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而最近又有一个大型的基建工程的好消息从烟台大连传来,据说烟台大连海底隧道将要建设。
按照规划,这项投资3000亿的工程,将会让10小时的车程变成40分钟。那究竟什么时候动工?建成后对烟台、大连两地居民有什么好处?
烟台大连海底隧道烟台大连海底隧道,连接山东烟台和辽宁大连这两个重要城市,也叫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或者渤海海峡海底隧道。
烟台和大连虽然属于不同的省份,但是这两个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170公里。不过两个城市之间的交流却无法这么“直线”了,因为它们之间有一个巨大的“拦路虎”,那就是渤海海峡。
因为渤海海峡,交通往返受到了相当的限制,两地来回如果开车的话需要10多个小时,如果要乘船也要7个多小时,最快的飞机也是要1个多小时。但是如果烟台大连海底隧道能够建造完成,只需要40分钟就可以从烟台到大连。
整条隧道全长123~126公里,将会采用全海底隧道的方案。稀奇的是,这条海底隧道是通过火车载运汽车的方式,设计时速可达每小时220公里。
不过烟台大连海底隧道目前只是一个设想,还没有真正在施工。为什么它被赋予这么高的前景,但是现在却还没有正式实施?是建设工程中有什么难以克服的难点吗?
海底隧道建设有多难?其实早在1992年,烟大海底隧道项目被提出了,也在2013年和2019年两次提交了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但是30年过去了,这个超级工程依旧只是“纸上蓝图”,没有正式动工。
隧道工程却迟迟没有动静呢?原因非常简单,该项目的建设难度太大,耗资也非常高,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还是没有达到应该的要求。
和一般的地上铁路或者公路建设不同,海底隧道的技术性要求非常高,这种较长距离的海底隧道,从规划到建设再到最终的运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勘探。
而且世界上目前可以参考的项目经验也不是很多,目前只有英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有建设较长的海底隧道的经验。比如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只有50公里,连烟大海底隧道的一半都不到,英国都花费了8年时间,耗资将近150亿美元才建成。
技术和环境的严苛要求首先要面对的是技术上的难题。虽然我国在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过程中,已经有了海底沉管技术这种关键性的经验,也拥有“盾构机”这种海底建设的神器,但是海底隧道却并不会因为这两种技术在手而变得简单。
我们知道的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在基建上的一个重要经验,但是港珠澳大桥只有一小段在海底,然而烟台大连海底隧道却需要全部在海底建设,这两个工程的建设难度完全不能比较。
渤海海峡的地势是“北深南浅”的特点,在海峡内部最深的地方有87米,但是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深,大部分的水域深度都在30米左右,这种深度让普通的海底隧道建设方式都行不通。
除了施工的技术难度大之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问题。跨越渤海海峡的海底隧道,需要穿越断裂带、地震带,还有海底的沟谷等。
另外还有必须考虑的通风问题。在一个长达120公里的海底隧道底部通车,要如何实现在全程高度密封的空间里面的通风也是个严峻的问题。
如果海底隧道里面要通有发动机的车辆,就必须考虑氧气和有毒废气的吸进和排出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世界上存在的长距离的海底隧道,都是跑电力的火车的原因。
环保与造价的平衡渤海周围有很多的群岛,这些群岛是很多候鸟迁徙的休息地,也是我国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如果我们真的开工这个巨大的工程,如何平衡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也是工程组要着重考虑的。
最后就是海底隧道工程的造价问题了。隧道的总体造价光是保守的估计就要花费3000亿人民币,如此昂贵的耗资光是前期的投资就是一个大工程,这也意味着工程一旦建成,后期肯定要收费。
但是如果收费低,工程怎么回本是个大问题,而收费高,又会影响大家对海底隧道的热情,毕竟大家还有海陆空各种交通选择,海底隧道无法成为第一选择。
不过虽然海底隧道的建设困难重重,但是相比起日本和英国海底隧道复杂多变的条件,渤海这里的条件已经是很优越了。
就算是海底有地震的风险也可以被人类控制,最重要的事,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大型海底隧道工程的技术条件和经验,就连我们的设计也在不断精进。
海底隧道的经济意义烟台大连海底隧道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基建工程。
基建工程建设对经济交流的影响来说,最直接的就是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加强货物和人才的交流,烟台大连海底隧道建设的影响也包括如此。
海底隧道的建设,相当于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之间建立了一条新的战略通道,不但可以让东部沿海地区的货物、人才等输送到渤海地区,还可以促进东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缩小南北的发展差距,形成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海底隧道的建设肯定是有利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好事,不但可以缩短自己前往各地区的时间和距离,而且更重要的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工作岗位和人才的流入。
渤海地区的海底隧道建设虽然要面对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的严峻挑战,也要考虑到庞大工程的技术要求,但是这些问题在“基建狂魔”面前不会成为问题,至少不会一直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