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中央大街写满了两个字“包容”。这条始建于1898年的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塔,南至经纬街,呈南北走向并向北延伸,全长约1450米,宽约 21.2米。当初被称“中国大街”,意思是“中国人住的大街”。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各国建筑和侨民的增多,1928年7月改为“中央大街”。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1968年中央大街改为“防修大街”,1973年又改回“中央大街”并沿用至今。
说它包容,主要是因为建筑。资料显示,在这条大街上,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欧洲十五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风格、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十八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十九世纪新文化运动风格。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四大建筑流派,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史上近百年的精华。在天与地、雄与秀、高与低、方与圆的多种元素中,浓缩了欧洲最具魅力的300年的文化发展史,并且在历史和现实、理想和实际的交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地记述了建筑艺术固有的动态美和自然美。博大多姿和久远精深的建筑,每一幢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凸显出存在百年的意义,共同诠释了“包容”的内涵和外延。
包容的第二个方面是商品。街道两旁的精品商铺林林总总、千姿百态。除了哈尔滨的土特产,诸如秋林里道斯、哈肉联、一手店外,众多的中外品牌服装,异域食品、烟酒、首饰、披肩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游人很难做到空手而归。现酿格瓦斯、马迭尔冰棍、烤肉等更是引来很多人现场大快朵颐。
包容的第三个方面当然是人。哈尔滨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朝政府对东北地区封禁政策的逐步放宽、铁路通车以及开辟为通商口岸,不断吸引着“关内”移民和各国侨民前来谋生,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一个缩影。据说,暑期中央大街上日均人流量可达20多万。漫步其间,身边随时可见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或南腔北调的俊男靓女,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微笑,眼中透着真诚与和谐,仿佛大家都是友邻一般。
随着网络的发达,尔滨火了,而且一直在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们为了寻找别样的风情走来。人们从中央大街的建筑、商品和人流中看到了包容,也为中央大街带来了包容。包容的中央大街真的很美丽,很可爱,也很可逛。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