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防水服赶海的专业渔民们
作为图一乐的普通赶海玩家,一个家里鱼缸用的小捞网就足够,实在没有,还可以用妈妈放在厨房里筛面粉的不锈钢网(此行为有风险,建议先斩后奏)。
手套、水桶、铲子、捞网和一双防水鞋,
是赶海的入门装备
🔘手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想被皮皮虾划伤或者螃蟹的钳子夹到,最好还是准备一副 ;
🔘 想让趴沙的蛤蜊和蛏子露头,盐是一种利器,所以还得带上一袋盐;
🔘 如果幸运地有了收获,当然要有一个带盖的小水桶盛放战利品,也方便螺贝们倾吐泥沙;
最后,抄一把顺手的小铲子,拎上防水鞋和遮阳帽,新手们就可以出发了。
赶海也讲究天时地利
先给大家泼泼冷水。赶海是个技术活儿,别看网上视频里一铲子下去盆满钵满,小鱼小虾乱蹦,可现实生活中,新手赶海往往就是空挖沙。
时间
首先要选对时间。每个月赶海的黄金时间在阴历初一和十五之后的三天,通常会有大潮,海水退得又远又快,海滩面积最大,这时候后跑得慢的螺贝们纷纷现行。
天时地利人和,赶海就会收获多多
另外,潮水每天涨退的时间、幅度都不同,会按天文周期变化。如果在涨潮期间赶海,就只能挖挖沙了,可能连礁石都看不到。
建议提前在中国海洋信息网上搜一下当地的潮汐时间表,在退潮时去赶海,看准几点涨潮,计算好时间及时上岸,以免和鱼虾一起被困在礁石上。
地点
赶海的区域主要在潮间带。海滩上涨潮时淹没、落潮时裸露的区域,称为潮间带。这里光照和养分充足,浮游生物大量繁衍,滋养了蛤、蚶、蛏、蚬等众多贝类和沙蟹。
礁石岩缝众多,可供鱼虾藏身;贝类们能用足丝黏附在礁石上,或是钻入泥沙下。这些都是容易有收获的好地方。
青岛西海岸西区顾家岛渔港,游客在海边赶海
赶海最无脑也最初级的方法是翻石头。石头附近总是聚集着很多小鱼小虾小螺,有时还会有小螃蟹。看到石头就上去翻一翻,绝对有惊喜。
三亚小东海
如果在平缓的沙滩上看到小鼓包或手指宽的洞口,别犹豫,开挖!犹豫多一秒,里面的蛤蜊/蛏王/螺/蟹就可能跑掉,这时候可以往洞口加点盐等它们露头。
当然,海滩上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经验:如果看到一群人都蹲在一个地方不动,那就过去加入他们——这里一定是个产量丰富的宝地!
赶海常见战利品
新手上阵,先立一个小目标:蟹和蛤蜊,怎么也得抓一只吧!浅海的赶海还能收获哪些“战利品”呢?先来认识下。
蟹
秋季海鲜市场上最常见的,要属梭子蟹了,但如果想要在海边抓到这种美味,那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偶尔涨潮时有几只被冲上岸边。它们一般生活在海底,凭借一对游泳足在水中横向霸道,是天生的好猎手。
在海边碰到红星梭子蟹,先别忙着高兴,
检查下如果是死蟹千万不能吃
海边能见到的大多数“野”螃蟹,都属于方蟹。特别是在中国热带、亚热带沿海的岸边礁石区,有很多身体扁平、青绿色配紫色蟹鳌的白纹方蟹。肉少,抓着玩玩可以,吃就没啥吃头。
还有一些居住在潮间带泥沙中的蟹,动作轻盈,行动迅速,它们偶尔在海水里游泳,但不喜欢长时间待在水里。只能靠海浪涌来的时候压低身体,在沙上刨坑让自己“隐身”。
赶海收获的蟹,个头一般不会很大
这种就是沙蟹。抓沙蟹最适合用抄网:当它慌不择路冲下海的时候看准它刨坑卧沙的藏身之处,在第二个浪头来临之前用抄网扣住,连沙带蟹一起猛抄起来。通过这种方法抓到的沙蟹,往往个头都不小。
沙蟹是沙滩上最常见的蟹
沙蟹不仅跑得快,还能在跑动中灵活变向急转弯,要想追着抓它实属不易。不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在海滩上如果看到硬币大小的洞,那就找到了沙蟹的老家。
角眼沙蟹,因为眼睛上方“长角”而得名,
堪称“沙滩飞毛腿”
它们白天藏在洞里,顶多在洞口附近转转,晚上才出洞觅食。两三厘米大小的身体,却能挖一米深的洞。对付这种老顽固,可以用铲子配合盐试试。
牡蛎
牡蛎,也叫海蛎、生蚝,作为大众海鲜风靡世界,中国是世界牡蛎产量、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生蚝的名称在各地也有不同,有着“南蚝北蛎”的说法。两广人称牡蛎为“蚝”;闽南、台湾人将其称为“蚵仔”;而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它又有“石蛎”“海蛎子”之称;浙北的沿海城市又称之为“蛎蝗”。
烟台海边的牡蛎
牡蛎生活在潮间带水深10米内的浅海,附着在礁石上,一辈子不挪窝。贝壳形状很不规则,能长成什么样,往往取决于周围空间。赶海时遇到这种头铁的家伙,一般拿小刀或小铲子去撬,牡蛎壳的边缘粗糙又锋利,很容易划到手。
蛏与螺
还有一种赶海视频里的常客,蛏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的贝壳近似长方形,壳质薄脆能轻易掰断,两壳抱合时就像一节竹管,里头塞着肥厚的贝肉,伸出长长的“鼻子”。
撒点盐,静候蛏王们出洞
蛏类大都生活在潮间带,在泥沙间挖出垂直地道,过着穴居生活。这些地道能有三四十厘米深,蛏子凭借强有力的斧足上下移动如电梯,但终究逃不过赶海王的一双双无情铁手。
被收入囊中的蛏与螺
说道蛏子就不能不提猫眼螺,赶海界两大著名受害者。视频里的这种猫眼螺其实是玉螺,猫眼螺是它的俗称,并不是另一种因为有猫眼口盖也被称为“猫眼螺”的猫眼蝾螺。
猫眼螺,看到就想挤一挤
海边的螺类众多,礁石赶海最常见的各式海螺中,猪仔螺、辣螺、猫眼螺、塔螺比较多,它们通常躲在石头缝隙里,颜色和石头非常接近,所以得仔细观察。
有的海螺藏在海水没退完的石头缝里,这种就要靠摸了,但是一定要一定要带手套,不然有可能会被缝隙里的不速之客比如螃蟹、海胆之类的弄伤。
海螺大丰收
还有一种生活在淤泥质海岸中的泥螺。如果看到灰黄泥滩上有一些会动的“泥点子”,不要犹豫,它们就是好吃的泥螺。
被专业赶海人士捞起的泥螺们
泥螺泥螺个头不大, 数量众多,肉体颜色与湿泥相近,不注意的话,会以为是泥块或小石子。一般栖息在潮间带的泥沙中,不适于在风浪大、潮流急的海区生活。
蛤蜊与扇贝
蛤蜊算是北方和内陆居民最容易买到的海鲜,是很多人的“鲜味”启蒙。它们大多呈卵圆形或近三角形,瓶盖大小,壳面光滑,花蛤和文蛤是最常见的。
它们在近海的泥沙下生活,凭借“斧足”潜行泥中,吃饭就靠两根管子,一吸水、一吐水,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山东省日照市两城河入海口,
一位小朋友展示刚捡拾到的蛤蜊
用来做“蒜蓉粉丝”的扇贝是海边最容易捡拾的贝壳,它们造型扁平,表面有放射状的隆脊,像两把折扇对扣在一起。
在海边捡到扇贝贝壳比捡到扇贝还是容易多了
扇贝生活在浅海,有些会定居在礁石上,也有的喜欢平躺在海底,若遇危险还能扑扇着双壳游走。喜欢附着在礁石上、表面发黑看起来脏脏的栉孔扇贝是北方最常见的。
扇贝听了想鼓掌
赶海好去处
中国有着超过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坐拥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东侧的部分太平洋的近海,每个沿海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属赶海优势。
大连
渤海是中国最靠北的海域,属于内海,部分地区的近海甚至会在冬天结冰。这里盛产鲍鱼、海参、海胆等名贵海鲜,低温带来的缓慢生长速度使其体内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