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山塘街的那场大雪记忆犹新
落了雪的姑苏美成了画里的江南❄️
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唐朝时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
2010年,山塘街获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山塘街被中国住建部、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阊门外西北,东起阊胥路北首渡僧桥,西到虎丘西南麓西山庙桥。山塘街全长3600米,约合7华里,宽2—6.8米。山塘街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西段指半塘桥至虎丘山。
山塘街上河道多,桥多的特征充分体现了苏州这个水城的街巷特点。其河道逶迤平行,绵延至虎丘长达七里。山塘河的东段民居大多都是临水构筑,水榭和水阁都是由木桩支撑着的。河的西段水面则疏朗宽阔,两岸种植花木绿树。水面上横跨的古桥或平或拱、或单孔或三孔。
山塘沿街两侧的大多数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其单门面种类有:石库门、栅板门、遮堂门、矮挞门、雀宿檐门等。建筑入口有门厅、轿厅、花厅、楼厅等三到五进,有些住宅则拥有七进,其前后两巷相通。在纵贯线上,明代的建筑几乎都是一路的,但到了清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崇尚奢侈,所以就出现了三路、五路。备弄的设立在纵横交错的各路之间,往往是由备弄隔开的。弄不但是建筑的前后进通道,又起到了各路间的消防作用。
山塘街区内,横跨山塘河上的古石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又名瑞云桥)、星桥、彩云桥(又名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曾名便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8座:白姆桥、毛家桥、桐桥(曾名洞桥、胜安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而对岸竖贯之桥也是八座,有同善桥(小普济桥)、引善桥等。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其中通贵桥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府第。星桥是昔日商业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
山塘街古戏台位于通贵桥西侧,是一座“易地移建”的古戏台。戏台原在“东汇路”68号“外安齐王庙”(安庙)内,2003年庙内的古戏台移建到山塘街,被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古戏台,占地31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坐北朝南的戏台,黛瓦结顶飞檐翘角。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空地,辟为游客看戏之处。两侧的厢楼,辟为书店、老照片收藏馆等文化场所。戏台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底层砌筑半墙,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四角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上面的戏台。戏台形制为悬山式,塑“龙吻脊”。翘起的“戗檐”上,排列蹲兽。两侧飞檐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题“山塘”两字。东西两侧木柱间,从上至下,分别镶嵌斗拱、垫栱板和挂落。垂莲柱错落其间。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戏台上就演出各类文艺节目。
山塘街上有一座建于清末的“控保建筑”,为中医外科名医许丹鹤之宅,俗称“许宅”。2002年,年久失修的许宅修复。古建专家罗哲文题名“山塘雕花楼”。雕花楼内的第五进,与走马楼南北相对。该戏台临池而建,是一座伸出水面、“半陆半水”的水上舞台。戏台6米见方,高达10.67米,两侧观戏的厢房各宽5.6米。其形制分为上下两层,卷棚歇山顶,飞檐翘角。临水一面和东西两侧,设置低矮的围栏。戏台正中悬挂一块横匾,金底黑字,题额“普天同庆”。两柱镌刻一副对联:“日月星辰耀天地;生旦净末警人伦”。对联寓意演戏如做人,富含人生哲理。
展开全文苏州商会博物馆于2005年苏州商会成立百年之际,在阊门外山塘街原泉州会馆开馆,是当时全国第二家商会博物馆。该馆通过呈现档案史料,展示了百年来苏州商会的“人、物、事”,成为传播商会和苏商文化的平台。该馆还采用数字展馆形式,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微信小程序里的图片、文字、语音、视频和部分AR展示资料。
#苏州风貌# #不一样的姑苏# #江南苏州寻美记# #苏州留园风光# #苏州中午风景# #苏州旅游美景# #苏州园林风光# #苏州明日出梅# #苏州网师园夜景#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