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对哈尔滨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龙江视察,为全面振兴明确战略定位、擘画宏伟蓝图、注入强大动力。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刚健自强、矢志奋斗、向上攀登,加快建设“六个龙江”和“七大都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办成一批可圈可点的好事喜事,第九届亚冬会成功申办,哈尔滨冲上“顶流”、火爆出圈,在考验、挑战、收获中走得更为坚定、更加有力、更有信心底气。
——经济稳步恢复向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向拼经济聚焦聚力,市政府春节后即举办高质量发展学习班,开展覆盖职能部门、各区县(市)、市属国企的专业化培训15场次,实施经济整体好转30条、民营经济40条等政策措施,“开门红”“双过半”“保全年”攻坚战成效明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3.1亿元、增长19.4%,税收占比由2022年的74.5%提高到76.5%、列全省第一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亿元,增长8.6%、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495.3亿元,增长27.7%、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其中对俄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17.9亿元,增长78.8%、高于全省65.3个百分点。坚持招商为要、项目为王,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225个,实际利用内资1151.9亿元,增长26.4%、高于全省5.3个百分点;52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9亿元、增长18.9%,中航哈轴高端轴承等204个项目建成投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突出创新驱动,新增重组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正式运营,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30户、总量达2832户,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5个百分点。我市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列东北地区之首。发展现代农业,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87.7万亩,粮食产量在灾情影响下实现230亿斤,获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七连优”。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55户。加快工业转型,24户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获得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1.5亿元资金支持,获批全国首家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哈经开区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汽车制造业有了新起色,乘用车出口生产基地启动建设,一汽哈轻恢复整车生产。培育新兴产业,航空航天、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4%、13.4%。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获批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2户。新上市、挂牌3户企业,上市企业总量33户、占全省82.5%。
——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亚冬会再聚世界目光。时隔30年再获亚冬会举办权,完成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成为首个两获亚冬会举办权的中国城市。冰雪季热潮迭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游客满意为导向,优化服务工作机制,虚心做市场的服务员、勤务员,广大市场主体以创新创意、优良服务创品牌、树形象,可亲可爱的千万市民群众自觉做形象代言人,以真诚热情的暖心之举促进哈尔滨火爆出圈,让城市烟火气满满、活力满满、爱意满满、信心满满。冰雪美食节、冰雪博览会、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系列活动热点不断。太平国际机场进出港旅客2080.5万人次、保持东北地区第一。接待游客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692.5亿元,分别是上年的2.5倍、3.4倍,达历史最好水平。我市连续7年位列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城市底蕴充分彰显。把每年8月6日定为“哈尔滨音乐日”,成功举办哈洽会、哈夏音乐会、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和首届东北亚文博会、音博会,作为中国首个申办城市获得第20届世界萨克斯管大会举办权。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太阳岛风景区分别获评全国示范步行街、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荣获“中国啤酒之都”称号。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国企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促进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更好服务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市国资委出资企业由14户变为9户。整合文旅、冰雪资源组建马迭尔文旅投集团,打造特色文旅新平台,为冰雪大世界火爆出圈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发投集团强化国资引领带动,推动重大工程建设、保交楼防风险。市政府机构改革启动实施。国家级整村延包试点任务圆满完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个转企”登记等140余项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我市被评为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副省级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三年居全国先进行列。新登记企业4.98万户,增长19.6%。实施人才新政30条,吸引省内高校毕业生4.3万人在哈就业,创历史新高。开放合作不断扩大。自贸片区“企业许可无感续证”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综保区由双C类晋升到双B类,与临空经济区一体化管理,获批自贸片区协同发展先导区。跨境冷链保税运输、二手车出口、RCEP海外仓(新西兰)实现零的突破。联合长春获得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5亿元资金支持。深哈产业园入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对口合作样板作用更加凸显。
——城市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完善战略规划,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和县(市)总体规划(2021—2035),出台推动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方案,城市科学建设方向更加清晰。提升城市功能,实施路桥建设82公里,总投资超百亿元、全长66公里的三环路全线贯通,地铁3号线老道外段通车运营。新建改造源网厂站45个、管网1400余公里,群力西、阿什河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新增集中供热能力750余万平方米。启动创建红旗大街、友谊东路等16条示范街路,打造体现创意设计、工匠精神、城市温度和功能品质的新样板,得到市民广泛赞誉。备受关注的艺华大厦完成拆除,烂尾近3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加强生态治理,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新成果,PM2.5年平均浓度历史最低,地表水水质优良率88%、为历史最优,治理黑土侵蚀沟1555条,植树8.3万株、造林1.47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克服财政紧平衡压力,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保持在80%以上。市人大专项监督的10个民生项目如期完成。军地携手、干群同心打赢抗灾救灾硬仗,设立3亿元基金支持受灾涉农主体复产扩产,19225户受损房屋维修重建10月20日前全部完工,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成功防范应对11月7日-9日超历史极值罕见大暴雪,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坚持问需问计问政于民,以12345民声热线为牵动,在解决百姓诉求中查找政府工作短板、检评决策质效、提升施政水平,热线接听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99%以上,筑牢百姓希望线幸福线兜底线。抓好就业社保,城镇新增就业9.86万人,为年计划的118.8%;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升,城区农村困难群众冬季取暖补助标准由每户200元提高到1110元;居民医保报销水平提前完成省“十四五”规划目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改善住房条件,老旧小区改造坚持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努力把对百姓影响降到最低,实施改造1055万平方米、15万户,百姓满意率进一步提升;建成棚改安置房1100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150套,完成城乡危房整治2.7万栋;两年累计投入16亿元供热奖补资金,保障居民温暖过冬。提升公共服务,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7所,获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获得国家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1亿元资金支持。呼吸、儿童、中医(肿瘤)3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获评6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建改造东直游园等公园游园26个。冰雪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3400余场,百姓生活更加丰富。
——风险防范有力有效。2023年是政府偿债最高峰,我们科学制定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方案,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市到期政府性债务全部足额偿还,稳妥处置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实现财政可持续。强化保交楼工作机制,恒大等项目3.5万套住房达到交付条件,国家信访局挂牌督办、停工4年的华鸿金色纽约项目3199户全部交付,消除不稳定因素,以有诺必践巩固人民政府为人民形象。安全形势平稳。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15.5%。完成燃气安全设施“四件套”更新安装总任务量的60%以上,新建改造燃气管网960公里、居东北地区首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化解信访积案4263件。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八五”普法扎实推进。平安哈尔滨创建持续深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我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决定》实施意见,推进10方面、142项重点任务和102个重点项目,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市政府班子成员带头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解决重点堵点难点问题134个。推进“工作落实年”活动,持续打造政治强、本领强,开放型、服务型、高效型、勤廉型“两强四型”政府,干部队伍在创新实践、重大任务、艰苦一线历练中进一步筑牢忠诚、练就本领、锤炼作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压减预算、审计监督增收节支5.35亿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
妇女儿童、退役军人、残疾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调查、国防动员、气象、地震、公积金、供销社、红十字、援藏援疆等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是不平常不寻常的一年,我们忠诚奋进、勇毅前行,付出了艰辛努力,成绩来之不易,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标定历史方位、增强战略主动、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振兴发展的意志更坚定、路径更清晰;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在主动服务国省战略中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积极争取一切政策支持和有利条件,推动振兴发展的意识更主动、视野更开阔;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战略规划,整合城市资源、优化国资布局、构建产业体系、重塑平台机制,推动振兴发展的措施更扎实、步伐更有力;关键在于始终保持定力、刚健自强、迎难而上,以创新求变“敢”超晋位,以坚定果敢推动改革,依靠改革走出了力量、迎来了希望,推动振兴发展的信心更牢固、士气更高昂;关键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市场主体向前走、向上走,在办好惠民实事和服务市场主体中凝聚起磅礴力量,推动振兴发展的使命更强烈、氛围更浓厚、动力更强劲。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哈中省直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广大海外侨胞和外埠家乡人,向所有关心支持哈尔滨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诚挚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市经济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工业占比偏低,传统产业转型步伐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市场主体量小质弱,民营企业发展相对缓慢,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国企对全市经济的战略支撑不足;开放平台整体质效不高,高标准市场体系不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统筹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仍面临较大压力,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与群众期待还存在差距,化解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面临挑战。部分干部市场意识、机遇意识、争先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和违法违纪问题还时有发生。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部署,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始终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始终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打造“七大都市”,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当前,哈尔滨正处在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发展动能的加速集聚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势与潜力巨大。我市面临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龙江视察,擘画全面振兴宏伟蓝图,赋予光荣使命,国务院出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政策措施、多点赋能哈尔滨发展,只要我们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担起使命、充分准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大支持、打开更广阔空间。我市独有的优势潜能叠加释放,冰雪资源、创新平台、开放机遇吸引各类要素集聚,城市关注度、影响力持续提升,只要我们充分用好资源、生态、科研、产业、区位优势和省会优势,看准方向、敢闯敢试,就一定能够扬长补短,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我市内在的发展动能加速积聚,信心是力量,团结是力量,人民群众、市场主体、企业家的创新创造创举是更伟大力量,只要我们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奋斗,共同创新创造创举,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挑战,不断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我们要正确看待时与势、危与机,统筹把握稳与进、立与破,持续塑造振兴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在扛起“五大安全”担当中守住本分,围绕建好建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牢记“国之大者”、坚守战略定位,将政治职责转化为发展动力、落地为具体项目,促进价值转化溢出,强化战略支撑能力,更好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要在抢抓用好机遇中“敢”超晋位,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重大机遇,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取向、行业导向、资金投向,以抢抓机遇塑造更大机遇、以主动作为赢得更大主动。要在改革创新突破中增强动能,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出发,大力推动产业布局调整、体系重构、要素重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要在敢闯敢干加实干中奋勇争先,强化省会担当、树立省会标准、彰显省会风采、体现省会作为,持续焕发勇于攻坚、敢于打赢的精气神,努力干成发展大事、办好关键要事、解决民生难事,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发展业绩。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构建具有哈尔滨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力量布局,推进市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新机制,设立1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促进科技资源就地利用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省市校共建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科技改革试验和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省市企投资5亿元共同打造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及产业加速中心,用3—5年时间,集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专业人才500人以上、累计产值10亿元以上。高水平建设哈大齐自创区,抓好哈工程科创综合体等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平台建设,谋划布局哈尔滨科学城,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吸引留住人才,努力让创新成为城市最鲜明特质。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优质存量企业扩能升级、做强做大,强化政策引导、要素保障、本地配套,增强整体竞争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实施技改项目200个,创建一批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巩固提升食品、医药、装备等产业竞争优势,抓好雀巢婴儿辅食、国药中药产业园、哈电抽水蓄能装备等项目,推动乘用车出口生产基地整车下线,焕发传统优势产业新生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立50亿元创投基金,培育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兴产业,发展民航客机大部件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商业卫星研发智造、高端智能医疗装备,抢占竞争制高点。壮大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打造集成电路关键环节制造基地,推动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哈兽研生物谷等项目建设。超前布局新空间、健康、低碳能源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展壮大现代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实施现代产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加快打造航空、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千亿级支柱型集群,大力发展卫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百亿级引领型集群,推动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要素集聚、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二)着力扩投资促消费增强内需主动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市场主体为要、项目为王,树立项目工作是基本功、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项目意识,总结梳理短板弱项,在全市形成讲项目、谋项目、招项目、落项目、建项目、评项目一体化推进体系。市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打头阵,市直部门统筹资源谋项目,各区县(市)、开发区、市属国企扛主责,围绕项目配置资源、凝聚力量,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年实施市重点项目500个以上,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形成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论英雄浓厚氛围。
抓好“三大工程”。这是扩内需、控风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今年,保障性住房启动建设配售型2000套、筹集租赁住房6000套以上,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工薪阶层刚性需求。城中村改造坚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做成一个,谋划推进四大片区改造项目,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00万平方米以上、14万户,打造宜居舒心居住环境。把“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特色文旅结合起来,确保“急时”用得上、“平时”运营好可持续。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强化供需两端特别是供给端精准发力,更好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提高招商质效。完善招商工作体系,强化队伍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方式多元化导向,整合产业政策、生产要素、人员力量等资源,建立“谋招落”一体化和市区县“一盘棋”机制,以科学考核评价办法为牵动,实行红黑榜、擂台赛,压实主体责任,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