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1000多户苗家特有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静静地度过了1700多年的时光。
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这里举行,西江千户苗寨一鸣惊人。
通过乡村旅游开发,西江千户苗寨摆脱经济落后、贫困面广、文化保护乏力的状况,一跃成为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社会和谐、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动力强劲的美丽村寨,成为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助推脱贫致富的典范。西江千户苗寨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和知识经验,熔铸成广为人知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西江模式”。
兴文化 促旅游 稳就业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白水河如玉带缠腰连接两岸,星星点点的灯火让人心安,少数民族文化浓郁质朴,苗家阿妹热情好客……”这是西江千户苗寨带给游客的第一印象。
西江被称为是一个民族陈酿千年的圣地,是一部民族的史书,是研究一个民族的活化石。然而,在2008年以前,西江只是一个坐落于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苗族原始村寨。
吹芦笙、唱苗歌,高山流水迎宾朋……曾经,人们对苗族人民的固有印象是整天只爱唱唱跳跳。如今,西江村民通过古歌演唱、迎宾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的参与,让荷包鼓起来。
从发展初期到现在,表演场的民族表演早已成为了游客进入西江的必打卡点。表演队的演员一半以上都是西江镇的村民,根据演出任务和分工不同,他们每月可以拿到3000-10000元不等的工资。也从这个时候起,西江的发展模式悄然成形。
西江旅游步入正轨后,原本在外务工的中青年也抓准契机回乡创业,李珍就是其中之一。
“我原来是在外面打工,做过工人,当过服务员。后来有机会返乡创业,在政府的帮助和旅游发展下,我的餐饮店从1家发展为3家,日子越过越好。”李珍经营的餐饮店员工都是当地村寨居民,食材也从当地农家采购。
随着景区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呈“井喷式”增长,李珍的餐饮生意也越做越红火,直接带动了村里 300 多人就业。收益不断改善的同时,她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完善经营理念,她说:“我希望客人来体验到的不仅是我们的地道的餐饮,还有酒文化、歌文化等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为了更好地把旅游业态整合起来让村民们抱团发展,2009年,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至此,西江也逐步从一个苗族村寨向规范的旅游景区转变。
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产业化运作,在给村民创造就业岗位之余,还将每年门票收入的18%作为景区内村寨的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分给老百姓,平均每户可享受资金近27000元,确保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在西江,7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西江景区为村民提供了导游、环卫等800多个服务岗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1800余元增长到2019年的22300余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000余元。
历经十余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的职能,凭借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成享誉全球的知名景区,成为黔东南的一张靓丽名片。
树形象 寻新路 齐发展
尽管 “西江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但西江并没有停下持续发展的脚步。随着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兴起,近年来,西江又在网络经济上做起了文章。
“我们把西江的人文风光通过抖音短视频等形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