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前的龙泉寺,茶回味拍摄
唐代的太山龙泉寺,与周边的天龙山石窟圣寿寺、蒙山大佛开化寺和龙山石窟童子寺,集中展现了唐时晋阳城的佛教盛况,而太山龙泉寺尤为突出。
太山龙泉寺从地理位置来讲,紧邻古晋阳城,历代佛门信众晨钟暮鼓、祈祷诵经极为方便,自不必说,而在太山脚下埋葬的唐代名将李存孝墓,则说明了太山龙泉寺的尊贵。
█ 李存孝之墓
李存孝,代州人也。“猿臂善射,身披重铠,囊弓坐矟,独舞铁楇,挺身陷阵,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每战无不克捷”。民间谚语“王不过霸,将不过李”,就是说称王的好汉中,武艺没有一个超过西楚霸王项羽的,做将领的英雄中,武艺没有一个超过“十三太保”李存孝的。可见将一代名将死后封葬于太山脚下,作为“门神”或“守护神”,足以说明当时龙泉寺在古晋阳佛教界的地位。
太山龙泉寺当时在佛教界不仅有相当的地位,而且规模应该也是很宏阔的。现在的龙泉寺里,仍然保存着一块唐碑。碑额盘龙戏珠,龙体交错,石碑整体气质淳朴浑厚,有典型的初唐风格。只是它的一半掩埋在地下,地上的一半风吹日晒,雨雪漫漶,基本上看不出碑刻的内容,这便淹没了无比重要的历史信息。但从碑的规制来看,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包括武则天的无字碑和唐玄宗的孝敬碑在内的唐代第三块大碑。试想在气象恢弘的唐朝,能够树起一定规制的巨碑,一定是和它的场景相匹配,也必然和它的建筑相协调。不然,在宗法严谨的社会,任何犯上作乱的行为都绝不允许存留。事实也确实如此,据史料记载,太山龙泉寺共分上、中、下三寺。从地形来讲,也可称东寺、西寺和中寺。这样的规模,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 龙泉寺唐碑
█ 龙泉寺华严经疃
说太山龙泉寺1000多年前的不一般,这并不是空口说禅。有时候一个无意所为,便打捞出历史的惊奇。公元2008年5月8日,太山文管所因消防蓄水池年久渗水,为了修缮加固而开挖,上午10时左右,突然触碰到了坚硬的石板,随着工作的进展,又挖到了石条、石块等物件。之后,竟然出现了一个“石门”。于是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测探,埋藏于太山龙泉寺的唐代佛舍利塔地宫被发现。这个地宫的发现,不仅整理出1000多年前的五重宝函,还发现了石函最核心层金棺里的佛舍利。这个震撼人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的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经济史和科技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而且也印证了龙泉寺,在建寺之初的规模和等级。一个寺能建一座佛塔,佛塔里还建有地宫,地宫里还珍藏着五重宝函,宝函的金棺里又供奉着佛舍利。试想,全国数以万计的佛教圣地,有几处能有这样的殊荣。而这个佛教寺院,当时一定是很辉煌、很耀目的。
█ 龙泉寺地宫
█ 地宫入口的力士像
█ 龙泉寺佛塔地宫五重棺椁打开现场,太原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 套在石椁、木椁中的鎏金铜棺
█ 当年电视台直播时的画面
龙泉寺的辉煌,便衍生出好多故事,也附着了烟云迷茫的传说。有人说唐高宗李治在武则天的陪同下,曾到过太山东坪,登望都阁,瞰晋阳城。关于此事,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与建寺的时间也不搭界。有限的资料还难以证实这些传说,但唐显庆五年(660),千娇百媚的武则天确实陪伴高宗李治衣锦还乡来过并州。据《法苑珠林》记载,李治携皇后同游开化寺并礼佛童子寺大佛。寺中那座“坐高一百七十余尺”的大佛,给皇帝伉俪留下震撼而深刻的印象。两人“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下令并州长史窦轨等“令速庄严,备饰圣容”,还要求“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回长安后,皇帝皇后依然对大佛念念不忘,命内宫赶制两件巨大袈裟,并于龙朔二年(662)专使驰送并州,为开化寺大佛和童子寺大佛敬献。当童子寺大佛披上袈裟后,竟然“从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引得“道俗瞻睹,数千万众”,一时轰动并州。讲到此,武则天到没到过太山龙泉寺并不重要了,一是显庆五年(660)皇帝和皇后到并州主要是礼佛,而开化寺和童子寺的大佛足以彰显全国。虽然天龙山圣寿寺亦有石窟,但那里的造像规模显然一般,皇帝皇后不是也没去吗?二是太山龙泉寺主要是以寺庙建筑规模见长。如果说,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那么离李治夫妇“幸并州”已经过去了整50年,而此时,武则天已于载初二年(691)登基为武周皇帝,至神龙元年(705)执政14年。及至先天元年(712),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天下,已开始酝酿开元盛世了。再想,在这样的时代,作为唐朝北都的太原,作为晋阳城最近的圣山佳地,在佛教盛行的当时,要肇建一处寺庙,它的辉煌、鼎盛和精致就可想而知了。
能体现太山在唐代地位的,应该还有位于太山脚下风峪沟的唐代华严经幢,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久、且是唯一石刻《华严经》(80卷)的版本。80卷《华严经》的翻译与后来在中国的弘扬则是由女皇武则天直接促成的。至于唐代华严经幢诞生之后一直隐身太山,是因为太山的佛教地位,还是武皇的影响力?抑或是两者皆而有之。总之,华严经幢有着极高的艺术、文物和佛学价值。一直到清初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在好友傅山的引导下,来山西调查访碑时,才在风峪沟太山山洞里发现了这126通经幢。
当年的太山龙泉寺确实很繁盛,有东寺、有中寺,也有西寺。当年的龙泉寺规格也很高,即使武则天“幸并州”没有上过太山,但文水是她的祖地,并州是唐朝的龙兴之地,更何况当时是武则天当红的年代,又有贞观之后和开元之时的经济基础,太原人也应该给武周皇帝一个天大的面子。于是并州官府和民间富家倾其全力,历经数年,也许十数年,完成了太原史上,不,也许是中国宗教史上砖木建筑的鸿篇巨制。从现有的李存孝墓寝、唐代巨碑、舍利塔基座地宫里的金棺舍利和唐代华严经幢,以及东坪、西坪和现有中寺的现状,都能够透视出唐时龙泉寺建筑群的规模和风格。
历史就像滚滚洪流,在不断地洗涤、陶冶和激扬着人类的创造。在否定之否定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叠加文明的记忆。太山龙泉寺,历经500年后,毁于金元时期的大火。直到明洪武24年(1391),执着信仰的并州百姓,又重建了已毁龙泉寺的中寺,是谓“太山寺”。之后,人为损坏,自然灾害,随毁随修,直至上世纪末遗存的现状就是当代人记忆中的模样。
█ 明龙泉寺前院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年代,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旅融合,完善民族心理机制和审美理想成为时代的主题。2014年7月,太原市启动了太山景区宏大的修缮保护工程。历经四年多,首先是修整出西坪,规整出旅游坦途,栽植了树木草坪,整理保护了历代舍利塔林,形成一处园林式的景区。再就是综合治理了中轴线(即唐时中寺)上的龙泉寺。新建了牌楼、山门、弥陀殿及配殿、碑廊等唐代风格建筑。对大雄宝殿、龙神祠等原有建筑进行了修缮保护。重塑了弥陀殿、大雄宝殿、佛祖阁和龙神祠等建筑内部的造像,新绘了墙体上450多平方米的壁画,使中寺建筑群的规制和品格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 太山龙泉寺修复工程主体全景。史晓波摄
综合治理龙泉寺的重点是东坪。东坪就是唐代肇建之初的东寺,也许它和中寺所连接的舍利塔,是500年后一起损毁的。其时应该是北方的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征战掠地,是不会看重和顾及这些宗教信仰,更没有富裕的财力,来架构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支撑。时间又过去了近200年,到朱明王朝,国家得到相对的统一,及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这才有了重建龙泉寺的善举。鉴于那时社会的状况,只局部恢复了过去龙泉寺里那小小的中寺,而历史上的太山龙泉寺的大部分遗迹仍然还沉睡在历史的尘埃里。时间又过了600年,也就是21世纪的当今,国泰民安的社会和干事创业的年代,也就有了今天重新面世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东寺、舍利塔和望都阁。
█ 修复后的龙泉寺。本组照片由wen_0303拍摄
太山东坪上的东寺确实宏伟。它的规制趋于历代皇家寺庙的比例,超过所有民间寺庙。从第一重的寺前广场到龙王庙和钟鼓楼,从第二重的大雄宝殿到文殊殿和普贤殿,从第三重的藏经楼到必备的经房堂舍,以及殿后一般黉庐别业所特有的精舍院。规制严整,品格高雅,唐风晋韵,古色古香,而寺庙里的塑像,完全都是楠木雕凿的。不管是多高的佛像,都是整木雕成。精雕细琢,讲求个性,敷以原色,栩栩如生,整个东坪建筑里的佛教文化的雕像群,俨然是山西新建的一座木雕博物馆。从中寺到东寺的衔接处,所恢复新修的地宫、舍利塔,则远远超过了唐代初建时的遗迹,更磅礴、更伟岸。
地宫里陈列着五重函棺和舍利子,还有释迦牟尼涅槃的卧佛像。卧佛身长4.91米,完全都是用黄铜铸造。地宫里的墙面和藻井都是黄铜浮雕,且呈现着佛教故事,加上塔基须弥座的纯铜雕砌,一片金灿灿的色相,彰显了龙泉寺的雍容和大气,地宫则成为太原地区佛教文化的室内博物馆。
█ 龙泉寺纯铜地宫。图片转载自网络
东坪东侧制高点的望都阁,是独立的景观建筑。因为无资料查对,到底唐代新建时有没有望都阁,到底武则天“幸并州”有没有来过太山的东坪,这些现在看来似乎都无所谓了。现实的景致已经满足了太原人,特别是晋源香客们美丽传说的心理,也圆了唐代初建龙泉寺时并州官民慰籍同乡女皇的梦想。每当夜晚,华灯绽放,也不知是现实的晋源城的夜景映红了太山,还是太山望都阁的灯光映红了山下的晋源城。从某种意义来说,望都阁的修建,弥补了因地质条件的变化,已不可能恢复的龙山童子寺及其燃灯塔。因为唐代高宗夫妇巡幸童子寺,到夜晚时,应该就是这样城山互映,一片辉煌吉祥的景象。
龙泉寺的美,还表现在当初太山景区修缮保护、综合治理时,对龙泉寺整体进行了铺天盖地的绿化。绿植应该是景区的底色,林木方能给建筑带来生气。几十年挖煤开矿、破山炸石的疮痍已得到彻底治理。特别是龙泉寺里的园林化景观,在开建时就规划栽植了大量成年的松柏和翠竹。如今漫山遍野,除了映出天际线的碧瓦红墙、各式建筑上的瑞兽和祥脊的造型外,就是那随着山势而起伏的绿波,各种鸟禽的婉转啼鸣。游人在山道台阶上徜徉,如果遇上祥云缭绕,俨然则是身置世外桃源、佛国仙都。
龙泉寺,终于又显现出唐代的建筑风格,也展现出唐时并州在全国宗教文化方面的至高地位。太山景区的修缮保护,不仅移植恢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许多样式和元素,同时,也给太原人增添了历史自豪感,太山龙泉寺应该盛赞。
微晋源
编辑:小鹿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