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称谓。
他们是一代人,也是一代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这群青年离开了条件较好的城市,去农村中支援起了边疆的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面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他们无私奉献的背后,涉及到的同样也是无数家庭,这其中,就蕴含了很多故事。
其中一位叫做邹雪生,在农村待了41年,也被很多人称为“最后一名返城知青”。
1951年,邹雪生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也是一名红军战士,跟随我党完成了长征大业,南征北战,奉献了自己的整个青春。
新中国成立之后,父亲在北京定居,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之下,邹雪生从小就饱含一腔报国热血,作为家中的长子,邹雪生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能用苛刻来形容,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并不算多么富足,但倒也美满!
风暴来袭,因为一些问题,他的父亲被迫返回了老家,他带着弟弟则继续生活在北京,他的母亲因为受不了这些屈辱,不但患上了抑郁症,还在不久后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此时的邹雪生才刚15岁。因为他们父亲的缘故,两个年幼的小孩吃了不少苦,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是常有的事,甚至还差点因为一氧化碳中毒丧命。
1968年11月,有士兵来到了这个已经残破的家中,通知邹雪生带着年仅7岁的弟弟一起去黑龙江改造,接受再教育。弟弟还这么小,去那么冷的地方劳动,他受得了吗?可是没有人愿意听他们的诉求。5日接到通知,7日,17岁的邹雪生带着7岁的弟弟去往北大荒插队。在北京火车站,邹雪生带着弟弟,没有家人送行。原来,半年前,母亲身亡,父亲也被发往江西老家,只留下他和弟弟相依为命。很快,知青列车来到黑龙江,经过几次转车终于来到北大荒。
一到这里,邹雪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望无际的原野,除了冰面,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室外温度也极低。
东北的天很冷,年幼的弟弟听话又懂事,他们相依为命苦中作乐。但不过半年,由于弟弟的年龄小影响不好又被送回了北京。再后来,弟弟和被发配劳动改造的爸爸一起去了老家江西。
那个时候江西很穷,家家户户吃不饱饭,弟弟去了江西后,和父亲一起饿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弟弟给黑龙江的邹雪生写了一封信:“哥哥,我太饿了,你能不能寄点粮票回来。”看到这句话,邹雪生心疼得直掉泪,可是身为下乡知青的他,生活也很不好过。
邹雪生先是在采石场工作,后来又被分配到砖瓦厂,但是幸运的是邹雪生最终归属的那个连队与大部分的连队都不一样,这个连队里的战斗爱学习,爱看书,也不会因为邹雪生之前的“身份问题”而对他有所偏见,邹雪生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变得非常爱看书。
邹雪生在连队里担任了一个班长的职务,邹雪生所在的班里战友们都很齐心很团结,邹雪生也是大家公认的好班长好队长。
在这个连中,像邹雪生这种出身有些问题的知青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再加上他是一个好人,对班里的知青都不错,所以被大家叫做“好队长”。
邹雪生和很多知青一样,大都直接从学生,一步转换成农民的身份。他们刚开始还对农村的生活感到新鲜,但很快就对知识匮乏产生明显的空虚感。每日除了劳动,连本带字的书都难以找到。好在,热爱学习的知青们,偷偷藏了一些书。邹雪生利用连队队长的身份,充分发挥他的组织才能,并尽力帮助战友们。每天劳动之余,他就会组织爱读书的知青们坐在一起看书,谈心得谈理想。那段阴暗的日子里,战友叶明、孙杰等人就成了邹雪生唯一的光。
有一次邹雪生接到通知,由于天气突变,要连夜将豆子运回,邹雪生和战友们回到宿舍后,身体已经僵硬,同宿舍的叶明等人,将邹雪生的脚揣在怀里,一遍遍烧热水为邹雪生泡澡。邹雪生事后后怕,要是没有他们,自己一定要截肢。在恶劣的环境中,邹雪生和战友们互相鼓励扶持,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和叶明更是亲如兄弟。
当时下乡知青们朝夕相处,时间长了自然也有不少人彼此萌发了情意,比如说叶明和下乡的另一名女知青。
1977年,随着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在农村待了数年的知青,对家乡的思念,对知识的渴望,迫切地想要离开这里,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寻找机会。
那名女知青也结束下乡,返回北京了。
反观叶明虽然也拿到了“困退”,但是部队上并没有批准,时间长了两人也就爆发了情感危机。
在那之后,叶明很是消沉,邹雪生看在眼里,也为好兄弟难过,于是又建议道:
“你去参军吧,然后从部队转回北京,或许这是唯一的办法。”
不久后,叶明听从了邹雪生的建议,离开了北大荒,邹雪生亲自为他送行。
原本,好朋友叶明的离开对于邹雪生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战友返乡,使常常拥挤的宿舍变得空空荡荡的了,到最后就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邹雪生看着身边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的离开,让他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别的战友都能够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我该怎么办呢?
当年弟弟被遣送回去后,又被送到了江西和父亲一起生活,因为刚刚平反,两个人的生活也过得捉襟见肘,而且自己的户口也在黑龙江,去江西也变得不现实。没办法,邹雪生只能继续在北大荒生活着。
时间来到1979年,经过媒人介绍,邹雪生成了家,娶了一个16岁的女孩。第二年,他们就有了一个女儿,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至少有人陪伴自己。
当时国家有一项土地承包政策。为了养家糊口,邹雪生用他们所有的积蓄承包了一些土地,尽管收成不稳定,但好在有个可以糊口的工作。
1990年,一场突然出现的天灾让他们一年的辛苦白忙活,一毛钱没挣着不说,还倒欠了连里面两万块的土地承包费,另外欠了其他人三万块钱。
这种生活成为了压垮邹雪生妻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反而欠了一堆债,吃苦受累的,终于再也无法坚持,跟着另一个男人跑了。
为了节省开支,邹雪生带着女儿搬到了团里,住进了一间小房子。
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甚至已经到了无法维生的地步了。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看守农机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但这份工作在一片荒地上,带的干粮都是些土豆和咸菜等。这里因为荒无人烟,夜里还经常有狼出没,没有取暖的物品,他只能用燃烧秸秆取暖。
他曾经被人雇用去看农机,三个月800块钱,数九寒天居住在雪原上三个月的时间,有一天夜晚还被狼群围攻,幸好他用煤油灯点燃了一只手套,才吓跑了那些狼群。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0多年,2008年,已经50多岁的邹雪生还在建筑工地,卖力气干活。
一天,正在工地上干活的邹雪生接到了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电话,这居然是自己阔别已久的好友叶明打来的。
许久未见的两人在电话里互诉心肠,叶明也得知邹雪生现在生活的不易,想起以前的知青生活,于是下定决心要帮助自己的好友。
其实这些年,叶明从未放弃寻找过邹雪生。但因为某些原因,两人的书信交流断开了。经过多方打听,叶明拿到了邹雪生的电话。
随后叶明与邹雪生约定,过一段时间就前往黑龙江见邹雪生。
一个多月后,在叶明的组织下,当年同班的战友们重聚一堂,结伴前往邹雪生家中。
令他们感到心情沉重的是,三十多年的蹉跎,将昔日意气风发的班长折磨得异常憔悴,颓废、苍老萦绕在邹雪生身旁。
短暂的相聚后,在火车站目送战友离去时,邹雪生再度被惆怅包裹。
临别前,叶明看着沧桑的邹雪生:“老班长,这么多年你受苦了,你跟我一起回北京吧。”
当邹雪生听到北京这两个字时,觉得熟悉又陌生,这么多年了他也很想回北京看看,可是他在北大荒呆的太久,基本的身份证明都已经丢失,想要回到北京不是一件容易事。
叶明一听当即就保证:“老班长,我会让你回北京的,一切都包在我身上。”
于是,叶明积极地开始寻找途径,帮助邹雪生返京。
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如今大多有了自己的事业,邹雪生又是出了名的人缘好,众人都很热心帮忙,不仅搞定了身份证,户口也落在了北京,甚至连工作都找好了。
41年过去了,邹雪生本以为这辈子就在北大荒了,可是他的战友们并没有忘记他,他很感激叶明为他如此奔波,还专门从北京开车到黑龙江接他回家,这份浓浓的知青情,也许只有经历过的才知道。
就这样兜兜转转邹雪生还是回到了首都,只是此刻他不再孤单,下班了就去找老朋友谈天说地,日子倒也充实,还打算过阵子把女儿也接到身边。
至此,邹雪生的悲剧一生也算是有个美好的结局。
2022年,邹雪生已经70多岁。
他逐渐习惯了北京的生活。
看着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邹雪生感慨着世事变迁。
仿佛08年奥运会时,叶明邀请自己回北京的那一幕就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