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壹
滨海新区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各个商业中心, 但如果说曾经更传统,更具特色的商业中心,非洋货市场莫属。
塘沽是一个港口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外派出国的人员大多从这里回国。按照当时的情况, 这些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捎带国外生产的电视、冰箱、手表、自行车等洋货。一些船员和外派归国人员回国后,就将洋货拿到河北路地道的街旁自行卖掉。
时间久了,来这里淘商品的人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于是,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自发的洋货交易市场。
这个自发市场的形成,使得塘沽出现了第一批本土“倒爷”。在当时这种行为并不被提倡,交易总是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所以最早的塘沽人形象地把这个市场叫做“鬼市”。
1989年,塘沽相关部门将原来的自由交易场所搬迁到吉林路一带,并为其改造了带顶棚的市场。
至1991年,塘沽初代商圈传奇—洋货市场终于成型,再到2002年前后洋货步行街建成,洋货市场已经远近闻名, 甚至影响力做到了辐射覆盖了中国北方大多数城市。
曾经的洋货市场之于滨海,并不是一条简单的商业街,它更似纽带,串联了太多。
曾经的洋货市场是滨海乃至天津的地标性商圈,透露着生活气息和淘宝精神,一度有不少外来游客或是外地的亲朋好友来到天津指名要去洋货市场,目的就是为了猎奇。
洋货步行街突出古典欧式风格,重点体现: 洋货、洋味、洋品牌。街两侧低层欧式建筑,屋顶几何造型富于变化,立面装饰力求典雅优美。
9200平方米路面采用罗马石铺装,磁力线布局,给人以时空上的无限遐想。5组青铜雕塑和3组汉白玉雕塑均为欧洲古典名人名雕,向游人展示着魅力无穷的异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持了多年商圈霸主地位的洋货市场距离主流渐行渐远,我们的情怀还在, 但是洋货真的就此沉沦了吗?
NO. 2|贰
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
洋货市场作为滨海人曾经脱口而出的淘物首选推荐,如今在远方的朋友面前,已想不到推荐的理由。甚至谁去都要拦一下,洋货市场现在更像是一个地图导航时的地理参考位置,而本身的商业价值已日渐衰落。
临近春节, 早年间,每当这时就已经人潮汹涌的街道,现在却变得空旷起来,完全没有节假日的气氛。
三三两两的行人,随处可见的转让关门门面,除了两边店铺放出的音乐声、过路车的鸣笛声,再也听不到当初人头攒动的涌动声。
外街的唐人街, 曾经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势早已不见踪影,现在一眼望去除了荒凉还是荒凉。
洋货商圈的沉沦归其原因是因为其内在丧失了竞争力,如今中国互联网经济发达,毫不夸张的说,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经济实惠品类全。
从外在看随着新商圈的崛起,吃喝玩乐沉浸式的商业业态越来越受欢迎, 人们更喜欢快节奏一站式的购物体验新模式。
内外皆不占优势的洋货市场敲响了警钟,洋货市场的落寞对周边小区的房价也有所影响,以紧靠洋货的泰和城为例。
小区年代久远,本就没有新房更具保值优势,加上洋货市场的不景气,小区房价也在下降。
NO. 3|叁
运营商铺的老板们的日子格外难过,但随着滨城计划提上日程,洋货市场又看见了希望。随着滨城规划的推进, 洋货市场周边被列入城市更新计划。
文件指出,本着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轨道车站周边TOD开发、提升海河沿线整体环境品质,将滨海新区范围内(含管辖的开发区飞地)的旧工业园区、旧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海河发展轴线两侧等四类区域纳入城市更新范围。按照试点运行、封闭可控的原则, 将经开区东区、高新区(华苑片区、海洋片区)、杭州道街(洋货市场周边)、胡家园街(华北陶瓷市场周边)、大沽街(大沽化地区)纳入试点范围。根据经济发展需求,经区政府批准,可扩大试点范围。
指导意见所指“城市更新”是指基于城市产业升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环境改善、设施优化、空间品质提升等原因,对城市建成区进行拆除重建、综合整治或两者兼顾的规划建设活动。
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地标建筑,重新建设不如选择现成的,未来洋货市场有可能会往更加突出情怀与特色的方向发展, 在滨海新区商圈竞争激烈的当下,差异化,突出文化底蕴,突出自身优势格外重要。
除此之外洋货市场周边的另一个重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交通, 洋货市场周边的塘沽站未来一定是滨海新区轨道交通的重要枢纽。
从目前的规划来看滨海新区中心位置的交点就在这里,B1线和轻轨9号线相汇于塘沽站,而轻轨也是通往市区的重要线路。
如果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加快,B1线会是较快建成的线路,这样一来塘沽站作为重要换乘站,对周边房价定会有积极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也势必会加速洋货市场走出如今的尴尬境地。
再回到洋货市场,听着沿街摊主播放的喇叭声,再也看不见的是拥挤的人群,感觉这里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小时候的记忆,陌生的是商家们的迷茫。洋货市场虽命运多舛,但现在正在黑暗中等待一个黎明……
转载自:滨海楼市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