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莫斯科5月4日电 (记者 陈效卫)2015年赴俄中国游客达53.7万多人次,“其中‘红色游’是重中之重”,俄罗斯联邦旅游署署长萨弗诺夫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一年前,俄罗斯对来自中国的游客量身定制了涵盖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和乌里扬诺夫斯克等市的8天“红色之旅”。此后,在俄联邦旅游署及俄旅游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俄旅行社推出针对中国游客的“红色游”。前不久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冷战博物馆对中国游客开放,即是这一专线上的新亮点。萨弗诺夫表示,俄中旅游合作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远高于与其他国家间合作。俄联邦旅游署与中国国家旅游局建立了“红色游”工作协调小组专项合作平台,致力于推动该项目的产业合作。
俄罗斯如此重视中国游客需求,将俄丰富的“红色游”资源与中国游客浓厚的“苏联情结”对接,既是两国旅游合作驶入快轨的标志,也是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使然。
“中国经验”惠友邻
莫斯科旅游局局长顾问巴甫洛娃告诉本报记者,设立该专线的目的,就是让中国游客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用最短行程和时间,最大程度地探寻俄罗斯的红色印记,即游览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纪念地、纪念物并学习其承载的革命精神。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州长莫罗佐夫曾坦言,过去很多中国青年来到苏联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现在则是俄罗斯返回中国取经的时候了,在“红色游”方面尤为如此。
俄罗斯是世界“红色”的发源地,其发祥时间可上溯至十月革命,早于中国的起点1921年。但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自身对“红色”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俄罗斯独立之初,对苏联的“怒其不争”导致“恨屋及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夜间更改了成百上千个以列宁命名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人对苏联的认识趋于理性和辨证,强烈的怀旧情绪也直指心底。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多次调查得出的“十件引以为豪的大事”,也基本都是苏联时期的产物。普京的那句“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名言,算是对爱恨交加的“苏联情结”画上了双重句号。带着这种情结和心态,俄罗斯人自身的“红色游”早已开始,只是自发零散不具规模。
与此同时,中国自2004年正式提出“红色游”概念以来,已开发了100多个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亿人次,2013年收入近2000亿元。令俄罗斯人喜出望外的是,中国的“红色游”正不断向俄罗斯延伸。2014年7月,120名中国游客踏上了为期11天的“俄罗斯之旅”,标志着“红色游”首次走出国门,开启了跨国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红色游”的上溯和延伸,是“苏联情结”的必然产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出生的人,所接受的外国文化基本就是苏联文化,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陪伴了几代人的青春岁月。对他们人而言,莫斯科不是一个城市,而是弥足珍贵的革命记忆;苏联也不单单是一个国家,而是社会主义的遗失符号。对许多中国老年人而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今天的俄罗斯一样如此勾起他们怀旧的情愫。索契“兄弟”旅行社导游销售经理德米特洛夫告诉记者:第一次带中国游客参观斯大林别墅时,他几乎震惊了,过去从没见过有游客对和斯大林蜡像合影有如此高的热情。退休工程师高老师则告诉记者,自己的奶奶是俄罗斯人,与赴苏联留学的爷爷一见钟情,来到中国定居。但是因为二战和后来的中苏交恶,奶奶终生没能再回故乡看一看亲人。现在自己有了条件一定要到俄罗斯的白桦林间走一走,替奶奶圆这个返乡梦。
客观上,俄罗斯经济状况不景气,也使赴俄游变得更加节省易行。据中国大型旅游公司资料,2016年伊始,仅2月6日至13日中国春节假期期间访莫斯科的中国游客就达2000多名。
俄罗斯的“红色旅游”,在满足中国人“布尔什维克情结”的同时,也将有效拉动俄罗斯的旅游经济。《俄罗斯联邦发展国内游和入境游计划(2011-2018)》提出在9年内吸引3000亿卢布(当时约合人民币544亿元)的投资,其中对中国游客即寄予厚望。雅罗斯拉夫尔州佩列斯拉夫利―扎列斯基市旅游处处长格鲁舍维奇认为,与其他国家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还喜欢顺便考察当地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潜力,因而他们也是以投资者身份在积极地参与到上述计划的实施中。
中国的“红色游”也惠及当地民众。去年在参观位于莫斯科南郊的六大遗址时,附近的几位老人动情地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常常在这里玩耍,对原来的庄园破败成垃圾厂感到非常伤心,听说中国要修复遗址并建博物馆,他们非常期待。
“红色印记”何处寻
景点受欢迎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易抵达性。俄罗斯为中国游客量身定做的四城“红色游”,不仅基础设施配套,景点历史悠久,与中国渊源较深,而且交通便利。如此“四位一体”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