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坨一带地形图
忠堡大捷、胡家沟战斗、象鼻岭战斗胜利不久,1935年8月3日,红二、六军团又取得板栗园大捷,全歼鄂军八十五师,击毙少将师长谢斌。鄂军上下闻“红”色变,胆战心惊,听闻驻防“宣恩—李家河”防线,鄂军无一部敢领命前往,这让蒋介石恼怒不已。要阻红二、六军团北进,“宣李防线”首当其冲,是重中之重。湖北“剿总”司令徐源泉向蒋介石、陈诚进言:“七月下旬,陶广在龙山招头寨重创贺龙,目前在招头寨驻防,何不调二十八军入鄂驻防,以防红二、六军团北突。”
蒋介石见徐源泉畏缩不前,鄂军连连败于红二、六军团,听陶广驻防地招头寨离“宣李防线”最近,天内可达,最主要的是有与红军战斗的经验,还新胜于红二、六军团,便在心中打定了主意。5日,蒋命令徐源泉以湘鄂川边区“剿总”司令的名义向陶广下达进驻“宣李防线”收容八十五师残部的命令。
6日,陶醉在招头寨战斗胜利中的陶广召开师旅长参加的军事会议。会上,周燮卿请为先锋,陶广下达了8日从招头寨出发经日车湾、半溪沟、廖叶洞、张家河、半坪、龙潭岩、龙潭河、芭蕉坨、凉风洞、欧溪坪、花鹿溪、桐木坳、龚家坝、殷家坳、强盗沟、丁家桥、首善(现龙山县城)入鄂驻防“宣李防线”的计划,并向陈诚、徐源泉报备了行军意图。
板栗园战斗后,红二、六军团主力回到根据地的中心地带——龙山三元、石羔、桶车、兴隆街、茨岩塘一带休整待命。
7日清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得到陶广纵队欲率军经芭蕉坨、凉风洞、欧溪坪、花鹿溪、首善入鄂驻防“宣李防线”的情报。情况紧急,他们随即召开军团师以上干部会议,商议对策。经过分析研判,作出了在芭蕉坨、凉风洞、欧溪坪、花鹿溪一线设伏的决定,并将伏击任务分配到各师。红十七师师长吴正卿一听到陶广经龙潭岩驻防“宣李”的消息,没等首长们说完就请战为先锋,欲报招头寨一箭之仇。贺龙、任弼时同意请战,安排红十七师于芭蕉坨设伏,红十八师于凉风洞设伏,红四师于花鹿溪设伏,红六师于欧溪坪设伏。
当天下午,红二、六军团所有主力部队都接到了设伏命令。听说要与陶广一战,红十七师指战员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欲全歼陶广纵队,为在招头寨战斗中牺牲的苏杰师长、黄林团长、方振生政委报仇。
芭蕉坨、凉风洞、欧溪坪、花鹿溪一线长约五公里,中间是地势平缓起伏的喀斯特山间台地,两侧山岭绵延纵横,是个天然的伏击战场。
傍晚吃过晚饭,两万红军轻装趁夜色奔赴目的地设伏,构成了以芭蕉坨为袋口,以凉风洞、欧溪坪为袋身,以花鹿溪为袋底的袋形战场。红十七师主力前往芭蕉坨,埋伏在卡门、猴子坡、丢草坡的山岭上,布控成袋口,待陶广部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扎紧袋口,斩断后路。红十八师主力埋伏在凉风洞两侧的山坡中,待红十七师伏击区传来枪声后,果断出击,拦腰切断,让敌人首尾难顾。红六师主力埋伏在欧溪坪两侧山岭静待敌人先头部队过后果敢出击。红四师主力埋伏在花鹿溪两侧岭中,待敌人先头部队到达后全线出击,收缩袋底,卡死出口。
八月,是刚入秋的季节,山岭微黄,果蔬飘香。
一切按计划部署到位,两万红军压低气息,静待陶广军到来,好来个瓮中捉鳖。
讲起八十四年前红军的这次设伏,芭蕉坨赶山人(猎人)田东海津津乐道。他说,芭蕉坨有个叫卡门的地方,是当年红军设伏点之一。他在赶山时在卡门山一带长约2500米的范围内,看到过许多宽约半米、深约一米的战壕遗址。红军知道陶广要从招头寨经龙潭岩、芭蕉坨去湖北,就在卡门设伏。后来得知陶广上了可立坡,经易家湾槽、五马井、杨家湾下了拖木槽到了岩坝,意图从牡丹坪到白羊坪一线的酉水渡口到湖北去。于是,埋伏在芭蕉坨、花鹿溪一线的红军就向糯米溪、鸭子塘、干溪坝、红石坎、岩坝一线出击。
截击陶广军
7日晚,陶广喊来作战参谋,拿出作战地图,仔细地观察起明日行军的地形来。
说起来,陶广对龙山的地形还是熟悉的。
龙潭岩是一座山,是可立坡北向的一处绝壁,是龙凤盆地和召市台地的分野,与对面高耸入云的斗篷山构成龙潭河峡谷,谷中壁如刀削,突兀矗立。
峡谷中是龙潭河,由东向西分别叫龙潭河、老山沟、小河,全长十里左右。枯水季节,以龙潭河石拱桥为界,上游河水潺潺,生机盎然;下游水潜暗涌,岩裸沙露。
首招官道由龙潭河谷经龙潭岩绝壁蜿蜒曲折回环而上。从龙潭河上的石拱桥到土地坛、庙湾、庙堡的山体垂直高度约有100米。路侧壁立千仞,峡谷幽深恢弘。道附崖侧,兽蛇诡伏,险象环生。龙潭岩官道,危径斜谷,实为首招官道上最为险峻的路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陶广瞄着地图上的行军路线,龙潭岩的山水形胜像影像一样在脑中闪现,额头顿时浸满了冷汗。心想,如果贺龙在龙潭河、芭蕉坨设伏,说不定自己将成谢斌、张振汉第二。想到这,陶广立即吩咐作战参谋召集师旅军官,其中就包括六十二师师长钟光仁、新编三十四师代师长顾家齐、新编三十四师三旅旅长周燮卿、六十二师一八六旅旅长刘建文及一八七旅旅长陶柳等商议对策。会上,周燮卿首先发声,对龙潭岩、芭蕉坨的地形进行分析后建议改道可立坡。
周燮卿绰号“周矮子”,与贺龙在湘鄂川黔边较量多年,对龙山的山形地势了如指掌,算得上“龙山通”。周矮子对龙潭岩地形的分析与改道可立坡的建议与陶广的想法不谋而合,陶广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改道可立坡,分前、中、后三路军入鄂进驻“宣李”防线。前路军由顾家齐带领新编三十四师及周燮卿旅走东北线为先锋,从招头寨、廖叶洞、马阻岭、易家湾槽、蒋家坪、杨家寨、拖木槽下岩坝,经王家槽、红石坎、杉树湾、伍家坳、干溪坝、鸡公嘴、大塘口、毛岗坝,沿酉水东岸北上,欲从鸭子塘、肖洞坪、老哇洞、高寨、蒲家河、金土坡、陈家坡、丁家桥、首善到卸甲坝,在官渡口过酉水入鄂驻防;陶广亲率后路军与中路军六十二师先后走西南线经招头寨、方坡、郭家坡、张家坡、李家湾、半边城,下累人坡到中坝后,中路军钟光仁师经岩坝、王家槽、红石坎、杉树湾、伍家坳、干溪坝、鸡公嘴、大塘口、毛岗坝、老洞坝、田家寨、彭家寨、胡家堡由李家渡口、苗儿滩渡口过酉水进湖北驻防;后路军陶广本部经龙嘴的姚家渡口、干溪坝侯家渡口过酉水入鄂,沿酉水西岸北上驻防“宣李防线”。同时派出警戒部队向芭蕉坨方向警戒,侦查红军动向,防止红军袭击。
酉水又称白河,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七姊妹山椿木营,经湖北省宣恩、来凤,重庆市酉阳、秀山,湖南省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后于沅陵县城西汇入沅江。酉水作为湖南、湖北两省的省界和湖南龙山、湖北来凤两县的县界,蜿蜒于龙山、来凤之间的丘陵坡地,让两座县城仅一河之隔,是中国毗邻最近的两座县城,有“河尽即到省,过河即达县”地理形胜。同时,从岩坝到首善,自古就有一条古道蜿蜒在酉水东岸:岩坝、王家槽、红石坎、杉树湾、伍家坳、干溪坝、鸡公嘴、庙当门、侯家竹林、大塘口、老潭口、老洞坝、田家寨、彭家寨、车格大湾、胡家堡、李家小河、白羊坪、石门坳、大堰坪、跳鱼洞、首善。
所以,陶广弃龙潭岩而酉水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怕中红军的埋伏;第二是基于酉水得天独厚的地理形胜;第三是对湘鄂国民党军与红二、六军团屡战屡败的战况心有余悸。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早期,派出了先遣队红六军团西征,寻找在湘西转战的红三军,为中央红军即将施行的战略转移探路。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贵州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其后,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员会、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省军区。这一系列的事件震惊了南京。于是,蒋介石采取对付中央红军“追剿”和“防堵”的方法,在慈利、四都坪、王村、保靖一线和龙山、来凤、宣恩一线通过在城镇及最重要关卡构筑碉楼工事设立封锁线,命令湘鄂川黔国民党军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前后发动了三次“围剿”。
敌人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围剿”是从1935年2月开始的。开始,国民党以陈耀汉、郭汝栋、李觉、陶广四个纵队从东南向大庸方向推进,以徐源泉、张振汉两个纵队从西北向龙山、桑植、永顺方向推进。红二、六军团退出永顺塔卧向北转移后,与湘鄂两省国民党军先后在陈家河、桃子溪、宣城(即宣恩县城)、忠堡、龙城(龙山县城)、小井、象鼻岭、胡家沟、招头寨、板栗园等地前后进行了十次战斗。除招头寨战斗红二、六军团主动撤出战斗外,均以国民党军惨败而告终。这让湘鄂两省国民党军胆战心惊,特别是鄂军闻贺龙而心胆俱裂,踌躇难前。
8日清晨,陶广军分前、中、后三路军从招头寨向可立坡开拔。前路军由周矮子率本部开道,顾家齐部随后而行。中路军钟光仁师紧跟其后。陶广亲率本部殿后。一行两万人浩浩荡荡地上了可立坡。
在花鹿溪、欧溪坪、凉风洞、芭蕉坨的官道上,只见稀稀落落的人在行走。百姓们与往常无异,照样日出而作,于田间地头耕耘。
日上竿头,芭蕉坨还是静悄悄的,根本看不见国民党军的影子。在山岭树丛中静伏一夜的红军将士难免起疑:按招头寨到芭蕉坨的路程计算,国民党军应该早就到了。在指挥部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也得到陶广纵队未来的消息:陶广驻防“宣李”防线是死命令,现还未到,情况反常。随即命令侦察兵急速向茅坪、湾塘方向侦查,发现敌情,立即报告。
上午八时,派往湾塘方向的侦察兵在岩坝、红石坎、干溪坝、寨堡发现了国民党的前哨尖兵和探子,同时看见岩坝东侧的可立坡上惊鸟四突,山路树丛人影绰绰。
“陶广改道可立坡”的消息瞬间传到了红军指挥部。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对陶广改道可立坡后的行军路线作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沿酉水北上驻防“宣李”的共识,决定兵分四路侧击陶广纵队——
第一路:红十七师由卡门、猴子坡、丢草坡出发,经梨子园、老寨、马鞍山、牛拉场、车碧洞、寨堡,向鸡公嘴、干溪坝出击。
第二路:红十八师从凉风洞出发,经芭蕉坨、梨子园、干溪河、新路上、彭家槽、屋闭洞、深沟子桥(凉亭桥)、杀皮坝、桃子坪,向杉树湾、红石坎出击。
第三路:红四师由洗洛坳出发,沿蒲家河而下,阻击路过糯米溪、高寨一带的白军。
第四路:红六师从欧溪坪出发,经猫儿坳、摸岱、大槽、硝洞坪,侧击鸭子塘、毛岗坝一带的白军。
命令一下达,四路红军在百姓的带领下,由东北向西南朝酉水沿岸飞驰而去……
笔者(左一)在芭蕉坨走访调查,听老人向寿敬、韦运炎讲过去的战斗故事。
【作者】黎代华
【编辑】叶 红 彭 杰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