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无锡市锡山区的荡口古镇,自从2008年启动修缮工程后,古镇管理者将景区内近千户居民迁出,至今仅剩一户,导致古镇沦为一个没有生活气息的纯商业景区,关起门来卖门票,结果人气一落千丈,以至景区随处可见空关商铺。
“亏大了。”景区内的水云居客栈老板陈冬雷懊悔地说,白天游客寥寥无几,一到晚上就变空城。现在即使不交租金,刨去一次性用品、水电费、人员工资等费用,连运行成本都不够。“现在走吧,投资的238万元就打了水漂,不走,则把人要拖死。”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将这种做法斥为“目光短浅”。在这位文史专家看来,这种行为使古镇成为物质性的“躯壳”,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宝贵的“乡愁”价值难以保护和传承。
同样是历史文化名镇,东台市安丰古镇又是另一番模样。每天下午,东台市安丰古镇古戏台乐声悠扬,吸引着老街左邻右坊的人们来这里观看民间文艺表演。“好看!好看!”家住老巷内85岁的陆奶奶每次观看都笑得合不拢嘴。在安丰古镇,像陆奶奶这样仍住在老街的原住民有1万多人,占镇区常住户口约40%。
事实证明,开放、包容令社区型景区古镇活力倍增。而将古镇景区与居民生活区相区隔,采取孤岛式保护,则极易令古镇陷入困境。
在江南水乡古镇,也基本上是景区和社区合而为一的社区型景区。至今,周庄古镇仍有八百户约三四千名原住民居住在古镇核心区,千灯古镇核心区有两个社区共5000多原住民,同里古镇游览区内有3个社区约1万原住民,锦溪古镇老街也有3000多原住民。
“房子有人居住和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甪直镇旅游办主任、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磊说,古镇面对居民、商家和游客三种人,如何让这三种人在古镇共生共融,攸关古镇的活力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镇里没有居民就不叫镇,就只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公园而已。”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古镇管理者的普遍认同。“有原住民居住是周庄古镇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大的特色。”周庄镇老镇长庄春地说,原住民给古镇增添了人气和生活气息,创建省级水乡生活小镇,是周庄打造诗意生活的重要目标。
有人说,古镇商业气息浓,不利于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而在周庄镇申遗办主任顾其荣来看,古镇保护重在规划和管理。“单纯将古镇保护理解为封闭式管理,既不利于古镇保护,古镇也没有出路。”顾其荣说,历史上,周庄就是商贸重镇,清代时当地有500多家商铺,与历史巧合的是,现在周庄古镇内的商铺也只有500多家,没有突破过去。
事实上,古镇旅游业兴起,带动了古镇居民多途径增收。周庄、同里、甪直等古镇,通过发展客栈、民宿等,既解决了古镇一部分居民不愿居住,又有效利用、盘活了闲置老宅资源。通过合理改造,使其获得充分利用,提升了老宅的价值。据了解,仅周庄古镇内就发展民宿300多家,古镇外还有200多家,拥有床位5000多个;同里拥有大小客栈976家,房间近3000个。
从人气指数来看,社区型景区古镇有着强大的人气集聚和客流吸附能力。今年1-9月,周庄古镇景区接待游客393.8万人次,同比增长2.26%;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9.95%。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同比增长0.78%、17.65%,古镇区客栈平均入住率达95%以上。甪直古镇近三年游客接待量均达到3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就连身处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安丰古镇的人气指数也呼呼直往上窜。
景社合一,最大优势就是较好地保存了古镇完整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沉淀。曾多次带队考察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吴婷认为,江南水乡古镇以保障、提升社区生活品质为主旨的管理政策,为延续传统社区的活力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以周庄为例,当地既保留了原住民生活区的同时,也有满足游客需要的商业区,商业业态布置充分考虑对当地传统生活方式的展示和阐释,比如体现周庄古镇特色的“周庄十二坊”,酒作坊、糕团坊、砖坯坊、苇画坊、土布坊等展现了原住民的生活,游客还可以亲自参与制作,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成为古镇有吸引力的景点。
在同里古镇,既能看到遛狗的悠闲老人,也能看到为生计忙碌的收废品的老人;既能看到在河边洗刷的场景,也能看到瞎子艺人在街头拉着二胡求施舍的场面。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小场景,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古镇生活风貌。而这样的原汁原味,是人们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习俗等需求的最好方式。在浙江乌镇,当地为了增加卖点,在增加童玩节、长街宴、香市等传统江南民俗的基础上,还鼓励一些返迁的老乌镇居民来景区里种花种草、拉二胡、下象棋,其目的就是增加乌镇原生态风貌的魅力。
放眼世界,构建古镇共生共融生态圈成为广泛共识。1975年关于历史性古城镇保护的《布鲁日决议》提出,在修复和翻新城镇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俗和期望,必须对公共目的和目标负责。以日本为例,在聚落保护过程中,日本政府并没有采用“全盘重建”或重新提出规划方案的方式介入街区的整治,而是以引导、辅助为主。与此同时,聚落内的原住民自发性的保护组织也逐渐成熟起来,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方向共同寻求现代社会历史文脉保护的出路。其结果,这些聚落不但保留着鲜明的历史形态与结构特征,同时也具有现代居住区的特征,为现代人服务着。
专家认为,原住居民对土地的依恋度很高,对于居住其中有着很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种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仅促进了区域由下至上的保护模式,更是将区内的新移民与原住居民的心紧紧联系起来。这使得传统的街区能够友好地接纳外来人口,不论是原住居民还是新移民,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家园建设中,从而使街区后继有人,吐旧纳新,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创造新的文化价值,焕发勃勃生机。
新华传媒智库
作者:丁亚鹏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