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地理云南昭通2月14日讯(通讯员 沈海滨)“世界最窄一线城市”,抢眼的标题,顿时让我的“三观”跟着“五官”飞奔。今天我就为大家卸下网红滤镜还原一个滇蜀边界小镇——盐津县。所谓中国“一线城市”和中国最窄县城是云南昭通盐津县,在视角上几乎成一条直线夹在峡谷中间,两边都是悬崖绝壁,中间有一条河流蜿蜒而过,房子建在河岸两旁,背山临水。城市的街道甚至不能容纳两辆大客车并行通过,土地,是个奢侈的想法,山体狭窄陡峭,街道夹杂在关河水之间,耸立水间的吊脚楼让人心惊胆战,城市的秀长,让你感到窒息。
我眼中美丽的盐津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城市越来越多,有的繁华,有的独特,有的风景秀丽,有的平平淡淡。你知道我国最窄的城市在哪里吗?那就是我国云南昭通的盐津县,它距离四川很近,差不多就是交界处了,这里地势险要,整座城市位于峡谷之中,依山傍水而建,河道两侧都是悬崖绝壁,城市很窄,最窄处甚至都不足30米,即便是最宽的地方也只有300米。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会说它是中国第一窄县城?其实是因为这里整座城市都是沿着河建的,其形状就是一条线般狭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城市”。所以才会说它是最窄的县城。来到这根本不用担心会迷路,因为这里只有一条主线路。而且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它的可用空间很小,也使得这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吊脚楼,底部全是柱子支撑起来的。整座县城几乎没有一丁点儿的空余点,每一寸土地都被利用了起来。
当然,这里的吊脚楼与寻常见到的并不相同,这里的都是钢筋水泥建成的,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的房屋门前是湍急的河流,屋后是陡峭的峻岭,一排排的吊脚楼紧挨着河流而建,仿佛是被山河紧紧地挤在了一起,所以,每当发大水,这里房屋的底层时常会被淹没,这也是这里的吊脚楼与别处不同,底层全是钢筋水泥建筑的原因。但是不要小看这座处在峡谷中的县城,这里虽然处于峡谷之中,却有着独特发达的交通,是我国首个开通“地铁”的县城。当然,这个“地铁”其实是火车,是因为这里处于峡谷,没办法修建铁路,所以在县城下方修建了一条供火车穿行的隧道。
其实整座城市就是因为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水运交通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这里的风景也别有特色,不仅山高谷深,依山傍水,而且有着吊脚楼状的独特建筑,城市狭长,别具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而且这里有着偏麻辣的独特美食,蹄花米线、鸡汤米线、羊肉米线、臊子米线都独具特色,身处高山峡谷之中,走街串巷尝遍美食,也不失为旅游的一件乐事。
盐津因曾有盐井和渡口而得名。盐津县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道,县城依山傍水,是川滇交通枢纽,有“小山城”之称。自秦开“五尺道”以来,盐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的商贸过往,促使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盐津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唐袁滋题记摩崖、秦开“五尺道”、僰人悬棺、西汉墓群、宋阿约王墓、庙坝莲花溶洞、豆沙长胜溶洞、三股水倒流瀑布、白水江漂流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中还有朝天马云霞、老黎山佛光、天宁寺钟声、白老林瑞气、三宝山石刻、夷都山遗址等。
盐津县内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铁、铅、锌等十多种矿产为主。盐津面积一共有209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37.62万人。以汉族人口为主,还有苗族、回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盐津有着千年商驿的文化传承,是川滇交通枢纽,盐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不错的一个小众旅游目的地。
漫步豆沙关镇石门关
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关风景区,距盐津县城22公里,位于云南省滇东北的滇川交界处,由豆沙关、三股水、莲花洞、大黎山等四个景区60个景点组成。景观有雄险的古驿道豆沙关,绚丽的老黎山岭风光,众星捧月的圆丘乳峰,梦幻迷离的天然迷宫,满山遍野的名贵花卉,顶天立地的参天古木,美丽如画的三股水瀑布,丰厚古老的文化遗存等,是滇东北的通向四川、通向大西北途中的游览胜地。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是古人由蜀入滇的险关。湍急的关河像一把利剑将险峻的石山一劈为二,形成了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的川滇要道。西岸岩壁上刻有“滇南枢纽”、“其险也若此”等大字。
盐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朱提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自那时起,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繁荣文明的开发时期。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开发进程。
豆沙古镇遗存文物众多。在豆沙古镇10平方公里以内遗存的历史史料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悬棺,距离最长、保留最完好的秦开“五尺道”,维修复原,屹立于关隘的隋代古城堡,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观音阁,玲珑精致的清代三观楼塔,老木城西侧马蹄石上的十余个极深且大的马蹄迹,石门关五尺道上大小243个马蹄迹,石门关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间铁钟、大鼓,彰显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沿古道而行再往前就是著名的石门关,被称为“自蜀入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古时中原与南诏王国的分界。关内为蜀,关外为滇。出了关门往下,就可以看到大关河、内昆铁路、213国道、水麻高速和五尺道5条道路齐汇一起的景象,彰显着豆沙关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豆沙关高速路上有一观景台,从此处望去才能真正看出石门关的险峻位置,突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
豆沙关有“五尺道”遗迹。五尺道始建于秦,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五尺,每级石阶宽窄高低不一,路面留有马蹄痕印数十个。它是由川入滇,到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古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秦五尺道”是公元前三世纪,秦占据巴蜀后,蜀郡太守李冰彩用“积薪烧石”的办法,修筑了从僰道(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现存长350米、宽1.7米,是迄今全国五尺道保留最长、最完好的古驿道,中原进云南的要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留在石头上的深深马蹄印痕,是钢铁的碎片,使人想起唐诗中反复咏叹的刀剑、边走边唱的马铃和牛铎。在这里,石头能够看见时间的深度,并且能够听见永远无法听见的永恒的回声!
豆沙关上有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史中丞、著名的书法家。这块摩岩,是袁滋于公元794年(唐贞元10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刻下的。
继续前行便是“石门关”隘。此关隘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的雄奇险峻的地势所建成的一座军事城堡。此城堡50年代毁后,于1982年仿原状修复,通高15米,宽5米。登上城堡,关河两岸峭壁对峙,深深的峡谷,远望似石门,故称“石门关”。石门关两岸峭壁高约600米,最窄处约100米。关口正雄跨“五尺道”上,宽约三米。唐贞观四年起,历代曾在此建有军事城堡,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沉淀着千年历史的豆沙古镇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以雄奇险峻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原入滇的障碍,先秦的先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打通其障碍,又经历朝历代的不断巩固和完善,使之成为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兵家首争之地的要冲,因此,有“万仞雄关镇西蜀,千载石门震南滇。”的美誉!有“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的传奇!
千古之谜--僰人悬棺
听盐津豆沙镇上老一辈的人说,很久以前,在豆沙关一带居住着一种民族,当地人叫白人子,肤色雪白,善于飞行,耳聪目明,却性情古怪野蛮,经常出来骚扰当地居民。三国时期,来自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通过这儿,却被野蛮的白人子挡住了去路,无法前行。几次战败后,诸葛亮想出一计,假意传令:只要将祖先的棺木放置于绝壁之上,方可战无不胜,名垂千史。诸葛亮早就料到,白人子长期飞于帐外偷听他们如何步兵排阵,而此话正是说给白人子听的。不知中计了的白人子,欣喜若狂,立即出动了大批的人手,飞上悬崖峭壁,将祖先的棺木悬挂上去。然却不知,竟是调虎离山之计。趁此机会,诸葛亮挥军反攻,白人子大败。相传,将祖先棺木放上绝壁,意寓断子绝孙。虽不知是真是假,但那次战役后没多久,白人子也渐渐消失了。
关于豆沙关悬棺的故事直到有关专家正式对悬棺进行了考古后才得知,放置悬棺的是先秦时期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僰人,故得名僰人悬棺。老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人子就是僰人,而僰道估计也是因此得名的。
要想到达悬棺所在地,必须渡江后,再攀爬200米左右的峭壁。然而,豆沙关悬棺位于与江面垂直90度的悬崖绝壁上。到了距离地面100多米的位置,一条壁缝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条缝隙最窄的地方大约为70厘米,最宽的地方竟达到了1.5米,倾斜的向上延伸,直达悬棺所在地。这让攀岩专家们又惊又喜,远看无法攀登的绝壁,竟隐藏了这样的捷径。3名专家立即进入壁缝中,顺着壁缝前行,直至尽头。
这是一个10米高、4米多宽的斜坡面崖洞,10具棺木不规则的放置在里面,因为崖洞不太平整,一部分棺木底部用支撑桩固定了起来。由于棺木曾被人为干扰过,半数的棺盖都被挪动过,有的已经被完全揭开,扔在一边。通过考察,悬棺棺身是由一块整木制成,木质类似金丝楠木。长约2.2米,中间掏空,形成一个足够的空间,棺盖呈三角状,用铆钉来咬合。棺木内部,遗骸基本都还存在,却十分凌乱,一眼就能看出曾被干扰过的痕迹。而里面的陪葬品却只剩下了少量木质品和麻织品残片,早已看不出来原先的形状。专家们在棺木上取了一些木质标本,并通过拍摄,记录下了悬棺的情况。
关于悬棺如何放置在高耸的悬崖峭壁上,很多学者都有着不同的推测,第一种,悬索下柩式,就是用绳索捆住棺木,从崖顶放下,到达埋葬的理想位置。然而,豆沙关悬棺所在位置距离崖顶至少还有500多米,这种方式根本行不通。第二种说法则是搭建栈道进行放置,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最贴近豆沙关悬棺放置方法的说法。从崖壁的裂缝来看,只要随便修正一下就是一条非常便捷的宽敞道路,只需搭建约100米左右的栈道便可轻易的将悬棺送入崖壁中。第三种说法,在水面压底搭建支架这种办法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大部分悬棺都有上到去的办法。无非是我们真的没有近距离的去尝试。”昭通文物管理所馆长余腾松说。
大峡谷中的城市--云南昭通盐津县城
2千多年前的茶马古道--豆沙关
茶马古道-豆沙关
豆沙古镇腊肉店铺
豆沙关风景区摩崖石刻
豆沙关秦开五尺道
豆沙关峡谷风光
美丽的盐津关河峡谷风光
千古之谜--僰人悬棺
全球最窄的城市--云南盐津
全世界最窄的城市--云南盐津
盐津大峡谷中的城市--盐津县城鸟瞰
盐津风光无限
盐津河两岸风光
盐津河畔
盐津河峡谷烟云
盐津山道弯弯
盐津石门关雕塑作品
盐津梯田美翻天
依山傍水建在峡谷里的盐津县城
云南昭通盐津豆沙古镇
云南昭通盐津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