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上山栈道
“通道东北万佛山,万座丹峰拥翠环”。国家4A级景区万佛山是中国最大的丹霞地貌群之一,总面积达168平方公里,经过亿万年自然形成的山、石、峡、洞桥等景观奇绝秀丽,区域内飞瀑流川,丹山碧水。登临万佛山顶,森林迷宫和林峰美景尽收眼底,饱揽万座丹峰叠秀。南海神龟、月亮弯、仙人居形状奇特惟妙惟肖。静心凝视,仿佛可听到佛歌阵阵、木鱼声声。
万佛山美景
“山在水中动,人在画中游”。国家3A级景区龙底河从密林深处飞泻而出,激起百尺飞沫、绽开多多浪花。每年6月—10月,上万名游客远道而来,感受急速过滩、俯冲入水的极限刺激。“南国第一漂”已成为通道游玩的必选之地。离龙底河2公里处,6万余亩的宏门冲原始次森林横卧于此,境内山高坡陡、植被完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寻幽探险其中,既感惊险刺激,又觉返璞归真。
万佛山美景
除了单纯自然之美以外,近年来,通道积极利用绝佳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集生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新模式。万佛山生态农业科技园凭借万佛山景区区位优势,在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临口万亩农业观光基地、500亩玫瑰观赏园、江寨生态果蔬品尝体验园等极具特色的农耕体验式旅游产品,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民俗风情醉侗乡
芋头侗寨寨门
通道拥有24.17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77.9%。独特的歌舞文化、饮食文化和节庆文化造就了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步入百里侗文化长廊,便可全景感受侗族风情。
鼓楼
皇都侗寨,风雨桥
雄伟壮观的风雨桥、工艺精湛的鼓楼、古朴典雅的寨门,通道建筑“三宝”是侗族村寨最典型的景观,不用一钉一铆便可历经百年风雨。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艺、侗戏等30多个项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为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欢乐的侗族歌舞
“饭养身,歌养心”,侗族儿女天生爱好歌舞,以侗族大歌、喉路歌、琵琶歌、芦笙舞、哆吔舞、侗戏为代表的侗族歌舞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旋律享誉世界舞台。走进3A级景区皇都侗文化村,热情好客的侗族人们会从自家拿出腌鱼、腌肉、苦酒、油茶等,用洗干净的木板连在一起,摆成长龙式的宴席吃“合拢宴”,期间以歌助兴,气氛浓厚。
远看芋头侗寨
“一月一节庆”,除了中国传统节日以外,芦笙文化节、大戊梁歌会、六月六歌会、月地瓦、岩饭节、“吃冬”等侗族节庆更是独具特色。原生态民间歌会、斗鸡、斗鸟、抢鱼塘、打糍粑等民俗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无数游客参与体验,融入侗乡生活。
精彩丰富的侗族民俗演出
红色史诗撼侗乡
恭城书院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通道县城并在恭城书院召开“通道会议”,决定实施伟大的战略转移,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转危为安,由此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
通道转兵纪念馆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的雕像巍峨耸立
通道会议奏响了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先声,在危亡关头,进行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中一座不巧的丰碑。同时,也为通道留下了许多非常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历史的见证。
通道转兵纪念馆
为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通道建成通道转兵纪念馆,以图文、绘画、雕塑、沙盘、声光电、情景复原等手法,真实客观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通道转兵”这一辉煌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通道转兵纪念馆收藏的历史文物
红色精神,历久弥新。作为红军长征在湖南线路上的重要节点,通道分别举办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大型主题活动暨2014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怀化第四届“三古”文化旅游节、“薪火相传·再创辉煌”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活动,数万群众共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红色名片”愈加耀眼。
通道很小,仅有2239平方公里;通道却又很大,山水民俗享誉海内外,红色精神传承千秋万代!以大湘西旅游经济整体发展为重要切入口和突破口,通道侗乡将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期。(记者:韦平安)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