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意谋
在湖南宁乡灰汤镇牛角湾稻田深处,大丛丝瓜藤的后面,有一座荒废已久的深宅老院。高大的马头墙在天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线条,青砖砌就的围墙苍苔点点,紧闭的大门,深锁的庭院,仿佛深藏着一段沧桑的岁月。这里,就是牛角湾老屋了。
如果时光倒回到150年前,这老屋的主人还是刘倬云(1835-1903),著名的湘军将领。刘倬云,字季標,号朴堂,派名大械,是湘军名将刘典的七弟,也是最小的弟弟,与刘典年龄相差26岁。他少时慷慨有大志,随长兄刘典在长沙陶公祠读书,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湘军将领、理学家、文学家罗泽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帮助长兄刘典治县团练。随后,他赴浙助剿、赴陕平叛、赴闽浙抗法,立下赫赫战功。
同治元年(1862),浙江巡抚左宗棠调刘典率楚军赴浙江作战,27岁的刘倬云随兄出征,一路上克遂安、援衢州,荡平石门花园港敌垒14座。后又领军独挡兰溪敌军。第二年,刘倬云一路高歌猛进,攻下兰溪、浦江、诸暨,赴援皖南,破敌潜口,进攻休宁,拔黟县。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将领李世贤、汪海洋迸走江西,刘倬云力扼临江,阻敌不敢西进,与湘军各部收复崇仁东乡、宜黄各城。后又南追窜敌,攻克福建龙岩,击降太平军丁太洋,歼灭汪海洋于广“东塔子坳。因战功卓著,刘倬云此前以累功保蓝翎福建知县,此时以同知直隶州补用,赏换花翎。
同治七年(1868),33岁的刘倬云奉西安将军库克泰之命,委统先锋后劲营,跟随左宗棠入陕平叛,参加大小数十战。同治八年(1869),甘肃提督高连升帐下发生兵变,高连升被杀。高连升是宁乡坝塘早禾滩人,与刘倬云同乡.。刘倬云闻变驰赴,擒斩12名带头闹事者,对其他部属则加以安抚,同时在山河镇击退了闻此前来闹事的兵变同伙,使这一兵变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当时甘肃旱灾严重,荒土弥望,刘倬云为了救济灾民,遣员采运米石,设局赈灾。又在正宁(今属甘肃庆阳市)兴办屯政,熟地招人耕种,荒地则让兵丁开垦建设,一年时间就都成了沃壤。在福建莆田,他也曾带领兵士开辟沙田数百亩,士民至今仍享其利。.
光绪十年(1884),49岁的刘倬云又率部参:与抗击了人侵福建、浙江等地的法国侵略者。这年七月,法军擅自入侵福建马江。刘倬云率部扼守鼓山,以铁链联船封锁入海口,阻止了敌船进人。马江戒严后,又于金门设铁键以截敌船,并于魁岐等处坚筑炮台,防范敌军。后来又率兵在浙江温州、宁波等地驻守。法军退后,仍回福建。当时福建沿海海盗横行,人莫如何。刘倬云遣兵打击,一直将海盗赶到香港等地,并将其抓获。但外国人对海盗极为袒护,刘倬云在總理衙广门据理力争,海盗才得以法办。自此福建沿海海盗屏迹,刘倬云也得到了洋人的尊重。
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54岁的刘倬云实授福建汀漳龙道。汀州、漳州,枕山而面海,民风剽悍,难于治理。刘倬云上任后,认为教化民众的第一步是使其先富起来。漳州气候温润,适宜种桑,于是他派人购进浙湖蚕种桑苗,授种桑养蚕之法,并要求各州县下达命令,发动民众养蚕。几年之后,汀漳一带丝利大兴。他又捐资兴建丹霞书院,请名师,购书籍,订学规,大兴教育。一有空闲,他就到书院与诸生讨论经史,讲说忠孝大义。五年之后,民风为之一变。当时龙溪、南靖等地暴雨成灾,民房倒塌,他捐出重金进行安置。又发动当地民众捐资筑堤,以工代赈,以防水患。河堤筑成之后,百姓纷纷立碑颂德。
光绪二十一年(1895),60高龄的刘倬云因监督堤工积劳成疾,请求告老还乡。他回到家乡湖南宁乡,规划县内义举,如倡建沩宁试馆、参与修建云山书院、置宾兴、育婴诸田等。虽说这些都是由刘典最先提议,但“成之者倬云也”。他以耕读为本教导乡人子弟,期望家乡多出人才。晚年的刘倬云性格更加质直,论事棘棘不阿,然从善如流。他在家里建造了一个小亭,名曰“白云亭”,常常与当地文人学士在白云亭把臂谈艺,觞咏不倦,留下许多诗文佳话。
刘倬云在世的时候,这里并不叫牛角湾,而是称作“藜阁湾”。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刘倬云的长兄刘典因战功卓著,朝廷特赏三代正一品封典,以示皇恩浩荡。其时除刘典母亲在世外,其他的长辈均已辞世。钦差大臣不远千里,从京城来到刘家,看到的情景是:刘太夫人并非像其他官员家眷一样养尊处优,而是亲自操持家务,当钦差大人来到刘府时,太夫人正在打扫家宅。如此家风让这位钦差大臣十分感动,回京后立即汇报了此事,皇上自然十分欣慰,立即手书“藜阁风清”牌匾,着人立即送往刘家。
所谓“藜阁”,出于“青藜照阁”,有一个典故。西汉成帝时期,传说出身宗室的文学家刘向在天禄阁聚精会神地校书,夜晚有一个穿黄衣拄青藜拐杖的老人进人,看见刘向暗中独坐诵书,就吹气青藜杖,向他传授《五行洪范》,刘向担心遗漏,就撕开自己的衣服一记上,到第二天早晨,这.位自称“太乙之精”的老人才离去。这个故事激励着刘氏后人,其中有一支还以“燃藜堂”作为自己的堂号。很显然,在这里,皇帝用“藜阁风清"来表彰刘家良好家风,赞颂刘家人才辈出。
刘倬云逝世12年之后,他的孙子刘明夫(1915-1996)出生了。据“宁乡历史文化丛书记载,刘明夫与夫人廖时光皆系宁乡籍知名人士。1930年,刘明夫在上海大夏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受民主思想影响,回乡规劝父亲刘本钟辞去宁乡县“清共”委员会副主任职务。1936年考人复旦大学土木系,后改学政治。1937年到延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李富春秘书。1948年至1985年,先后任哈尔滨市副市长、东北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刘明夫也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85年出.版《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专著。1996年,他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很多人都认为牛角湾是刘典故居,其实刘典故居并非在牛角湾,而是在十亩丘。刘典共有兄弟八人(其中最大的兄长早天),刘典弟弟有大谟、大训、大诰、大潜、大哲、大械。兄弟七人成家后并未聚族而居,而是各有庄园。
其中,刘典六弟刘大哲的庄园在宁乡双凫铺温冲。他有一个孙女,名梦桃,许配给了枫木桥双井村学堂坡的秦卓庵(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机要师主任,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滇西抗战),两人生有一女,名秦厚修。秦厚修后来与湘潭白石铺的大学同学马鹤凌结婚,新中国成立前夕,秦卓庵与女儿女婿辗转香港去了台湾。秦厚修育有五个儿女,其中一位即是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
1953年,牛角湾区公所机关设立在刘家大院,1956年改为枫木桥乡政府,此后一直是乡政府机关所在地。20世纪80年代进行危房改造,老屋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被拆除。留下来的部分,如今成了枫木桥敬老院。
历史的风烟散去,牛角湾显得异常静谧。我们轻轻地走进那高墙大院,看见阳光从天井里照进来,照在二楼的雕花窗棂上,地上的影子十分灵动,一如往昔。一座宅院,就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责编:廖慧文
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