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近日,以冰雪旅游为中心的哈尔滨冬季旅游热度爆炸,频频占据热搜榜,推动着外界对这座城市的关注度上了一个新台阶。
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哈尔滨冻梨摆盘之后又出现地瓜配勺。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豆腐脑加了糖,烤红薯加了勺……掏心掏肺掏家底,哈尔滨有刷不完的隐藏副本。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尽管在这个黑龙江冰雪旅游爆火的冬天,当地人屡屡自嘲“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但这种所谓的陌生感,恰恰反映了哈尔滨的热情。在哈尔滨喜迎八方来客的过程中,无论是广西“小砂糖橘”,贵州“小折耳根”,四川“小熊猫”,都能在哈尔滨玩得开心,找到自己心仪的打卡场景。对外地游客来说各种体验可谓宾至如归。
在哈尔滨喜迎八方来客的过程中,无论是广西“小砂糖橘”,贵州“小折耳根”,四川“小熊猫”,都能在哈尔滨玩得开心。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那么,这座城市,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何以冰城?探寻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底蕴
东北地区南部位于暖温带最北端,大部为中温带,大兴安岭山区则为寒温带,纬度较高。而从降水来看,我国湿润区是南北两端分布,东北许多地区为湿润区,其他地区则是半湿润区。由于这种寒冷湿润的自然环境,冰雪文化在东北自然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的。 特别是在黑龙江地区,因为纬度最高,湿润区面积最大,所以最适合开展冬季冰雪类活动。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的冬季旅游有稀缺性是哈尔滨冬季旅游爆火一个重要的基础原因。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虽然同样湿润,但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整体气候比较炎热。西部地区纬度稍高,但依然不如东北地区高,而且气候比较干燥,也不大容易欣赏到冰封雪飘的冬季美景,进而不宜开展具有特色的冬季旅游活动。
大兴安岭山区为寒温带,纬度较高。来源/纪录片《航拍中国》截图
很容易得知的是,哈尔滨冬季旅游的突出优势还是在于冰和雪,在此之上,才能以较低的成本制造出各种北国奇观,运营寒冷地区特有的旅游项目。因此一是需要寒冷的温度,二是需要充足的水资源,否则就难以支撑旅游的要求了。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除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培育了冰雪文化,也铸就了在今日也难有对手的冬季旅游目的地。借着这种优势,在当代,哈尔滨打造了冰城的旅游名片,成为了东北冬季旅游最知名的IP。
哈尔滨被称为冰城,要从1979年开始。哈尔滨著名警官作家修来荣、修来华兄弟中的修来华老先生在帮助哈尔滨叫响“冰城”名号并推广出去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这一年,编导、摄影师童国平应中央电视台尝试新型纪录片拍摄方式的号召,特别邀请了著名的相声演员马季和唐杰忠作为导游,拍摄了电影《逛冰城》。这部电影初步介绍了哈尔滨的冰雕文化和吃冻梨、滑冰等黑龙江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之后,更有关牧村等名家来哈尔滨拍摄音乐专题片《冰城之歌》,哈尔滨作为“冰城”的名气便一炮打响。
1979年童国平应中央电视台尝试新型纪录片拍摄方式的号召,拍摄了电影《逛冰城》。来源/电影《逛冰城》截图
这座冰城以集中展现了各种冰雪旅游项目为最大的旅游卖点,从历史源流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来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意义的有冰灯、爬犁、滑冰等。冰灯和爬犁是南方小伙伴比较感兴趣的新鲜东西,体现的是历史源流,滑冰则比较多见,但其流传到黑龙江也有文化交融的因素。
冰灯的起源,一说可追溯至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1115年其在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建立金朝时,便以举办宫廷庆典为名,要求工匠凿空冰块,内盛蜡烛,即为冰灯。一说是清朝开始不断放宽柳条边禁令(清朝修建的边墙,意图保护人参、水獭、东珠等皇家独享的奇珍异宝,主要围住辽宁东部和黑龙江、吉林。)时,松嫩平原涌入了众多民户,其中有许多渔民。平原风大,他们若想在夜间冬捕,就要就地取材,于是将油灯放于凿空的冰坨之中。这两个说法如今已经难以考证是否真实,但是如果设计巧妙,蜡烛、油灯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冰灯的光源也未尝不可。后来油灯、蜡烛发展成了灯泡、霓虹灯,再到今天的发光二极管,但形式没有大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哈尔滨冰雪节学习了世界其他三大冰雪节的优秀经验,把冰灯和冰雕结合在一起,或是冰灯壳上有冰雕,或是大量的冰灯堆积成一个大型冰雕,乐趣繁多。看点繁多。
哈尔滨冰灯。摄影/逐光猎影,来源/图虫创意
爬犁是何时被发明的就更难考证了,但其存在的时间恐怕比冰灯还要长,意义也更加重大。爬犁算是中国的叫法,实际上就是一种雪橇,二者微小的区别与其说是爬犁和雪橇的区别,不如说是东西方雪橇的区别。《黑龙江志稿》载:
“制如冰床,而不拖铁条,屈木为辕,似露车座低,傍轮前有轭而高,驾以牛或马,走冰上如飞。亦可施帷幕衾绸以御寒。”
金昆等冰嬉图卷(局部),此图画面右侧众人簇拥的就是皇帝华丽的冰床。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便将一个栩栩如生的古代爬犁展示在我们眼前。
爬犁还曾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交通工具存在。特别是元朝之后。元朝由于疆域广阔,不得不依赖更加高效的交通体系来协助治理国家,因此其对中国邮传制度建立整顿的贡献很大,明、清大量借鉴沿袭了元朝的邮传制度。在元朝,驿站分陆站、水站、海站,分别又有若干种。陆站中东北即有一种特殊的“狗站”。
马爬犁。来源/阿勒泰市博物馆
“东北方面,自海西(今哈尔滨附近)至东黑龙江口,凡五十四站,其第三十二站药乞站以下均称狗站。”
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冰雪塞路,爬犁、雪橇一类的工具,其交通意义是极为巨大的。尤其是在交通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来说,说爬犁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也不为过。皇太极曾对黑龙江地区评价道:
“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
所谓的使犬、使鹿就是后金政权对不同区域人群的叫法。使犬是说用雪橇犬拉爬犁,分布相对靠南,基本是今天的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等民族。是说驯化了驯鹿、马鹿、四不像等鹿类动物拉爬犁,使鹿部落基本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及以北,依兰、密山以东北,基本是今天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出自《吉林旧闻录》)当然,使犬和使鹿并不是绝对的,偶尔也会有交替。除此之外,还有马拉爬犁、羊拉爬犁等不多见的方法。因此,满族人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的禁忌可能也与狗曾经作为重要交通工具有一定关系。
现代贴狗拉爬犁场景鱼皮画。来源/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滑冰则是典型的汉族运动,《宋史》中即有皇帝“幸后苑,观冰嬉”的记载。而到了清朝,在直隶、山西为主的地区,滑冰更是成为了深入民间的大众性运动。后来在移民潮之中,这项运动被华北移民带到了东北地区,尤其是在黑龙江,当地人民对它有极大的热情。在相距不远的时间里,以北欧为渊源的西方滑冰也开始被中国人所了解,哈尔滨又有大量的外国侨民。从此以哈尔滨为中心,滑冰文化加速向外扩张。2022年,新华社曾报道,国家统计局信息民调中心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全国31个省(区、市)18岁以上的城乡居民。从地域上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参与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最高,甚至在中考体育科目中都要考滑冰。在离哈尔滨不远的倭肯河流域,有一座不大的城市叫做七台河。虽然它的人口不足百万,但作为享誉世界的“短道速滑之乡”“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人获得过的国家级以上金牌已经有七百多枚。
从地域上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参与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最高。
在以小见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小摆设、交通方式乃至体育运动中深厚的冰雪文化底蕴和长期的文化交融。
冰和雪不过是冬天很不起眼的东西,但是依然能被东北人玩出来花,这其中除了冰雪文化传承的厚重底蕴外,东北人在近现代对文娱项目不断的创新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东北作为老工业地区,城镇化率高,积累丰厚,市民文化素质较高,因此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也较为丰富。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有悠久的工业社会发展史,东北地区的文娱旅游特色就稀薄了很多。旅游经济的顺利发展是基于哈尔滨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老工业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之一。
东北作为老工业地区,城镇化率高,积累丰厚。来源/纪录片《寻味中华》截图
工业底蕴带来旅游需求
哈尔滨地处黑龙江南部,松嫩平原的核心位置。不同于沈阳这种建立时以旧式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导的市镇,它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工商业市镇。
促使它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交通优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是沙俄为加快侵略内外东北地区,掠夺资源和运送军队而修建的丁字型铁路,1896年李鸿章和俄方签订《中俄密约》,始规定修筑此铁路。这条铁路西从满洲里与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相连,东由绥芬河通向海参崴,中部则从哈尔滨延伸向南,直到旅顺(今大连市旅顺口区)。由于铁路对商品的集散作用相比旧式驿道简直是降维打击,处于丁字路口并能联通域外的哈尔滨很快就取代了旧省会齐齐哈尔的枢纽地位,长期以特别市的形式存在,并成为所谓“北满地区”的中心。
中东铁路开工庆典。来源/纪录片《中东铁路》截图
此外,鲜有人知的是,哈尔滨除了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是一座轮船拉来的城市。由于三江平原三江交汇,向下航行可直通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沙俄早已垂涎航运之利。早在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时,就故意混淆黑龙江和松花江的区别,派兵船闯入作为我国内河的松花江,此后俄船长期在松花江面上执行军事运输任务。1905年俄国战败于日本,被迫出让哈尔滨为国际商埠,随后哈尔滨港即成为了东北地区水陆换装的枢纽港口。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为与俄争利,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机械运输船队,后张作霖又在哈尔滨建立东北军的海军司令部和海军学校,都促进了哈尔滨航运事业的发展。时至今日,道外区依然生活着大量的海员、码头工人和他们的后代。
单从经济上讲,旧时的哈尔滨完全可以称得上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即便当时中国的工商业经济基本受制于外国资本集团,但其投资分布是大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据隗瀛涛先生著《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到1927年,哈尔滨的外商投资厂数有71家,总投资额折合银元两亿六千多万元,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天津、武汉,在东北地区,甚至多于长春、奉天、营口、大连、齐齐哈尔相加之和,这种态势一直保持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
在日占时期,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蒙受了巨大损失,不仅产量、产值锐减,而且从一个有一定重工业基础的城市变为了一个基本只有消费品工业和商业的城市,其城市实力受到了较大的损害。为了应对这个困难局面,建国后,党和政府不得不采取“南厂北迁”的措施,以行政手段调整东北各地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开展。此后,这座被毛主席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城市的发展开始恢复正轨,形成了以“三大动力、十大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和哈军工、哈工大等院校为核心的科研体系。时至今日,这座有着辉煌悠久的老工业发展历史的城市依然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
这座被毛主席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城市形成了以“三大动力、十大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和哈军工、哈工大等院校为核心的科研体系。来源/纪录片《绝密哈尔滨》截图
旅游乃至文娱行业和工业化发展的关系是比较大的,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文娱正是基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高楼大厦、机器轰鸣、班次严格的工作场景使工人身心俱疲,有迫切的放松身心需求。工业化使人口向大型市镇集聚,汇聚了大规模的消费人群。工业化推动了交通设施的发展完善,便利了城郊之间的通行。工业化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消费的增加,也促进了城市文化、市民通俗文化的形成。因此,大规模进入工业社会较早的东北地区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他们也妥善运用了这项优势。长期以来,哈尔滨市民本地游的热情就是十分高涨的。哈尔滨的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就是1963年任仲夷发动各部门职工,大家携手创作的各种小产品的集中展览,这种丰富市民冬季文化娱乐活动的思路在当时被称为“冰灯精神”。
“他们将冰灯扣在山坡上,摆在墙垛上或挂在树枝上,安上电灯泡或点燃蜡烛,有的用初春柳树生出的‘毛毛狗’点缀。市食品公司用菊花、活鱼等冻制出 30多朵冰花。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学生用天然雪塑造出一只大象。职工们冻出一条冰道,做了小爬犁供孩子玩耍……”
哈尔滨冰灯。摄影/马成军,来源/图虫创意
由此可见,工业化对旅游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本地人热爱旅游、了解旅游,有丰富的文娱活动,才能吸引到外地游客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冰雪文化底蕴和工业化推动的市民文娱活动,是哈尔滨成功的两大王牌。尽管这两点优势在东北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哈尔滨最大程度地利用和结合了这两点优势,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功。
一座城市驰名中外的旅游招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它体现的是一种从市民基本的生活方式出发,自内而外对游客散发出的吸引力,是哈尔滨的“keep real”。而大家喜欢的,也是这样真实的哈尔滨。
你有见过念诵着祝词举行鹰神祭的萨满吗?
你有和朋友在冰屋子里吃过热气腾腾的火锅吗?
这些独特的浪漫,在哈尔滨都有。
现代狍头帽。来源/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参考文献:
隗瀛涛 《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
李次岩 《任仲夷画传》
魏小安、安金明 《新时代的旅游变革》
黄彦震、胡珀 《近代哈尔滨历史探研》
苏丹 《黑白之城》
迟子建 《烟火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