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大直街秋林公司一带
圣母守护教堂和尼埃拉依教堂
南岗区是哈市的开埠之区,贯穿中心的大直街,宛如一条横卧在松花江畔的巨龙,曾经华洋杂处,欧式建筑成群,被称为“龙脊”。
建国后,位于“龙脊”最高点上的,依然是1900年落成的圣·尼古拉教堂,主教府依偎在它的东侧,省博物馆、国际旅行社、少年宫、原意大利领事馆等欧式建筑围绕在教堂广场四周,加上活力四射的红军体育场,让这里成为哈尔滨最有味道的城市橱窗。
西大直街——因中东铁路而生的欧式大街
搜索
史料记载,大直街于1898年建成,与近代哈尔滨市同龄。“文革”期间一度改称东方红大街,后恢复原名,不过以红军街为界分为两段,分为东大直街和西大直街。
西大直街,因中东铁路的建设而出现。中东铁路的行政区,主要就集中在西大直街两侧的秦家岗(今南岗)区域。如今走在这条大街上,一栋栋与中东铁路有关的老建筑,诉说着这座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的历史。
位于西大直街65号的那栋折中主义风格建筑,被市民俗称为“大鹰楼”。当年的教化街,是哈尔滨第二条铺设方石路的大街;当年的教化广场,是哈尔滨首辆“摩电车”(由马家沟电厂经秋林公司到西大直街)的终点站。
教化广场曾经还有一栋有历史的老建筑,位于今天的百脑汇大楼所在地,曾是上世纪初为建设中东铁路服务的俄国气象站旧址。哈尔滨解放时,这里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气象站,成了黑龙江省气象台前身——哈尔滨气象台所在地。
哈铁文化宫,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1911年建成。这栋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而成,是西大直街上最辉煌的历史建筑之一。最初,这里是电影和舞厅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后院有木制的凉亭和一个半球形的露天剧场,绿化带和休闲长椅一直绵延到当时是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建国后的文联)大院外。
红太阳展览馆,曾是建国后西大直街上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上世纪90年代改为黑龙江国际博览中心。这里曾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哈洽会”,成为当时全国七个大型展览馆之一。
1983年建成的现代玻璃外墙建筑北方剧场,占据了西大直街1号位置,却与这条街上的历史建筑有点格格不入。只有它门前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散发着特殊的历史味道。
东大直街——曾经洋味十足的生活区
搜索
与西大直街以行政办公区为主不同,东大直街一带,早期是侨民的休闲生活区。在《画说哈尔滨》中,一幅俯拍的东大直街彩色照片,可以看到白墙、红顶、绿茵,美不胜收。老哈尔滨人朱俊峰告诉本报记者,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东大直街最时尚的地方——秋林洋行地带。
秋林洋行是俄商在哈尔滨开办最早、也是最为著名的商行之一,这栋巴洛克艺术风格建筑1908年投入使用。历史上的秋林洋行几经易主,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被苏联政府接管,上世纪50年代,隶属哈尔滨市商业局的国营秋林公司成立。1978年,秋林公司由二层扩建为四层,曾改称“松花江百货大楼”。
东大直街及周边地带,也曾是各国领事馆及外交人员的比较集中的区域。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上世纪20年代从今天的果戈里大街迁入东大直街289号大楼内。法国领事馆1907年设于东大直街,后迁至与东大直街垂直的齐齐哈尔街(现龙江街)上。英国领事馆1911年设于今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后迁至车站街(今红军街)。葡萄牙领事馆上世纪20年代设于东大直街,日伪统治时期迁至西大直街一栋小楼内。捷克政府1919年在哈尔滨设立远东外交代表,馆址初期在东大直街(今极乐小区所在地)。
作为侨民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区,大直街一带的教堂建筑也比较有名。除了已于“文革”中被毁的圣·尼古拉教堂,还有几栋教堂建筑保留至今。圣母安息教堂1908年建成,那里曾经是俄侨新墓地,如今,它仍然矗立在文化公园内,可惜一个葱头式穹顶已被毁掉。圣母守护教堂所在地曾是俄侨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如今,这座教堂里还存有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重达2600公斤大钟,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正式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堂。与圣母守护教堂相邻的基督教尼埃拉依教堂历经90多年风雨,目前是哈尔滨保护建筑中唯一的哥特式建筑。
如今,大直街将变身高科技产业经济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在“龙脊”上吟唱。它深厚的欧式文化底蕴,和那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如果保护和利用得当,将成为助推新南岗腾飞的动力。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