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延续文脉,打造闽北沉浸式街头艺术,文旅产业创新致远
跨越千年的流光岁月
一秒穿越千年,赴一场宋代的狂欢
你对《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市井是否心驰神往?你想体验一秒钟穿越千年回到宋朝吗?
近日,全新建成的建阳考亭古街试开街,几天时间里,逾30万游客从十里八乡蜂拥而来,体验了一把穿越时空之旅,回到大宋的繁华市井,走进实景的清明上河图中。
青石板街、水榭戏台、黛瓦青砖、飞阁流檐、民俗小摊、非遗展示……古街依水而建,店铺林立,道路两旁排列着古民居。无论是布景陈设还是建筑风格,都给人带来时光倒流之感,处处散发着千年前宋朝的民间风情,洋溢着勾栏瓦肆中庶民的幸福,一景一物犹如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条“活着的”古街,处处充满着烟火气息。
伴着深秋的暖阳,穿行于一条条窄窄的小巷间,精美绝伦雕楣画壁的老建筑随处可见。古街上的戏台、酒馆、布坊、镖局、打铁铺……一街一故事,百步一传奇。无论是从建州会馆到青衿布坊,从绣楼到胜记关扑坊,还是从沧州别舍转角到安上武馆,无不活灵活现 ,让人惊叹,这简直就是一个真正的大宋都市。
为何有“一朝步入画中,仿佛梦回千年”之感?一栋栋颇有年代感的古民居和古建筑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为再现北宋“清明上河图”繁华市景,展现古建阳特色民生情境,建阳区“使出浑身解数”,从全国各地搜集了40余座古建筑,结合文化、物产、民俗等内容,打造闽北沉浸式街头艺术。
最大程度地保护、传承、展示历史文化古韵,“原汁原味”是一个关键的要素。据建阳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余庆明介绍,现建的考亭古街区坐落着42栋来自闽北、浙江、江西等地的古建筑,它们都有200年以上的历史,是建阳经过近10年来“拾遗”汇聚的成果,所有的古建筑都是以原物移建的方式,依古建筑1∶1的比例原样迁建至考亭。为了不使建筑物重新搭建时出现失误,拆下来的器件、一砖一瓦被精心编号后,标上“左”“右”等字样,并绘制详尽的施工图纸,再复建而成。在这里,游客能“梦回大宋”,回到当时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建阳,饱览人文鼎盛、商贾云集的繁华风貌。
历史文化的传承,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在延续城市文脉的文物建筑里。保护利用从而活化文物古迹,让历史遗珍再绽韶华,是建阳区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守。
整合文旅资源,让文化产业有灵魂
“一座建阳城,半部宋代史。”建阳地处闽北地理中心,自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五个县邑之一。
南宋时期,建阳曾出现蔚为壮观的经济、文化、思想繁荣现象:成为全国三大刻书印刷中心、宋瓷八大窑口之一;刻书印刷书籍数量居全国之首;出产的黑瓷建盏成为皇家贡品;还出现了理学家朱熹、世界法医鼻祖宋慈、闽学干城蔡元定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人物。
如此一座人文荟萃的古城,跨越千年的流光岁月,留下的不只是斑驳的城市肌理,更留下了需要维系的文化血脉。
考亭古街以复原宋代勾栏瓦肆风情为主题,进行文化产业功能区划,未来业态将汇聚武夷物产、南平美食、潮流艺术、两岸文创等文旅全链条,打造“全程一景、全域旅游、全产业链”的宋都人文生活体验区。这既是对宋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对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传承和复兴的新路子。
近年来,建阳,这座建县千年,传承朱熹、宋慈、建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