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昆仑山有仙境三级:阆风、玄圃、增城九重。汉代,增城从神话中“落入凡间”,析番禺县地置增城县。1800余年来,增城真如神话仙境一般,山水萦绕、林木蓊郁,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在此落地生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一大批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祠堂应运而生。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春风下,增城的古祠堂正迎来新生。依托俊美的绿水青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古朴祠堂“变身”网红民宿,向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述着一方水土的过往和情怀。
1 宗族祠堂是客家围屋的“心脏”
要说祠堂民宿的代表,非吾乡石屋莫属。甫走进石屋外围,盎然绿意已将人包围,穿过蜿蜒小路,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庞大而古朴的客家围屋坐西朝东,采取长方形的四合院式布局,背靠山冈,面朝禾坪和月塘,约六层楼高的古炮楼耸立一侧,气势威严。石屋山水环抱,在青山、竹林、田园、池塘、河流、溪泉与果园之中,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展示出一幅田园与生态、人文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精美画卷。
石屋前身是由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宗亲,广府巨富石火星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客家围龙屋,青砖黛瓦,古韵悠长。祠堂是围龙屋的“心脏”,也是维系宗族情感的核心力量。宗族围绕祠堂聚居,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祠堂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改造后的石屋正门。
吾乡石屋的“心脏”便是增城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武威祠堂。祠堂坐西朝东稍偏北,五间三进,总面阔20.5米,总进深41.5米,占地面积850.75平方米,经过百年时间洗礼仍旧精美绝伦。祠堂头门前设四步廊,檐柱挑头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次间两条石虾弓梁各置一只石雕狮子,墀头上部及衬祠墙楣分布着彩色的灰塑花鸟纹,纹路精细,惟妙惟肖。内檐、廊、柱、门皆施彩绘画,木雕、石雕、灰雕丰富多彩,山水、花鸟元素随处可见。漫步祠堂,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精致华美的装饰相得益彰,错落有致的时间与空间感油然而生。
2 “修旧如旧”是首要宗旨
曾经,随着时代发展,族人陆续迁出,人气凋零令曾经熙攘热闹的石屋日渐破败,不少房屋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吾乡石屋驻店总经理阳涛用两个词形容自己对石屋的初印象。然而,石屋坐拥武威祠堂、石屋炮楼、石屋北门楼和石焕新民宅等4个增城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整体也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客家围村的形态。因此,2015年,派潭镇联合企业力量将石屋打造为岭南特色精品民宿。
“修旧如旧”是改造工程贯彻始终的首要宗旨。但要如何才能做到既迎合现代的实用需求,又顺从古建筑本身的设计逻辑,符合对原本功能的设定?
▲改造后的吾乡石屋内部
为此,项目团队委托专业文物修复专家度身定制修缮方案,又投入大量精力寻找身怀传统工艺的老师傅参与工程,在做好基础加固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祠堂内墙、廊、柱、门等所施彩绘及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灰雕等均得到保存,引入水、电等现代生活设施,民宅被改成客房,并在外围新建了一批具有围龙屋风貌的客房,以满足住宿、会议、休闲、健身等空间需求。
■改造后的吾乡石屋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
如今,武威祠堂成为民宿的接待处、书室和茶座。游人往来,既可欣赏古建筑之美,也可在此静静看一本书、饮一杯茶,在活色生香的古祠堂触摸历史脉搏,感悟人文情怀。
3 商业经营和宗族情感要取得平衡
祠堂对于宗族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把祠堂改造为商业性质的民宿绝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尽管武威祠堂此前已经荒废,但它依旧代表着宗族的象征。为此,经营方也一直寻求在维持商业经营和维系宗族情感二者中取得平衡。
阳涛告诉记者,他们和村民“约法三章”。祠堂内部保留了村民的祭祀场所,由民宿负责维护。“村民家中如有结婚生子等喜事,都可以依照习俗过来点灯添香,上贡放炮。”阳涛说。如何保证不影响住客?“我们会邀请客人参与进来,使之成为一项民俗体验活动。”
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2017年开业至今,吾乡石屋成为游客争相前往打卡的增城乡村旅游新地标,每到周末和节假日,33间客房几乎爆满。2020年,吾乡石屋被评为广州市首批精品民宿。
同时,民宿的成功也为村庄输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村民种植的果蔬有了新的销路,水果采摘与酒店旅游有机结合,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另外,民宿也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吾乡石屋取得成功后,有村庄受其启发开始探索祠堂商业化改造之路。位于派潭镇佳松岭村的麦客72house便是其中之一。该民宿以云从家祠为核心,整体承租空心村闲置的祠堂、鱼塘、果园、菜地、田地,在保留古祠堂原有历史风貌和传统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场景设计理念,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共享田园乡村民宿。
和吾乡石屋一样,麦客72house同样保留了祭祀场所,为村民的信仰保留安放之处。“出租之前,祠堂每年的维护费用保守估计要一万到两万元;出租之后,民宿不仅出资修缮,还承担维护费用,同时村集体增加了租金收入,所以大家都很支持。”佳松岭村新屋社社长张伯许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民宿在建设过程中创新发展模式,将村庄规划、集体经济发展与民宿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采取“企业+村民入股(技术、资金、土地)+分红”的方式,对项目周边旧房屋进行改造升级,合作经营民宿私房菜馆、乡宿小院,让村民在获得保底租金收益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以就业带动、入股分红、保底租金等方式,促进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声音
改造要尊重和还原祠堂的原有功能
广州市民宿协会理事长戚兴华对于祠堂活化为民宿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祠堂在传统村落中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改造和修缮祠堂的过程中,要尊重和还原其原有功能,使民宿经营与祠堂功能相协调,解决好如何保障村民在节庆时便利地使用祠堂及如何保护好祖先牌位等问题。
他强调,祠堂文化是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祠堂通过对先祖的尊崇,对村庄迁徙繁衍的阐述,展示这个村庄的历史。另一方面,在祠堂举办节庆活动中反映着传统的生活仪式。民宿里有祠堂这样的功能空间,可以让住客更真切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更直接感受到传统的文化仪式。这也是祠堂建筑在现今的魅力所在。
对于其他想要活化祠堂的单位或个体,戚兴华建议,首先在功能的布局上,多考虑公共服务的作用,可以布置展览展示空间;在布局上、流线上尽量不与正常的住宿经营发生冲突。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了解村民的意愿,做本地村民都能认可的修缮改造。三是在运营过程中,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