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中国对日贸易,书籍为其大宗,在日本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宋、明时期建本的繁荣,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出版史之最”:有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有最早的纲目体史书刻本,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尚存最早的《伤寒论》注解本等。
黄坑烛桥灯民俗
烛桥也叫“黄坑烛桥”或“烛桥龙灯”,起源于宋朝初年,发源于嘉禾里(建阳区黄坑镇)。嘉禾里有花灯、龙灯、马灯、船灯、狮子灯、花鼓灯等各种灯会庆祝春节和元宵,烛桥灯则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灯。它是用烛光灯火连接成的一座灯虹彩桥,长240米。
烛桥灯以人多灯多著称,游在大街上,场面颇为壮观。2012年,黄坑烛桥被南平市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墩龙角舞
建阳民间舞蹈《龙角巫舞》以漳墩畲族《牛角碗舞》为基础进行改编。漳墩畲族《牛角碗舞》为建阳历史文化瑰宝,是一种牛角舞和碗舞相结合的祭神舞蹈,每年三月三或是收成季节,或是遭遇疾病灾难等时候,畲族人民便会请巫师迎神驱邪,求平安、保丰收、消灾难,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漳墩贡眉白茶制作技艺
自古名士能品水,从来高人爱斗茶。据专家考证,漳墩白茶制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宋代,古时作为最好的点茶原料进贡皇宫,被称为“贡眉白茶”,是贡御建盏的标配。清乾隆年间,紫溪里(今漳墩南坑)肖氏用当地菜茶创制了首泡小白茶,为现代白茶制作技艺的创始。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也曾表述:“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赖雅琼 摄
红板糖传统制作技艺
建阳区小湖镇祝中村地处南浦溪畔,土地多为砂壤土,最宜种植甘蔗,甘蔗自古就是当地的特色农业,而传统红糖加工技艺在当地也有上百年历史。小湖红糖,采用传统的“连环锅”制糖工艺,从甘蔗取汁到红糖成型,均为物理方法,纯手工熬制,不掺杂任何添加剂。2016年,红板糖传统制作技艺(建阳小湖)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番音乐
十番音乐在徐市已经流传了300多年,演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钹、唢呐、二胡、京胡、笛子。乐曲由过去的庙会音乐演变而来,曲牌有彩凤来仪、魁星点斗、三星贺寿等十段曲目,节奏热烈欢快、充满喜庆气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漳墩镇乌米饭制作技艺
建阳漳墩镇乌米饭是畲族的特色民族饮食。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畲族同胞都会制作乌米饭,用以供祭祖先、馈赠亲友。畲族乌米饭自唐朝(669年)以来就是畲族同胞“三月三”过节的传统食品,它是选用大自然乌稔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色香味俱全并有开脾健胃驱湿膳疗的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
高照灯及其扎糊技艺
“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这种巨型纸灯,由12组灯箱和3组旋转顶灯相叠而成,形体似塔,高达四层楼房。据道光《建阳县志》记载,这种灯起源于明代,臻繁于清朝。乾隆年间人云:“纱灯惟苏州为最,纸灯甲于天下,则莫如建阳也。”这足见建阳花灯历史之悠久,工艺之精巧,气势之磅礴。元代诗人谢宗可诗云:“拔地烧空空炬长,烛龙桂影照穹苍,七层火树云生暖,九曲神珠夜吐光。霞光彤幢归净界,星随绛节下西方,如来应到天坛上,万斛金莲绕步香。”这正是高照灯高高竖起并大放异彩时的真实写照。2016年6月“高照灯及其扎糊技艺”成功申报建阳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郑运魁)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