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自然带谱
一直是高中地理
学习中的重点考察内容
背后蕴含着丰富的
地理学知识
以下给出了
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
速速收藏哦!
国内
天山 博格达峰
祁连山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长白山
太行山
秦岭及其附近
贺兰山
阿尔泰山
贡嘎山
横断山区
阴山
苍山
阿尔泰山
珠穆朗玛峰
贡嘎山彩色图
国外
阿尔卑斯山
乞力马扎罗山
安第斯山脉
肯尼亚山
喜马拉雅山脉南迦巴瓦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
阿尔泰山西南坡垂直自然带谱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积雪冰川带除外),由此推断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南坡应为阳坡。
(5)图中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为迎风坡。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影响山地某一自然分布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纬度越高,海拔越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4.雪线高度的判读
气温(热量和纬度)
雪线高度和基带气温呈正相关,阳坡高于阴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线越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雪线上升
气候、地形等综合影响
若一山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一般降水对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气温对雪线高度的影响,故雪线低
影响地方性地域分异的因素
1.局部地形如高度、坡度、坡形、坡向等
地形变化→气温或水分或干湿状况变化→矿物及盐分变化→土壤变化→构成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植被生态系列。
一般原理:
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b谷地山坡晴朗无风的早晨易产生逆温。
c迊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落在半山腰;背风坡气流下沉较干热,产生焚风效应。
d阳坡光热足但蒸发强,阴坡光热少但蒸发弱,土壤水分状先应看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额。一般我国北方的北坡是阴坡,蒸发较弱,在降水少的情况下,阴坡土壤含水率高于阳坡,植被生长条件好于阳坡。
e河谷地形水汽多且热空气不易扩散则形成高温中心;冬季积聚的暖空气不易扩散形成低温中心。
f山脉走向与风向垂直,阻挡作用减小风速;山脉走向与风向平行,阻挡作用减弱;谷地走向与风向平行,形成狭管效应,加大风速。
g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多,光照充足
h地形起伏大复杂多样,或气候差异大,天气多变,生物栖息环境多样,生物呈多样性。
2.小气候因素
①坡向、坡度、高度、坡形不同→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湿度、通风条件(山谷风、海陆风,盛行风与热力环流的叠加)差异→水分条件差异植被或土壤差异。
②中国南方湿润→南坡光热水足→植被生长优于北坡;北方降水少→北坡阴坡→光热水比南坡少→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生长好。
③大湖效应可使运动旳气团变性;
④山体效应使同高度山体内部气温偏高,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减弱。
⑤热岛效应
⑥两极区域注意冰雪反射率,气候变化对下垫面的改变及产生的效应。
⑦绿洲风影响局部热力环流
⑧受地形影响,背风地带气流下沉,降水少,形成干热河谷的环境特点。
3.岩性和土质因素
①岩石风化状况差异→土壤矿物质、土酸酸碱度、土质机械组成差异→生物生境差异。
②坡度差异→沉积相差异→植被差异。
③土质不同→沉积物机械组成不同→地下水分布差异→土壤性状差异→植被差异异。
4.自然灾害因素
小尺度时间内的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虫灾等自然灾害使自然环境产生地方性的改变。
5.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状况→地貌及水文变化→植被覆盖率、湿地面积、土壤等自然要素改变→形成独特地理环境。
6.地理位置偏僻、封闭或远离大陆的孤岛,物种传播弱,生物进化慢,物种独特古老。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典型例题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在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牛背梁位于秦岭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北缓南陡,是我国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某地理科考队进行了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调查活动,上面为调查路线图(图1)及牛背梁山顶景观图(图2)。
图1高山杜鹃:喜凉爽湿润、通风半阴环境,怕酷热和严寒
图2
(1)描述图1中环境调查路线的分布特点,说出可能调查的地理事象。
(2)牛背梁山顶一侧为成片的杜鹃林,另一侧为茂密的草甸(图2)。请据此判断两者所处区域的坡向并解释原因。
【答案】
(1)分布特点:沿沟谷分布,数量多;分列秦岭主脉两侧,南多北少。
地理事象:自然带的垂直分布;生物种类及分布;土壤的类型及分布;沟谷地貌。(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杜鹃林在北坡,草甸在南坡。因为北侧为山地阴坡,海拔高,夏季凉爽,坡度缓,土层较厚,土壤储水多,利于杜鹃林的生长;而南坡坡度较陡,土层薄,不易存水,光照强,易蒸发,土壤干燥,适于草甸生长。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岭位于中国中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主峰太白山具有典型的植被带谱、第四纪冰川遗迹等独特地理景观,成为理想的研学实践基地。2021年夏天,某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太白山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活动,观察到了山脊线南北的林线差异及壮丽的云海景观。
材料二 在研学实践中,学生发现山脊线A侧有云海,B侧无云海(图1)。为探究云海形成原因,实践小组实地测量了经纬度(33°59'43"N,107°48'14"E)、风向(在鞍部测得的风向是东南风)、风速(2m/s)等数据,并绘制了“秦岭南北 650 hPa风场和云中液态水含量分布图”(图2)。其中,“云中液态水含量比例”是指每千克湿空气总质量中云液态水的质量比。方位角是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至目标方向线间的水平夹角,范围为0°~360°。
(1)判断图1中云海相对于山脊的方位,并结合图2分析云海形成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处石海的成因。
(3)描述山脊两侧林线的高低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
(1)图中云海所在的方向方位角为313°,可判断为西北方。云海的成因既要考虑成云致雨的条件,又要解释为何A侧有云海,B侧无云海。千万不能忽略材料,想当然地认为迎风坡降水多,水汽充足,水汽上升冷却凝结形成云海。
秦岭太白山云海(一侧有,一侧无),因为无云海的一侧存在沿山坡的上升气流,对另一侧的云海形成了压制,使其无法翻越山脊(2)石海形容碎石很多,本题考查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及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温差风化和冻融风化)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秦岭太白山的石海岩石物理风化过程示意图(温差风化和冻融风化)温差风化过程示意图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的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和收缩。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太阳光曝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膨胀,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岩石表层逐渐冷缩,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膨胀。岩石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使岩石产生裂隙,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
冻融风化过程示意,也称冰劈作用另外材料中提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因此石海的形成可能还与冰川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有关。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类似于石磨转圈时可以将黄豆碾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本题考查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
林线示意图特别注意:上述坡向只是“一般情况下”,而本题属于特殊情况。虽然山脊两侧一边是迎风坡,一边是背风坡,但是距离很近,降水量几乎没有差异,因此要从阴坡与阳坡的差异去考虑,光照影响土壤温度,进而影响蒸发量,再影响土壤水分条件,最终影响林线高度。由此可以看出,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空间尺度的大小,空间尺度小,则降水几乎没有差异。
【答案】
(1)有云海的一侧(A侧)位于山脊的西北方。山脊的A侧(西北侧)云中液态水含量高,易形成云雾;B 侧(东南侧)为迎风坡,盛行东南风且风力强劲;(2分)受B侧东南风的压制,A侧的云雾无法越过山脊,集聚成云海。
(2)海拔高,气温低,在水分冻结膨胀作用下岩石崩塌;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温差风化)作用强,导致岩石破碎;经重力和其他地质营力搬运在原地堆积。
(3)差异:南低北高(南草北木)。
原因:山脊东南侧为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条件差;东南坡分布大量石海,不利于水分储存且土壤贫瘠。(或者西北坡为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西北坡土层深厚,利于水分储存且肥力较高。)
发布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