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城西北的小绵山,自古就有晋国的一代名臣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都死于此的传说,只是当地人不善于宣传和炒作,一直默默无闻。但在我看来,介子推隐居的绵山,非此地莫属。那么,今天介休的“绵山”,是不是春秋时晋文公封给介子推的“绵上山”?在晋国史上公元前56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一年,居住在吕梁山和晋中的戎狄民族首领派使者来到晋国,通过晋国的大臣魏绛献给悼公老虎皮和豹子皮,以此礼物请求晋国与他们和好。魏绛建议悼公跟他们讲和,悼公接受了这一建议,派魏绛负责此事。和戎成功,使晋国无后顾之忧,专门对付强大的秦楚,再度使晋国成为中原霸主。从这一年起,晋国的疆域才过了灵石口以北,到达晋中。
晋悼公是晋文公的五世孙,就是说晋文公不可能将位于灵石口以北的介休“绵山”封给介子推。因为晋文公时那座山还不是晋国的,他怎么可能将它封给大臣呢?东汉、三国之际的贾逵也说“绵上,晋地。”贾逵,今山西襄汾人,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由此观之,绵上要到灵石口以南的晋国地域内去寻找。
介子推所封的绵山在介休县,最早是西晋杜预说的。他撰写的《左传集解》,在“僖公二十四年”说,“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但这是错误的。介休,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14年才被晋国设置为邬县,秦设置界休县,王莽时改为界美县,东汉复名界休县,直到西晋时才改介休县。界休改为介休,是因为介子推的原因,可是为什么在西晋之前叫“界休县”呢?明白了晋文公时绝不可能将还不属于晋国的“绵山”封给介子推,就知道改“界”为“介”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那么,晋文公封给介子推的“绵上山”究竟在哪里呢?先从晋文公时期的晋国国都“绛”说起。这个“绛”,我看就是翼城苇沟到北寿城之间的古城址。古城为方形,现在发现了宽约8米的一段西墙,在北赵晋侯墓地之东10公里,地处绵山(覆釜山)东南不远处,年代由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战国之交,出土一件战国时期陶釜上有戳印文字“降亭”,古“降”与“绛”字相通,为证明此城就是“绛”提供了一条证据。公元前668年晋国大夫士蒍扩建时“深其宫”,表明绛都内建有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一直使用到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迁都新田,便将此城称为“故绛”了。所以,晋文公应该在当时的晋都“绛”,即今天的苇沟到北寿城之间的古城址里即位和处理朝政。
介子推随从后来的晋文公逃亡归来后,先是和母亲一起在这座晋都中生活,不久就厌恶了共同逃亡的某些人居功自傲,并索要官职,晋文公也没有给他赏赐,他自己也不愿意以功自居。后来他们母子二人离开苇沟到北寿城之间的晋都“绛”,来到“绛”西北的“绵上山”里隐居起来。后来晋文公知道了,便将这座山封给了介子推,作为他的生活来源,自然绵上山也可称为“介山”了。因此,历史上晋文公封给介子推的“绵山”在今天的翼城而不在介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