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富山点击:5042评论:2发表时间:2019-09-26 10:56:17字数:2363闪星数:2
摘要:战国时期匈奴的一顶金冠,成为内蒙古博物院镇馆之宝,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惟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2周年,比建国还早两年。72年风雨兼程,72年波澜壮阔,72年春华秋实,内蒙古一路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美好。当然,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区的历史更远远不至于这72载春秋,内蒙古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丰富而厚重的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这里让我们走进自治区的博物院,寻找历史的印记,用珍贵的镇国之宝来讲述属于内蒙古的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来倾情诉说这片草原孕育出的灿烂文化。
战国时期匈奴的一顶金冠,成为内蒙古博物院镇馆之宝,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惟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金质鹰形冠饰,1972年出土于鄂尔多斯。冠饰由冠顶和额圈二部分组成,呈现出雄鹰俯瞰狼咬羊的生动情景。冠顶作半球面形,花瓣状,饰浅浮雕四狼吃羊图案。狼作卧伏状,盘角羊前肢弯曲,后肢被狼咬住,作反转态。冠顶中央傲立一只展翅雄鹰,鹰体由金片制成,中空,鹰身及双翅有羽毛纹饰,鹰首、颈用绿松石制成,首颈之间嵌有花边金片相隔。尾部另作,用金丝与鹰体连接,可以活动。
额圈由三条半圆形的绳索式金带巧妙并合而成,前面有上下两条,中间及末端均有榫卯相合,后面一条两端有榫与前面一条连接。三条金带末端分别饰浅浮雕卧虎、卧羊、卧马。整个金冠饰构思奇特,制作精湛,纹饰精美,是一件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点的藏品。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衣冠之国”的美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衣冠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蒙古族的头饰上十分讲究,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妇女使用的头饰不一样,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蒙古族妇女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元代,而在簪钗的银板上镶嵌红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艺。
蒙古族的妇女的头饰喜欢装饰红珊瑚与蒙古族的观念有关,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像汉族那样积累各种各样的财富,他们的财富往往集中在妇女的装饰上,尤其是头饰上,而且,蒙古族喜欢红色,喜欢鲜亮的颜色,贵重的红珊瑚正好吻合了他们的这一习俗。
另外,不同区域的妇女头饰所用的红珊瑚的部位不一样,头饰的组成也不尽相同,不同身份的妇女头饰也有区别。比如,科尔沁、克什克腾、察哈尔等地区的头饰都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这些头饰上都镶着大量的红珊瑚。
在博物院里还发现巴尔虎部蒙古族妇女清代头饰,由银、珊瑚、松石,头饰长37.5厘米、宽50厘米、头箍直径19厘米。整个头饰呈盘羊角形,在条形银饰上镶嵌珊瑚、松石等宝石。头饰造型独特,整套头饰上的装饰图案较多地保留了蒙元时期的特色。
又有近代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此头饰是成吉思汗三十四代孙福晋夫人的用品。厚重、华贵,以金银、珊瑚、松石等宝石穿帘成。工艺制作精美,重达7300克。
清代银鎏金镶宝乃琼冠,由银和宝石制造而成,高50.5厘米,直径33厘米。此为乃琼神巫在特定宗教吉日作法降神时所戴的冠饰。这顶法冠形制非常奇特,正面嵌有五个骷髅银饰。它的材料大多由金银和宝石组成,所以特别贵重,只有乃琼神巫降魔时才能由助手帮忙戴在他的头上。
北魏时的步摇冠金饰件,虽是复制品,依然华美。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步摇是鲜卑族妇女佩戴的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佩戴者在行走时一步一摇,故名“步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且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里就有金步摇的描述:“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中描述了当时爱妾的风姿绰约,皇上抱着美人芙蓉帐里度春宵,只恨春宵苦短日高起,君王从此哪有心思打理朝政啊。这金步摇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传奇的匈奴王金冠曾被编写成电影剧本。话说1972年,一位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76岁老人王美子,在阿鲁柴登大队以南4里左右的一个荒凉的大沙窝子里挖土龙骨(古生物化石),发现有不少三棱形铜箭头和一根铁棍,铁棍的头上还有金片,接着又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