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年代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建筑,火车站主楼面积达2.6万多平米,广场达4万多平米。广场上挂着一枚巨型电钟,如今已陪伴广州市民走过了44个年头。
运营初期,客流不多,车厢只能坐满一半。那时能搭乘火车的都是高端商务旅客。“做生意的人人手一个小皮箱。”
倒是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先在火车站广场上拍一张时髦的游客照,然后迫不及待地走进候车厅,排队体验当时全广州独一无二的自动扶梯。
民众排队搭乘当时全国唯二的自动扶梯,另一台在上海。
火车站位于环市西路,彼时仍属广州郊区,周边同一时期建成的还有流花宾馆、友谊剧院、东方宾馆。一栋栋“苏式”建筑在尚未开垦的土地中显得时尚又巍峨,一时落得“东方小巴黎”的名头。
时至80年代,广州还率先效仿美日等发达国家,与香港聚利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改建部分贵宾候车室、会议室,开办多功能、综合性的商场。
开业不久,已囊括商品种类1200余种。买卖、娱乐场所齐全,人气鼎盛,许多商品甚至在别处购买不到。
“只见足够百米长的陈设讲究的橱窗,宛若一条商品长廊,排列在大厅的一侧。”
广州火车站里的综合性商场。
不久后,一旁的酒楼也开门营业,共设四层:一层专营快餐,菜单包括五角一碗的肉粥、两块钱的盒饭;二层为舞厅及咖啡厅;三层经营正宗川粤大菜;四层作包办宴席的贵宾厅。
80年代,广州火车站酒楼内的茶餐厅。
为了解决旅客提出的吃饭难问题,时任广州铁路局局长亲自批示三千元,将车站原有的小卖部改建成餐厅,并添置桌椅,装修厅堂。
80年代初,站内供应的免费热水。
80年代中期,广州火车站的广播室和综合控制室。
旅客体验到消费乐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和免费的高级服务。车站设有母婴休息室和儿童乐园,不仅对所有人开放,而且免费。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服务员”,一位下肢瘫痪的男青年,接过服务员为他买来的盒饭时吐露心声。
80年代末,广州火车站一服务人员在为乘客倒茶。
候车的乘客在皮椅上休息。
实际上,铁路部门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要把单一的运输经济改为”以运为主,多元化的运营经济”,这与当时整个市场经济的政策走向保持了高度一致。
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仅1985年一年,广州火车站就收到了近四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信。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也恰恰在这一年前后,广州火车站宛若天堂般的服务急转直下。
80年代改革的春风率先吹暖了南方,“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顺口溜一时间传遍神州大地,也激荡着无数打工者南下淘金的雄心。
广州火车站,便成为了直面潮水的第一道闸门。
1992年正月初八,数万农民工涌向湖南岳阳火车站,乘车前往广东。
1999年,一节南下的车厢内。
90年代,刚刚抵达广州的陕西民工。
数百万名斗志昂扬的打工者不远万里奔赴广州,出站后却又茫然无去处。
那时还没建立起市场经济所需的人才市场,想要在这片热土上寻找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并非易事。
1986年,“打工妹”在站前广场席地而睡。摄影 / 安哥
1991年3月,几名男子在站前广场驻扎,等待工作的机会,他们身后是漫长的买票队伍。
1991年3月,广州火车站附近聚集的农民工,那时他们还有一个充满歧视的称呼——“盲流”。
“有些人靠乡里亲朋的关系指路,有些人是受了当地政府组织已有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