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细说从头。长久以来,九龙江在厦门西面流入大海,同时带来大量泥沙,经过海浪长年累月的淘洗,在厦门港口冲击成一片宽阔平坦的沙滩——玉沙坡。
据史料记载,厦门渔港是在郑成功以厦门为据点抗清赴台期间开始逐渐形成的,一些在九龙江流域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的内河渔民,逐渐向鹭江口一带迁移。与此同时,闽粤交界的外海渔民发现这里很有发展渔港的前途,也以此为基地。后来,又有惠安沿海的渔民和造船技工陆续迁来,这些人就是厦门渔港最早的奠基者。
1880年代,美国摄影师爱德华兹从虎头山拍摄厦门港避风坞,海面上帆船星罗密布,一派繁忙景象。
早期的渔港位于沙坡头,就是现在民族路、旧鱼行口和福海宫巷一带。旧鱼行口在鼎盛时期有四十多家鱼行,这些鱼行除了销售渔获,还向渔民借贷以控制渔民达到收取佣金的目的。鱼行口街虽然只是一条小街,全长不过100多米,但是建得很有特色,前有龙王宫,后有福海宫,街面向南一字排开,门面由木板排列而成,可以全部或部分敞开,店面是单层平房,门前都建有比店面还大的骑楼。这大概有两个用处,一是便于渔获的集散,二是可以遮阳避雨。这些店面骑楼现在还保留有十几间。
1900年代日本摄影师从鸿山上拍摄的厦门港
有渔港就必须有避风坞。台风时节,避风坞是渔家人身和财产的生命线。早期的避风坞位于旧鱼行口附近的关刀河和打石字街一带,它是玉沙坡从打石字向东南深入海湾的长条形半岛怀抱一湾海水而形成天然屏障,其狭长的通道和狭小的坞口像是关帝老爷的大刀,由于坞口宽度和深度都不够,只能容一些连家船夫妻船进出,后来连钩钓船都不敢进入,怕被搁浅,出不了海。两只桅杆以上的钓艚船只能停泊在坞口。
1925年6月,厦门市政会改组为市政督办公署,附设于厦漳海区警备司令部,其后市政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其所属地工处负责海堤的计划施工,避风坞属于第四段工程,由海蜃寺到电力厂南面长度共计2497尺,工程费62万余元,修到避风坞口时,见老坞已不堪重负,索性填埋避风坞,渔港则从沙坡头转到沙坡尾。
1925-2015的沙坡尾避风坞
避风坞的兴衰和渔业的兴衰密切相关
现今的避风坞在大学路和沙坡尾之间,一开始的时候十分简陋,坞口仅4米宽,台风袭来,渔船争先恐后,有时挤在坞口进退不得,造成一些外港渔船械斗火拼,甚至船破人亡的事件。
1977年,沙坡尾海边的木帆船。
1940年代的厦门电灯公司,位于沙坡头,又名厦门发电厂,或厦港电厂,始建于1911年,现已夷为平地,成为停车场。(郭基新 摄影)
1930年代的沙坡尾海边,几十上百艘渔船整齐地停在沙滩上一字排开,如今这片沙滩仍然保留了下来,藏身在演武大桥下。
解放后,为了保障渔民的安全,政府多次疏浚和修葺避风坞。1953年,出动14,000多位民工从坞内挖出三万立方米的烂泥,坞口扩宽至12米,1959年又动工清理坞底,砸碎11块大石块,1962年再次加固坞口,减少弯度。1969年省市把沙坡尾避风坞列为一个重点工程,采取民办公助的方法扩建避风坞,使得总面积从原来的2.1万平方米增扩至2.8万平方米。1980年以后又整修4次,四周加石砌驳岸,避风坞口南侧修建了40米的防浪堤,堤顶放置了灯标一枚,为夜行的渔船提供导航标识。沙坡尾避风坞最多的时候停泊过三百多艘大大小小的船只。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沙坡尾避风坞周围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的西北——东南走向了内堤岸靠着厦门港大学路的商业街,也就是现在民族路和大学路交接的地方。坞口以北,原为厦门最早的发电厂,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军炸毁。发电厂旧址原为福建电力职工疗养院,毗邻的是厦港船舶修造厂,附近的民族路中段还有冷冻厂的单位,现在,这些地方早已被夷为平地,将会被建成摩天大楼和地铁站。
而在,避风坞西南侧至沙布尾一带,分布着船坞、水产加工厂、鱼肝油厂、仓库、机关办公楼、鱼市场及居民建筑群等。现在则变成了沙坡尾艺术西区、沙坡尾吃堡以及停车场和工地。
2015年之前的沙坡尾避风坞 摄影 | 强涛
2015,清渔和疍民的消失
沙坡尾避风坞最后的原生态
在沙坡尾渔港,渔民五方杂居,多源同化,因此包含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人群,而其中,疍民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族群。
疍民,是指以海为田、以渔为活的海上“游牧民族”。厦门话叫“五帆”,他们是渔民的组成部分,但又和渔民有所区别,千百年来他们始终是游离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沙坡尾附近的疍民,大多是明末清初慢慢从九龙江转移过来的,主要有三大姓氏: 阮、张、欧。
罗联璧《沙坡尾》系列摄影作品
旧社会的历朝历代,疍民都 被视为社会最底层。他们没有田地,不准上岸定居,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不准上岸戴帽穿鞋,行走不准越过镇南关。因此,许多疍民的一生,都在船上度过,捕鱼、吃饭、睡觉、结婚、生子、老去。
据宋朝《太平寰宇记》及《福建民生地理志》等书记载,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官逼民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发生武装起义,人民遭到其镇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逃往海上,成为浪迹天涯的流浪汉,过着以船为犁,以水为田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解放初期,这里的疍民并未马上告别漂泊不定的水居生活,白天他们为进港船只装卸货物或划着小舢板为靠泊渔船作补给,晚上就头枕着波涛入睡。后来,疍民们才逐渐迁入自建房屋或渔民新村居住。一直到2015年,避风坞里还停泊着许多疍民的船只。
2015年5月,思明区政府、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关于厦港沙坡尾避风坞封闭管理》的公告,公告透露,避风坞将于2015年6月10日起正式进行封闭整治,今后不再作为渔船停泊点,有停泊需求的渔船届时应另择停泊点。
从此,沙坡尾避风坞里不再有疍民和他们船只的身影,他们的故事和沙坡尾的很多活生生的故事一起被搬进了博物馆,成为了供游人观瞻的文物。
参考资料:
《厦门港避风坞史话》,方文图,陈复授《思明文史资料·厦港记忆》P95。
-END-
----------------
艺术西区 | 原创发布
----------------
欢迎分享
图片 | 来自紫日、强涛、罗联璧等
编辑 | 三 白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