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生产既要考虑景观,也要考虑社区;既要考虑观光游客打卡,也要保护居民的生活空间;既要“光辉城市”,也要“落脚城市”;既要“记得住乡愁”,也要“找得到未来”。
徐锦江
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
时尚而不失厚重优雅而不失烟火
各位嘉宾,大家好!
网红打卡地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逻辑与复杂的动因。网红打卡地简单来说,就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迅速走红的地方。让我们先来看一张上海的网红打卡地分布图。这是根据小红书上的1000多条信息整理出来的上海前100位网红打卡地,80%以上在浦西地区,不知道跟大家的印象是否吻合。
网红打卡地背后的空间和文化逻辑,一共有五点:
一、网红打卡地经常发生在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集中的地方,或者是建筑风格、环境设计独具一格的地方。
二、网红打卡地经常发生在文化活动频繁、多元、丰富的地区,以及时尚潮流的汇聚之地。
三、网红打卡地往往是一些小尺度、高密度、功能混合的街区。
四、综合ChatGPT和“文心一言”的解释,网红打卡地具有高颜值、高传播、高科技,有核心景点、历史底蕴、文化特质、独特体验、可达性强等特征,擅长营销推广,通过用户生成内容。
五、颜值担当、场景拼贴、知识拓荒、情感共振、时尚加持、艺术绘新、科技赋能、人格升维、圣地巡游、文化塑异,这是一位叫陆超的学者概括的打造网红打卡地的十种途径。
下面我以愚园路和大学路为案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讲一下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特征:街道宽度一般在15米至25米之间,超过30米就属于比较宽了,以你能看到马路对面人的脸为标准。车道宽度一般在2.75米至3.25米之间。右转弯的半径应该比较小,这样可以减速。
街道和建筑物的宽高比例,一般在1:1或1:2比较合适,如果两边建筑过高,街道过窄,可能会造成一种压迫感。如果街道很宽,建筑很矮,那也会造成一种疏远感。100米之内最好有15至20个店铺,走4到5米就有个店铺,这样逛街体验会比较好。
刚才讲的这些空间尺度,大学路是比较吻合的。这条路的路网设计比较好,街道比较宽,车道比较窄,全长700米,有6个红绿灯,适合街区的慢行。街道宽,可以设置外摆的餐饮,有利于夜经济。
接下来讲一下混合街区的特点,愚园路为什么会成为网红?它看似和南昌路、巨鹿路都差不多,都在“梧桐区”,但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愚园路的历史基因中有很多独到的地方。
第一,愚园路是历史上的越界筑路地区。越界筑路区具有很复杂的多元性,简单讲,愚园路就是“一条路走东西,两边路故事多,警权常常三分,弄堂四通八达、人员五方杂处”。
第二,愚园路不是南京路、淮海路这样的中央商业区,而是街区商业,是与周边居民生活配套的商业。
第三,愚园路上的建筑并不是上海最有标志性的石库门建筑,而是新式里弄建筑和花园别墅结合的区域。今天,这里成了生活美学街区,既有生活气息,又有美学。这条路上既有老伯伯的内衣店,也有很多生活小店,还有LV的快闪店,以及体现二次元Z世代文化的潮店,它们都在一条路上相安无事。
愚园路是活的街区,是呼吸着的街区,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街区。街边的长凳上,可能会同时坐着时髦的情侣和推着童车的爷爷奶奶,这个和谐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历史起源”和“潮流开端”的结合。
中央电视台曾这样概括愚园路的特征:“繁华而不失厚重,浪漫而不失烟火。”我稍微改几个字,可能更加精准一点:“时尚而不失厚重,优雅而不失烟火。”
烟火气、市井气 接地气、聚人气
我们再看看网红打卡地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近现代以来,存在着两种城市发展的理念,一是形体主义,二是人文主义。形体主义可以追溯到奥斯曼改造巴黎,刚才常青院士也讲到了。奥斯曼是拿破仑三世时期的省长,经过17年的改造,他把一个破旧的城市,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奠定了今天巴黎的空间格局。
在他之后,建筑师柯布西耶提出了“光辉城市”的概念,在他的影响下,全世界出现了一大批“国际风格”的城市,我把他们称之为形体主义。形体主义强调空中视角,把城市视为由纪念碑、摩天大楼、宏伟广场、宽阔绿地、笔直干道组成的宏大叙事,重视城市功能和机械增长,崇尚整齐划一、井然有序。
20世纪60年代,纽约的摩西也希望用大手笔来改造纽约,建造很多高速路,但遭到了曾经当过记者的雅各布斯的反对。她不仅成功阻止了摩西的几次改造计划,其思想还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建筑师。雅各布斯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叫《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其中有一句名言:一座城市的街道如果是有味道的,那么这座城市也是有味道的;如果一座城市的街道是单调乏味的,那么这座城市也一定是乏味单调的。
雅各布斯认为,要保持街道的多样性,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街道功能要混合,确保不同人流的存在。二、街道要短便于拐弯。三、保持老建筑和不同特色的建筑。四、要有密集的使用者。具有有效密度、有序复杂性的混合型街区所产生的高文化动能,能够极大地催生和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我们现在探讨的网红打卡地就很符合这几条标准。
人文主义城市发展观强调地面视角,强调人和人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