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一列满载棉纱、建材等货物的列车从新疆阿克苏站驶出,开往浙江长兴南站。作为新疆开行的首趟“阿克苏―长兴南”援疆班列,架起了“疆品东输”快车道。
2020年初,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来到新疆,开启新一批援疆工作。他们立足受援地实际,落实援疆资金810多亿元,实施援疆项目6400多个,扎实推进民生援疆、智力援疆、产业援疆、就业援疆、文化润疆等项目。一个个落地天山南北援疆项目,持续深挖产业发展潜能,多举措惠及民生,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助力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来自19个援疆省市的干部人才队伍,犹如19支妙笔,在天山南北描绘新疆美好画卷。
深挖特色产业潜能
“我们村是城郊村,人均耕地少。这几年,浙江省金华市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指挥部从农民持续增收长远考虑,在村里尝试发展多项特色产业,扶持建设多个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去年,村人均收入达到235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金华新村党支部书记布海力且木・艾孜木说。
3年来,浙江援疆干部人才立足受援地特色优势,务实推进产业援疆。其中,深化“十城百店”工程2.0版,建好“浙阿云”产销对接云交易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优化提升“百城百网千店”,推动构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深化“万亩亿元”工程2.0版,以“一县一品一链”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提升”工程,集中力量打造16个示范村、405个提升村,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新疆拥有独特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各地资源优势又不尽相同,19省市援疆指挥部及所属各分指挥部因地制宜,加强资源配置,科学布局产业,集中力量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在英吉沙县龙甫乡3000多亩的戈壁滩上,一座座现代化的蔬菜日光温室,在烈日下熠熠生辉,大棚内,各类作物长势良好。
现在,英吉沙县建成标准化新型蔬菜产业示范园2个,现代化日光温室568座,每个温室大棚年均收益在3万元以上,附近村民通过承包大棚、务工就业等形式实现稳定收入。当前,该蔬菜产业园项目正在谋划延伸产业链,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进行蔬菜包装和深加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英吉沙县4万座拱棚的果蔬种植和销售,促进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0年以来,山东济宁援疆指挥部在援助的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聚焦受援地农业发展现状,招引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戈壁变身致富园。济宁援疆指挥部还协调山东省农科院、济宁市农科院技术支持,在英吉沙县建立科技创新推广孵化中心,聘请37名农业技术人员,组建“农业技术人才援疆工作站”,从山东济宁等地选聘12名蔬菜、林果“土专家”,培训当地技术人员200余名、累计服务农民3万余人次,不断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科技“赋能”。
画好民生援疆“同心圆”
在援疆工作开展过程中,援疆各省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80%以上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投入县及县以下基层,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安排援疆资金58亿多元,实施就业援疆项目376个,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多层次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助力各族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在喀什市的一家纺织服装企业,伴随着机器发出地哒哒声,31岁的帕提古丽正在生产夹克领口、袖口等部件,不时认真查看,确保针线均匀,质量过关。
“喜欢在工厂上班赚钱,现在每月都有工资,过好日子就有了保障。”过去帕提古丽在家务农,伴随着援疆工作持续开展,家门口企业不断变多,她变身为产业工人。丈夫也在一家企业找了份驾驶员工作,“现在我俩一个月的收入6000多元,都快赶上过去大半年的收入了。”她说。
通过援疆省市的持续发力,像帕提古丽这样实现稳定收入的各族群众正在变多。河北省以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等援疆项目建设为平台,实施产业带动就业项目20个、资金2.89亿元,直接带动各族群众就业3.8万多人。天津市坚持援疆项目优先考虑当地群众就业需求,依托和田地区天津工业园,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3000多名各族群众就地就业。
一批批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天山南北落地,援疆各省市支持受援地发展数字服务、文化旅游、民族手工及特色餐饮等产业,不断提升援疆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现已带动49万多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同时,援疆省市各加大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帮助各族群众提升增收技能水平。上海市在莎车县筹建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着力解决南疆地区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湖北省协调12所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组团帮扶博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湖北高校、博州职院“3+2”专本衔接培养,2022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23%。
援疆各省市还把产业园区作为聚集企业促就业的重要平台,支持71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受援地与支援省市44个园区合作共建,建设飞地园区,承接产业转移,为各族群众就业增收提供了广阔舞台。
厚植文化润疆根基
为推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广东地区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近日,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和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共同主办的“援疆情・感恩心”赴广东省文化交流演出活动。
“我们带着师市的问候来到美丽的广东,感到非常高兴。我们会全力以赴,表演好节目,向观众展现兵团人的幸福生活。”第三师文工团歌手阿布莱孜・托合提说。
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文化援疆是广东对口支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一大亮丽名片,一批批援疆干部发扬援疆精神,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本次赴粤演出是两地文化的深入交流,表达了师市各族人民对广东援疆无私奉献的感恩,也是两地交流合作成果的展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大伟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文化、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开展东莞万人游唐王城等活动,促进两地交流合作走向深入,共同做好文化润疆工作。
文化润疆重在认同和交流。援疆各省市坚持把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巩固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安排援疆资金150多亿元,实施文化润疆和交往交流交融项目1833个。
山西省创新开展“文艺轻骑兵”,推动优秀地方剧目和提线木偶、绛州鼓乐等“山西绝活”走进基层,播撒文化润疆的“蒲公英种子”。吉林省协调专家赴阿勒泰地区策划指导创作大型话剧《可可托海我的魂》,在疆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辽宁省创新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宣传传播新方式,组织制作了以辽宁省孙景坤、塔城地区魏德友两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为教材的“八千里路英雄情―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
援疆各省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文艺演出、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等各类活动8200多场次,深化疆内和疆外文化艺术交流。(经济日报记者 马呈忠 通讯员 郑旭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