能使其更易于加工,但生产出来的金属则会更坚硬,是工具和武器的理想材料。所以,锡的发现及其应用,说明人类进入文明阶段;锡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只要锡源源不断的开采,天下就要发生战争;而锡矿枯竭,反而天下安宁。《东周列国志》中,这句话则被艺术加工成一则动人的故事:
战国末年,群雄逐鹿,秦王赢政令大将王翦率军讨伐楚国,驻军锡山。士兵在埋锅造饭时,掘出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十二个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王翦召当地人询问,当地人回答说,“此山乃惠山之东峰,自周平王东迁洛,此山遂产铅锡,因名锡山。四十年来取用不竭,近日出产渐少。此碑亦不知何人造。”王翦听了,道:“此碑露出,天下由此渐宁矣。今后当命此地为无锡。”
茶圣陆羽在《游惠山寺记》中记载,(惠)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锡县,属吴郡。
千百年来,说起吴地,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就是吴侬软语、温润如玉。要知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早前的吴地却也是骁勇善战的。在无锡鸿山南麓,有两位吴地大刺客专诸要离的墓地。唐雎不辱使命,曾如是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布衣之士如此,政府亦是如此。吴王阖闾、夫差,哪一个也不是躺在温柔富贵乡里消磨时光的。
无锡,无兵,无战,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愿望。无锡,即使真的没有锡,也不妨碍她的美好寓意,以及她对生命的珍视、敬畏之感。
无锡,究竟有何得名?
鼋头渚
1.古越语音说
还有一种说法,“无锡”地名来自于古越族的语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消逝已久,无从考证。这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其原意已经失传;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由来,往往望文生义,所以说成无锡就是没有“锡”了。
2.民间传说“无雪”说
在无锡有一句世代相传的老话:沉落山阳县,氽(tǔn)出无锡城。关于这句话,有着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
传说,三万六千顷的太湖身下有一个山阳县。山阳县里的人们不爱惜粮食,东抛西撒,糟蹋浪费。稻谷收场后,雨天也不收,天晴也不晒,霉气越积越多,直冲天宫。玉帝闻到后,拨开云雾朝人间一看,只见山阳县的人民不把粮食不当回事,就下令惩罚,发大水淹掉这个地方。
太白金星担心好人受到连累,变成了乞丐,来到山阳县城。正好华孝子搀着母亲走过来,乞丐背起华孝子的母亲就跑。华孝子见母亲被人掳走,一边追一边喊。乞丐只当听不见,越跑越快。好心人听到,纷纷从屋里跑了出来,跟着华孝子一起追赶。
天空下起鹅毛大雪,地上就积了厚厚一层。乞丐见有一块地方没有雪,“这是块好地方,就停在这里吧。”说着,就把华孝子的母亲放下来。等到华孝子与追赶的男女老少赶来,身后就传来了哗哗的水声。大家回头一看,白茫茫一片,山阳县被大水淹没不见了,乞丐也消失了。于是,大家就在神仙指点的地方住了下来。
因为这块地方没有雪,大家就叫它“无雪”,“无雪”就慢慢叫成了“无锡”(在无锡本地的方言中,“无雪”和“无锡”的发音相同)。而这个故事,也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3. 无锡封说
锡封,即赐封、分封。 汉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考翼佐世祖,匡復郊庙,锡封茅土。”
《史记·东越列传》,“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无锡侯。” 汉武帝封多军为“无锡侯”之时,是其已位四十年。从武帝性格言,对于降将又似乎不能宽允。其治李陵罪最显著,司马迁仅辩解亦获腐刑。若从其时汉廷对东越、南越尚未完全控制言,封多军为侯可从越人治越而着眼。对一个有功降将,封英武之号显然有违规矩,予以不加锡封侯给多军可谓名实俱至。从多军言,以降将得封,是无战功得所封侯;从汉廷言,多军弃军而降,于减刀兵之苦、民之生灵涂炭、固汉之一统,功莫大焉。以无赐相封,既是怀柔,亦是大道,更是以越人治越,此如同当年武王封殷遗民。
历代王侯封爵,先为王者后,再为有功之臣。《汉书》说,周爵五等,而王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伯子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上述史料证明,在秦始皇立郡之前,或者更早,即武王灭殷后,以周厉王共和纪年向前推算的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在勾吴的地名之外,显然还有一个周室王朝没能直接锡封和无须锡封的说法,而对无锡称谓及其意义即当在其时。
公元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如此,泰伯就成了没能直接受到武王锡封的诸侯。历史巧合的是,周章在武王尚未锡封前,已成为事实上吴国之君。而武王所封,则只有树立周室一统的权威形式了。
无锡地名由周室到汉至今,除王莽一朝短暂更改外,至今如一。“子曰,太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其间蕴藏的微言大义,则是长子让贤弟、贤侄,长子谦德万古流芳。
不管是“无锡兵天下宁”,还是“无雪”,抑或是“无锡封”,无锡都在传递着“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
部分材料参考《百度百科》 《无锡地名》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