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煌上煌,北有风干肠”。前为“南卤之冠”,后为“北味之鼎”。哈尔滨的风干香肠与哈尔滨红肠一起闻名全国,用味道讲述冰城厚重滋味。其首创者即中华老字号“京都正阳楼”。
历经百年发展,正阳楼由昔日的一个酱肉铺成长为今天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集肉灌制品加工、冷藏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实体企业。时间流逝,正阳楼的变化是传承时间和生产环境,不变的仍是那风干香肠“百年的味道”,以及“我做我吃”的匠心传承。
回首百年
正阳楼一“肠”香四方
提起风干香肠,大多数老哈尔滨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正阳楼”。“正阳楼”之所以能够在哈尔滨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记忆,与它口齿留香的独特滋味息息相关,更与“我做我吃”的匠心传承密不可分。
黑龙江正阳楼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付诗童告诉记者,1900年前后,山东掖县平里店北(现朱桥镇)镡家村人宋文治到哈尔滨,在道外区北三道街的拐角处开了一个肉铺。光绪末年,山东掖县西由镇人王孝庭从北京来哈,在宋文治的肉铺当伙计。过了一段时间,二人合计,卖生肉不如做熟的赚钱,于是两人凭借曾经在京城学到的肉灌手艺,在宣统二年(1910年)农历三月十五那天开了个酱肘子铺,名“京都正阳楼”。
随着“京都正阳楼”生意日渐红火,1912年宋文治又找来自己的内弟尹环帮忙。宋、王、尹三家情同手足,号“三盛堂”。为了创出牌子,让人们都知道哈尔滨有个“京都正阳楼”,三人在经营中一直谋求精益求精。仅以正阳楼的“风干香肠”为例,夏天与冬天的药料便不一样,放多少“芪边桂”“阳春砂”和“白蔻”“紫蔻”,都极有讲究。肉一定是精瘦肉,再加少量腰盘肉,“以肥养瘦”,做出的干肠才好吃;同时,一定要晒干了皮之后,再阴干13天,然后经过蒸煮两道工序才能出售。
宋、王、尹抱定一条宗旨:“我做我吃”,即自己做的任何肉制品,自己都能放心吃、愿意吃,这样才能招来顾客。那时哈尔滨正阳楼的肉制品种类很多,粗略算来,已有卤肉、腊肉、烤鸭、板鸭、熏鱼、火腿、干肠、熏鸡等二十多种。
“二次创业”
让百年老字号“重生”
新中国成立后,主营肉灌食品的正阳楼,其生产的风干香肠、松仁小肚为代表的十余种产品,先后被评为国优、部优以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银奖等荣誉。然而,正阳楼也曾因体制和效益等问题,一度陷入低谷。2010年,经过改制后的正阳楼,由黑龙江桐楠格集团注资收购。
据付诗童介绍,为了将“正阳楼”品牌做大做强,桐楠格集团又斥巨资在松北区利民开发区建成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形成了以传统工艺与现代化装备相结合的正阳楼食品生产线,可加工传统特色及现代风味肉灌制品五十多种。同时,正阳楼还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22000等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两化融合体系认证等。先后获得“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先进企业”“中华老字号”等百余项荣誉。
今年1月,正阳楼的传统肉灌食品制作技艺,更是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黑龙江正阳楼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桐女士。目前,正阳楼的产品也已经推广到全国10个省级行政区域,渠道合作伙伴超过一百家,覆盖到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等地区。
焕发“青春”
百年正阳楼再“出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让百年老字号“青春永驻”,是新一代正阳楼人的不懈追求。
“通过自然风干,肉质紧实,弹韧有嚼劲,肉丝分明,唇齿留香。风干肠肥瘦比例为1:9,让肠既油润又不肥腻。”随着暑期的到来,在黑龙江正阳楼食品公司松北厂区的展馆内,一批批来自省内外的中小学生们纷纷来此研学,并在老员工的介绍指导下,现场学习制作和品尝到具有百年历史的风干肠、松仁小肚等各种特色食品。
正阳楼厂史博物馆内,梳理了正阳楼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还将正阳楼的一些菜单、账单等老物件进行了展示。其中,一块黑底金字的“京都正阳楼”老招牌格外醒目。付诗童介绍,当年老掌柜王孝庭救济落魄秀才徐鼎臣,后者以匾字为赠表示谢意,后来牌匾“破四旧”过程中又险些被焚烧,“可以说一块牌匾,凝聚了百年正阳楼的风雨沧桑,也蕴含了品牌正宗、正味、正品、正新、正道‘五正’之意。”
“去年以来,借‘尔滨’文旅‘出圈’,我们通过开展工厂研学、展馆体验等做法,尝试与文旅相结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