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武昌
大理有条“三月街”,全名叫“大理三月街”,又名“观音市”“观音会”“观音街”“月街”。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门外、点苍山中和峰麓的开阔地带,傍古城、眺洱海,是云南西部最古老最传统的贸易集市。
农历三月,伴随着“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的歌声响起,几乎全天下人都知道大理有条“三月街”,人们潮水般涌向大理。
三月街牌坊正中央的横幅写着“三月街”三个大字,右幅是“千年赶一街”,左幅是“一街赶千年”的楹联。
史料记载,三月街起源于唐代南诏国时期故有“千年赶一街”
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与唐朝使臣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立铁卷一式四份,发誓与唐朝永远和睦相亲。异牟寻曾晓谕万民,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在神祠前的广场上聚会,来纪念这重如苍山的盟誓,以表明南诏与唐朝修好的决心,从此便有了三月街。由此可见,三月街最初是南诏与大唐握手言和的纪念日。
远在唐代,南诏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南诏与东南亚诸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门户。因此,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历代大理三月街演变的过程都有史料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月街的规模和影响一年胜过一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大理古城被国务院列为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继而又被公布为乙级旅游区对外开放,目前已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到90年代初期,大理州人民政府报请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大理三月街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从此三月街便成为大理州的法定节日。
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由此可见,1300多年来,三月街逐步从祭祀、骡马、山货、药材、茶叶大宗交易,慢慢发展到物资交易、文化交融、文体竞技于一体。每到三月街期间,远至千里的黑肤碧眼、南腔北调,近到邻县的商人群众,均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交易,商品从药材到食品、家具、牲畜应有尽有,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三月街虽然延续了上千年,但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还得益于1959年拍摄的电影《五朵金花》。随着“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一首优美的《蝴蝶泉边》传唱四面八方,让世人认识了大理苍山脚下的“三月街”,以及白族青年阿鹏在“苍山脚下找金花”的故事,更直观地看到了苍山洱海的自然之美、能歌善舞的白族习俗,打开了世界认识大理的又一扇窗口。当然,靠影视作品推送大理的,还有金庸先生的古装剧《天龙八部》、现代生活片《去有风的地方》等等,又从不同的角度,让人们耳目一新地认识了大理。
事实上,大理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六朝古都”“文献名邦”,也是汉武帝时期从成都贯通大理到达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路”和唐宋时开通的“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自古就是通商要道,对川、滇、藏乃至东南亚诸国都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传一代,就有了这条三月街。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爱情故事,三月街从古至今,跨越千年都是一段段优美的文字,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传说,概括起来,都可以用一个词“热闹”来形容。
著名诗人艾青曾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大理人来说,三月街盼的是一种仪式,赶的是一种情怀,品的是一味乡愁,凑的是一份热闹。
大理人是实诚的,即“言行一致”!但在赶街这件事情上,却显得有些“口是心非”了!不信你看看自己的身边,每一次赶月街回来,哪一个不是累得半死?躺在沙发上动荡不得!“哎呦,挤死了,真受不了了!”“没什么可买的,这些东西哪里买不到!”“真是花钱买罪受,谁去谁是狗!”……抱怨之声不绝于耳,仿佛从现在开始,就要真的与三月街挥手告别似的。可是到了第二年,人们又掰起手指计算着赶街的日子。那种发誓“再也不去了”的诅咒和“管不住腿”的尴尬,成了折磨人赶街的“心魔”。
走进三月街,穿梭在拥挤的人群里,就是一个“人挤人”,用现在网络流行的热词来形容,就是开启了“人从众”模式。甚至人们根本不用行走,你推我搡都可以“随波逐流”了!三月街上商品琳琅满目、门类齐全,看得人眼花缭乱,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不信你看,美食摊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烧烤摊上大汗淋漓的各种表演让人惊心动魄,紧随着一阵阵香味钻入鼻孔,那叫一个口齿生津、垂涎欲滴!三月街是吃货的天堂,街上香气四处弥漫,勾引着每一个人的食欲和馋虫。于是,人们从街头吃到街尾,再从街尾吃到街头,都是你推着我、我拥着你。新疆烤羊肉串、长沙臭豆腐、西藏牦牛干巴、石屏包浆豆腐、大理烤乳扇、凉鸡米线、花样甜品都无法拒绝。于是,大家放开肚皮吃得大汗淋漓,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将平常的那份斯文与矜持,一股脑抛到九霄云外!实在热得不行、渴得不行了,就“甩”一杯冰凉冰凉的凉虾,别提有多爽了。
无论是三月街的美食、赛马场的尘土飞扬、漂亮的民族服饰、白族人民的好客豁达,还是大青树下的对歌台,一准让人心猿意马,真叫一个欲罢不能!其实,赶三月街早已不是本地人的专属,已成为世界各地各民族物质文化交流的一场盛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旅居者探索大理、认识大理的文化窗口,也是外地人、外国人等“新大理人”体验民族文化、美食文化的一个平台。
如今的三月街,早已不是传说中的药材市场、大牲畜市场,而是天下物资大聚会,既有本地的、省内的、省外的,还有国外的,是一个商贸交易、赛马、歌舞表演、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
赶街是一种“体力活”,然而这种体力活,在三月街却遭遇了极限挑战。不是吗?在人山人海中,小到伏在母亲背上或骑在父亲脖子上牙牙学语的孩童,大到八九十岁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如此跌跌撞撞、步履艰难,都要千方百计到月街“凑热闹”,颠覆了日常生活中的赶街认知。或许,老人赶街赶的是一种回忆,圆的是一个心愿,孩子赶街赶的是一份热闹,看的是一份稀奇。
时光浅浅,岁月悠悠,一条古老的三月街,跨越了多少朝代,历经了沧桑巨变,从远古走来。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都诉说着三月街的前世今生。诚然,三月街已经延续了1300多年,今天依然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其繁荣景象在电商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想,人们赶街根本不为购物,而是要在物资、文艺、体育竞技中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把灵魂安放,把文明传承。
关于三月街的各种“杂音”,我们无须过多理会。因为,那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吸引四面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的吸引力,绝不是靠忽悠来的,也不可能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任意抹黑。走在拥挤的人群中,眼前是攒动的人头,树上张灯结彩,感受着这份传承了千年的热闹,仿佛又回到了唐朝市集一般,这才是“赶月街”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