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江源头,先民很早就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清光绪《利川县志》对源头水系也有清晰记载:“凡都亭山、七药山东南,星斗山北诸水,皆入焉。”对于源头的具体位置,《利川县志》中也描述甚详:“清江水,源出县西一百四十里小山,即都亭山,东流入檀香洞,又伏流四十里,过七药山,东出为龙洞沟河。檀香洞,在檀香岩下,一名老龙洞,其西为白杨塘。土人以粃糠投洞中,流至龙洞沟始出。故知檀香洞为清江水源也。”
齐岳山的“峰丛”地貌
从清江的发源地齐岳山顶向下望,只见一座座馒头状的小山矗立在平地上,星罗棋布,郁郁葱葱,让人觉得似乎身处在典型的广西喀斯特峰林地貌之中,与印象中鄂西大山的高峻悠远形成了强烈反差。摄影/史建文
不知是地貌确有变迁,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后世对于清江源头的认识,却又含混起来。目前,关于清江源头各种资料仍说法不一,一般笼统认为在今利川市境内齐岳山西边的都亭山麓。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出版的《长江志》中,源头位置记载为齐岳山清水塘,据此,清江长度为423公里,流域面积16700平方公里;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勘测人员实地勘察后,定清江源出于齐岳山北麓的龙洞沟。可是后来进一步考察,却发现实际情况远非如此,龙洞沟以上,仍可上溯,直到檀香洞。
量测过世界著名大河的河源专家、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刘少创研究员最新研究认为:清江源头位于湖北省与重庆市交界处的齐岳山东麓湖北省利川市境内,源头坐标为东经108°36′16″,北纬30°11′08″,在地形图上源头的地名为“权家湾”。据此,清江长度从源头到清江与长江汇合处的长度是440公里。刘少创说:“这只是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的量测得到的结论,要作为最终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地考察来验证。”
卧龙吞江
据不完全统计,清江流域内有暗河87条,其中河长大于2公里的暗河就有58条。在腾龙洞的水洞(也称落水洞)处,清江干流先是跌落形成一个落差20余米、气势磅礴的瀑布,随后就潜入洞口成为地下伏流。落水洞口高40多米,宽20多米,宛如一条巨龙张开的大口把清江吞入腹中,因此当地人称此奇景为“卧龙吞江”。摄影/梅涛
齐岳山的特殊地质结构,造成了清江忽而地上忽而地下,迷惑了探源的人们。齐岳山的山体经过亿万年的侵蚀,有大大小小溶洞600多个。因此自源头开始,清江便以“三明、三暗、十八曲银河”的奇特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江源流的汩汩清流,出了龙洞沟北流又折向东,流入平坦肥沃的利川盆地。河道看起来不宽,20来米的样子,水流舒缓蜿蜒,从南到东绕过利川城。《利川市志》用不足百字记载了这段清江的奇观:“潜流至汪营龙洞沟涌出地面,至城东落水洞潜入洞中,于观彩峡露出地面,明流一公里又成伏流,于黄泥坡北黑洞出,经雪照河至乌鞘塘入恩施境。”清江在利川境干流长92.2公里,不足百公里,竟3次潜入洞中。
梭布垭石林的溶纹景观
清江沿岸有70%的地区属喀斯特地貌,溶洞、石芽、溶蚀洼地、石林等喀斯特景观遍布。在恩施市太阳河乡境内,有着我国第二大石林—梭布垭石林。石林总面积21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居全国石林之首,而天然形成的溶纹景观是其最重要的景观特点。摄影/孙静文
清江源流自初始进入檀香洞,就在众多溶洞组成的暗河道中,穿来穿去,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河流源头中,都属罕见。其地下部分的状况,我们目前只能结合一些地质资料加以想象。其地下部分的长度,显然也不可能是直线。当地人有种说法:“从檀香洞口倒进谷糠,要三天三夜才能从龙洞流出。”
我曾进入过腾龙洞(即《利川市志》中记载的落水洞)探察,刚到近处时就听到了闷雷般的轰鸣,清江至此先是跌落形成“卧龙吞江”瀑布,落差20余米,气势磅礴,随后又潜入地下成伏流。从高约20米,宽约10米的洞口,绕到瀑布下面,我们坐在一条铁壳船上,走了一段,水面平静,心中却一直有点惶惶然。
蝴蝶崖
在“恩施清江画廊”上,有一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的崖壁,形如一只蝴蝶暂栖在江面之上,展翅欲飞,栩栩如生。最为神奇的是在崖壁中央有一孔洞,每到丰水季,便会有瀑布从孔洞中飞流直下,烟云蒸腾,气势雄浑。摄影/朱翠萍
当地人说,1986年曾有探险队乘橡皮船进洞考察8天,发现洞中有天窗18个,空气流畅,平湖与飞瀑相连,险象环生。里面已经探明的地下湖泊有4处,一般宽40米,长数百米,水深5至18米不等;还有瀑布5处。水洞中的钟乳石,玲珑剔透,形态万千,水声时如蛟龙咆哮,听之惊心动魄,时如深夜鸣琴,令人心旷神怡。
我只在洞口瀑布下方游了很短的一段,当时除了觉得神秘,并没有什么特别感受。腾龙洞中的清江是个什么样子,也没多想。后来查看数据,却是惊心动魄,令人浮想联翩——这竟然是一段坡降超过虎跳峡的地下暗河。我们来看看这两组数据:《长江志》载“(长江)虎跳峡上峡口和下峡口相距仅16公里,落差竟达220米,平均坡降达13.8‰,是金沙江中落差最集中的河段。”而清江“自落水洞至黑洞,其中有长9.7公里的伏流,此段落差约140米,平均坡降14.43‰”。腾龙洞中,清江平均坡降竟然超过虎跳峡。这洞中该有着怎样的惊涛骇浪?真是不可思议。
被劈裂的绝壁
石屏和绝壁也是清江流域的一大特点。这座突兀而出的绝壁,参天而立,崖壁陡峭,仿佛是刀削斧刻一般,而削刻它的“工匠”对自己的成果似乎却不大满意,于是又用一把无形的巨斧把它从中劈开。摄影/钟声
不仅如此,腾龙洞还分为水洞和旱洞两个部分。刚进旱洞的时候,其阔大甚至让我感到恐慌。头顶是高耸的渐渐发黑的空,前方是莫名的更神秘的、色调更浓郁的黑。走着走着,冷风嗖嗖。伫立许久,黯然退出。
腾龙洞口高74米,宽可容十多辆卡车并驾齐驱。当地曾经还搞了个“小飞机进洞”的表演,飞行员驾驶着贝尔206直升机,在腾龙洞洞口和洞内的孔雀迎宾大厅表演了旋停、侧飞、倒飞等动作,闪转腾挪,进退自如。
清江闯滩
从恩施州城南门峡口开始,清江又进入峡谷险滩与宽谷相间的地段,峡谷地段有卡门、伏三跳、莲花三滩、犀牛洞等数十个险滩。恩施州开发了从州城至三岔乡浑水河,全长38.5公里河段的闯滩漂流活动。漂流全段要穿过48道险滩,越过5段峡谷,全程耗时约6小时。摄影/冯光平
目前探明的腾龙洞洞穴总长度为59.8公里,洞穴容积接近4000万立方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腾龙洞被认为是中国最长的洞穴。后来这个纪录被打破了,现在所知的中国最长洞穴为贵州绥阳双河洞,已探明117公里,由法国人探明。和很多事情一样,中国人的地理之最,每每被外国人所改写。中国的洞穴之最还会被改写吗?没有人能知道。中国的洞穴数以万计,目前搞清楚的也不过几百个。在清江流域,还会有什么世界之最被发现吗?应该是可以期待的,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长江流域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暴雨
清江从利川市东6.8 公里处的腾龙洞以急流瀑布的姿态潜入地下,约10公里后从黑洞流出,不久就进入著名的沐抚大峡谷。这时的清江两岸,岩溶残丘、峰丛、峰林密布,山地和丘陵相间,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并存,塑造出万千奇峰巨洞、怪峡飞瀑,如同一个“地理迷宫”。
继续往下,清江进入恩施盆地后河道发生90度大转弯,由北向南流。过恩施,至州城南门峡口,清江又进入峡谷险滩与宽谷相间的地段,峡谷地段有卡门、伏三跳、莲花三滩、犀牛洞等数十个险滩。恩施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多年前,便有探险爱好者在此漂流,恩施州已经多次举办“清江国际闯滩节”,开发了从州城至三岔乡浑水河38.5公里的河段。“清江闯滩”以其惊险刺激和生态完好、民风独特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清江从恩施盆地流出后又转为自西向东流,横穿崇山峻岭。恩施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这一段属于清江中游。这一段长约160公里,平均比降为1.8‰,山峦叠嶂,河道绝大部分行经高山峡谷,两岸陡坡达60至80度,常常峭壁直立,水低岸高。
花桥水库“千岛湖”
在清江的中下游,修建有许多水坝和水库。库区的清江,水势变缓,波澜不兴。在花桥水库,水面宽广,水平如镜,由于蓄水而被淹没的一座座丘陵变成了水中一个个半岛和岛屿。摄影/邱华
清江地理的艰险复杂,再加上清江山溪性河流的性质,使得洪水陡涨陡落,对清江甚至整个长江中下游都造成了心腹大患。清江每年最大洪峰多发生在6、7月份,常与长江洪水遭遇而加大对荆江的威胁。
从气候上看,整个清江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420毫米,年水面蒸发量约690毫米。清江中下游的五峰、长阳一带更是长江流域主要暴雨区之一。在清江流域科学家们曾确认了两项令人震惊的之最:长江流域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暴雨和中国有雨量观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暴雨之一。这就是中国水文史、气象史上著名的“35?7清江暴雨”:1935年7月,五峰3天内的暴雨量竟高达1076毫米,当时的直接估计雨深,据专家考察达到1400至1500毫米,约齐人的颈部。而在1975年8月9日,清江上的暴雨再创纪录。长阳都镇湾站24小时暴雨达630.4毫米,12小时雨量高达545.6毫米,亦为长江流域之冠。
为了治理洪水和水能开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清江干流上陆续修建了3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隔河岩、高坝洲和水布垭。其中水布垭水电站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233米,为世界同类坝型之最。
对于大江大河上的水电工程,近些年来争议不断,考验着民族智慧。但不管怎样,这些巨型水电工程,其防洪效能是不可忽视的。1998年夏,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紧急关头,为了确保荆江大堤的安全,隔河岩关闸控制下泄流量。当时隔河岩水库上游水位,一度涨至203.94米,超设计水位3.94米,达到了5000年一遇校核水位。成功阻止清江与长江洪峰在荆江汇合,在关键时刻为避免荆江分洪发挥巨大作用后,时任总理的朱镕基说:“隔河岩水电站在今年抗洪抢险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风险,取得了胜利。”
清江之上,三座已经建成的巨型工程,默默伫立。与近在咫尺的三峡工程相比,外界对这里投入的目光也并不多。但在某种程度上,这里更具有标本意义。
曾经的长江故道?
从资丘镇至宜都市入长江口的江段属于清江下游,长约110公里,平均比降为0.74‰。至此清江的水势渐渐变缓,随着隔河岩水库枢纽建成,资丘至隔河岩50公里的河道已成为库区。隔河岩以下两岸越发开阔,流经鄢家沱附近,水面宽广,枯水期水面也宽达百米左右,部分河段宽达250米。
在长阳县城边清江缓缓流过,江面上每每笼罩着厚达一两米的白雾,小船行在江面,就像穿行在棉花团中,蒙蒙眬眬,时隐时现,恍若仙境。清江下游的这个小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县城不远处,有一个清江流域最神秘的所在——武落钟离山。
武落钟离山,原名佷山,原本呈半岛状,隔河岩大坝建成后,成为一个岛,整个山体若浮湖面,主峰海拔397.5米,山虽不高却极陡险。相传巴人祖先廪君的诞生地及掷剑称王处都在这里。山顶有魁头岩、牛角岩、盐女岩、石神台、庙凸岩五座石峰,山腰有石穴二处,一穴赤如丹,一穴黑如漆有研究者认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一段记载,似乎都能在此找到印证:“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曋氏、樊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文中还说,廪君从武落钟离山:“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这就廪君和盐水神女的著名爱情传说。
夷城,很多学者认为就在恩施。如果这样的话,这则凄美的传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廪君引导着部落乘船沿清江而上,在清江上游征服了一个尚处在母系氏族的部落并占据了“鱼盐所出”的广大地区以后,巴族即在夷城定居下来。再后来巴人又到达三峡地区,进入川东各地。
这样看来,古代的清江水量应该比现在要大,样貌也与当今不同。现在的清江上游,水流量太小,是不具备通航能力的。在远古时代清江流域能作为巴人的发源地和主要活动区域,其中是否还存在这样一个原因:川鄂之间,清江是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长江三峡?
《水经注》说:“江水又东,乌飞水(大溪的古称)注之。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今湖南境内),北流经建平郡沙渠县南,由北流经巫县南。西北历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如果记载属实,那么,古代的大溪是穿越了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而进入了恩施境内的。这样,就必然与东西走向的清江相距不远或者直接连接在一起。如果古代大溪真的沟通清江,那么,清江在古代成为往来川鄂之间的要津,就很容易理解了。而另外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是,清江上的沐抚大峡谷,全长108公里,平均深切1500米,绝对高差超过2000米,这样一条大峡谷,以现在清江的水量看是难以冲切形成的。有地质专家指出:“清江峡谷很多地段,现有河槽沙滩下面的卵石堆积层厚达几十米,这一定是长年巨量水流冲积形成的地理堆积,以现在清江的水量,不可能自然形成如此厚积的卵石层。”
于是有很多专家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清江沐抚大峡谷是长江故道,峡谷的形成与深切,和长江的水锯下切有关。几十万年前,在三峡裂谷形成之前,清江峡谷是长江东流的通道,也就是长江故道。而三峡形成后,因无数次崩山壅江,在几十万年间,长江又曾多次行南流清江。科学家在三峡上游丰都与三峡之中的巫山两处海拔1350米高度上,发现了数十厘米至数米的古长江堆积的磨圆砾石,远古三峡崩山壅水的高度如此之高,长江南流清江寻找出路就成了最佳选择。
泾渭分明的清江长江交汇处
在湖北宜都的清江入长江口,汇水之处,清江舒缓有致,江水碧绿清澈,长江气势恢弘,江水泥黄浑浊。清江与长江,共同构筑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胜景,但清与浊之间、绿与黄之间又有着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挟裹着泥沙的滔滔长江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清江侵染。摄影/肖宜
我也在文献中查到了清江古时曾称为“江沱”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凡源流出于长江而又流入长江的支流,往往被称为“沱”,直到今天清江沿岸还存有很多带“沱”字的地名,如:鄢家沱、石板沱、巴王沱……也许,这也是清江曾经为长江东流故道的又一佐证。
今天,清江与长江的关系已不再如千万年前那样紧密,它不再是长江东流的通道,而是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而存在,但它并没有就此依附于长江,而是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在湖北宜都的清江入长江口,汇水之处,清江舒缓有致,江水碧绿清澈,长江气势恢弘,江水泥黄浑浊。清江与长江,共同构筑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胜景,但清与浊之间、绿与黄之间又有着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挟裹着泥沙的滔滔长江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清江侵染,清江就这样沉默而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