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21日,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组织了“重走霞客路广西行”活动。本篇记叙了考察团从南宁至横县的考察活动。
12月14日,下午3:00五南宁市内的崇善寺(现南宁一中),青秀山(大雄宝殿,龙象寺)考察。
崇善寺位于南宁市云亭街,曾是邕城的四大佛教名寺之一,始建年代不祥,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府王贞吉将其改成西廊书院后来又恢复寺名,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为邕宁县立中学,校舍由太子庙和崇善寺合并而来,民国时期被毁,寺址现为南宁市一中。2003年在教学综合楼的施工地上发掘出一块“重建崇善寺碑记”石碑。连同发掘出来的还有一对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石础.据文物部门介绍,崇善寺被毁之前香火极盛。因年代久远,碑记上的字迹已比较模糊,但可大致辨别得出此碑刻于清嘉庆年间。这对石础,经初步考证,疑似当年崇善寺的地面建筑遗物。这批文物的发现,对了解当时崇善寺的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及南宁佛教历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批文物现存放在南宁市博物馆粤东会馆。http://s5/middle/69e49882nbb3fd88bc8e4&690 南宁一中,原崇善寺所在地
http://s1/middle/69e49882nbb3fd8b62870&690
学校里竖立的石碑
http://s3/middle/69e49882nbb3fd895a2b2&690
位于学校里的一角,近处的白色小楼就是崇善寺遗址
http://s16/middle/69e49882nbb3fd884990f&690
学校的围墙(右边)处,据说这里就是原崇善寺的位置
我们造访崇善寺是因为1637年徐霞客曾来此寺小住,并在其游记中有所记载。《徐霞客游记》中是这样记载崇善寺和有关闻静和尚的:“(崇祯丁丑年)十二月初十至崇善寺,闻静闻永诀事:殁于九月二十四日酉时,此隔余行一日耳!寺僧引至窆骨所,拜而哭之,南顾桥上(今西平桥),雇奴行李适至,遂宿城外野店,一别南宁已七十五日矣。”徐霞客南宁痛失知己,悲伤至极,作《哭静闻禅侣》寄托哀思。诗前还附有一小序:静上人与予矢志名山,耒朝鸡足,万里至此,一病不痊,寄榻南宁崇善寺,分袂未几,遂成永诀。死生之痛,情见乎词。
晓共云天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
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
故乡只道登高少,云断天涯只独看。
不久,《徐霞客游记》留下了做客南宁的最后一页:“十一日,余在南宁行道莫决,闻静闻诀音:必窆骨鸡足山。遂至崇善寺,拜检遗骨起置大竹箱间,取道庆远府,由黔入滇。”
十二月初十,徐霞客从隆安返回南宁,一进城他就直奔崇善寺,得知在他离开南宁后一天,静闻就与他永诀了。徐霞客哭着祭拜了亡友。静闻死后,留下了经书和衣物,崇善寺的宝檀、云白两个和尚,竟想瓜分这些遗物,百般阻挠徐霞客,甚至还把徐霞客锁在寺里。为了静闻“余志往不得达,若死,可以骨往”的遗愿,徐霞客忍着疮痛与恶人打交道,索还静闻的经书和戒衣。据徐霞客笔记中记载,那些天,南宁的天空阴雨连绵,竟夜不止。十二月十七日,天放晴了。在崇善寺,徐霞客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用竹筷将静闻的遗骨逐一捡出,包住缝好,以便带往鸡足山。带病用8天时间为静闻办妥了身后事,徐霞客才告别南宁。后来,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遗骸,“返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再登峨嵋,北抵岷山,极于松潘。又南过大渡河……过丽江,憩点苍、鸡足,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总共花了一年零二天时间,徐霞客才到达鸡足山,将静闻遗骨安葬,并修建了骨塔。
当我们来到崇善寺旧址现南宁一中时,里里外外早已不见崇善寺的任何痕迹了。幸得学校教务处主任的指点,她告诉我们传说原崇善寺遗址可能有二处,分别位于现在学校的大门西侧和校内操场一侧,她带我们来到学校操场一侧发现重建崇善寺石碑和建筑物柱础的原崇善寺遗址。这里现在竖立了一尊徐霞客的塑像,成为校方纪念徐霞客,向学生宣传徐霞客精神的场所。看来历经百年,虽然崇善寺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拆毁的噩运。但庆幸的是徐霞客及其精神还是代代相传下来了。离开一中时,我们与教务处主任在徐霞客塑像前合影,然后大家握手告别。
http://s5/middle/69e49882nbb3fd8cbf624&690
南宁一中里的徐霞客雕像
http://s13/middle/69e49882nbb3fd8c0c5dc&690
考察团一行在徐霞客雕像前与学校的教务处主任合影
离开南宁一中,我们便向青秀山而去。
青秀山是南宁市最著名的风景区,位于南宁市东南方向约10公里,俗称青山。由青山岭、凤凰岭等18座大小岭组成,总面积4.0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14667平方米,绿地面积25000平方米,主峰海拔289米,被誉为“南宁市的绿肺”。景区内建有热带雨林大观、棕榈园、水月庵、龙象塔、泰国园、瑶池、天池等景点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苏铁园。现存明清时期的古迹和名人文士的题吟颇丰,是游客观光旅游、寻古探幽的好去处。山上还建有观光缆车,可一饱湖光山色,被评为广西十佳景区之一。
1637年(崇祯十年)的九月初九,徐霞客也云游青秀山。《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记载:“有土山兀出北岸,是为青秀山,上有浮屠,五级出青松间,乃南宁东南出水口也。”现在青秀山已无处可寻当年徐霞客到访的任何踪迹了。因从南宁一中崇善寺遗址出发到此已是下午4时多了,故我们一行只是匆匆在大雄宝殿和龙象塔两处稍作停留、观察,并拍照,也算作对徐老霞客先生的凭吊了。。。
http://s15/middle/69e49882nbb40530d7e9e&690
青秀山景区入门处
http://s7/middle/69e49882nbb4053280876&690
大雄宝殿
http://s14/middle/69e49882nbb405314859d&690
龙象塔下
12月15日,晴。早上考察团一行乘车去横县宝华山,途中3小时后到达横县,找县旅游局问路,冯科长等随同进山,拟穿过西津水库去宝华山。在通过西津水库唯一一条通道时,恰遇维护大坝的施工车辆堵住了路幅,原地停留了一小时余方得通行,离开西津水库,车行7公里,终于进入了宝华山。抵达横县宝华山应天寺时已下午近1点了。
横县古代称横州。横县宝华山(又名南山)主峰海拔563.7米,是横县南部的最高峰。应天寺就建于宝华山主峰延伸下来的朝烟岭半山腰上,四周群山环抱,龙脉突显,林木葱茏,风景秀丽,气势雄伟。
横县宝华山应天寺始建于唐代(618年—907年),初名寿佛寺。宋代绍兴年间(1131年—1160年)重修;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横州路总管昭勇将军邓元甫重修;明洪武(1368年—1397年)、宣德(1426年—1434年)、正统(1436年—1448年)等年间多次修茸;清末民初又经过整修,距今已有1390年的悠久历史。
应天寺是广西乃至岭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名山和佛教圣地。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应天寺规模处于鼎盛时期,住持僧侣达数百近千人,寺院不够住,僧侣“结茅庐住于山上”。每年的庙旦,香客如潮,香火甚盛。到了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明皇太孙朱允文即帝位,国号建文,是为建文帝。1402年,明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建文帝被迫退位,逃出皇宫,“执杨应能度牒”,归入佛门,云游于岭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成为一代高僧。建文帝在岭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云游时,停留时间都不长。1423年,建文帝云游到了横州古城,在横州郁江白沙渡横渡郁江,过榄子桥、经蒙氏山庄歇脚小住,然后到达宝华山,隐居于宝华山寿佛寺,“卓锡寿佛寺”,在宝华山寿佛寺一住就是15年。建文帝在宝华山寿佛寺隐居住持期间,亲笔为寿佛寺题书“万山第一”的匾额,挂于寺前,并在寿佛寺附近的山岭山坡上种下“圣种白毛茶”,一直保存至今。明朝新皇登基后,怀念建文帝,派人四处寻找建文帝,终于打听到建文帝隐居于横州宝华山寿佛寺,遂派人于1438年迎建文帝回京。为了纪念建文帝,寿佛寺遂改命名为“应天寺”,意为“天子佛寺”,沿用至今。100多年后的1637年农历8月15日,正值中秋节,徐霞客沿着建文帝的足迹,过“天子桥”(即建文帝过江后进山走过的第一座桥榄子桥)来到了建文帝小住的蒙氏山庄,然后到了宝华山应天寺进行考察和寻访建文帝的事迹。在应天寺,徐霞客看到了寺前建文帝手书的“万山第一”匾额,徐霞客经考证,证实“果建文帝手迹也。”《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一说“卷三下,西南游日记四(广西)”)有记载:。。。南十五里曰宝华,在城东南隅。宝华山有寿佛寺后,乃建文君遁迹之地。其寺西向,寺门颇整,题额曰“万山第一”。字甚古劲,初望之,余忆为建文君旧题,及趋视之,乃万历末年里人施怡所立。盖施恰建门而新其额,第书己名而并设建文之迹;后询之僧,而知果建文手迹也。余谓“宜表章之。”寺后冈上,见积砖累累。还问之,僧曰:“此里人杨姓者,将建建文帝庙,故准备具材以待耳。”
清末民初,宝华山应天寺得到了重修。1949年后,宝华山地区建立了国营南山林场,总面积2000多亩,千年古寺应天寺划归国营南山林场保护管理至今。2007年,为保护佛教圣地,弘扬佛教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横县政府成立了“广西佛教圣地横县宝华山应天寺旅游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将佛教圣地宝华山应天寺及南山林场2000多亩山林全部划归管委会保护管理。
据横县旅游局冯科长介绍,建于唐代的应天寺历经数百年风雨,尤其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早已破旧不堪,成为危房,已于2011年10月拆除。我们在应天寺遗址看到重建一新的一座大雄宝殿和一些附属建筑。在遗址海看到一堆堆拆掉的残破木料和砖瓦。还有一块2008年老庙维修捐款的石碑。历史上的应天寺就这样荡然无存了!
http://s10/middle/69e49882nbb4063098c09&690
穿过西津水库大坝上唯一的通道,尽头处便是几辆施工车辆
http://s13/middle/69e49882nbb40631ca27c&690
重建中的应天寺大雄宝殿
http://s15/middle/69e49882n792009ea1dde&690
应天寺重建施工工地
http://s16/middle/69e49882nbb4060891b5f&690
应天寺拆除后的旧建筑材料
http://s8/middle/69e49882nbb4062d47917&690
残存的应天寺石础
http://s5/middle/69e49882nbb4060380094&690
应天寺残存的条石
http://s1/middle/69e49882nbb40600a1d40&690
应天寺残存下来木料上的红漆花纹清晰可见
http://s10/middle/69e49882n792009a283e9&690
残存的古树
http://s15/middle/69e49882n79201174731e&690根据史料复原的应天寺全景图
http://s13/middle/69e49882nbb40605c14bc&690
考察团一行在应天寺遗址留影
http://s14/middle/69e49882nbb40601df4bd&690
应天寺周围山坡上传说是建文帝曾种植的白毛茶园
离开宝华山应天寺,下午2点左右返回横县,横县旅游局宋名芹局长宴请考察团一行。席间他谈及应天寺说,在文革期间曾被作为林场,寺内文物基本未有保存。数百年来的破坏算文革最厉害。
随后,我们参观了秦少游雕像和横县博物馆。横县位于广西南宁市的东部,与宾阳县、贵港市、钦州市的浦北、灵山县接壤,县城设在横州镇。横县建置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县域总面积为3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89万亩。全县辖14个镇3个乡,302个村委(社区),人口113.7万,居广西第6位,有壮、汉、苗、瑶等15个民族,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横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安广县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平边途径横县,疏浚郁江航道,横县人民感其功德而修建伏波庙。北宋时期,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字少游)编管横州,留下了“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的名句,横县海棠桥因此得名。明代徐霞客曾游历至横县,并记述于其著名的游记中;传说明建文帝靖难后隐居横县宝华山应天寺并题留墨迹“万山第一”,宝华山因而驰名史学及宗教界。到了当代,横县也是文人辈出,壮族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韦其麟所创作的叙事长诗《百鸟衣》曾被译为英、法、意、日等13个国家的文字。
横县交通便利,珠江主流河段黄金水道郁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县,全长144公里,船只上通南宁、百色,下至广州、珠海、港澳等地。县城西郊建有中国第一座低水头发电站--西津水力发电站。县内过境铁路76公里,设有6个火车站,湘桂铁路、黎钦铁路穿越境内;公路里程800多公里,境内高速公路里程100公里,209国道,20222省道,桂海(桂林至北海)、南广(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设有多个出口,贯通东西南北。
横县地方不大,秦少游雕像和县博物馆是两处值得一看的地方。众多的出土文物和秦少游的故事可以表明横县的历史积淀、人文底蕴之深厚。
1637年8月14日(明崇祯十年),时年52岁的徐霞客乘舟从贵县(今贵港市)溯郁江入横州(今横县)境内,至20日从峦城乘船上南宁,期间在横县停留时间共计7天。《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中记述:十四日五鼓挂帆行,晨过乌司堡,已一十里矣,是为横州界。东风甚利,午过龙山滩,又四十里矣。滩上即乌蛮滩,有马伏波庙。滩高溜急,石坝横截,其上甚艰。既上,舟人献神庙下,少泊后行。西北五里,为乌蛮驿。又南十里,则石山峥嵘立江右,为凤凰山。自过贵县西山,山俱变土,至是石峰复突而出。其双崖壁立、南嵌江中者,即凤凰岩也。又南二里为麻埠,日已西昃。余欲留宿其处为凤凰游,而村氓皆不肯停客,徘徊久之而去。又西十里,其处有山高突江左,其上有洞曰道君岩,下有村曰谢村。日色已暮,而其山去江尚远,亦不及停。又南五里,曰白沙堡,又乘月行五里而泊,是夜月明如昼。
乌蛮滩在横州东六十里,上有乌蛮山、马伏波庙。《志》谓:“昔有乌蛮人居此,故名。”余按:乌浒蛮在贵县北,与此不相及。而庙前有碑,乃嘉靖二十九年知南宁郡王贞吉所立。谓:“乌蛮非可以渎前古名贤之祠,易名起敬滩。”大碑深刻,禁人旧称,而呼者如故。余遍观庙中碑甚多,皆近时诸宦其地者;即王文成《上滩诗》亦不在。而庙外露立一碑,为宋庆历丙戌1046年知横州任粹所撰,张居正所书。碑古字遒。碑言:“粹初授官时,奉常二卿刘公以诗见送,有‘乌岩积翠贯州图’之句。抵任即觅之,不得也。遍询之父老,知者曰:‘今乌蛮山即乌岩山也,昔伪刘擅广五代十国,刘隐在两广建立南汉权政,以讳易其称,至今不改。’夫蛮乃一方丑彝,讳亦一时僭窃,遂令名贤千古庙貌,讹袭此名,亟宜改仍其旧。闻者皆曰:‘诺。’遂为之修庙建碑,以正其讹。”其意与王南宁同。而王之易为起敬,不若仍其旧更妙。
十五日五鼓挂帆,十五里,清江。有江自江左入大江。又二十里,抵横州南门,犹上午也。横州城在大江东北岸,大江自西来,抵城而东南去,横城临其左。其濒江二门,虽南面瞰之,而实西南向也。近城有南、北两界山:北七里为古钵,在城西北隅;俗名娘娘山,以唐贞观中,有妇陈氏买鱼将烹,忽白衣人谓曰:“鱼不可食,急掷水中,上山顶避之。”陈如其言。回望所居,己陷为池矣。其池今名龙池,山顶庙曰圣婆庙。南十五里曰宝华,在城东南隅。宝华山有寿佛诗,乃建文君遁迹之地。二山皆土山逶迤,而宝华最高,所谓“秀出城南”是也。宋守徐安国诗。时州守为吾郡诸楚余,名士翘。有寄书者,与郁林道顾东曙家书俱置箧中,过衡州时为盗劫去。故前在郁,今过横,俱得掉头而去。若造物者故藉手此盗,以全余始终不见之义,非敢窃效殷洪乔也。
http://s14/middle/69e49882nbb4062d4efbd&690
当年徐霞客乘船经过的郁江弯道
http://s1/middle/69e49882nbb4062eb7b30&690
郁江边的渔船
http://s7/middle/69e49882nbb406074f6f6&690
秦少游雕像
http://s1/middle/69e49882nbb4062f87070&690
县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文物
http://s5/middle/69e49882nbb406062e2b4&690
秦少游名句中提到的海棠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